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的儿女
2012-1
春风文艺出版社
未夕
399
460000
无
《乔家的儿女》故事始于乔一成十二岁这年,伴随着小儿子七七的出生,乔母离开了人世。母亲去世后留给一成的是窘迫的家境、年幼无知的弟妹和无所作为的父亲。在一成的拉扯下,兄妹五人像一棵大树的枝干,向不同方向成长,却始终紧密相连,彼此支持。
乔家的故事从一九七七年写到二〇〇八年,真实得让人心悸,又让人眷恋。
一成、二强、三丽、四美、七七,乔家的五个孩子一路走得跌跌撞撞又热热闹闹。
一成想:所谓亲兄弟热姊妹啊,就是说,生命中有些痛苦,他们相互给予,却又相互治愈。
未夕
小学教师,写作很有自己的风格,构建故事的能力和表现力突出,已出版长篇小说《糟糠之妻》《烟花易冷》《果果的婚事》等。
1 乔一成十二岁的时候,添了个小弟弟。 可是,没了妈。 那是一九七七年。 其实已经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了,周围的邻居开玩笑地说乔一成妈是老蚌生珠。 其实那年母亲也不过三十五岁。尽管男人不争气,不顾家,孩子多拖累重,又没有什么光鲜一点的衣服穿,可是,隐隐的,总还有两分秀色。街道计生办的人也来过,宣传政策,叫她把孩子做掉。邻居的阿姑阿嫂阿婆们都劝她别要这个孩子了,违反国家政策不说,又多添一张嘴,以后吃穿用度,上学成家,哪样不要成把的钱?现在又不同过去,饭锅里多添一瓢水就养活一个人。 母亲也有过犹豫,偷着跑了两趟妇产医院,到底没敢做手术。回到家被乔一成爸臭骂了一通,连带着街道干部与阿姑阿嫂阿婆们也吃了一通夹枪带棒的指桑骂槐。 乔一成的爸叫乔祖望,他完全不是因为特别有儿女心肠才舍不得老婆肚子里这个孩子,他只不过觉得,那是他的种,谁敢弄死他的种? 邻居的阿姑阿嫂阿婆们私底下就会阴阴地笑:他的种?噢哟,他以为是他的种呢! 这话被小少年乔一成偶然听到了,他并不是特别的明白,却本能地觉得不是什么好话。于是恨恨地瞪着说闲话的人。恨不得眼里飞溅出火星子,把那些三姑六婆身上烧出一个洞来。 乔一成不能听别人说母亲的坏话,但其实,最最不能接受母亲怀孕的,恰恰是他自己。 他是那么爱着他的母亲。那种爱意,堵在他的心里,塞在他的喉咙口,说不出来。 乔一成比他大弟弟乔二强大四岁。 在出生到四岁这段日子里,他曾与母亲无比亲近,母亲把所有的注意与关爱都给了他。那段时间,母亲只上上午的班,拿极少的工资,她每天回来后就把他背在背上做家事。记忆早已模糊,那温暖极了的感觉还在乔一成的心里。就像晒完了太阳,太阳下了山,可是身上的暖还在。 后来,陆续有了弟弟妹妹。母亲的精力分散了,而且,她也再不能只上半天班了。可是母亲对长子总归是有一些不同的,乔一成常常在上学前被母亲拉到用油毡纸挨着墙搭出来的小厨房里,躲在杂物的后面那方窄小的空间里,吃着妈妈给单独做的一个溏心儿蛋,滚烫的,可是为了不让弟妹与爸爸发现,他吃得飞快,烫得直吸气,这是他跟母亲共同守着的一个秘密。 乔一成已有了一个弟弟两个妹妹,他当然不是第一次看见母亲怀孕。可是早些年他太小,只懂得母亲的肚子鼓起来了,又瘪下去了,然后他就有了一个弟弟或是妹妹。 但是这一次不一样。 母亲的这次怀孕,给已有了深刻的性别意识的十二岁少年乔一成一种鲜明的羞耻感,他严峻的瘦长的小脸儿拉得更长,他开始拒绝同学和邻居小孩的来访,他不再让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上自己家来做功课,而利用小组长的权力把学习小组长期地安排在同组的一个小男生家里,他会像轰小鸡一样轰走靠近他家门的所有邻居小孩子。 母亲面目略有些浮肿,两颊上生了大片的浅褐色的蝴蝶斑,头发蓬乱毛躁,发质也枯,不复乔一成记忆中的丰厚柔顺。她挺着大肚子,在窄小的家中来来去去,臃肿笨拙得像一只大鹅,低头做事的时候,嘴会不自觉地嘟出来,破坏了她原本美好的唇形,使得她看上去像一个不认识的人,或是一个不相干的人。这一切,都叫乔一成不舒服,不痛快,又说不得,憋得心里很难受。 乔一成父母祖上三辈子,都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 这个城市冬天严寒,夏天酷热,外地人无不怨声载道,可是本地人,却一味地忍耐,在忍耐中享受。平静得近乎安详,因此,他们的生活,无论幸福或是不幸,无不带着一点点悲壮的意味。这里的人似乎也无甚大志或是野心,不急不缓地得过且过地心安理得地活着。那个年代,这个城市的角落,还有众多细如羊肠似的小巷,最窄处只容一人通行。这些小巷连接一片片旧式的院落与房屋,这些院落里,房屋旁还有用油毡与碎砖搭出的更加破败的小棚子,用来做饭或是堆放杂物。如果从空中俯瞰,这些地方大约像是这个城市身上的伤疤或衣上的补丁。 乔一成的家就在这样的伤疤或补丁上。 一个老旧的院落,原先大约是一个小康之家的宅院,前后一共三进屋子,现在住了有十来户人家,乔一成他们家在第二进,两间老式的屋子,被一个暗暗的堂屋连在一起,一间是父亲与母亲的卧室,另一间住着乔一成兄弟姐妹四个,都是雕花的木漆斑驳的窗子。 院子里是坑洼的青石砖地,年代久了,一到雨天便积起一洼一洼的水。 这一天,正是雨后,那个乔一成暗暗喜欢的同班同学刘芳就踩着这一洼一洼的水走到了他家的门前。 小姑娘穿着白衬衫与花裙子,露着细白的小腿,她的衣领和裙边上都有很细很细的蕾丝花边,是全班全年级小姑娘羡慕的对象,她带绊的黑皮鞋上溅了一些泥点。 刘芳的家住在乔一成家对面的街上,只隔了一道窄窄的路,那路解放前是一条臭河沟,新中国成立后填平了成了路,这两年又弄了个花圃,种了玫瑰,就是那种最普通的品种,花开的时候,街道叫人采了,卖给药房,也算是一项收入。 刘芳的家是这一带少见的高大门头,石头的,里面两进房,只住着刘芳一家,“文革”后刚还给他们家的产业。她的祖父是归国华侨,家里有一架钢琴,虽然是旧的,可是依然锃亮,琴键黑白分明。 那个年代,家里有一架钢琴,几乎等同于现在在东郊有一所别墅,就在美龄宫隔壁。 更稀奇的是,刘芳是独生女,这在班里的同学间更显得特别,同学们大多是有兄弟姐妹的,像乔一成这样家里有四五个孩子的也不算少。 刘芳跟乔一成是一个学习小组的,这两天她病了,所以这会儿来向乔一成问作业。 乔一成躲在屋子里,不愿意出去。 他越是在心底里喜欢她喜欢得要命,越是不想让她来自己的家。 谁知母亲竟然迎了出去,鼓着那样大的肚子,拉了刘芳叫进来坐一会儿,又从饼干桶里摸出两块硬得跟石头似的饼干非塞进刘芳的手里不可。 乔一成从里屋冲出来,用力地把记了作业的小本子扔给刘芳,几乎有点恶狠狠的。他想,谁叫她来的,谁叫她拉她进来的,反正他从此不会再理这个叫刘芳的丫头了。 小姑娘的眼眶里浮起了泪光,拿了本子走了。 母亲跟过来问乔一成:你怎么啦? 问了三四次,乔一成都不答话,也不抬眼看母亲一眼。 晚上,乔一成怎么也睡不着,在床上翻过来倒过去地。二弟乔二强的脚吧地踢到了他的脸,他恨恨地拨开。 他听见卧室门口有细微的动静,一会儿,母亲走了进来,走到床边,俯下身子来看他。 从窗口透进来的柔和的月光过滤了母亲脸上的浮肿,使她看上去年轻明净,头发上有月华飞出的一道浅浅的边,臃肿的身架隐在黑暗里,与黑暗融为一体,看不分明。这才是乔一成记忆里的,妈妈的样子,这种认知叫乔一成幸福得有流泪的冲动。母亲拍了拍他,他撒娇地哼了两声。 他没有想到,这是他与母亲最后的一次亲近。 母亲的阵痛是在第二天开始的。她收拾了一下,跟乔一成说,看好弟妹们,妈上医院去了。 本来,她是打算坐公交车去的,路上,疼痛又缓了些,于是她想,走几站也不费什么事,能省一毛钱,是一天的菜钱呢。所以她就走到医院去了。 快到医院的时候,她打了个电话到自己妹妹的厂子里。她妹妹听说她要生了,就赶了过去。这个时候,乔一成的父亲还坐在麻将桌上。 当然是偷偷在赌的,屋子的窗子上拉着厚的窗帘,麻将桌上垫着厚实破旧的粗毛毡子。 乔一成的二姨找了来,跟姐夫报喜,说姐姐在医院生了个儿子,六斤重,不大,但还健康。 听说生了儿子,乔祖望也就哼哼两声,倒是桌上的牌友齐声道喜,要他请客,他说:没问题没问题,叫人去买几笼小笼包来,同旺楼的! 大家一齐笑说,真是大出血啊,同旺楼! 眼看着他还要继续酣战下去,乔一成二姨急得上前拉他:你也动一动,去看看我姐,给孩子起个名字! 乔祖望道:有什么好看,哪家女人不生孩子,她也不是第一次生,怎么这次就特别地金贵,要起什么名?今年七七年,就叫七七算了。 原先,四个孩子的名字都是排着下来的,乔一成,乔二强,乔三丽,乔四美。这个却叫了乔七七。 二姨跺脚说:你到底去不去? 桌上的几个人都劝:去一下去一下。看看放心些。 乔祖望把面前的牌一推:去去去!站了起来:在哪家医院? 二姨说了医院的名字。 乔祖望说:那么远? 二姨没好气:鼓楼医院近,住不起! 乔祖望说:叫辆三轮车。 二姨更气了:我姐快生了还走着去呢,你倒叫三轮车!走走路不会走死人! 两个人一路口角往医院去了。 乔一成带着弟妹在家里等。傍晚的时候,他把中午剩下的饭用开水泡泡,跟弟妹们就着小菜吃了。吃完他收拾了碗筷坐在堂屋的门槛上。 他看着青色的屋顶,瓦楞间有草冒出来,乱七八糟的一蓬又一蓬,青黄交杂,初夏橙红色的落日挑在屋檐上,跟假的似的,好像伸手可触。 噩耗来的时候完全没有预兆,反而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宁静。宁静使得不幸越发的猝不及防。 二姨突然奔了进来,一路跌跌撞撞的,一边气喘着对着乔一成说:你的弟弟妹妹呢?快点快点,锁好门跟我走!快点快点! ……
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尺,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合,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的。 ——龙应台 这位扎根于平民生活的作者未夕,通过小说主人公乔一成几经磨砺,带领弟妹在逆境中重生的故事,给我们展示了人生成长中的一个关键词:责任。青年人只有懂得了“责任”,才真正成长了,也由此懂得“长兄如父”所包含的意义。 ——孙雄飞
一部可以勾起无尽加快引发强烈共鸣的情感之作,讲述市井人家的悲欢离合。《围城》编剧孙雄飞签约影视版权,抢先阅读直击心灵深处的亲情大戏。
无
这是很朴实的一本书。正如它的书名“乔家的儿女”昭示的那样,写的是乔家五个儿女的故事,从1977到2008。一个普通家庭磕磕碰碰、几个孩子日渐成长的过程,发生在每一个时代。而1977-2008这个时间段,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三十年,有着数不尽的历史变迁。未夕的笔触很平淡,娓娓道来,一幕一幕熟悉或陌生的情景,却无比真实,让人忍不住怀疑,这样一个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人其事?这个小家庭的变迁,每一个细节都细致入微,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如此鲜活,每一年,都有着与时代相吻合的记忆。从恢复高考到非典,从物质贫乏的年代到衣食无忧。这一个小家庭所经历的这一切,似乎也是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情景。
故事的开篇就是悲喜两重天——乔家最小的孩子乔七七的降生和他母亲的死亡。这样的一个事件让这个家庭的生活从此发生改变。十二岁的乔一成再也不是受到母亲偏爱的长子,他失去了最爱的母亲,失去了温柔的庇护,失去了头顶的一片天。此后的人生里,他自己变成了弟弟妹妹的一片天,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这个家庭所有的重担。生活的艰难让这个孩子过早地成熟,过早地洞悉了世事,过早地了解到了父亲的不争气,甚至过早地学会了用冷漠的眼神来看这个世界、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平心而论,乔一成不是一个多么完美的人,他身上有洗不掉的小市民气息。当然,他并不以此为耻,也不认为必须洗掉这种印记。被生活逼迫出来的坚强、吝啬、小心翼翼,是深入骨血的,无法远离。他偶尔也会自私,累极了的时候,也会颓然地想放弃总是给他带来麻烦的弟弟妹妹。可是,他终究还是无法自私到底,没法不去理会这些与他血脉相连的小麻烦。是了,就是这四个字:血脉相连。这是中华民族从古到今都重视的东西。乔一成让人觉得熟悉,或许就在于他身上那种挥之不去的传统中国男人的气质——或许粗粝,却让人觉得心安。他坚强地成长,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有能力,不离不弃地保护着他的弟弟妹妹们。
