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她从那条路上来

茹志鹃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04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

茹志鹃  

页数:

31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很特别的作品,那就是已故知名作家、王安忆的母亲茹志鹃唯一一部近似个人传记的长篇小说《她从那条路上来》。这部作品由女儿王安忆编选,加上她从母亲遗稿中整理出的尚未终了的创作提纲,并作序和跋,她还亲临实地拍摄照片,文字精致,图片丰富,可谓中国文坛少有的母女名家合作范本。

作者简介

  茹志鹃,曾用笔名阿如、初旭。1925年9月生于上海,祖籍杭州。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当过苏中军区前线话剧团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南京军区转业到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1958年发表代表作短篇小说《百合花》而成名。1960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协会员,又被选为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1977年当选上海七届人民代表。现为《上海文学》编委。  茹志鹃擅长写抒情心理小说。表现战争题材,以空灵精致的笔触展示军民间的诗情和厚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生活,那柔美纤细的笔触常游弋在劳动女性的心灵世界,显示人物内心的热切和性格的贤淑。进入新时期以后,茹志鹃的视野变得更宽广而深邃,作品“从微笑到沉思”,温存中透出辛辣,热情里蕴含冷峻,创作风格有所发展。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侠,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她的许多作品如《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都受到过茅盾、冰心、魏金枝、侯金镜等老一辈作家的好评,一些作品被译成日、法、俄、英、越等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新时期以来,茹志鹃又发表了10多篇小说,随着主题的深化,风格亦有所改变,于清峻中隐含锋芒。她的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静静的产院》(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高高的白杨树》(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等。新时期以来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剪辑错了的故事》(《人民文学》1979年2月)、《草原上的小路》(《收获》1979年第3期)、《儿女情》(《上海文学》1980年1月)、《家务事》(《北方文学》1980年第3期)。《一支古老的歌》(《文汇增刊》1980年第3期)、短篇小说集《关大妈》、《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小说选》等。

书籍目录

编前语——写作者的历史她从那条路上来上卷她从那条路上来中卷附录《她从那条路上来》提纲我能忘吗?紫阳山下读“红楼”爱荷华小简(一)爱荷华小简(二)从何而来,向何而去

