宋祚民
2012-10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刘晨源,宋瑾 主编
423
350000
本书是北京名老中医宋祚民主任医师数十年临床经验的总结之作。
本书主要有专病论治、诊余漫话等部分。书中记载了宋老研习古典医籍之心得,临床应用之体会,尤其是对疾病认识的独到之处和自制独创的方剂,均列在其中,对学习中医者,大有裨益。
医家小传
专病论治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功能低下症
血小板增多症
过敏性紫癜
血友病
白血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
小儿特发性鼻出血
骨髓炎
麻疹
水痘
痄腮
手足口综合征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肝炎
肝硬化肝昏迷
痢疾
泄泻
呕吐
厌食
……
诊余漫话
附篇
年谱
版权页: 服药3剂,患儿精神好,自己索要食物,大便两日1行,为正常大便。查大便常规正常。嘱患儿家长:出院后,应注意患儿饮食,切勿暴饮暴食,忌食生冷油腻。半年后,复见该小儿,泻痢痊愈后,未再反复。 【按语】痢疾为消化道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与人们饮食不洁、饮食不节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小儿不知饥饱,暴饮暴食,饮食不节时有发生;而且小儿不知卫生,不洁净之手抓食物,随处可见。因此,小儿腹泻、痢疾的发病率较高。 中医认为:夏季暑湿当令,人们易于感受暑湿邪气,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感受湿热秽毒,则邪毒直入肠胃,酿成下痢,故治疗当以清热利湿为大法,如病例1。药到湿热除,则病痊愈,此为普通型痢疾。若为疫毒痢,则是感受疫疠之毒邪,病情一般较重,其初起多不见下痢,而见高热、神昏、抽搐。此为湿浊上蒙清窍,疫疠毒邪直干营血,热极生风而致,如病例2。此时的治疗应以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开窍醒神为主。当患者脓血便下,再改清解肠中秽毒之法。后期则应调理中焦,生发胃气,使患者正气恢复,则病情不能反复。而病例3,反复泻痢,皆因其邪气未净,正气未复,虽痢止,一旦有不当饮食之诱因,则招至复痢。 看其邪气净否,关键看舌苔。舌苔为脾胃津液熏蒸所结,脾胃的变化,从舌苔即可反映出来。尤以小儿不能自述其苦,察看舌苔则甚为重要。即使小儿邪气已净,但脾胃功能未复,亦应注意饮食,饮食稍有不节,则可招至病情反复。 在疫毒痢的治疗中,一定要掌握好治疗时机。因为小儿脏腑经络薄弱,毒热极易深入脏腑,伤及心营,变证凶险,若治疗不及时,则后果堪虞。治疗一般痢疾,除清热利湿之外,重点应行气和血,前辈医家有“和血则腹痛自止,行气则后重自除”之说。 泄泻 泄泻是儿科临床常见的症状,可以单独发生成为独立的疾病,亦可在其他疾病中伴见。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多见。其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湿胜则濡泄。”《难经》指出:“湿多成五泄。”《幼幼集成》将泄泻的成因分为:寒、热、伤食。《医宗金鉴》又细分为伤乳、夹惊、夹痰、虫扰等因。综而述之,总不外寒热之类。 泄泻的主要成因,除外感风、寒、暑、湿及受惊恐者外,大多因内伤饮食滞乳。如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说:“小儿吐泻皆因六气未充,六淫易侵,兼以调护失宜,乳食不节,遂使脾胃虚弱,清浊相干,蕴作而然。”陈飞霞在《幼幼集成》中说:“水泛为湿,谷反为滞。”饮食精华不能输布,合污下降为泻。《古今医统大全》认为:“泄泻乃脾胃专病,凡饮食、寒、热三者不调,此为内因,必致泄泻;又经所论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伤于湿,皆为外因,亦致泄泻。”泄泻的病变部位在脾胃,故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之说。但小肠为受盛之官,大肠为传导之腑,故泄泻之作,终不离大、小肠。胃主受纳,以降为顺;脾主运化,以升为宜,脾运胃和则分清降浊。若脾胃受损则水谷不降,精微不升,混而合之,清浊不分,下注大、小肠,合污而泻则泄泻发矣。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儿科专家卷:宋祚民(第2版)》是修订版。前书出版后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故再版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书挺好的,有作者的经验记载,值得一看
里面的内容比较容易懂!
喜欢宋老给孩子的治病方式,环保又不痛苦,最适合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