在这个故事里,日子是不紧不慢地过着,仿佛永远也望不到头,却也有种细水长流的温暖在里头。一大家子人,有磕磕碰碰,有各种不顺心的事情,却也有着相互依偎的温暖,有无法替代的亲情。就如同在故事的最后领悟到的那样:所谓亲兄弟热姊妹啊,就是说,生命中有些痛苦,他们相互给予,却又相互治愈。读者在这个故事里总能看到身边人的影子,甚至是自己的影子。未夕将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鲜活,他们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符合各自的人物性格。
除了乔一成之外,他的表哥齐唯民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人物。实际上,他是有些理想化了的。与同岁的乔一成不同,他从小衣食无忧,性格温和,为人正直,连成绩都是让人仰望的好。最让人动容的是他对乔七七的爱,这是一种单纯用亲情已经无法定义的感情。乔七七不是他的亲弟弟,他却视如己出,仿佛乔七七是他的一根肋骨,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的爱情顺风顺水,遇见了一个和他一样善良,美丽大方、温柔、性格爽朗的女孩子常征,婚姻于他而言是水到渠成。或许也不全是,他是在为乔七七奔走的时候遇见的常征。这或许也是老天爷对好人的一种馈赠吧!然而,这样的一个好人却让人觉得不那么真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齐唯民这样几乎是十全十美的男人太少见,更多的是乔一成,是被生活磨砺出的冷硬与坚强。
在乔一成的意识里,他觉得,弟妹是麻烦、是累赘。但是,当他们需要他的时候,他每次都会义无返顾地冲上前,为他们遮风挡雨。甚至到了最后,当他被诊断出肾病,觉得时日无多的时候,他也只是平静地将自己的一切安排好,把所有的财产留给弟妹,却不告诉他们自己得病的事实,准备一个人面对所有的灾难。他一直都在给予,从没有想过回报和索取。或许,潜意识里他已经将付出当成了自己的天性,不奢求一分一毫的回报。老实说,最打动我的是故事的这个部分。这里平静,却残酷。我们看到这个男人所有的高尚品格,也看到他骨子里所有的自卑与对这个世界的不信任。那样的成长环境让他变得冷漠,他的性格其实是有很多缺陷的。生活教会了他忍耐,也剥夺了他的单纯。他会爱,却不懂得如何表达爱。他理解别人,却不敢信任。所幸最后仍然是那样一个其乐融融的结局。虽然乔家的每个儿女仍有着各自的不如意,可是,相濡以沫、同心协力,总是会让日子过得更容易些。
乔二强是个有些特殊的人物。他和乔一成不同,他从小笨头笨脑,有股傻乎乎的劲儿。我开始担忧他有可能会堕落、走上歧路。可是,有乔一成这样一个尽职尽责的大哥在,他终究还是没有走错路,而是平平淡淡地过着一个不怎么有能力的普通男人的生活。唯一的变数是他的师傅——马素芹。爱情这个东西,的确无法用言语来定义,无法预测、无可防备。二强的爱情就这样义无返顾地发生了,没有丝毫退让的余地。年龄在爱情面前显得苍白。谁在乎呢?比他大十四岁又怎样,结过婚生过孩子又怎样?对二强来说,爱上了就是爱上了。他一生所有的智慧与坚持都在这里。他爱并坚持着,这份执着让人感动。
如果没有小时候的那场灾难,三丽或许会成为和乔一成一样的人,读很多书,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再嫁一个有能力的男人,幸福此生。可是,那场灾难改变了她,九岁那年被一个肮脏的老男人猥亵,让她性格大变,从此走上了不一样的人生。其实也没什么不好。在这样的家庭里,若三丽是个太优秀的女孩子,就注定要承受更多的责任和压力。普通平凡的三丽遇见了平凡人王一丁。他们相爱、相互理解、相互依偎,是齐唯民口中的“一对幸福的小蚂蚁”。或者,如乔一成所说,他们是这个家庭里唯一正常的爱情。她的生活中也会遇到婆媳争吵、柴米油盐的小烦恼,可是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只要他们彼此相爱,再大的难题都不是难题。
乔家的另一个女儿乔四美又是完全不同的样子。她从小就是个笨姑娘,和二强一样不让人省心。她贪嘴、贪玩,不爱学习,甚至爱慕虚荣。她是活在梦幻里的女孩子,总以为生活就像琼瑶的小说,有高大英俊的白马王子让她遇见,待他如公主。她傻里傻气,可是,唯一不缺乏的就是勇气。当她遇见她以为的白马王子戚成钢时,她义无返顾地沦陷了,一厢情愿地以为他们彼此两情相悦。于是,她在和戚成钢通信半年之后,独自一人坐上火车去西藏见他,甚至稀里糊涂地结了婚。这样的行为放到现在来看都是需要勇气的,这勇气太不理智,却也不免让人觉得钦佩。如果生活是琼瑶小说,那么,这对小情人就该从此相亲相爱地生活下去、甜甜蜜蜜、浪漫无边。可惜生活永远比小说残酷,四美注定要为她稀里糊涂的婚姻付出代价。她的戚成钢,并不是个好丈夫,婚后三番两次地出轨,让她心力交瘁,却仍不愿意放弃。然而,一场非典改变了她。她拼着生命危险去照顾戚成钢,然后,又毅然决定离婚。我不知道是究竟是什么让她彻悟,可我知道,人生总有一些时候,霎那间醍醐灌顶,想通一些困扰自己的事情。四美终究还是没有一辈子活在少女的幻想中。
尽管自己喜欢看书,但是总感觉当代的作品很容易走入某些不知名的俗套之中。类似的穿越,类似的玄幻,类似的回忆录等等。当然啦,在诸多的作品中,总会时不时地脱颖而出某些极具特色的经典作品。有些以情感人,有些颇有深度,有些耐人回味,有些触发共鸣。
《乔家的儿女》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所读到的一本非常值得让人收藏的现代小说作品。总体而言,此书的内容定位首先就是给人一种非常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感觉。于是乎,书外的读者便会在读与品,想与忆的交叉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沉陷于作者所塑造的故事情节之中。从我个人角度而言,看这本书更像是在读我父辈们的故事。1977年到2008年这个时间期限其实再为不过地相近了。很多的剧情恰似就是我周边父辈们曾经的经历;很多的场合恰似就曾经也发生在我的身边。80年的人读这样的小说,同样也是一种品味未曾经历的过去。尽管没有经历,却多少有着某些的感觉;尽管没有度过,却多少有着某些的感叹。这都是那一时代的生活之味;这都是那一时代给予我们的感慨。
故事的内容围绕着乔家的儿女展开。其实说明确了更是以这个虚构中的家庭为代表而展开的相关详情。一成、二强、三丽、四美、七七,乔家的五个孩子伴随着成长,伴随着生活的磨砺,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也在娓娓道来他们这个年代的生长之事。原本成长自是好事,但是生活本身就是充满着沟沟坎坎。他们经历了丧母,他们也经历了坏人,他们也经历了领养,他们也经历了病痛------所有的一切便如此多面性却更是全方位地展示和凸显出一个最为立体,饱满的人物个性和生活感悟。最为朴实无华的文字之下却是有着最为让人感叹和回味的人生味道。在书中的亲情其实包容着太多的内容。有父母之情,有兄妹之情,有兄弟之情-----正如书中的比喻一般。兄妹五人像一棵大树的枝干,向着不同方向成长,却始终紧密相连,彼此支持。原因何在呢?关键还是在于人世间最为质朴的一种情感维系。那就是家;那就是亲情。
读着如此的一本作品,我很是感叹那个时代的生活无奈。却又有着几多的感慨。很是羡慕如此的大家庭。不同的时代孕育着不同的家庭结构。当年的大家庭演变到了现如今的独生子女户家庭。这是一个时代的变迁,但是这里面永远保持不变的是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虽然没有经历那个年代,但是读着如此的作品却也让我了解到当年父辈们的生活经历。而在《乔家的儿女》以书中,作者及其地道地传神地表现出了那个时代大家庭的风貌。从我个人的角度而言,我觉得这本书实在是写的太为真实和感人了。因为小说内容的真,让故事表现得更为神,让内容的内涵展现得更为透彻。
用了三四日里闲暇的时光,才把《乔家的儿女》细细地完整地读完。放下这本有点沉甸甸的小说,却竟放不下心头那点儿沉甸甸。将近立冬,南方的山里白日里也有些冷意了。望着远处,轻雾笼着黛青的山峰,金色的阳光晃动着,有些迷离的滋味渗着。久久,轻吁出一口长长的气,方才舒展了眉目。
乔家的孩子们基本是在苦水里泡大的。幼时丧母,父亲简直是个甩手掌柜,除了勉强给些生活费,什么都不打理,还想着法子找人来领养孩子。七七自在襁褓中便寄养到二姨家,幸好有表哥齐唯民视如己如地照拂成长;四美也被无法生育的知识份子夫妇领养了,却又自己偷跑回家中。乔一成在12岁那年,便硬生生让自己从一个小少年拨长成又当爹又当娘的大哥,从此三十来年,为几个弟妹几乎操碎了心。
一家子磕磕绊绊,踉踉跄跄多年才终于在不如意的岁月中挣扎过来,渐渐地寻了些安稳和如意。贪吃还有点傻的二强心地却极为纯善,对爱又有一种傻子般的执着,稀罕上了师傅马素芹纵使在十数年后也敢豁出去爱;三丽小时受过脏男人的害,幸好得了纯厚的一丁一生眷爱,虽是婆媳嫌隙后也宽恕;四美自小向往嫁个美男,却不知千里奔赴嫁了个花花壳子,最后心伤了倒也清醒豁达了;七七在齐唯民的帮护疼爱下懵懂地长大,蚀骨的依赖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自闭和无知,十七岁便懵懂生女成婚,在书中众乔家子女中几乎成了最不明显的一笔落墨,最后却是他换了肾给大哥一成——那个多年疑心他非亲兄弟冷漠无亲的大哥。那么难的日子,却也这样磕磕巴巴地走着。起起落落的日月,起起落落的人生。
一成哪里没想过为自己而活,他原也是想狠下心,只为自己活一回的。所以才在四美将被领养前,找上那对知识份子夫妇,请求人家领了他去。他太年轻,有些担子确实太过沉重,他想要好好念书,争个出人头地的机会,恨没那么好的条件。那几对总是饿着的眨巴眨巴的望着他的眼睛,揪着他心里最软的那块,终也还是放不下了。就如一成自己寻思着,一度他那么急于逃离的生活,在那一刻含情脉脉地包围着他。他此生就想抓住点儿什么在自己手心里,抓得牢牢地,贴心贴肺,最后却惊觉他的兄弟与妹妹们,是不是他唯一可以抓住的东西。原以为兄弟姐妹只是相依为命的生存而已,却永远在人生最困难最黑暗的时候,才发现那些岁月那些点滴早深在骨血里了,生命里有些痛苦,他们相互给予,却又相互治愈。
其实《乔家的儿女》算不得是很沉重的故事,纵有些尖利的伤痛,作者也从不渲染,一径克制的叙述,疼痛轻轻漾开了便不显得那么尖锐了。而且,书中的结局可说是圆满的,人图的其实不就是个圆满的盼头么。正如项南方与乔一成复合时所言:生命再痛苦,再无望,总还是有一点光明的东西,值得我们为之挣扎,拼了命似的伸手抓住。
虽说故事嘎然而止,但我们都心知,生活从未止步,一成兄妹们的故事仍在2008年之后仍不停地延续,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延续,生生不息。连有点“不学无术”的乔七七都学到齐唯民那一句:“老天爷关了一扇门,必定会为你打开扇窗。”是啊,生命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乔一成的在人生再一次峰回路转时,重又迎来了心的光明,何不携手一同,起来开窗呢?!
