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务虚笔记

史铁生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4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

史铁生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务虚笔记》是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的长篇小说,叙述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本书是史铁生首部长篇小说,也是史铁生半自传式的作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务虚笔记 PDF格式下载



  无意中发现的一本好书。
  最初对史铁生的印象是《我与地坛》,不过那是小学抑或初中的课本,早已对内容没有什么了印象,对他的了解仅仅是身体的残疾。
  不过刚开始阅读,我就想有些钦佩他,欣赏他:身体的残疾原来是可以用知识弥补的,这对他或者也是一种给予,因为书将成为他世界的全部。他在我脑海的形象慢慢变成了地坛中的那个读书人。读书多、有思想、善思考这是我对他的评价。
  他的书有一定的深度,这应该是因为他读书多经常思考的缘故吧,而这也正是我所欠缺与寻找的东西。说实话,好些东西我感觉他写的好,但我不大看的懂,有些东西隐晦的暗示着什么而我暂时没有发觉,也没有去思考。比如小说中的人物C、X、F、L、N、O、Z、WR等等,我总感觉应该有些什么含义的吧,可就是找不到蛛丝马迹。
  我想他也是研究过佛学的吧,字里行间是可以感受到的。
  对于人物的重叠与拆分把握的很好可以有条理而不会陷入进去,把自己搞晕,感觉实属不易呀。
  细节的描写,还有各种选择与所对应的结局的分析深入人心。
  或者吸引我的是儿时的童真和初恋的纯真吧。


  
  
   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第一次读过之后书借给别人,然后我再次买了另一个版本,第二次的版本不是我喜欢的样子,书很厚,很轻。
  
   这是我第一本读过又读买过又买的书。
  
   我是被他的那种说话的口吻迷住,那种沉沉的,似乎有些喋喋不休地重复地口吻,我是不能自拔的。
  
   当然不止如此,我认为,全书一直在强调,宣告的主题,是爱的存在。
  
   爱的存在,与一个个平淡无奇看似雷同的字母反差,血肉间那么鲜明。
  
  
  
  
  ---------------------------------------
  
  
  
   书送给别人,第三次买这本书。
  
  
   这次买的是史铁生的全集。
  
  
  
   也许是一篇永远写不完的书评,时时陪伴我,存在的一本书。
  
  
  
   明天要早起赶火车,晚安。
  
  
  
   2013年12月20日20:37:15
  
  
  
  -----------------------------------------------------------------


  用这本书里的话来说,史铁生对于我的诞生恰是2011年1月1日他去世后的那一天。
  
  我仍记得那天的情景:上午最后一门,语文课,昏昏欲睡,偷偷拿出手机上人人网,一篇为了怀念而全文转载《我与地坛》的日志。那天冬日阳光灿烂,我弯着身子小心操纵着分辨率不高的屏幕。
  
  后来泪水毫无预兆地来了,就在课堂上。等回过劲来意识到时,环顾四周,无人曾留意我。仿佛我刚刚进入了另一个时空,从而能光明正大地拨动一根琴弦。而那根琴弦的抖动,把一个“不熄的欲望”留在了一个晚熟的心里。
  
  那年是高三,是最坏的日子也是最好的日子。史铁生就是这样诞生在了我的印象里,不是来自于教科书——虽然之前书中有过《合欢树》,但不过尔尔,或许多拜解析式阅读所赐——而是通过这样一个看起来偶尔,实际上必然的机会。这简直像一种指引,于是就像书里写的:“如果你站在四岁的O的位置瞻望未来,你会说她前途未卜,你会说她前途无限,要是你站在她的终点看这个生命的轨迹你看到的只是一条路,你就只能看见一条命定之途。”是的,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废话。然而仔细一想确实奇妙得可怕。
  
  因为我又想起另一件事:
  
  高一刚进高中时,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书叫做《各自的朝圣路》,作者是周国平。虽然现在很多人在黑,但是那时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前所未有的,在读每一篇时好像都能完完全全明白作者的意图,仿佛自己在借作者之口说自己的话。而书中有一篇短文印象深刻,那正是《务虚笔记》的读后感。回想到这里,我才隐隐发觉那时心中已经有了“什么时候一定要借来看看”的念头。
  
  所以实际上我印象中的史铁生或许在那时就开始孕育了。但直到在那次课堂上的失控后,我才决定要把《务虚笔记》买来看看。但学业耽搁,人懒事多,连续尝试几次都只在前两百页反复。直到现在,距离高一六年后的今天,在异国他乡,在遭遇了迷茫痛苦甚至绝望后,想要在某些东西里寻找到慰藉甚至是出路的今天,我才有意无意地在异国的图书馆借到了这本中文书。然后读完了它,现在正写着评论,追忆着源头。
  