章节摘录

  也宝本来对她是唯恐避之不及的,然而在此时此地,也宝像是被一股磁力吸着似的,身不由己地轻轻向她走去,深恐惊了她。也宝走过花坛,走到枯黄了的草地,就面对着嫦华在草地上坐了下来。她好像在看一幅画,在看另一个世界里的人。这个人正在读书,读那许许多多自己连名字都不知道的书。她羡慕,敬佩,崇拜起嫦华来了。她一动都不敢动地坐了一会,才慢慢听清嫦华在念“六六三十六,六七四十二”,嫦华在背乘法口诀。看着本子念一会,又掩起本子来背,背不出又翻开本子来看。如此反反复复,于是嫦华从也宝的那幅画里走了出来,从另一个世界里回到了地面上。  “六六三十六,六七四十二。”这有什么希奇!也宝在草鞋岭的时候,就会背了。她大声地背了起来:“七八五十六,七九六十  “走开!走开!”嫦华做出一副柳眉倒竖,杏眼圆睁的样子。也宝从地上爬起来,后退了几步,嘴里还继续背着,不过声音放轻了许多。  “你走开不走开!讨饭胚!”嫦华咬着那薄薄的下嘴唇,突着下巴壳儿,从秋千上跳下,慢慢走向也宝,做出了一副威胁的样子。也宝像是看到一个疯子一样,朝后退了几步,就转身跑了。一边跑一边还在唱着口诀。  从这以后,一连好几天,嫦华都没来找她。大块头奶奶撇着嘴说:“希奇煞哉,留级生要大考了。”这样,也宝的日子倒也过得安静。  时间最难打发的,要算是午后。前面姨妈的起坐间里牌桌摆开了,吴妈伺候打牌,准备茶食,削水果装盘。各位小少爷,小小姐的奶妈,佣人,都乘小宝贝睡觉的工夫忙自己的针线。饭师傅,门房老张头照例是睡午觉了。整幢大楼的生活,似乎进人一个停顿,一个休止。静悄悄地,各人于着各人的事,各人面对着各人的心事。各种喜怒哀愁,却在寂静这一层涂料之下,越发强烈、鲜明起来,时间也越发显得漫长。  也宝呢,这时候也伺候大块头奶奶吃过了饭,拎好了水,她睡下了,也宝拿张小凳子坐在走廊上,腿上放着那本尺牍,心里却在搬演着过去了的,种种美好的事情。聋奶奶的念经,桂芳孃孃哼的京戏,呛人的柴烟,当然还有嗯奶的方卿见姑:“……蓬蓬嚓嚓……”方卿敲着那竹筒做的渔鼓,唱着道情:“……有钱不能笑穷人,穷的哪有穷到底,富的哪有富到根……”甚至天香庵旁边那座荒败可怕的小院,现在在记忆里,都散发出一种熟稔、亲切的气息,是嗯奶身上的那种气息。也宝反刍,咀嚼,用过去了的种种,滋养着自己,陪伴着自己。脸上一忽儿浮起笑容,一会儿眼圈发红,一会儿又喃喃自语。正不知身在何处时,忽然看见面前有一双黑丝绒方口软底鞋的脚,抬头一看,就赶紧站起来叫了一声:“阿葆姐姐!”  也宝一家在刘棻那里住了下来,倒确实比在上海灶披间好得多,主要是大家都穷,倒都能和睦相处。围着一方土院,一转都是差不多的人家,有小小的鞋作坊,有养猪的,木匠,有糊元宝长锭的,也有走街串巷染衣服的。在大杂院的后面,紧靠那座秃山,有一方水池,一面傍山,三面都是用石条砌得整整齐齐,大家吃、用的水都在这里,说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活水。住在前面的人家,在园子种点南瓜、丝瓜,已牵牵连连地爬藤了,爬了半园子的绿叶。刘棻的家是在院子的最前面。住在后面的人家,就在山脚边上种油菜,那里已经是一片黄花。这里白天能见到太阳的光,晚上能看到月亮的面,有不要花钱的山水,人与人之间,也有较多的温暖。颐宝又探得水池的后面有一个山洞,洞顶上,一二分钟就吧嗒的掉下一滴水来,所以洞里总是潮呼呼、凉阴阴的。哥哥像是探得了一处天上的洞府,高兴得不得了。卖了半天的关子,才带了也宝去看,洞顶是有两块巨石搁起的,可以看见天上一线亮光。夏天午后坐在这里看书纳凉,真是个好地方。不过生活是更难找了,在这里人家不要纳鞋底,也不要翻丝棉,洋火厂,缫丝厂都在纷纷倒闭,唯一能找到的,就是替人洗衣裳,那也要跑出很远去,才能接到几家生意。比上海多一个好处,就是能带回来洗。这里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养鸡。奶奶养了一大群小鸡。所以也宝想做个手艺的理想没有达到,不过一双手却也闲不着了。  住下来以后,也就知道圣荃的父亲刘棻也不是一天到晚坐着看书的,黑姑娘收到衣裳来洗,他总是默不作声地拎了小水桶往池边跑,黑姑娘洗衣裳他拎水。而奶奶收来的衣裳是也宝洗,奶奶拎水。和刘先生配合得很有默契。现在刘先生的学生只剩下一个了,总是放学以后来坐两个钟头,有时像小和尚念经似地唱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有时就各干各的,学生做他学校里的功课,先生就看他自己的书。要是闻到厨房里飘出来饭香,晓得晚上是吃饭而不是吃粥,也就会摇头摆脑地朗声诵读起来:“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念到“何”的时候,就拉着长腔,头也不断从左到右划着小圈圈。而最感到高兴的还是颐宝兄妹。也宝是从刘先生那里借到了一部《红楼梦》,一有空就看得如醉如痴。颐宝是日日夜夜攻读《古文观止》,不懂的地方就去问刘先生。刘棻如得知音,不厌其烦地给他讲解,要求他背诵,还要他买纸来练字,教得比那个收费的小学生尽心多了。不久,住后院的养猪娘子有一个哥哥,在小学里做摇铃、看门、扫地、倒痰孟、泡开水的杂务工,要回乡去给娘送终,养猪娘子就叫圣荃去做替工。圣荃那份敲鞋底的生活,就交给了颐宝。颐宝也就扎起了那条白围裙,终日坐在过道下面那块大青石旁边,一边“嘭嘭”的敲鞋底,一边嘴里就念念有词:“舟摇摇兮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嘭!彭!”此起彼伏,煞是好听。这样一天背下来,也宝也就听会了,不过不懂意思,也不识这些字。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她从那条路上来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里有你永远无法想象无法体会的旧社会的苦,很苦很苦,苦到让人心酸,但还好有了外婆,再苦也能活下去,再苦生活还有希望!真心喜欢那个外婆,全家人的支柱!


  《她从那条路上来》
   利用今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小说,最大的感触是,生活在这个年代的我们竟是如此的幸福,真的应该学会感恩和珍惜。
   印象最深刻的是也宝、颐宝和奶奶在杭州和上海辗转两地,颠沛流离生活的那几年。那些日子,他们居无定所,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心中还是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就是三个人可以有一个窝,生活在一起,在过节的时候可以吃上一顿团圆饭。就是那一份浓烈的亲情让我如此的动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抛下对方。“嗯奶”,一个多么慈祥而坚强的老人。她忍受了无数的苦难,比如:家道中落、儿子媳妇相继离世,还要以自己微小的力量抚养年纪幼小的一对孙子孙女。她在也宝幼小的心田种下了有关尊严的种子,用行动告诉孙女,要报答曾经给自己伸出过援手的好心人,让他们明白帮助别人能得到快乐。就是这样,一个三个人的小家庭在那样艰难动荡的年代还坚持着那小小的信仰,努力的生活着,宛如那顶着泥土倔强的生长的小草。
   在无畏者的面前就有路,挣扎吧!努力吧!幼小者。。。