十月里的一个秋风瑟瑟,毫无暖意的周日下午,《乔家的儿女》翩然而至。之前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简介时,便很想一读。而这本书也的确不负我所望。它如同一个妙不可言的万花筒,一经拿起便不能放下。它又如一条温暖的河流,缓缓的流进我的心底,为寒冷的秋日平添几分暖意。
选书如同押宝。与好书相遇不能不深感幸运,《乔家的儿女》就是一本堪比珍宝的书。
故事从1977年乔家最后一个孩子乔七七的出生开篇,到2008年乔七七和大哥乔一成在病房里的温情交谈而结束。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与辛酸,也充满了浓浓的爱。于是苦尽甘来,温情无限。
乔七七出生了,乔妈妈走了。乔爸爸不负责任呀,家庭的重担就落到了大哥乔一成的肩上。他以一个12岁男孩的身躯,充当了爸爸妈妈和大哥的角色。就此肩负起照顾并养育弟弟妹妹的重任,并且这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很多父母都做不到的事情,一个12岁的小孩却是做到了。这本书光凭这个第一主角的定位,就让人不能不赞一个。
正如书扉页上介绍的那样,作者未夕构建故事的能力超强大。一个市井人家的平凡故事,一个穷人家孩子的生活奋斗故事,一个在七十年代很普通的贫穷家庭的悲欢离合故事,在作者笔下就这样不疾不徐,紧紧凑凑,娓娓道来。并且一写就是三十年那么长。从孩子们小时候的生活,学习,玩耍,到孩子们逐渐长大,工作,恋爱,结婚,生子,离婚,复婚。分分合合,看似与普通人的生活无异处的这些生活琐碎,却是让作者以极其平实的语言描写的津津有味,丝丝入扣。
未夕对人物的刻画也是于普通之中见精彩。故事中的每一个出场的人物都让我感觉是活灵活现的,仿佛他们就在我面前,就是生活在我周围的邻居,同学和同事。尤其是乔家的孩子们,每一个都是普通人,可每一个又都是个性鲜明。让我觉得读着读着,他们就似从纸上跳出来一般。他们仿佛不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而是活生生的人啊。
我最敬爱的当然是大哥乔一成了。他不是个完美的人,却是个一生都在做完美事情的人。他如同一只老母鸡那样养育着他的弟弟妹妹们,让他们在没妈也相当于没爸的状态下仍然可以健康成长,并且全部长大成人。他的广博与慈爱真的是超越了许多为人父母者,他对待周围的人也从来都是真诚并且无限包容,这样的人怎么能不让人敬佩并且深爱呢。乔一成这个人,让我不得不爱。
我最喜爱的是乔家孩子的表兄齐唯民。他是故事里最完美的人。抛开聪明,懂事,学习好不说,最吸引我的是他从十二,三岁起对表弟乔七七那视如己出的爱。也许他的过分溺爱对七七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可是那样从孩提时起就自然滋生出的并且一直延续了三十多年的如同少年父亲的爱,真的让人震撼。
我最怜爱的当然是以新生儿,美丽娃娃出场的乔七七。他的存在牵引着故事的主线。他小时的可爱与可怜,他那天使般的面孔以及永远如孩童般的一颗心。他无论何时何地出场,都让人无比的喜爱与怜惜。而到最后也是他给故事做了圆满的收尾。
如果说对乔家儿女少时的描写中于他们如何在逆境中求生,求知,那么他们长大以后的主线便是每个孩子的爱情。作者很善于勾勒普通人的各式爱情。一成的少年之恋,青年之恋与中年之恋;二强与其师傅的忘年之恋;三丽与一丁的同事之恋;四美与花心大兵的琼瑶式恋爱;七七与同学的迷糊之恋;齐唯民与常征偶遇之一见倾心之恋。每一段爱恋都让作者写的真实又无奈,痛苦又甜蜜。
非常喜欢未夕的语言。在形式上绝对与群众打成一片,普通,平实,从未刻意出彩。可渐渐读起来却又让人觉得她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推敲的精品。她的文字还不乏幽默,不时出现的极普通的一两句话,就可以让刚从辛酸读过来的我们忽地翘起了嘴角,开心的微笑。很显然未夕是一个对生活很注重观察的人,她笔下描写的那些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随着时代而存在并改变的事情和东西,让我这个七零后很有共鸣,让我回忆起我的小时候,回忆起我是如何成长到这么大一把年纪的。而且,我还从这本书里获得了许多经典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是可以指导我人生的金玉良言。
未夕对文字的拿捏游刃有余又到位。虽然乔家三十年中发生了那么多悲情的事情,但每一件事情的刻画都不摧残读者的心灵。反而是描写亲情,温情的那些地方,会让人觉得尤为感动,特别的温暖人心。
我承认我很爱这本书,所以在24小时之内一气呵成般读完,又在读完之后洋洋洒洒的写评论。可是书也如同人一样,都是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书。如果说这本书有让我不满意的地方,就是我觉得不应该为了渲染二强的倒霉而把他的猫‘半截子’给写到了车轮下。如果这只猫可以和乔家的孩子们一起走到最后,那么会带来不一样的温情结局。小动物本来就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是许多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常常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选择不承认半截子的死,而坚信它和二强以及乔家的孩子们幸福的在一起。
《乔家的儿女》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正能量,让我可以在这个金钱至上的世界里看到真情,看到希望。亲情是人类最为长久最为珍贵的一种感情,黄金有价,亲情无价。
评论已经写完了,可我还想把刚读完时我在QQ空间写的一小篇日志贴上来。因为这一小篇文字所表达的,正是读罢这本书我所得到的最初的感动。
“今之天气,怎一个冷字了得。阴,雨,雨夹雪,大雪,小雪,雨……反复折腾。最高五度的气温,再加上雨雪风的折腾,真是无比寒冷的一天。还好在这样的一天里带了本温暖的书读,乔家的儿女读完了。感动着。一部老百姓的史诗,饱含了平凡人的喜怒哀乐。平凡人的幸福,原来是最可贵的。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这样的书,有如一股清泉流入心底。甘甜,凛冽,回香不断。在没有一丝温暖的今天里,乔家的孩子们给我带来阵阵的暖意。秋风瑟瑟的外面的世界,春风抚面的我的那颗跳啊跳的心。心酸不是没有的,春风把它抚平了。文字的力量,元芳,你是怎么看的?”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让我很惊讶,因为我印象里未夕是个言情小说作者?她此前的《烟花易冷》《糟糠之妻》都看过,这本书的整体感觉更加偏向文学作品一类。说说这本书,真的很实诚,说这个实诚的意思是,很厚的一本书,其实完全可以分为上下两册来出书,不过只用一本其实是给读者省钱了,这是个好作者。书的封面给我一种乔家大院的感觉,没有惊艳之感却有沉淀之心,很质朴很安静,预示了这本书不是一本让你大喜大悲的激烈之书,而是缓缓的讲述亲情、温情、兄妹之情的情感文学作品。讲述市井人家的悲欢离合,讲述兄妹几人的颠沛流离、互相取暖互相照顾的生活历程。未夕是个平民作家,她的文里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不狗血不脱离生活,却能让人真切的体会到其中的酸甜苦辣,书中的人物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他们的生活经历却自由一番动人之处。
故事的开篇就注定了兄妹五人的艰难过活,母亲的逝去,新出生的弟弟急需照顾,这些重担都落在了十二岁的老大乔一成身上,这个少年顶起了整个家的重担。故事从七十年代开始讲起一直跨越到二十一世纪的如今,年代跨越幅度很大,这其中伴随着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历史变迁,兄妹五人上演一幕感人的亲情戏。貌似记得以前有一部电影也是讲兄妹亲情,不过有时候觉得看书要比看影视剧更好看,毕竟书中的思路是无限拓展无限想象的,总让人有想象的空间。兄妹五人一成、二强、三丽、四美、七七,瞧,这五个名字颇具有农村的气息,确实讲述的就是那个时代的故事,即使步入新时代的二十一世纪,他们几人总过来也颇不容易。乔一成这个老大无疑是书中讲述的重点,他顶起了整个家的一片天。这个人物角色塑造的很生动丰满,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市民形象,小小年纪照顾起弟弟妹妹,他也会有抱怨也偶尔会有想法,觉得命运不公觉得七七连累自己,让他们失去了母亲,可是埋怨过后他依然是个爱护着弟弟妹妹的好哥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责任感三个字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乔家的儿女,五个人谱写一家人的酸甜苦辣咸,这个故事非常感人,非常朴实。
一家人就要同舟共济,共同面对风雨不离不弃。这本书带给我们亲情的感动是无以复加的。
这是一本很难得的好文了,无论是语言还是故事,都是一个极其丰满而极富血肉的形象。
读完《乔家的儿女》后,现在正在读王小妮的《上课记》,其中有一句话感觉深以为然——“我们不要好词好句”——这似乎是正在学习写作的孩子们无法理解难以认同的一句话,可是,我所看过的真正的好文章,真正能够触动人心的东西,真的不是那些“通感”的美轮美奂到你甚至无法理解的如薄雾一般的文字——那种飘渺虚幻,真的会让你有一种如临仙境一般的不真实感,但读过就是读过了,你的心里没能为它留下一点儿什么。反而是那种质朴得近乎土气的文字,平易得近乎就是自己的故事才真的会在你合上书页后还在恋恋不舍,心里还一直在为里面的人或愉悦或唏嘘。
《乔家的儿女》就是这样一个用着最为质朴的语言写出的最为平实却又恰好打在我的心上的故事。
它写了乔家的五个儿女:一成、二强、三丽、四美、七七;这和已经拍成电视剧的某几部作品一样,是写兄弟姐妹相互依存彼此取暖的故事,可是,因为作者未夕有着十分强大的故事构建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读起来丝毫不觉因为故事框架老套而心生厌烦,反而因为书中所表达出来的对生活熟知而自然而然出现的充满烟火味道的场景而倍感亲切和感动。
未夕的人物刻画水平甚为高超,这兄妹五人各有各的脾性,没有谁顽劣到不可救药,也没有谁是那种毫无瑕疵的完人,他们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差,性格的成长或者是转变都有着其自然而然的方向,因为交代的详细而且毫无牵强,所以他们仿佛就是你的邻家,就是生活在自己周围的那些平平凡凡的人们。
乔一成是本书中无可替代的主角,因为自十二岁母亲因为生七七去世后,整个家就是由他在艰难而努力地维系,他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如父长兄的形象,为了三个弟弟妹妹,他少年而不得不老成,从小到大为这个家有着操不完的心,而自己的生活却因为肩上的担子和大小形成的性格和想法满目疮痍。