  这些真的只是一条路。但真正可怕之处在于,这条路上全程都有我的自主意志参与。命定之路其实并非真正纯粹由命运掌控,仿佛让人主动地追求,或者说主动地接受、迎接指引才能让命运的胜利更彻底一些。这既是人的自由,也是人的束缚。而这指引,我已明白,就是欲望。
  
  写到这里,我想到书中既是接近开头也是临近结尾的一句话:“我只是你写作之夜的一部分,你所有的写作之夜才是你”。写作之夜从来不在乎真实性,充满印象的写作之夜和人的回忆机制如出一辙。而人的回忆只要一开始,就已经和事实偏离了。所以我很好奇画家Z,以及其他坠入情网的男人们,他们的对那座美丽的房子的印象在脱离了写作之夜后与事实相差多少。至少书中没有答案,可能因为书本身脱离不了写作之夜,也可能是因为答案的可悲。
  
  房子这个意象在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被解读为子宫。人人都可以感受到其中巧妙又躲闪着地相似:空间、温馨、孕育。弗洛伊德总是“欲望”“欲望”地呐喊,史铁生也总是“欲望”“欲望”地呢喃。他把几个人物放在你面前,用字母命名他们,用爱的欲望驱动他们,用现实、梦想、差别、时间来测试他们,是的我是在说这本书,这仿佛就是一个满是小白鼠的思想实验,如果之前怎样了会如何,如果他不是他,而是他又会如何,甚至残酷到我依然深深感到受伤害的,如果是那个第五种可能性,那将如何演绎?但是那些小白鼠又是活生生的人,有去了世界的隔壁又回来的,有满世界寻找的,有把欲望深埋进心底的,有将仇恨一以贯之的,他们时不时隔空讨论,相互替代,用自己的嘴说出作者的意图,发出作者的诘问,这种方式充满了史铁生式的思考程序,但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实答案就在前面,因为他也是写作之夜的一部分,或者写作之夜就是作者脑中的整个世界,所有的角色都可以是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其中也包括我。
  
  这就是这本书的全部了,至少不应该将它肢解,或者用见微知著、草草翻阅的态度来对待。试图穷尽世间所有爱的可能性的书即使是愚昧的也是值得尊敬的,它对于所有渴望爱或者害怕爱的人都是一剂浓烈的复苏药。正如同我在过去的几个迷茫痛苦的深夜里尝试想寻找一些意义的时刻,所有的思考最后都落在了欲望上,即使这个词听起来不那么悦耳,然而除了追求一些想追求的,一个人活于世间还能干什么来达成意义这个词呢?像C或X去等待,像HJ去坚持,像F去隐忍,像L去追,总要去做什么,因为所有的结局不都已经知道了么?
  
  所以在这里我想说:“如果她欲壑难填,那么他将万死不辞。”
  


  残疾的无力与爱情的伟大的对峙,继续穿越这孤独苦痛,追寻一丝存在过的痕迹,追寻生命未知的意义。而这最终的空旷与虚无就是无法摒弃的残疾,与生俱来,每个人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不同的残疾形式,是终点也是起源,是随机推开一扇扇门的宿命选择,亦是我们渴望填满的终极欲望。
  
  生日:
   这里的生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出生日,而是种“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那是一个人生命开始的一刻。
  存在即被感知,画家Z的生命开始于他九岁的那天下午,楼房里的大鸟羽毛闯进了他的生命,并永远在他生命中喧嚣骚动。那是他的生日,从此Z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开始了他的征途。诗人L的生日是在十岁的夏天,他的初恋,那个从南方来的在晚会上唱歌的小女孩,点醒了他的生命。正如史铁生所说:“他们的命运便位于两个不同初始点上,初始点的微小差异,却可以导致结果的天壤之别。人一生的命运,很可能就像一种叫做“混沌”的新理论所认为的那样,有着‘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依赖’”(83页)。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生日,不仅是小说中的人物,现实中的我们也是,也许是第一次意识到死亡的概念,也许是首次对性别的认知,总之每个人都有那个自我意识觉醒的时候,那是我们被感知的时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出身与存在,就是我们自己的意识对这个世界的探知。“存在即被感知”不是我们感知世界,而是我们被世界感知到,这样,我们才有了出生。“忘记或者从未觉察的事等于未发生”不在我们精神世界里的事情,就是不存在,于是精神世界才是真正的存在。
  
  如果一切都是浮生幻象,至少以史铁生的理论,我们拥有曾经存在过的证据,也许第一次的出生我们是完全被动着的,但是这第二次的出生完全是我们自己的嬗变,于是我们就这样从命运的初始点,走上了不同的路。
  
