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与经济发展
2013-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汪海波,1930年明出生,安徽宣城人,中共党员。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和博士生导师。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主要著作有:《中国积累和消费问题研究》(1984年)、《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研究》(1988年)、《中国工业经济效益问题探索》(1990年)、《新中国工业经济史》(主编,1986年)、《中国现代产业经济史》(2009年)、《对党的经济纲领的历史考察》(2012年)和《汪海波文集》(十卷本,2011年)等。获得的主要奖项有: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89年)、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论文)奖(1984年、1986年)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1984年、1986年、2005年、2009年和2000年)。
一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条件及其意义——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点体会 二经济结构 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 积累和消费结构对策 我国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的演变及其问题和对策 中国基础产业的发展及其筹资途径 试论第三产业的优先发展 论统筹城乡发展 我国现阶段城镇化的主要任务及其重大意义 三经济发展方式 试析优化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 关于中央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问题 四经济运行 试论新一轮经济周期运行的特征及其战略含义——兼及经济周期的历史发展 试论潜在经济增长率 7.5%的预期经济增长目标重在落实 试析价格指数及其与经济冷热的关系 试析2002年通货紧缩的特征——兼及通缩率和通胀率公式的修正 五经济效益 对我国经济效益变动特征成因的分析 我国工业经济效益的现状及其提高的途径
版权页: 6.随着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大降低,平均寿命大大延长。全国人口死亡率,1950年为18%,1979年下降到6.2%o。据有关部门调查推算,目前全国人口平均寿命68岁,比50年代的57岁延长11岁,比抗日战争前的35岁延长近1倍。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与新中国成立初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调整积累和消费关系的政策,人民生活有了较快的提高。 所有这些变化,都表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特别是由于积累率长期过高,社会主义在提高消费水平方面的优越性更是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 前面仅仅在新旧中国对比意义上,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所发挥,但又没有充分发挥的意义上,说明了新中国成立后积累和消费关系的根本变化。但这绝不是说,我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不存在问题了。实际上,长期以来,我国积累和消费关系已经处于严重失调状态。 但要正确地认识这种严重失调状态,需要明确两个理论观点:第一,必须依据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而不能依据实际上长期存在的为生产而生产的观点。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要实现这个目的,不仅需要消费,而且需要积累。当然,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也有矛盾。任务就在于“必须使二者达到最完满的结合”(或称最优的结合)。所谓“最完满的结合”(或最优结合),就是要在一个长时期内使得积累和消费二者都得到较快的增长,集中起来说,就是要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能够稳定地、持续地、较快地增长。因为社会主义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目的是这样,作为实现扩大再生产手段的积累也应如此。所以,所谓依据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也就是依据这个最优结合的要求。显然,只有依据这一点,才能判明我国积累和消费失调的严重性;反之,如果依据为生产而生产的观点,失调的严重性就会从人们的视野中悄悄地消失了。 第二,考察积累和消费关系的严重失调,是必须研究积累率的。但是,如果单纯根据积累率的高低来作判断,那是很不够的。 (1)积累率究竟多高合适,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如果抛开其他因素不说,那么,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会引起积累和消费比例失调的某种积累率(即积累比重过大,消费比重过小);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却可以表示积累和消费的协调状态。要准确地判断某种积累率是否引起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失调,必须联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其他因素才能说明,必须联系由这种积累率而引起的生产和生活两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
《科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具体来说,包括以下:科学发展观、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运行、经济效益五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