二强、三丽、四美也各有各的脾性,或木讷、或泼辣、或坚忍,但也各有其可爱之处,这也才是真实鲜活的生活。
七七的成长则跟另一个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那个家庭的故事就是另外一个线索了,而这个线索上的各个人物又是一个新的可爱的篇章。
好在整个故事虽然苦多过甜,但最后还是有着希望的,就像故事的最后一句——“起来开窗”。
文\Shirleysays
乔一成最后得了乔七七捐出的肾,病治好了。我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泪水也随着吐气流淌下来,好久没有如此畅快淋漓地读过像《乔家的儿女》这样的都市题材小说了。在我们唏嘘命运波折的时刻,未夕用她特有的文字形态帮我们撰写了一本生活辅助教材,让我们越发觉得像乔一成这样对生活和自己都负责任的人,不应该死,他恰是如今的稀缺物种。
《乔家的儿女》的作者未夕是位名不见经传的作家,至少不是那种每天创造各种机会宣传自己的作家,低调对她来讲是种常态。她从2005年开始业余写作,正业是小学英语教师。尽管说写作是副业,可她写得却有声有色,不论从文字功底和叙事结构,还有驾驭故事情节发展的能力,对某些号称专业作家的人来说,均有过之而无不及。
本书就是她写作实力的最佳佐证。扬扬洒洒四十多万字,她的书写竟然给人以流畅舒缓,一气呵成之感,像一位在画纸上挥毫泼墨的高手。或许因为她原来是网络写手,网上追文的粉丝多了,必须掌握好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的尺度,为阅读者创造更多的期待空间。在今天看来,这点倒成了她的拿手好戏。更值得一提的是,未夕是靠写耽美文出道的,所有她的文字特别细腻,尤其是心理描写,她很会写“虐情”,每句都深入骨髓,就像一枚细针刺在读者的心上,疼归疼,却为读者的世界划开一道光亮,哦,原来生活,也可以重新看待。
乍看《乔家的儿女》的书名,内容已经猜到了大半,就是写一家子N口人,每天柴米油盐,磕碰吵闹的故事。现在这种事儿太多了,每天电视里的访谈节目、电视连续剧都讲这些繁琐事儿,不是几个孩子争遗产,就是夫妻反目争财产,要么就是钱要不要无所谓,反正老人没人养。谁说世界大同?今天的世界简直乱了套。友情、亲情和爱情,一个都没处找!未夕的确写了一个平凡的人家,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儿,可就是在她平淡的笔触下,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仙境般的普通人家。同时,也让我们读到了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人,终归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与他人无关。
乔家五个孩子,大哥乔一成十二岁时没了妈,拖着弟弟二强,妹妹三丽,四美,还有一个小弟乔七七,就是因为生他,母亲才难产而死。都说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这句还真没错。何况还摊上了乔祖望这样的爹,他活脱脱地就像余华《活着》里的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乔家两兄弟一成和二强童年的命运也像极了余华后来的作品《兄弟》,我总觉得余华的小说里没有光,人物命运比赛似地悲惨,所以他写到《兄弟》时,我已经不愿再去接受他的人物塑造与故事情节,虚构得要看起来真实才是好故事。硬币尚有两面,而余华总是反复地强调一面对于生活的作用力,单面的是假币,不是硬币,就像我们的生活,好的坏的,都被生活所包容。《乔家的儿女》恰恰写透了这个事实,乔一成带着弟妹们活出了生命的真实。
本书就像一部乔家生活的编年史,从1977年一直写到2008,这个时间段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变迁最剧烈的30年。强烈的时代气息越发地衬托出小说中的人物鲜活灵动的烟火气,在每个特定的时间段,他们被生活的洪流推动向前。乔家五个孩子,个个身上都有戏码,写到哪个人哪个就是主角,丝毫不存在抢戏,因为人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人物塑造的活灵活现是本书最大的亮点。
书中人物命运坎坷,情感丰沛激荡,每个人物的命运选择都刻有一道标尺,令兄弟姐妹的亲情、爱情有据可循。乔一成与文居岸、叶小朗、项南方的爱情婚姻;二强与女师傅的姐弟恋;三丽与一丁的相濡以沫;四美与戚成钢的分分合合,一件件一桩桩的事实仿佛都是在为主人公申辩:我们外人看到的从来就不是生活的真相,痛也好爱也好,它们都藏在每个人心底最柔软温暖的部分,不必与人分享。
“生活,远不是外人看起来的样子”,乔家的儿女们教会了我们冷暖自知,生活总会有光亮。
曾经看过作者的《烟花易冷》,被故事主人公悲剧性的人生打动过,伤感过。《乔家的儿女》明知不是自己偏爱的言情书,依然选择它进行阅读,是相信作者对平凡人物的刻画能力,或许,适当换换口味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乔家的儿女》诚如书名一样,说的是乔家五兄妹的故事。或许可以说是六、七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普通老百姓家生活的缩影。全书体现的一种在生活上的挣扎与亲情的依靠。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因当时特定的政策环境,都是兄弟姐妹成群,物质贫乏,但人口众多。父母忙着赚钱,家中的孩子是大的拉扯小的,任期放养。作者笔下的乔家儿女,正是处于这种环境中,更何况因乔七七的出世,导致母亲难产死亡,最大的乔一成年仅12岁,下面是呈阶梯分布的弟妹与嗷嗷待哺的新生七七。乔父是出了名的自私加烂赌。老婆的离世,并没有让他增加一点责任心,将最小的七七送掉之后,全家的重任就这样落在了年仅12岁的乔一成身上。
全文是以一种平缓的方式向我们讲述这几兄妹的成长故事,让人心酸。看似一部细细流水账,但总能吸引人一页页的翻下去,因为我们不知,在第几页的时候又会有什么末知的命运在等待着他们,改变着他们,影响着他们。时代的改革与变迁无时不刻改变着他们的人生,唯一不变的,就是那大爱如山的兄弟情。没有人愿意过早的成长起来,在应该享受年少阳光时,却操心着弟妹的衣食住行。弟妹们争气也好,不争气也好,都是他的责任,这对他而言是一种悲壮的无奈,在弟妹们眼中,他的威信是绝对大于那无能的父亲。作者并没有将乔一成塑造成高大全,他是极其真实的。自私狭隘也随处可见,他也很多次力图冲出这牢笼,摆脱这命运,特别是对乔七七的冷漠让人寒心,对这个不足月就被送出的可怜弟弟,他缺乏一种该有的血缘亲情,甚至怀疑过他并非自己的亲弟弟。我们可以谅解的是,当年那种困苦的环境,生存的艰难、生活的压抑、未来的无望、理想的破灭足任何方式的博爱之情,对乔一成而言,四个弟妹的责任足以消磨掉他所有的柔情。
相比而言,我很震惊齐唯民对七七的感情,对于这个被抱养来的弟弟,当年同是12岁的齐唯民却表现出了更加深厚的感情,如果说乔一成对弟妹的养护是出于一种无奈中的选择,齐唯民对七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温情。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齐唯民,七七能否顺利长大还是个末知数。他对七七的保护以及为他所做出的牺牲令人落泪,从小被父母兄弟姐妹抛弃的七七能遇上齐唯民这样的哥哥是不幸中的大幸了。他的完美与善良影响着七七的成长,不管这个孩子是否能够成长为一个有本事的人,但一定是一个善良的人。
凡人凡事,让我们在本书中见证着、回味着乔家儿女们曾经逝去的岁月,那永不磨灭的亲情。
其实之前并没有接触过未夕的作品,在网上了解到未夕居然发表过不少耽美小说,还没看《乔家的儿女》前,就很好奇这位耽美作家将会怎样在这部作品中呈现市井人家的悲欢离合。当翻完小说的最后一页时,留在心里的是一份暖暖的感动。
小说讲述的是五兄弟姐妹在各种逆境中磕磕碰碰地长大的故事。未夕将这一家五个孩子的形象塑造得活灵活现,性格鲜明,有血有肉,少年老成的一成(老大),憨厚朴实的二强(老二),坚强懂事的三丽(老三),敢爱敢恨的四美(老四),怯懦善良的七七(老五)。这部小说是以乔一成为核心人物将整个故事铺垫展开出去,还有一条小支线围绕着自小照顾七七的齐唯民。而这个故事是从1977年开始讲起,此时的乔一成才十二岁,母亲在生下七七后不久便离世了。读着这个故事,可以隐约看到了父母他们那一辈成长的经历,现在的我们只能从老旧的资料上看到那些年的时间印记。跟随着故事中人物的悲喜,为他们无法割舍的亲情而感动,也为他们分分合合的爱情而感慨。
对于我来说,这部小说最大的看点就是亲情的互动。母亲早逝,父亲无能,照顾这个家的重担便落在十二岁的乔一成肩上,他在努力规划着自己的人生时,还要为弟弟妹妹操心,不得不在一夜间长大,稳重沉闷,甚至有些阴郁。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责任”二字,这也是逐渐被如今的浮躁社会所遗忘抛弃的。长兄如父的乔一成是乔家的灵魂人物,将性格迥异的五个孩子凝聚在一起,如果没有了他,我想乔家最终会分崩离析。无论前面的风雨有多猛烈,他们始终一起去面对,直至大家的生活里出现越来越来的曙光。而其中的七七从小就跟着表哥齐唯民一起长大,不管他长得有多大,在齐唯民的眼中,他始终是那个总怯生生躲在自己背后的的弟弟,舍不得。无论是四兄妹的相濡以沫,还是七七和齐唯民的亲如兄弟,都让自己这个局外人感到欣慰和温馨。
而故事中的爱情,有欣羡,有无奈,有惋惜,有释然。乔一成跟叶小朗的分道扬镳,跟齐文岸的擦肩而过,跟项南方的破镜重圆,二强对师傅马素芹那份经年不变的执着,三丽和王一丁的不离不弃。只是没想到对感情最豁达的却是年少时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和期待的四美,她曾经发誓要嫁给英俊的王子,终究如愿嫁给了戚成钢,然而他的一次次不忠却不断给自己带来伤害,四美愿意与他共患难、同生死,却不愿再去缝补他们那段破烂不堪的爱情,在戚成钢康复出院后选择果断离婚,因为她年少的爱情早已死去。
故事情节极其普通,即使波澜起伏的转折在作者朴实的文笔下也会变得淡淡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生老病死,这些都是生活中姓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然而未夕却能巧妙地将它们拼凑成了一部反映时代变迁的文字电影,能勾起无尽的回忆,在阅读过程中,脑海中不时浮现着各种平常却能扣人心扉的场景,读完后仍意犹未尽。
荧屏有个规律,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题材的电视剧火爆,记得有一段非常流行军旅题材,特种兵、女兵、空军各个兵种,接下来《甄嬛传》、《宫》等电视剧又引领了宫斗题材电视剧的风潮,最近好像热点又转移到了家庭伦理方面,《带着老妈一起嫁》、《新女婿时代》以及《媳妇的美好宣言》等电视剧正在街头巷尾被老百姓热烈地谈论着。