  
  门
   我们从命运的初始点,走上了不同的路。如果第二次的出生是我们主动的嬗变,那么那些细微的差别所导致的巨大差异也是我们握有主动权的吗?换句话来说,推开这扇门或者推开那扇门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吗?
  O说“你推开了这个门而没有推开那个门,要是你推开的不是这个门而是那个门。走进去,结果就会大不一样,没人知道不曾推开的门里面会是什么,但从两个门会走到不同的世界去,甚至这两个世界永远不会相交”。
   在美丽的房子里的不同的遭遇造成了Z、L、Wr的不同。对梦想的勇敢追逐与对现实的投降屈服造成了N永远的漂泊与T求全的安稳。如果说性格决定命运,不如说是选择决定性格。
  我们推开这扇门时是不是其实一切早已注定?其实一切都是宿命?我没有找到史铁生的答案。也许掌心的纠缠曲线,塔罗牌的吉凶预兆与门一样,是一出生就决定了的,也许是第一次出生,但我认为史铁生所要表达的是第二次出生。
  就我看来,其实是不是宿命最终都没有意义,因为人生是一次性用品,能把一切的偶然变成必然,不管推开门的主动权是不是掌握在我们手上,这些选择都是被打上宿命烙印的,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另一扇门后面有什么,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就没有了意义,就这样走进一扇门,它就是你的宿命。我觉得史铁生的门理论对命运的解构浅显,也许那是一个更为深刻的存在,超越时间超越自由,当下的选择与未来的命定暗暗相合,是偶然与必然的统一体。
  
  
  残疾与爱情
   “生命本身的密码,很可能,这颗星球上的一切梦想,都是由于生命本身的密码”“那密码是什么呢?残疾还是爱情?”“是残疾也是爱情”(10页)
   C的身体是残缺的,但是其他的人难道他们不是残缺的吗?在这本书里,所有的主人公都带有残缺的,心灵上的残疾。
  “残疾(残缺)与爱情——我甚至相信这是生命的寓言,或是生命所固有的遗传密码,在所有人的心里和处境中都散布着它们的消息。从我们一出生,一感受到这个世界,这个同类之群,我们就日益强烈地感受到了差别、隔离和惧怕,同时生出了爱的欲望”“就是说,每个人生来都是孤独的,这是人之个体化的残缺。因此我们倾向与他者沟通、亲和。而他者之为他者,意味着差别、隔离、恐惧甚至伤害,这是社会化的残缺。——于是我们更加地期盼团聚——我需要你,需要他者,一个心魂需要与另外的心魂相融合。而这证明了爱情.我们因残缺而走向爱情。。。。。原来残缺和爱情是互为因果的。。。。。。。是人对残缺的意识,把性爱演练成心魂相互团聚的仪式”。
   爱是因为残疾而生,因为不完满而追求完满而生。却发现爱情本身并不能填充我们缺失的部分,但这是我们唯一能获取温暖的方式,显得不那么单薄。
  这是残疾的无力与爱情的伟大的对峙,是人类的有限性对无限性的挑战,是唯一能与这世界抗衡的刀斧剑戟。就像个过河的卒子,单枪匹马和严阵以待的王作战,这残局持续了上千年,而对峙本身就是胜利。
  
  
  死亡
   从O的死亡序幕到最后众人对O的死亡的猜测,O的死亡是小说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开篇与结尾都有涉及。文中的 O是爱情的捍卫者,她一生都是在追求纯洁的永恒的爱情,到最后的遗书她都还写道“在这个世界上我只爱你,要是我有力量在爱一回,我还是要选择你”。不管是因为Z令她过于失望,还是因为所谓的“生命的终极意义”让她掉进了不解的迷茫,她的赴死之心由来已久,一个比诗人还有想象力的美妙的死亡,必定是策划了很长时间,她在等待一个时机。
  L说“当那件事发生以后,O发现,死的机会不期而至,她感到一切都可以结束了,一切都是那样的荒唐……唯有死变得很诱人……她之所以说她还是爱Z的,或者是为了安慰Z……如果爱情不过是一种安慰人的技术,不过是解决肌肤之亲的途径,如果连她自己也逃不出这样的魔掌,没有自由也没有重量,一切都是虚假的、临时的,她还能指望什么呢?那时只有死是温馨的” L还说“这就是那个死亡序幕的原因,O真是一个勇者,为我所不及”。 (439页)
  也许文中的每个人物都在自己的生命途中领悟到了爱情的虚假与临时,但是只有O选择了死亡这样的决绝的方式表达对真相的蔑视。性可以是爱的仪式也可以是不爱的仪式。但是我相信这是O所不能接受的,这不是她的逻辑,如果她可以接受不爱,那她也不会选择死亡了。O的死亡正是对爱情的守护,她把她的爱情带到了现实不能左右的地方,这样才能实现她的美丽梦想。存在的核心是一种空虚,就守着这空虚坚持存在吧。O是一个勇者,为我们所不及。
  