   这是一段关于贫穷和困苦的坚强岁月,是浓浓的乡音编织而成的动荡与坚韧,充斥着相依为命的温暖,饥一顿饱一顿的穷困,寄人篱下的酸楚以及勇敢的成长。
   年幼的也宝父母早逝,与奶奶一老一小在杭州的破旧老屋里相依相靠,哥哥在上海做学徒。也宝的姑姑在有钱人家做少奶奶,既便如此,奶奶为了也宝并没有投靠自己的女儿,只要山里还有野菜可挖,家里还有一手把米,不然绝不向自己的女儿要钱。无法温饱日子,奶奶实在不忍也宝受苦,不得不把也宝带到她姑姑家去寄养,自己去替人纳鞋底,洗衣服。
   寄人篱下的日子里,有尖刻势力的小姐欺负也宝,却也有温柔和善的四小姐给也宝好看的衣服穿,日子虽然不算难过,却总带着思念与不安,在梦中叫着“嗯奶”(奶奶的意思)醒来。没过几日逃回去,继续与奶奶过相依为命的苦日子,祖孙便一同去上海,与哥哥团聚。
   记忆中,日子就像一碗热腾腾的霉干菜汤。凄贫,却有着熟悉的温暖气息。正如一家三口,奶奶替人纳鞋底,也宝长大了,十一二岁也能替人家洗衣服赚点买米钱,哥哥做学徒,也为未来混口饭吃。紧紧相依的是祖孙血液里流淌的浓浓亲情。
   书中的奶奶,就是这样一个坚强的人物,没有被贫困和时局的混乱打倒。做零工拉扯两个孩子,艰难地过活。她有一个在有钱人家做少奶奶的女儿,也有在上海的中产阶级亲戚,却始终自强自立,直到积劳成疾,生命在昏暗的傍晚画上句号,长眠黄土。中国妇女一辈子勤勤恳恳,对生活逆来顺受又不屈不挠的形象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寒冷的风从遥远的年代吹来,留下的是也宝未知路途上的成长背影和奶奶坟前一株坚强的野草。
   《她从那条路上来》是王安忆的母亲茹志娟最近似于自传的小说,书未完成,却已成遗稿。无需说作者茹志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知名作家,仅此书,已让我沉沦在艰苦岁月里的感动,情不自禁地流泪。


  在夏老板研究所的家中搜刮到,一路阅读到我家,整整一个下午都捧着它,不肯放下,去录节目也一路着带着读着,主人公也宝的命运太吸引我了,她那末成形的小爱情,永远摆在第一位的亲情,对封建礼教的抗争,努力想要过新生活的姿态,向往自由的精神,各种各种的她的小气质小生活小命运,都那么的揪着我,必需一口气读完.
  看了王安忆的编前语,说这是一本写母亲历史的书,对于茹志鹃我并不知道,大概因为王安忆的大名才想要探一究竟.书中对旧时上海杭州的描写极尽精致,仿佛闭上眼镜你就能看到所有的场景,少奶奶穿着的衣服料子,少爷小姐们的打情骂俏,简直下笔生花般美妙.活脱脱一旧上海中产阶级的写照.
  书中那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是最值得一提的,奶奶和孙女,妹妹和哥哥,相互间都是那么紧紧的抓住,即使在困难的生活,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能苦中作乐,舒心无比,这是什么也比不了的,也宝那么多那么多的爱,几次的分分和和...赚足眼泪.
  不过总感觉书没写完,太蛇尾了也,虽然书后附带了茹女士的提纲,但终究还是因为王老师的编写感觉少了些什么,也宝自杀的情节浅浅带过,结局自然不如提纲中完美,提纲太像电影剧本了,那么美妙,只想看过后赶快睡去,在梦里重现那美好.
  
  孤儿院出来一段,
  菜场过夜的经历,找哥哥去,在妇校门口,被逐,自以为不像化子,照橱窗.
  自杀,一无所恋,生还是可恋的,在冲向电车的刹那,看到了对圣荃.
  
  


也许不曾有过这样艰苦的岁月,却也尝过心酸的童年,感觉有些印记打在身上是怎么也忘不掉的,有的人表面看起来已经淡忘了,我不知道,我只希望你能幸福的活下去。


我是很小的时候在《收获》上看到的,那时候年龄虽小,懵懵懂懂,但是却特别喜爱也宝和奶奶之间的那种亲情,特别感动,一直到现在都记得。可惜这么好的小说,看过的人缺少。现在的作家很少能写出这么细腻感人的作品了,像奶奶这种坚强乐观勤劳的中国人形象也越来越少。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