刚刚拿到《乔家的儿女》这本书的时候,看到封面上介绍的“讲述市井人家的悲欢离合”,以为又是一部讲述家长里短、琐碎无比的家庭小说。但沉下心来阅读,却越看越投入,渐渐地,好像自己也融入到乔氏一家的生活中,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作者未夕用沉稳的语调,细腻的感情,给读者讲述了乔氏一家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这中间有悲欢离合,有爱恨情仇,更多的却是亲情满满。
故事刚开始的基调就非常低沉,乔七七的诞生却伴随着母亲的死亡,当家女主人的离世,让一家子陷入困苦之中,嗜赌的父亲自私自利,加上五个孩子的沉重负担,使得几个人捉襟见肘,饭都吃不饱。乔七七也正因为此而被送到姨妈家抚养。在这一片混乱当中,乔家的故事也就拉开了序幕。大哥乔一成幼小的肩膀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一方面专心学业,一方面又要照顾弟弟妹妹的饮食起居,着实不易,而这也对他今后的心理状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二强、三丽、四美以及七七的命运发展也紧紧地和家庭的环境分不开。
乔家的儿女的成长同时伴随着国家的发展,从他们成长的细节里面,处处可以看到岁月的痕迹,买断工龄、下岗、辞去公职下海,非典型性肺炎等等,这样的情节设计相当接地气儿,让我们感觉分外熟悉,感觉就像生活在乔家身边。看着乔家从一开始的困苦到后来逐渐走出困境,看着一众兄弟姐妹慢慢寻找到自己的生活轨迹和爱情,总有种苦尽甘来的甜蜜和幸福。就像龙应台评价的那样:“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尺,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合,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的。”
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很难感受到兄弟姐妹之间互相扶持的温暖,也许只能从书中才能有此感受了吧。
从1977到2008年的三十年,是中国社会从封闭转向开放、从单纯走向多元、从贫穷逐渐富裕的发展最为迅捷的时代。对这一时期的记录与解读,如果以一个从刚刚具有自我独立意识的少年儿童到成熟干练的中年人的成长过程来典型地浓缩描述,虽不能具有史诗般的全景效应,但无疑也是一个独特的切入视角;在个体与具象的展示叙述中,如果发挥出较好的文学功力,那么以小见大、窥豹一斑的艺术感染力更能表现得生动而深刻。《乔家的儿女》一书,正是采用了这样的文学手法、并达到了这样的艺术效果的一部难得的好作品。
在《乔家的儿女》中,看不到轰轰烈烈的变革,看不到惊天动地的伟业,看不到出人意料的奇迹;所能看到的,是主人公乔一成及其身边的人辛酸困苦的日子,一地鸡毛的生活,艰难顽强的成长。而伴随这一切这一过程的,是几乎悄无声息却又无处不在的世道的变迁,是自始至终充斥于主人公身上的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且又愈来愈鲜明的“责任”意识。特殊的世道是主人公“责任”体现的场景与环境,强烈的责任方式和效果也无处不表露着世道的特征与轨迹。但就二者而言,乔一成的“责任”特色是他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的标志性印记,其中像是更隐藏了作者所欲表达意念的许许多多的密码——我们姑且称其为“责任”密码吧——那么解读这些密码,便是更深一层理解作品意蕴的有效方法。
“责任”是一种自然密码。乔一成12岁时失去了母亲,那时他不过是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之后三十多年艰辛的人生岁月中,他最怀念的是母亲对自己的偏爱,以及母亲对儿女的呵护,终日为家庭的操劳。对长子的偏爱在中国社会里是一种传统,这种传统即使在帝王贵胄之家亦然。何以有此传统我们暂且不论,但从乔一成在母亲去世后担当起整个家庭的重任,甚至超乎想象地承担了三十载照顾弟妹的职责这个事实而言,母亲的偏爱是有其良苦用心的,也最终产生了巨大的效用。这样说,并不是说乔一成的母亲有先见之明过人之处从而虑事在先,而是说对于厚爱嫡长这一现象这一传统,是人类社会传承和寄托“责任”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天生的一种遗传密码,作者有意无意地通过作品表明,这种遗传密码是宝贵的基因财富,它的土壤是血脉亲情,它的阳光是慈爱感化。
“责任”是一种环境密码。如果乔祖望是一位称职的父亲,那么乔一成的角色也不过就是他的一个单纯的长子罢了,“责任”的重担是不会过早地由儿子来承担的。如果那样的话,乔一成也就失去了诠释“责任”密码的前提,没有了证明“责任”的环境。这样的故事架构,决不是一个文学技巧问题那么简单,想想当时的社会背景,也许我们对这一密码的解读会不再那么忽略、遗憾或困惑。
“责任”是一种社会密码。《乔家的儿女》中,运用了很多符号性的元素,如歌曲、口号、语录、事件等,甚至自开篇至结尾直接使用了明确的纪年,这样的手法在于着重标示作品的纪实特征,提示读者从对史实的追忆中,引起对艺术真实的认可和共鸣。以乔一成四十多年的人生历程,从初谙人世到老成处世,其前十几岁的茫然无知的小儿时节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1977年,正是中国当代历史进入反省与转变的关键时刻,改革开放的巨轮即将艰难并义无反顾地启航。其后的三十年,便别无选择地经历了激情跃进和历练成熟的时期。无论作者是否有此主观的意图或创作的设计,在乔一成的身上,还有齐唯民、乔二强们的身上,无不刻上了这样的深深的印记。“责任”在乔一成的肩上,这一沉甸甸的“责任”也把乔一成浓缩成为了一个可以解读那个特定时代的密码。
“责任”是一种价值密码。不同的价值观便会产生不同的“责任”感。没有“责任”内容的价值观是不存在的。“责任”意识或说价值意识的大小与取向,表现为人物的言语特征和行为方式。乔一成的“责任”是由母亲那里自然传承而来,并得到了父亲所提供的特定环境而强化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付出”,而他的弟妹们的“责任”在于“成长”。我们特别不能忽视的是,作为一种价值符号的常征和项南方,甚至还有宋青谷,他们的“责任”也有传承家族荣耀与尊贵的内涵,但他们都在尝试新的方式和路径,其中也有成功的例子,如常征与齐唯民的结合。但项南方与乔一成却踟蹰不前;不过以宋青谷所预见:二者并没有真正结束。怎么会结束呢,不同的“责任”背负,在相同的时空里边,总会出现并且必须要有能够共担的同盟者,激荡变革的岁月里,隔膜和等级犹如春日来临时的冰雪那样容易消融。作者所隐含的这一价值密码,恐怕更多的是正在讽喻着当今的社会现状。
一部小说的成功,一定要有其深刻的思想性,独特的艺术性和浓郁的故事性。故事性是其关键。但如若一味地追求可读性,则又会陷入媚俗和肤浅的泥淖。那么,在故事的背后,更深层面上,恰当地隐含或是潜藏作者所无法明言的意图,或是由读者从字里行间能够领悟出不同的意蕴,也是体现作品水准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志。以“责任”为线索的一系列密码般的深刻内涵的存在可以证明,《乔家的儿女》是部成功的作品。
这是一部再平凡不过的家庭伦理小说,这个故事都是大家耳闻目睹,曾经发生在我们身边千万个家庭中的一分子。
本书通过乔一成一家从七八十年代至今的故事,故事起因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多子多福的观念,以致乔一成母亲因生下乔七七难产而死亡,给以后家庭的贫苦埋下伏笔。乔一成生在一个父亲不管家的家庭里,父亲是一个一心只顾自己吃喝玩乐的小市民。从此,他不得不担起生活的重担,既要通过努力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又要照顾、打理幼年的弟妹的衣食住行,真可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苦难的生活没有压倒他,他带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家一步一步地挺了过来。同时,小弟乔七七也在同样贫苦的姨家受着姨虐待,但大表哥的呵护下懦弱地成长起来。
当他们都长大成人,接踵而来的是各自婚姻上、生活上的困难,上演了一幕幕平凡而现实的底层人物的生活现状。乔一成因自小贫穷而产生轻微的自卑及谨慎的生活方式,使之第一次婚姻因观念的不同而离婚,第二次因妻子的光芒太过耀眼及妻子一心以工作为重而让他产生被忽略的感觉,使他觉得两个人不是一个道上的人而离婚。重遇初恋的女孩而产生新的懵懂,并且此女孩也经历家庭给她造成的人格缺陷而过的不尽人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陷入无法自拔的“小三”生活的怪圈。
二弟乔二强在师傅的关爱下,让他享受到了久违的“母爱”,并把这种“母爱”发展成了姐弟恋而遭到双方家长的反对。师傅悄然离去,在家人的安排下过上一段平淡的婚姻生活。在重遇师傅时,他勇敢的挣脱出家庭的束缚,与师傅结婚,并在二人的努力下,过上了安慰的生活。
三妹乔三丽是家中的幸运儿,遇到自己心仪的爱人,俩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过上了小康生活。虽然在婆家生活中与婆婆及家人有所摩擦,但完整地描述底层生活的真实的画面。
四妹乔四美——一个唯美主义者。我行我素最终因自己的草率而离婚,自己一个人带着女儿独自生活,但在家人的呵护下也过的无忧无虑。
小弟乔七七从小在表哥过分的保护下懵懂的成长、懵懂的成家,以及懵懂的遭遇妻子的抛弃,带着一个问题女儿过活,生活的一团糟。
不负责任的父亲晚年,虽过的不如意,但最终在孩子的孝道中死去,也享受了一回天伦之乐,也是现在老人生活中的一个缩影。
一家人互帮互助、磕磕碰碰地走过来,乔一成又身患重病,大家不离不弃,演绎了一场大爱,最终在乔七七的捐肾下得以重生。
总有一些过去是抹不去的,也总有一些回忆是变得深刻的,当一些故事变成了现实会让人惊叹,当一些现实最后成为了一件艺术品的时候,会给人更多的思索,看这本书我有种恍惚感,我相信,并且坚信,这样的故事一定在过去的某个地方的某个角落,是有着一些原型的。
《乔家的儿女》个个经历着独特的生活,处于一个不可思议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中,从小没了母亲,又得不到应有的父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这个家庭中有了很好的体现,尽管将视觉定格在了城区一角的贫困中,但终究还是没能摆脱我们所熟知的那种农村的乡土气息,从老大的奋进和老母鸡护小鸡一样的情怀中,都为他们今后的生活埋下了伏笔。有浓重的时代特色,在亲情付出的无私中也难免有着个人的一些自私,将人物真实的内心活动描写的很真实。有着一种不同大众的写作风格,因为历史的时间后推,也让这本书有了点凝重的色彩,从家庭的琐碎中积累了素材,在描写亲情兄弟姐妹情的同时,也没有少了感情这点因素,更是将伦理道德融入其中,其实很难说有具体什么样的心情,也或者只能说是比较复杂吧,生活很安静,世界一直都狠乱,而生命会时不时的给人开各种各样的玩笑,有多少不能承受之轻?