  
  在小说的结尾,F医生说“是差别推动了欲望,是欲望不息的去寻找平等,这样上帝就造成了一个永动的轮回”(484页)我们轮回的动力便是这对差别(缺陷)的填补,所以人类残疾的不完满的状态是必要的,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所以这样那样的缺陷正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不是我们在这差别产生的轮回里,而是这样的差别造就了我们。你和我。


  竟然有这么多版本,实在吓一跳……
  
  这本书是看到一位妹纸絮叨来的,总是不敢去触碰,只因为那偶然闪现的《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的只言片语就足以胆战心惊,这是个活得明白,活的通透的小伙子…
  
  里面是露骨般真实的人生坎坷和夜半疯语的恋情,我想,这就是我的初体验……这是本貌似永远读不完的书,我不时会发现这真理,因为每次捧起来,余下没看的也足矣厚厚的一本…像现实生活般不能承受又喘不过气来……
  
  所幸,还有恋情可以相信,是恋情,可以肯定。。。


  细细读了很多天
  总是难以言说
  还是个人的昨天不够丰富
  也没体验过死亡 爱情 性爱 婚姻
  作者编了一张很大的网 把自己 我和我们都网进去啦
  看完之后有许多难以言说的感觉
  至少有一点我可以确定
  我更相信爱了
  空冥的猜想可以负载任意的梦景,实在的答案便要限定出真实的痛苦
  读这本书时应该时时记住这句话


  史铁生以符号代表人物,与周国平所说的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是异曲同工的。而在这本符号的故事里还有一些连符号都不曾给予的人物,例如教师O的前夫、医生F的妻子……印象最深的是导演N的父亲,一个被打成右派的老作家,回来后不记得近期的事情,忘记了劳改,忘记了时间,没有仇恨也没有悲怨,只是全心全意文思泉涌地写着别人看不懂的文字(准确地说是一种涂鸦),用余下的全部生命去写一部没有尽头的“真正的童话”。


   《务虚笔记》如此的迷人,是因为在读过它之后,心中突然多了许多的感悟,关于苦难,生命,虚无,亦或是爱情。可是无论怎样努力表达,都无法将心中所想一吐为尽,可以表达的只是心中的一角,就只是这样,也能感到满足,书中关于爱情的部分,给我很深的体会,沉浸在Z,O,F,N等主人公的爱情里,那份感动一直都在。
  
   画家Z的妻子O吞下毒鱼死去,虽然对于她的死许多人都有着不同的猜测,但是,我比较同意的说法是她可能发现自己不再爱Z了,她以前是那么的深爱着Z,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发现自己已经不再爱Z了,她只能用死来表达她对Z爱的终结。因为z的叔叔而被定为叛徒的女人虽然嫁给了别人,但在她的心中她早就嫁给了Z的叔叔。在她的丈夫死了多年之后,Z的叔叔找到了她,并和她在一起生活的第一天,一切在她的动作中都显得那么的自然。就仿佛她和Z的叔叔一起生活了多年一样。当Z的叔叔问道“你就那么相信我会回来吗?”她只是说了一句:“我每天等的就是这一天”。医生F当初因为对家庭的妥协而放弃了与N的感情。多年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N导演的电影《LOVE STROY》的宣传单,瞬间,他迷失在现实和梦境中,原来这么多年,N一直在他的梦中,当他缓过的时候,他不顾一切的去寻找N,虽然这是已过了二十几年。在这看似平常但不平凡的中国式爱情中,中国爱情的那份坚贞跃然纸上,她(他)们永远在寻找,回味,等待和坚守藏于她们心中最初的那份最真挚的爱。


  《务虚笔记》中,作者史铁生借由女教师O发问:“我们活着,走着,到底是要走去哪儿?”没有人能回答这一问题,听听雨果 “没有答案”的回答吧:“我前去、我前去,我并不知道要到哪里,但是我前去。”《务虚笔记》中,作者也没有作出正面回答,而是在 “童年之门”的叙述中,给出了一种答案——命运的起点,决定了我们最终要走向哪里。
  画家Z的性格的最初形成,与他九岁时一个冬天的下午走进一座美丽的房子有关,这是Z命运的一个拐点,或者说是其命运的真正起点,他在此遇到了影响乃至决定他命运方向的一股强大的力量。“处处都是那么优雅、凝重,静谧中透着高贵的神秘,使人不由得放慢脚步屏住呼吸”,童年的画家Z被“高贵”的气势震住了,成为永远无法摆脱的情绪记忆,深入心灵。作为Z的妻子,女教师O是了解Z的,O说:“事实上,他(画家Z)一直都在画那个下午。”
  而就在那个下午,“他们!”“野孩子!”“外面!”,美丽房子里小女孩的母亲侮辱性的话,使Z幼小的心灵受到强烈的刺激,迷茫、怨恨,在那一刻在他心中扎下了根,他发誓要报仇雪恨。这个下午亦成为Z性格成型的节点,导致他后来可以用毁灭别人的爱来保护自己。
  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壁障,假贵族、伪贵族们可怕的“傲慢与偏见”,难道沾一点贵族的边就要现出这幅嘴脸?未必!出身名门望族、自幼接受典型贵族家庭教育的托尔斯泰,对普通百姓就怀有无比真诚的尊重。也许是因为曾经饱受歧视,所以作者对人际关系极为敏感,能察觉到人与人之间各种壁障,谁没有感受过看不见却密布在空气中的压力,《务虚笔记》透露着作者强烈的愿望——拆除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墙”,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还人以平等与自由。
  有差别才有世界,面对差别的存在,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承认它、千方百计地为消灭它而努力,然而不管怎样努力,差别都永远存在——这是人的永恒困境,而人的价值体现在消灭差别的努力上,而不是占据价值强端傲视世界。作者一无例外地关注、尊重世界上每一个人——主角、非主角、有名、无名、认识的、不认识的,只要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都可能有过不为认知的生活、有着丰富的心境。
  人生如戏,台前幕后两个世界,在文学中,你看到了台前和幕后,看到了命运的起点和走向,而生活中的“戏”呢?你只能看到台前,幕后永远是幕后。万千你眼皮子底下的人的内心生活你看不到,文学中人物的内心永远向你开放,本书的思想密度,完全可以将之视为哲学随笔、思想录,读起来有思想的凝重,却也有开悟的快感。
  


  才知道这是史铁生的处女座,看完之后消化了好长一段时间呢。深刻、深情、深邃到一种极致的思想境界,实在高山仰止


  看书的时候,经常会被书中的情景所迷惑,直到读完,才有所感悟。这样的一步半自传的小说,引发了很多的对于生命,关于爱情,关于未来,时间,空间等的思考,我就在想生命是什么,爱情又是什么,人活着的意义是怎样的,我想这些问题不是一天就能想明白的,真的是会贯穿一生!