可以说这本书中并没有太多的轰轰烈烈,颇有那么点《平凡的世界》的味道,这是一个普通的多了点波澜的家庭,这是一群普通到几乎没有什么特点的人群,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例子很多,但就是这点细腻和关注让故事变得不一样,很是不一样,展现了那么多我们所不曾注视的重要和没有重视的悲苦,这是他们的人生,其实也是我们的人生。我想任何一个曾经有过过往岁月的人,或者都听过几件这样的故事,也都做过其中某个谁做过的一句话,很多我们所熟悉的东西,过去的故事加上现代音符的节奏放在一起,尽管少了点沉淀和沉醉的香气,但会引发更多人的啧啧声,之为了与书中的某处一景不经意的吻合相遇。
应该也算是青春年代里的治愈系读物吧,他们相互伤害,相互温暖,相互治疗,将手足情的冷暖尽显。就算再寡淡,其实都是有着独特韵味的,尽管很多模糊之处,也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是一个有社会原型的故事,我都会愿意去相信,这本书中的故事只是一个记载,对过去的惦念,或者其中的他们,也还如这本书中有些谜案一样的继续,没有结尾,也无可预知未知,这种潦草恰是一种遵循真相的完美。
刚开始看作者的名字的时候还以为是一部言情小说,而且是酸倒了牙的那种,看过之后就觉得不好意思,当然写的好才能叫我不好意思,一方面读完了觉得里面没有强逞词锋,语句拿捏却都很到位,应该也是教语文的;另一方面,读完了心中愧疚,虽说人家十之八九是有编制的,工资理所当然会是我的四五倍,可我究竟还是放弃了“最伟大的职业”,如今干着近似于讼棍的活计,单为此,我也要向作者表达敬意。
其实,像《乔家的儿女》这样主题的书并不鲜见,而且质量好的也有。那么未夕写这本书面对的就不是已有范本的经验,而是压力。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一直坚信在四分钟内跑完一英里是不可能的事,实践似乎也验证了,但自打1954年5月一个阴冷多风的傍晚英国牛津大学一位名叫罗杰·班尼斯特的医科学生在细煤渣跑道上仅用跑完了1英里路程后的半个世纪里,已经有两千多人先后打破了这个记录。未有此事之前,如果你做出来了,整个领域都为你欢呼喝彩,而之前有人已经做出来了,那你做了之后不但没有什么鲜花和掌声的等待,甚至还要忍受剽窃的脏水泼过来,未夕不是名作家,应该也不会有什么已经成名的家伙借攻讦她出名,我却还是深感惋惜,早生几十年,应该也是可以开创一个文学流派的,既然连刘心武文笔那么粗劣的作品都能使自己奠定了文坛中不可撼动的位置,未夕圆美流转的文风笔触当然更有资格……唉,生不逢时啊
未夕的坦然让这几十万字拥有了别样的魅力,很长时间以来,不论是哪一种流派的,写何种主题的小说,只要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人类主角的时候,主角总是身不由己的卷入到各种“铺天盖地”当中去,打个比方说:一个女人,总是能看到男朋友和闺蜜劈腿后,老爸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降被黑社会砍死,买的信托基金破产,上班单位会计捐款潜逃被迫破产,房子又到期被包租婆赶了出去,去超市买个东西都能正好听见儿歌是老早死掉的老妈给自己唱过的,开煤气自杀还不成只弄成了毁容,这种情况已经不是“人倒霉的时候喝凉水都塞牙缝了”而是不顺的时候他喵的呼吸空气都能呛死自己,碰上这种作者的时候,简直都不知道该可怜自己还是可怜作者。我并非觉得这一切不可能发生,但极端的悲惨极端的幸福正如极端天气一样并非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的常态,可怕的是在文学中浸淫久了,这类作者总能叫你相信你趁早往房梁上悬一根绳子或者灌下一瓶除草剂很划算,因为即使眼前这种生活也过不了几天了。所以,未夕的这种忠实于正常社会的常态人生描述的作家是整整不仅难能,更为可贵的。连温相都谈起曾经一大家子挤在巴掌大地方的童年,你我又何必揣着明白当糊涂的四处控诉呢,这就是常态啊,不是人人都可以拥有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大富大贵,但狭小逼仄的屋子却是多数人的过去的经历,不必从中衍生出少年壮志凌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豪言,我们都是那么琐碎的细致的温吞的活着的,在这过程中“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众生做出喜怒哀惧百态片刻,还是不免做鸟兽散……读完这书的时候有满满的心满意足感,温暖的结局一点都不仓促,不敷衍,不为谄媚某一种民族心理而圆满,似放足了香葱的红油龙抄手,就是喜欢,这人生的常态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本想先暂时翻着看个大概,但是刚看了前面几页我就被深深吸引了,喜欢上乔一成的品格,在艰难的条件下保持的那种学习上进的渴望和追逐,觉得是一个很有信念的人,同时也觉得二强的善良可爱,我才看了三十几页,已经在担心如果很快就把这书看完了怎么办(呵呵),所以我会继续好好的慢慢的享受这个读书的快乐。看书有共鸣,可能是因为自己和书里的一些细节有些相似吧! 虽然我不是出生在70年代,但出生在农村,条件不算好吧,觉得小时候的拮据也是一种人生经历! 觉得书里的语言很细腻,讲述的语气很平缓,但是却引人入胜!
对家的付出和弟妹的关爱是大哥乔一成永远的责任。一成大哥永远是激励人生的榜样
非常好的一本书,最后是流着泪读完的!被乔一成和他的兄弟姐妹们感动了!
看了烟花易冷喜欢上未夕的,说真的,她的文字很有感染力,很感人。平淡中蕴藏无限的爱
这是一本好书,几个失去母亲的兄弟姐妹之间在大哥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感情丰富,听说要拍成电视剧
好书!写得平实、细腻,稍微有点浪漫主义了;不过,如果太现实了,就不是未夕了。
世上无不是的父母,无不是的儿女,都不易。
我是带同事买的,四十岁*说是写出了她们那个年代的故事*
很厚的书,印刷很好,很喜欢未夕的文字,很细腻
原来就读过 挺不错的家庭亲情小说 很有感染力 有时候忍不住想流泪
很好的言情小说啊,虽然作者只是个小学老师,但是她的描写能力很好啊,引人入胜啊!!!
拿到书后一口气把在网上没看完的全看完了,书的质量不错,故事也很感人,赚了我不少眼泪。因为是在西安晚报上连载的,办公室的同事们也很喜欢,所以又拿给她们看,都很喜欢。
书是一本好书,看了觉不会觉的浪费时间,亲情可贵,更可贵的是奉献。书的质量很不好,有些地方印的不清楚,错字太多,希望当当不买盗版书
很喜欢这本书,读了不下三遍,还是觉得很棒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小说
该书写得很好,拿书以后在办公室就看,非常满意。
时代变迁下,兄弟间的手足情深,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这次包装不是很好,书有点破损,不过不影响阅读。
很好看,正在看的过程中
选购图书,就找当当。
作为热播电视剧的主题,亲情、爱情、读书、升迁求职、婆媳关系、邻里矛盾等等轮番上阵,占据了近些年来热播电视剧的半壁江山,同样,翻开近年来国内作家的热卖作品,也不难发现此类主题,毕竟,无论亲情也好,爱情也罢,都不过是生活的元素,而生活又是永恒的话题。 然而,对于70年代末期丧母的乔家四个孩子而言,生活是奢侈的,在肚子里仿佛长着一张张小嘴、食不果腹的年月,生活已然完全被生存所取代,能给予孩子们的仅仅是交到手中的不幸。于是,在这个父亲名存实亡的家庭中,年仅12岁的大哥便承担了家庭全部的责任。他不得不勤劳----各种琐细的家务都需要它料理;他不得不勇敢----粗粝的生活将每个人心中都磨出了茧,没妈的孩子是要被邻里欺负的,他要保护弟弟妹妹;他不得不精打细算----否则6口人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是根本不够的;为了一个鸡胗子,他甚至不得不学着说谎、昧良心做事----在那个粗粝的年月,人只能粗粝着生活下去。在周遭的粗粝中,乔一成长大了,于是,他勤劳,可勤劳中却比表哥齐唯民多带了份以自卑打底的悲壮;他善良,却不同于齐唯民的对谁都好,他的付出是有原则的----更多是为了不欠别人的,他是个有恩必报的人,他客气地将曲阿英撵出家门,却考虑到她曾尽心照顾自己的父亲,又暗地里为她找关系承包了一个报亭。而同时,他也是有怨必报的,对于年老时的居岸母亲,一成的话语几乎是苛刻的,也许一成一生都无从体会居岸母亲的无奈,而我却能暗暗体会。比起齐唯民,我很难将乔一成定义成为一个十足的好人,他的心胸其实是狭窄的,常征装着看不见他离开了,他只觉得常征是看不起他,心中暗自觉得如果常征不是出身好,也没有现在的条件得到现在的自负,然而他却忘了,他和第一任妻子结婚时,常征不仅和唯民一道送来了钱,还托关系送了一个煤气包,常征气他不管七七,他却觉得常征自负看不起他,除了自卑和狭隘,我无法找出其他评价。也同样是因为自卑和狭隘,他严重伤害第二任妻子南方,其实,北方的话不好听,却多少概括了乔一成----“从小到大的一切都要苦苦打拼才能到手,还有太多的可望而不可即以及太多的欲望,得到了时时担心失去,处心积虑,精打细算。”不得不说,比起那个外表坚强内心脆弱的中年乔一成,我更喜欢那个硬朗的少年乔一成,比起那个九命猫似的或者的中年乔一成,我更喜欢那个无论对谁都好,对谁都妥妥帖帖,温润厚重,从不争抢什么的齐唯民。然而,我却不得不承认乔一成的真实,一个个真实存在着的乔一成提醒着我们那个年月的粗粝、贫瘠和压抑,标记着城市的疮疤,记载着饥饿的苦痛。同样有些类似的是乔一成的二姨,她是善良的,却又是自私的,她一面为姐姐在姐夫面前鸣不平,一面又要走了姐姐存下的布,她一面主动帮助几个外甥腌菜,一面又想着要走几颗,正如三丽的婆婆说的,“没事的时候你好我好大家好,一遇上事,就把那一份心横着长了。” 齐唯民是完美的,甚至被他影响了的七七,虽然是顶没用的一个男人,却也在善良上像足了齐唯民。七七执意将肾捐给几乎从未管过他的大哥,却在进手术室前告诉唯民,希望下辈子做兄弟;他坚持每周都去看望从未照料过他的父亲,而那时,乔家其他孩子却基本与父亲断交了;老婆跑了,他一个人带女儿,住在岳母家,要给人家老两口养老,仅仅因为老两口对他好。七七,这个乔家门外的孩子,这个在我读书时一直被我遗忘了的乔家孩子,一个顶“废物“的孩子,却如黑暗中的灯塔那样,静默却又执着的以他特有的善良独自守候在那里。 如果说一成的经历更贴近于一个时代和一种不断拼搏、不断向上的奋斗,那么,二强和四美的生活就更加贴近于人的本真。二强,他心心念着师傅,为此丢了工作、进了医院,再次与师傅重逢时,他的坚持依然不改,师傅比他大十几岁认了,替别人养现成的儿子也认了。褪去了少年青涩的他更加显露出一种善良的本真,类似于从小养鸡养猫却又不雷同,父亲死了,他依然留曲阿英的儿子在店里,明知孩子不是自己的,他却依旧硬要把钱让小茉收下。少年时的二强看着让人生气,长大了的二强却让人心疼。还有四美,这个没头没脑、想到做到、爱憎分明、勇往直前的姑娘在明知老公背叛之后,却依旧坚持去医院陪护得了非典的丈夫,却又在丈夫痊愈后离婚,由她临去医院前的那番遗言似的话语不难看出,当年那个疯癫的四美如今已经读懂了生活、明白了爱的真谛。生活总是与成长息息相依。 在成长中,三丽去了北京,为了不与相爱一生却不愿意拖累他的丈夫离婚,一向节约的她用旅行的方式滋润着感情;在成长中,七七面对女儿未遂的自杀独自承担;在成长中,一成试着不再自卑,重新与南方牵手;同样也是在成长中,一向坚持着“不予,不取”的一成接受了七七的肾;在成长中,在生活中,亲兄弟,相互带来的麻烦越来越少,彼此的关怀和帮助越来越多,相互给予,相互治愈。《乔家的儿女》就是这样一台融入了兄弟情与成长的生活戏。
帮同事买的。喜欢的不得了
看了开头,有点意思。
发货速度快,不过封面有点折过的痕迹,总的来说还算不错的
看完,心里很暖
本次订的书送的很快,书也很好。
书是好书,但请别再送错。
一口气读完的,故事的内容很精彩
故事是典型的家庭剧,一家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很感人,很现实,不过因为书的跨度时间较长,所描写的东西又比较多,所以部分故事不够细腻,整体还不错。
适合70后的人,能勾起很多难忘的回忆!