  
      最先接触的是他的散文,便被他美得让人嗔呆的句子紧紧抓牢。再读他的小说,便沉入他的意境里,流连久久,不愿离开。
      他是史铁生,有本书叫《务虚笔记》。
      史铁生在21岁时候双腿瘫痪。1981年,患严重的肾病。1998年开始做透析。命运对他是有些残酷的,然而,他却有着这样的幽默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当然,他也并不是一开始就那么豁达的,他也经过了一番挣扎与彻悟。他的残疾,使他曾几次为此而悲观欲自杀,后来,母亲走了,他发觉自己总是沉浸在自己的悲伤里头,却忘了母亲也是日日夜夜受煎熬,忘了子女的不幸在父母那总是要加倍的。终于,他觉悟到无差别便不成为世界时,他便坦然“接受”了残疾之躯,“接受”了自己与别人的差别,并努力做一个精神上的健康人。于是后来他成了最了悟人生的,最豁达的,最真诚的一个作家。
      他的作品因此也变得内容饱满,有股穿透远古的厚实感,与余秋雨不同。史铁生更具仙风道骨。
      全书的人名都只是一个字符,比如f医生,女教师o,诗人L,只是一个又一个简单的字符,却演绎出了那么多的故事。
      《务虚笔记》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淡绿色的。是在夏天里的荷叶,却没有那种美艳张扬,只是沁人心脾的清凉。被白云与有白色泡沫的水围绕。朦胧的虚幻感。我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是这么觉得了。也许,也许是从文字里得到的潜在的信号。
      有一段文字是这样的:
     女教师O 跪在荒草丛中,她很幸运——我为她找回了一幅梦景,因而她的一个久已疏淡了的梦想不召而至:那绿色也是这样地飘缭摇荡,那天空也是这样浩翰无涯,但没有一点儿声音,天上都是灿烂的云彩,一只白色的鸟儿舒展地飞入画面,翅膀一张一收一张一收也没有一点儿声音,从天的这边飞向天的那边,在远处的地平线上就有了一座老屋,鸟儿正是朝那儿飞的,那鸟儿飞得洒脱,优美而真切,飞得无拘无来毫不夸张,但那老屋却相当虚幻、缥缈,仿佛只是一种气息的凝结,唯那一种古老房舍的气息确凿存在,鸟儿正是朝那儿飞的,那只白色的鸟儿,飞得没有一点儿声音……。这个梦也许她对我说起过,也许没有。
      书里有太多这样的字眼。比如:“惊惶失措的人们忽然想起的那个医生,我想,他会不会就是f医生?”比如女教师自己,也是这样一个飘渺的形象。F医生的夫人说她总是一个人在那片老柏树林子里。她老是坐在那棵枯死的老柏树下。没人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她老是到那儿去。那儿草很深,很旺。那儿,树很高树冠很大,叶子很密,不管她是埋头看书,还是把书放在腿上瞪大眼睛张望,你走过去,你走过她眼前,她也看不见你。她爱上画家而向丈夫撒谎,离开那个城市,踏上火车的情景,也是这样的触感,茫然,像被什么牵引。
      我一直不明白读这书为何总有股奇特的心境?《务虚笔记》,《务虚笔记》……我反复念着这书名,忽然在写下这些字眼时惊觉:这,这就是务虚呀,那种虚无感。史铁生是怎么可以不知不觉中把我们带入他描绘的世界,有着他那特有的味道的世界的?我赞叹却无言。
      他的书有太多深刻的东西,待我们去挖掘。有人说:他将散文的风格融入小说,将哲学的思索融入小说,乃至融合后仍情节有趣;有人说:读完《务虚笔记》会有一种短暂的失语症,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历了太多心灵的叩问,当一系列精神洗礼结束后,心里则留下了更多的空洞,更多无处倾泻的言语。
      里面的故事似乎杂而无序,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爱”,名字为什么不重要呢?当一个人逝去的时候,留下的就是那些曾发生的事,被人轻易的,或不经意的谈起,如同一抹夕阳。然而这并不阻挡了人们追逐爱的心情。寻找爱,感觉爱,渴望爱,诘问爱,害怕爱,抑制爱……
      其中诗人L是最突出特别的。他总有一腔的热情,对所有美好的女性都疼爱有加。当那个聪明的诗人L的恋人问他: 她与其他女人的区别,诗人L根本无法回答,在一阵诘问后她毫不留情异常决绝地离开了他,她告诉他,“看见他们就想起你,看见你就忘记了他们”这是我爱你的表现。而“你从来就不是爱我,我现在已经不再爱你。”在这之后诗人L好像明白了什么是爱,但是他的爱却不见了。
      其实,全书的人的人都在爱的旅途上。包括你我。现实,总是给我们一些爱端倪后,就消失的无影无踪,然后,我们穷其一生去追寻,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使命?
      第一遍看完《务虚笔记》的时候,心里有一种清晰却遥远的忧伤。只觉得喜欢,然后造就了今天这些文字。朋友,如果你也被以上的只言片语吸引了,如果你也被史先生奇怪的脑袋吸引了。那就让我们一同重新走进那群人的世界吧!f医生,女教师o,诗人L,画家Z……
  


   史铁生《务虚笔记》里谈到了人的差别,有些人光荣,有些人羞耻,有些人重要,有些人次要,有些人居于强势,有些人居于弱端。强势的人为人所崇拜,弱端的人为人所忘记。人们生来就有差别,强势还是弱端由天注定,当然有些人不甘处于弱端,发奋向着强势努力。这似乎无可厚非。但是居于弱端的人,就该被人遗忘、被人冷落么?或者换个说法,强势=光荣,弱端=羞耻,这成立么?是事实么?
   王小波在《我的阴阳两界》里也触及了这个问题。他用了无能和有能,软和硬,来表述这两种状态。人要面对的有两个问题较为关键,一个是要不要活下去,一个是怎么活。第一个问题对大多数人,一般不成问题。这是生活的逼迫性的根本表现,必须得想办法怎么样活到死。
  出路就是我刚说的两个。这两种状态从玩,游戏,的角度理解,也似乎能统一起来。比如把挑战自我,挑战极限当做乐趣,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抱着这种态度。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他的目的本来是钓鱼,结果弄回来了个大鱼骨头,而且一路为了维护所剩无几一星半点的鱼肉,拼尽全力。为什么钓到鱼之后他不干脆放弃了事呢?你说他是成功还是失败?
  你说他作为一个老渔夫,他能不知道钓到鱼,也载不回来么?他当然知道,如同他知道生活的真相就是必须继续活好好活下去一般。可是,他为什么还是要坚持,要挑战自己的极限,要争取?按照史铁生的说法,承认生活的真相就是真,仍然要挑战自己,维护一个渔夫的尊严就是一种美,“既知道自己生存困境与局限之后,也依然不厌弃这个存在,依然不失信心和热情、敬畏与骄傲。”
   怎么活的问题,必然会迁出意义的问题。意义的实质是当下的,个人的挑选和追认。与他人无关。你认为有意义,在别人眼里不必然也有意义。他人的,也一样。没有永恒的意义。但是对于怎么活的,不同回答,可能会导出两种活法,一种是不甘现状积极向上,比如现如今的入党,参政,进国企,公务员,职场上的拼杀,总监,老板,所有为了钱、权的努力。当然也有不全为这个而努力的,比如说为了雪耻,为了家人和个人幸福,为了可疑的“自我实现”等等。一种是安于现状,较为消极的过日子。我不觉得哪一种更好,甚至我觉得,这肯定是不同人之间不同的选择,也可能是同一个人不同阶段的选择。
  


   我总觉得《务虚笔记》是史铁生先生最好的作品,虽然他的每篇文章,皆属佳构,绝少雷同。因为在《务虚笔记》中,史铁生先生融入了他几乎所有的思考,并以他最擅长的表现手法——印象的、体验的、沉思录式的——表达出来。如果说史先生在这部作品之后,有什么补充的话,那就是关于宗教信仰的探索,这收藏在他的《病隙碎笔》中(其实《笔记》中借女教师O与医生F在古园中的对话,已谈及佛理与上帝,但远不及《碎笔》中之透彻)。这两部书包含了史铁生先生所有的思想,也许不具严密的哲学体系,但肯定是当代中国最纯粹、最直白、最贴近心灵的思考。
   有人说《务虚笔记》不像小说,这种批评其实完全可以置之不论,就像当年有人说苏东坡的词不像词一样("句读不葺之诗")。但宽厚的史先生任然解释说:“我不关心小说像什么,而只关心小说可以怎样写。”小说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描写并反映真实的社会人生,而被认为“像小说”的人物性格塑造,只是达到目的的途径而已。另一方面,《务虚笔记》的轨迹其实完全是作者心魂的经历与感触,从这个意义上讲,《笔记》是更为本质更为深沉的“小说”。至于人物塑造,则是在写作之夜被省略或是故意忽略的。
   没有具体情节,没有中心人物,这就给作者以极大的展示空间,实际上,《务虚笔记》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作者思绪或是印象的一部分,有时候,作者还亲自上阵说法,将自己与书中人物融合——那必是史先生亲历的、最想表达的。
   “我是我印象的一部分,而我印象的全部才是我。”这个悖论是在写作之夜被首先提出来的。我觉得这就是本书的“读法”。亦即,书中所有的幸运的抑或不幸的男男女女,都是写作之夜缥缈不定的思绪,而无数个写作之夜中的全部思绪,方是“我”的印象、体验或是经历。
   在情窦初开的年龄,有幸走进美丽房子的(那一座,也是无数座)男人,有诗人L、医生F、政客WR、画家Z,我想,还应该有Z的叔叔——当然,比他们早好多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用“长跑”去接近那座美丽的房子,去接近心中的圣地。
   诗人L从本性上讲应该是贾宝玉一类的人,或者说,如果宝玉长大、长在当代社会,他很可能成为诗人L。L情不自禁的爱着他接触到的几乎所有的女人,是的,他对她们都爱。说是真情也好,说是性欲也罢,他“就是想要她们跟我好"。但不是所有的女人都像大观园里的女生一样单纯,终于,L的情人发问了:“我与她们有什么不同?你怎么样区分我与其他的女人?”L拼命解释,但终归无效,他最爱的女人离他而去。L尝到了丢失灵魂的感觉,他甚至向好友F医生提到了死亡。当他意识到死亡只是一种逃避时,便开始了不切实际的、漫长的寻找,寻找远去的情人。他的逻辑是“她必定就在这一比五百万的地图中。”年复一年的寻找,诗人创作着永无结尾的长诗。虽然又一次与情人在两辆火车中擦街而过,但他的努力是徒劳的。他成了荒原上的孤狼,永无归宿。他开始放浪与颓废,在一张张干净或是肮脏的床上、在一个个陌生或是时曾相识的女人身上,流浪、挣扎、耗费生命。当若干年后,诗人与已为人妻的旧情人以朋友身份会面时,诗人才在距离与局促中,理解了一点生命与爱情:有些事是无奈的,有许多事是不能解释的。
   诗人L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朋友F医生,则近乎懦夫。因为女友N的家庭出身,他远离了她。“你的骨子里,没有一点儿男人。”N的这句语病明显的话,深深刺进了医生F的心。一夜白头之后,F医生从此心如死灰的平静生活起来,当然,这是一种压制,每每在夜晚的梦中,他会喃喃自语,说些老婆也听不懂的呓语。这种情感压制终归不能长久,二十余年后,当他得知曾经的女友N已成为女导演N,并在拍摄街头的(人生的)没有情节与主角的电影时,他便毅然前往,远远地、半垂白发,做其中的一个普通演员,直到他病发而死。而N在F死后方才发现这一切。这个世界上,本有许多原可以相爱的、却又被命运捉弄擦肩而过的灵魂,F与N,只是其中一对,甚至是幸运的一对。