不知书是不是正版,刚刚看了几页,竟然在同一页同一段发现三个错别字。
在网上读过,这次准备读完
读起来,挺平实的。
内容就如同每个60,70年代的人们身边发生的事情一样,平实、和缓、但又是如此真切.仿佛让我们将我们的人生慢慢回味了一遍。
轻轻翻开,我们的人生经历也彷如昨日-今日。苦难、甜蜜、憧憬、向往......一一沉淀、一一展现.
这里,我们的下一代将能品味父辈的足迹......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读了这部满含温情的小说后,我深以为然。与某些书籍结缘总有个由头,初看到书名的时候,我竟然想到了《乔家大院》,由此结识了此书。这本书还让我想起了另一本书《乞丐囝仔》,相较而言,我觉得赖东进的作品更能让人落泪,写的一波三折。那时候看《乞丐囝仔》是在《辽宁青年》杂志上的连载,看的我大声痛哭。因为文中的一家人与我本人一家的经历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人都说“长兄如父”,这四个字在书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乔一成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把家人,具体地说是弟弟妹妹们放在第一位的,即使婚后。乔一成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有一点内向有一点自卑有一点偏执的人。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或者挨饿受冻,或者挨骂受罚,他都冲在弟弟妹妹的前面,他是弟弟妹妹们的保护伞,因为他是长子,因为他母亲早逝,因为他有个不争气的爹。
每个人的童年或多或少都会有特别难忘的回忆,尤其是出生在七八十年代的那一代人,文革刚刚结束,百废待兴,祖国处处凋敝穷困,再加上没有及时实行计划生育,一家往往都兄弟姐妹好几个,这就更使得多子女的家庭生活雪上加霜,这些也正是文中的故事背景,不过发生地不是在农村,是在城市,但即便是在城市,在那样一个年代里,也并无任何优势可言。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既然有个不争气的爹,要想不让弟弟妹妹饿肚子,只有老大挺直了腰杆,懂了事,才不会受人欺负,也才能支撑起一个家。
人说“糟糠之妻不可忘”,换到这里,自然是一起走过困难日子的兄弟姐妹感情最深。或者我们小时候为了一点吃的会抓破脸,为了一个玩具会大打出手,但一旦遇到外来的“强敌”,兄弟姐妹“仇”再深,也能在同一时间心照不宣地一致对外,这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这是上辈子修来的缘分。或许长大后各人都会有各人的生活,或者一辈子难得见上几面,但只要是一联系,心中永远都会保有一种难言的温情。当我们工作、生活遇到困难时,我们最先想到的仍然是家人,是父母和兄弟姐妹。小时候为了吃穿用我们争争抢抢,等到长大后回忆这些点点滴滴,才发现这一切是多么珍贵,向他们说起这些的时候,淡然的一笑,时光已过了好多年。生活不是非线性的精华浓缩,而是碎片式的细水长流,生活不是电视剧,更不是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更没有感人肺腑的桥段,有的只是油盐酱醋,家长里短,插科打诨,喜怒哀乐,磕磕绊绊。
这个故事比较典型的地方是这个家庭有一个早亡的母亲和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这就注定了故事一开始的感情基调。不过故事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整个故事的构思没有太大的冲突,或者不够戏剧化,但这也正是它的可贵之处,因为生活本来就平平淡淡。人物性格的塑造上最成功的当属乔四美,字里行间就能读出一个人的脾性,性格大大咧咧,敢爱敢恨,泼辣率性,这个人物竟然与我的妹妹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我在想,是不是排行最小的女孩子都容易生成这脾性。似乎从这个家庭的人物身上,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最失败的是齐唯民和乔祖望,只知道一个疼七七,一个不问家事,通过故事描写感知不到人物性格的饱满,他们只是应景地在该出现的地方出现。整个故事脉略都是以乔一成的角度展开,这样看来父亲的角色模糊似也在情理之中。
这是千千万万普通家庭的浓缩,这是一个家庭的成长奋斗史,也是一个时代的发展演变史,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或许只有切身经历了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冷暖吧?
看过之后再来评价
给老妈买的书···
拆开来看,书的印刷有问题,这个要联系印刷厂还是当当退还?
这是很朴实的一本书。正如它的书名“乔家的儿女”昭示的那样,写的是乔家五个儿女的故事,从1977到2008。一个普通家庭磕磕碰碰、几个孩子日渐成长的过程,发生在每一个时代。而1977-2008这个时间段,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三十年,有着数不尽的历史变迁。未夕的笔触很平淡,娓娓道来,一幕一幕熟悉或陌生的情景,却无比真实,让人忍不住怀疑,这样一个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人其事?这个小家庭的变迁,每一个细节都细致入微,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如此鲜活,每一年,都有着与时代相吻合的记忆。从恢复高考到非典,从物质贫乏的年代到衣食无忧。这一个小家庭所经历的这一切,似乎也是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情景。
故事的开篇就是悲喜两重天——乔家最小的孩子乔七七的降生和他母亲的死亡。这样的一个事件让这个家庭的生活从此发生改变。十二岁的乔一成再也不是受到母亲偏爱的长子,他失去了最爱的母亲,失去了温柔的庇护,失去了头顶的一片天。此后的人生里,他自己变成了弟弟妹妹的一片天,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这个家庭所有的重担。生活的艰难让这个孩子过早地成熟,过早地洞悉了世事,过早地了解到了父亲的不争气,甚至过早地学会了用冷漠的眼神来看这个世界、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平心而论,乔一成不是一个多么完美的人,他身上有洗不掉的小市民气息。当然,他并不以此为耻,也不认为必须洗掉这种印记。被生活逼迫出来的坚强、吝啬、小心翼翼,是深入骨血的,无法远离。他偶尔也会自私,累极了的时候,也会颓然地想放弃总是给他带来麻烦的弟弟妹妹。可是,他终究还是无法自私到底,没法不去理会这些与他血脉相连的小麻烦。是了,就是这四个字:血脉相连。这是中华民族从古到今都重视的东西。乔一成让人觉得熟悉,或许就在于他身上那种挥之不去的传统中国男人的气质——或许粗粝,却让人觉得心安。他坚强地成长,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有能力,不离不弃地保护着他的弟弟妹妹们。
在这个故事里,日子是不紧不慢地过着,仿佛永远也望不到头,却也有种细水长流的温暖在里头。一大家子人,有磕磕碰碰,有各种不顺心的事情,却也有着相互依偎的温暖,有无法替代的亲情。就如同在故事的最后领悟到的那样:所谓亲兄弟热姊妹啊,就是说,生命中有些痛苦,他们相互给予,却又相互治愈。读者在这个故事里总能看到身边人的影子,甚至是自己的影子。未夕将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鲜活,他们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符合各自的人物性格。
除了乔一成之外,他的表哥齐唯民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人物。实际上,他是有些理想化了的。与同岁的乔一成不同,他从小衣食无忧,性格温和,为人正直,连成绩都是让人仰望的好。最让人动容的是他对乔七七的爱,这是一种单纯用亲情已经无法定义的感情。乔七七不是他的亲弟弟,他却视如己出,仿佛乔七七是他的一根肋骨,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的爱情顺风顺水,遇见了一个和他一样善良,美丽大方、温柔、性格爽朗的女孩子常征,婚姻于他而言是水到渠成。或许也不全是,他是在为乔七七奔走的时候遇见的常征。这或许也是老天爷对好人的一种馈赠吧!然而,这样的一个好人却让人觉得不那么真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齐唯民这样几乎是十全十美的男人太少见,更多的是乔一成,是被生活磨砺出的冷硬与坚强。
在乔一成的意识里,他觉得,弟妹是麻烦、是累赘。但是,当他们需要他的时候,他每次都会义无返顾地冲上前,为他们遮风挡雨。甚至到了最后,当他被诊断出肾病,觉得时日无多的时候,他也只是平静地将自己的一切安排好,把所有的财产留给弟妹,却不告诉他们自己得病的事实,准备一个人面对所有的灾难。他一直都在给予,从没有想过回报和索取。或许,潜意识里他已经将付出当成了自己的天性,不奢求一分一毫的回报。老实说,最打动我的是故事的这个部分。这里平静,却残酷。我们看到这个男人所有的高尚品格,也看到他骨子里所有的自卑与对这个世界的不信任。那样的成长环境让他变得冷漠,他的性格其实是有很多缺陷的。生活教会了他忍耐,也剥夺了他的单纯。他会爱,却不懂得如何表达爱。他理解别人,却不敢信任。所幸最后仍然是那样一个其乐融融的结局。虽然乔家的每个儿女仍有着各自的不如意,可是,相濡以沫、同心协力,总是会让日子过得更容易些。
乔二强是个有些特殊的人物。他和乔一成不同,他从小笨头笨脑,有股傻乎乎的劲儿。我开始担忧他有可能会堕落、走上歧路。可是,有乔一成这样一个尽职尽责的大哥在,他终究还是没有走错路,而是平平淡淡地过着一个不怎么有能力的普通男人的生活。唯一的变数是他的师傅——马素芹。爱情这个东西,的确无法用言语来定义,无法预测、无可防备。二强的爱情就这样义无返顾地发生了,没有丝毫退让的余地。年龄在爱情面前显得苍白。谁在乎呢?比他大十四岁又怎样,结过婚生过孩子又怎样?对二强来说,爱上了就是爱上了。他一生所有的智慧与坚持都在这里。他爱并坚持着,这份执着让人感动。
如果没有小时候的那场灾难,三丽或许会成为和乔一成一样的人,读很多书,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再嫁一个有能力的男人,幸福此生。可是,那场灾难改变了她,九岁那年被一个肮脏的老男人猥亵,让她性格大变,从此走上了不一样的人生。其实也没什么不好。在这样的家庭里,若三丽是个太优秀的女孩子,就注定要承受更多的责任和压力。普通平凡的三丽遇见了平凡人王一丁。他们相爱、相互理解、相互依偎,是齐唯民口中的“一对幸福的小蚂蚁”。或者,如乔一成所说,他们是这个家庭里唯一正常的爱情。她的生活中也会遇到婆媳争吵、柴米油盐的小烦恼,可是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只要他们彼此相爱,再大的难题都不是难题。
乔家的另一个女儿乔四美又是完全不同的样子。她从小就是个笨姑娘,和二强一样不让人省心。她贪嘴、贪玩,不爱学习,甚至爱慕虚荣。她是活在梦幻里的女孩子,总以为生活就像琼瑶的小说,有高大英俊的白马王子让她遇见,待他如公主。她傻里傻气,可是,唯一不缺乏的就是勇气。当她遇见她以为的白马王子戚成钢时,她义无返顾地沦陷了,一厢情愿地以为他们彼此两情相悦。于是,她在和戚成钢通信半年之后,独自一人坐上火车去西藏见他,甚至稀里糊涂地结了婚。这样的行为放到现在来看都是需要勇气的,这勇气太不理智,却也不免让人觉得钦佩。如果生活是琼瑶小说,那么,这对小情人就该从此相亲相爱地生活下去、甜甜蜜蜜、浪漫无边。可惜生活永远比小说残酷,四美注定要为她稀里糊涂的婚姻付出代价。她的戚成钢,并不是个好丈夫,婚后三番两次地出轨,让她心力交瘁,却仍不愿意放弃。然而,一场非典改变了她。她拼着生命危险去照顾戚成钢,然后,又毅然决定离婚。我不知道是究竟是什么让她彻悟,可我知道,人生总有一些时候,霎那间醍醐灌顶,想通一些困扰自己的事情。四美终究还是没有一辈子活在少女的幻想中。
剩下的最后一个孩子,乔七七。这个一出生就夺走母亲生命的孩子,始终是乔一成心中的一根刺。而关于乔七七身份的种种猜测,都让他觉得难堪。说到底,他不愿意破坏母亲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不愿意相信母亲会和姨夫有私情,可他又暗暗地信了,所以,他选择远离乔七七,对这个孩子不闻不问。照顾乔七七长大的是齐唯民,乔七七心中的阿哥是齐唯民。乔一成和乔七七仿佛是陌生人,客气而疏离。其他的弟弟妹妹遇上了麻烦事,乔一成会第一个冲上去。可对乔七七,他放任自流,近乎冷漠的疏离。可谁又能想到,最后当他病重之时,唯一能救他的是乔七七。父亲去世的时候翻出的旧照片早已让他明了了乔七七的身份——这是他的亲弟弟,可是他却误会了30年。
这个故事从乔七七的出生开始。从那时起,乔一成就被迫承担起了一个家庭的重担。故事的结尾,是乔一成和乔七七彻底解开心结。打开窗,幸福就进来了。乔家的故事还可以很长,可是,停在这个地方,三十年的喜怒哀乐仿佛在病床前演了个遍,从开始到结束,有种不算圆满的完整。
未夕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故事,发生在南京这座古城,历经三十年的变迁。三十年的往事都在书里,也在我们的记忆中。它动人,因为它真实。无论是关于这座城市的细节描写,还是市井人家的家长里短,都是栩栩如生的画面。我期待着在电视里看到这个故事。我想,这一定值得人等待。
曾经看过作者的《烟花易冷》,被故事主人公悲剧性的人生打动过,伤感过。《乔家的儿女》明知不是自己偏爱的言情书,依然选择它进行阅读,是相信作者对平凡人物的刻画能力,或许,适当换换口味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乔家的儿女》诚如书名一样,说的是乔家五兄妹的故事。或许可以说是六、七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普通老百姓家生活的缩影。全书体现的一种在生活上的挣扎与亲情的依靠。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因当时特定的政策环境,都是兄弟姐妹成群,物质贫乏,但人口众多。父母忙着赚钱,家中的孩子是大的拉扯小的,任意放养。作者笔下的乔家儿女,正是处于这种环境中,更何况因乔七七的出世,导致母亲难产死亡,最大的乔一成年仅12岁,下面是呈阶梯分布的弟妹与嗷嗷待哺的新生七七。乔父是出了名的自私加烂赌。老婆的离世,并没有让他增加一点责任心,将最小的七七送掉之后,全家的重任就这样落在了年仅12岁的乔一成身上。
全文是以一种平缓的方式向我们讲述这几兄妹的成长故事,让人心酸。看似一部细细流水账,但总能吸引人一页页的翻下去,因为我们不知,在第几页的时候又会有什么末知的命运在等待着他们,改变着他们。时代的改革与变迁无时不刻影响着他们的人生,唯一不变的,就是乔一成那大爱如山的兄长情。没有人愿意过早的成长起来,在应该享受父母之爱时,却不得不操心着弟妹的衣食住行。弟妹们争气也好,不争气也好,都是他的责任,这对他而言是一种悲壮的无奈,在弟妹们眼中,他的威信是绝对大于那无能的父亲。作者并没有将乔一成塑造成高大全,他是极其真实的。自私狭隘也随处可见,他也很多次力图冲出这牢笼,摆脱这命运,特别是对乔七七的冷漠让人寒心,对这个不足月就被送出的可怜弟弟,他缺乏一种该有的血缘亲情,甚至怀疑过他并非自己的亲弟弟。我们可以谅解的是,是理想屈服于生存的艰难、是快乐屈服于生活的压抑、对未来的无望足以磨灭掉任何方式的博爱之情,应该是没有剩余的感情了,对乔一成而言,能让现有的四个弟妹成长下去,才是他要关注的事。
相比而言,我很震惊齐唯民对七七的感情,对于这个被抱养来的弟弟,当年同是12岁的齐唯民却表现出了更加深厚的感情,如果说乔一成对弟妹的养护是出于一种无奈中的选择,齐唯民对七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温情。如果没有齐唯民,七七能否顺利长大还是个末知数。他对七七的保护以及为他所做出的牺牲令人落泪,从小被父母兄弟姐妹抛弃的七七能遇上齐唯民这样的哥哥是不幸中的大幸了。齐唯民的完美与善良影响着七七的成长,不管这个孩子是否能够成长为一个有本事的人,但一定是一个善良的人。
凡人凡事,让我们在本书中见证着、回味着乔家儿女们曾经逝去的岁月,那永不磨灭的亲情。
这本小说比我预期的好看很多。
或许人们对于习惯的事物更容易忽视,描述亲情的作品似乎不算太多,因这样的感情太过自然平常,如呼吸一般平淡,却一般不可或缺。
精妙句子很多,也有不少简简单单却因契合想法撞进自己心坎里的句子,譬如那一句,在他二十六岁的这一年,他终于活成了一个自己理想中的人。而那句,乔一成自觉是一片烧过的灰烬,温度还有,火星暗藏,只是失去了再次燃烧起来的力量,让我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似乎是自己几年前重新回到某地的心情。
对于亲情,我们不太用美好烂漫的辞藻修饰它,然而我们都知道,需要的时候,它是你能够甚至可能是唯一,可以依靠的。它很平实地、默默地、坚定地支撑着你和你的生活。
那句话令我印象深刻,生命中有些痛苦,他们相互给与,却又相互治愈。今年二月某一天,因为与家人一点摩擦与口角,我一气之下决定从姐姐家搬回学校住,哪怕这时宿舍楼里没人。结果晚上当然还是回家。但那天下午,跟朋友吃饭时姐姐打来电话,我们在电话里互相指责,互相揭露,彼此毫不留情却酣畅淋漓。后来挂了电话,心情已经恢复愉悦的我还是跟朋友抱怨两句,朋友笑笑,却只略作安慰。事情就是这样,往往涉及到家人的,别人说什么,可能都无关痛痒。
所以那个看起来很可怕的,爱情终有一天会在长久的婚姻生活中蜕变为亲情的说法,其实也是很温暖人心的对不对。只有亲人,你才能爱的毫不计较还永永久久。
——————
Ps:去年年底拿到书,书评却拖到这个时候,我已经汗颜地不好意思说抱歉这二字了^_^
这是一本很难得的好文了,无论是语言还是故事,都是一个极其丰满而极富血肉的形象。
读完《乔家的儿女》后,现在正在读王小妮的《上课记》,其中有一句话感觉深以为然——“我们不要好词好句”——这似乎是正在学习写作的孩子们无法理解难以认同的一句话,可是,我所看过的真正的好文章,真正能够触动人心的东西,真的不是那些“通感”的美轮美奂到你甚至无法理解的如薄雾一般的文字——那种飘渺虚幻,真的会让你有一种如临仙境一般的不真实感,但读过就是读过了,你的心里没能为它留下一点儿什么。反而是那种质朴得近乎土气的文字,平易得近乎就是自己的故事才真的会在你合上书页后还在恋恋不舍,心里还一直在为里面的人或愉悦或唏嘘。
《乔家的儿女》就是这样一个用着最为质朴的语言写出的最为平实却又恰好打在我的心上的故事。
它写了乔家的五个儿女:一成、二强、三丽、四美、七七;这和已经拍成电视剧的某几部作品一样,是写兄弟姐妹相互依存彼此取暖的故事,可是,因为作者未夕有着十分强大的故事构建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读起来丝毫不觉因为故事框架老套而心生厌烦,反而因为书中所表达出来的对生活熟知而自然而然出现的充满烟火味道的场景而倍感亲切和感动。
未夕的人物刻画水平甚为高超,这兄妹五人各有各的脾性,没有谁顽劣到不可救药,也没有谁是那种毫无瑕疵的完人,他们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差,性格的成长或者是转变都有着其自然而然的方向,因为交代的详细而且毫无牵强,所以他们仿佛就是你的邻家,就是生活在自己周围的那些平平凡凡的人们。
乔一成是本书中无可替代的主角,因为自十二岁母亲因为生七七去世后,整个家就是由他在艰难而努力地维系,他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如父长兄的形象,为了三个弟弟妹妹,他少年而不得不老成,从小到大为这个家有着操不完的心,而自己的生活却因为肩上的担子和大小形成的性格和想法满目疮痍。
二强、三丽、四美也各有各的脾性,或木讷、或泼辣、或坚忍,但也各有其可爱之处,这也才是真实鲜活的生活。
七七的成长则跟另一个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那个家庭的故事就是另外一个线索了,而这个线索上的各个人物又是一个新的可爱的篇章。
好在整个故事虽然苦多过甜,但最后还是有着希望的,就像故事的最后一句——“起来开窗”。
说老实话,我接触《乔家的儿女》是因为一个小孩,他的大名叫齐咚呛,有着“略微丰满”的身材,和一张憨憨的笑脸。他说自己平凡得就像一颗土豆,但土豆皮也是有心的,一颗真真的小孩儿心。
我必须承认,我就是这个胖小孩的超级大粉丝,我会搜寻他的所有故事,包括他的兄弟姐妹同学老师爸爸妈妈三姑六婆以及各种能沾上边的人。于是八卦的我,终于遇到了《乔家的儿女》,找到了齐咚呛的维尼爸爸和他的兄弟姐妹们。
故事是从乔七七的出生开始的。他的出生,伴随着的是另外一个人的死亡,乔家从那天起就好象缺了个屋角,总是挡不住命运里的斜风细雨。但让我吃了一惊的是,乔七七居然是乔韵芝的爸爸。这个有些高傲,喜欢给小咚呛起外号的小女孩,居然有一个那么漂亮又那么温顺的爸爸。这个爸爸从出生起就不被看好,似乎母亲生产死亡的责任阴影,被质疑的血缘疑云,永远罩在他的头上。于是他惯有的姿势是低头,他习惯的动作是接受安排,包括他的爱情,他的婚姻。
乔七七最依靠的,是他的阿哥,也是咚呛的维尼熊爸爸——齐唯民。我一直在想小七无法完全自立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要归结于这位表哥,亲生大哥不疼表哥疼,但归根结底在血缘上还是隔了一层,尤其是七七的身世,打怕伤了人,骂更怕伤了心,齐唯民眼里的这个小弟弟一直是需要保护的,哪怕他已经三十岁了。连常征有时都忍不住向七七喊道:“小七,你能不能像个男人一样,说话!”
书中最温暖的部分,莫过于2003年的非典,乔家的五个儿女们因为被隔离,第一次实现了全家团圆。乔家的儿女们第一次发现,尽管分开了这么久,但并不生分,当七七关切地问四美:“四姐夫不要紧吧?”四美看着这个弟弟,笑了,虽然她对他口里的那个称呼感到很陌生。
乔家的儿女中,我最喜欢四美,我喜欢这个爽利的女子,从来不避讳自己是外貌协会的,也从来不后悔自己千里迢迢追爱,她做得最酷的一件事,就是陪着丈夫经历了非典,然后毅然决然地离婚。在她心里,在这个家,她也是被看不上的,但她还是爱咋咋地活着,因为爱,因为勇敢,她连呼吸都是痛快地。
吴念真先生曾这样回忆他的童年印象:“看到十几个叔叔伯伯,六十几岁,都是矽肺,皮肤苍白,腿瘦瘦的,使劲抬上去,肌肉收缩。我就看到十几双腿在抖,心里想我这一辈子如果有这样的朋友,即便是什么都没有做,都很自豪。”
这个世界上,就是有这样让人自豪的情感,他们相助相依,共同抵御风雨,共同迎接喜悦,也共同承担秘密。到最后,什么都不重要,什么都没有做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认定了对方是自己最亲的人,并一直这样认定下去。
老师文笔真好:)
呵呵谢谢谢谢。
谢谢谢谢。看来我还要再写一写咚呛的故事,为你。
哇!那太感动了,那我现在就开始攒银子,到时保证周围的小孩人手一本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