   WR原是敢于冒犯权威的人,他的直言无讳,使他遭尽磨难,九死一生,这种经历彻底改变了一个人。从狱中出来后,他开始渴望权力,并不顾一切去寻求权力。他抛弃了已委身于他、并苦苦等待十余年之久的女教师O,而与并不爱的女人结婚,只因女方的家长手握重权,只因“不想再被送回隔壁的世界”。尽管WR聪明绝伦,官运亨通,但他仍然时时受挫,他的政见并不能付诸实践。他甚至暂短的投入了N的怀抱,因为N与O是那样相像。他曾令N疯狂,但终于被N鄙视。在女教师O死后,他渐渐幡然醒悟:这个世界远比他想象的复杂,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连权力也无可奈何的角落,而那些角落里是更为本质的人生。
   画家Z也跑进了那座美丽的房子,或曰,他也跑进了一座美丽的房子,在他遭受到的是轻视与鄙夷。这成了他终身的痛,成了他永远的阴影。他只能在画中寻求自己的“高贵与伟大”、占有与征服。他的气质甚至吸引了女教师O。但他的狭隘的人性自私、人生差别论,完全扰乱了纯洁、善良的O的心灵,他一次次嘲讽、伤害着O。他根本不爱O,对他而言,占有优雅高贵的O,只是报复那座美丽房子的女主人,只是掩饰他极度的自卑。在苦觅真情而不可得且对Z彻底失望之后,女教师毅然选择自杀。在史铁生的印象中,出现着无数次白色鸟,宁静,高飞,是受时空限制。可怜可鄙的画家Z,是其中一只,被猎枪击中、伤不可愈的一只。美丽高贵的女教师O,也是其中一只,迷失在命运烟雾里的一只。
   Z的叔叔是个革命者,他的情人因掩护他逃走而被俘,成为“叛徒”。叛徒?光荣?写作之夜,“我”发现了一个荒谬绝伦的逻辑。要活着,只能成为叛徒;要光荣,只能去死。原来伦理道德中的许多词汇,是人为设定出来,只是为了防止利益既得者受损。Z的情人早已看破,在葵林里隐居、静候。当Z的叔叔在晚年也明白过来时,便走进了那个葵林,与情人团聚。迟到的爱情,亦是生命的尊严所在。正如那个老女人听出Z的叔叔的脚步时的平和淡定:“坐吧,我给你下碗面条。”
   女教师O、女导演N、Z的弟媳T、WR或是Z的母亲,有时是很难辨别的,或者说,在写作之夜,她们的印象经常重叠。但O是个善良、坚定而脆弱的理想主义者,N自立的勇敢的女人,T是个乐观的随遇而安的现实主义者,而WR或Z的母亲则是千千万万的中国南方任劳任怨的贤妻良母。——在这些场合,她们清晰的各自存在。
   残疾人C呢?残疾人C有点像旁观者,残疾人C可以与任何一个人重叠,或者说,残疾人C是写作之夜的“我”的半蒙面人。残疾人C再一次探讨了残缺与爱情(就像在《我与地坛》中提到的一样),他体会到了,在爱情中,竟也有“叛徒”式的的逻辑悖论,他进而体悟到,原来,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有残疾。
   命运、生命、爱情、性、意义,是作者通过各个人、各个角度,想要揭示的主题,这些人生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常常混为一体、琢磨难定,这些也是史铁生先生一生都在极力思索的问题。他们似乎只能猜测、体验、靠近,却永难触碰、永无真解。我真心希望,也许在更高维次的时空里、比如在天国里,史铁生先生已然找到了答案,此刻,他正欣然而笑:“你在翻阅一本叫《务虚笔记》的小说,你就走进了写作之夜,走进了每一个人的悲欢离合,走进了生命的哀艳与无奈。”


  这是我在大学时看的第一本书,那会儿还很青涩,虽看得很朦胧不解其意,但故事很唯美,些许的句子或段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还在一个破旧的本子上做了笔记。记得一句话:“如果上帝不允许一个人把他的梦统统忘得干净,就让梦停留在最美丽的位置......所谓最美丽的位置不一定是最快乐的位置,最痛苦的位置也行,最忧伤最煎熬的位置也可以。”毕业季经历了一些故事也便了悟了些许,“传说必定会在某一次滴答声中摔死进现实,像杨花掉落时一样无声无息......”,最后“世间的话并不都是能够说的,或者并不都是为了说的”。


你对于我的诞生就是此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