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后窗

吴正 山东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作者:

吴正  

页数:

324  

字数:

243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后窗》、《姐妹》等五部中篇小说,表现的都是现代历史题材,小说有着明显的上海特色,讲述的是上海人的故事,展示的是上海人的情感和追求,海味十足。读起来朴实而亲切。其中《姐妹》中篇小说写的是旧上海汽车修理行老板的三个千金翠珍、翠华、翠媚。小说的时空跨度很大,通过三个女人的不同的命运,给人以历史的沉思,全篇故事生动,人物个性鲜明,同时再现了当年上海的生活场景。《风化案》的主人公琴师杨晓海是有原型的,而吴正先生在香港开琴行多年,写这样的人物自然得手应心,他把小说主人公杨晓海放在上世纪50年代和文革以及杨晓海到香港的背景,很自然的就使杨晓海成为一个特殊的人物。

书籍目录

爱伦黄
后窗
风化案
姐妹
叙事曲

章节摘录

  爱伦黄便是他们之中的一个。虽然她那条疲惫的人生航船现在是暂泊在我们公司的港湾里,担任一位收入稳定的钢琴师,但谁也说不定的是:她哪一天又会一咬牙一跺脚地将船驶出港湾去重经风浪。其实,爱伦黄这个名字就有些古怪,这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件中西合璧的产物——时代以及姓名的拥有者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性格的痕迹。爱伦是西洋女子名ELLEN的译音,“黄”当然是姓,却模仿着西洋习惯倒过来念。然而有一天,公司却收到了一封收件人为“黄凤仙”的信函。函件寄自香港的一家专打遗产官司的律师行,且还是急件。正准备退邮,我说:“先问问爱伦黄吧——看看同她有没有关系。”  我如此提议的原因是:大半年前她的第三任丈夫刚刚去世,虽然他是个据说经常犯点精神虐待症的丈夫,但她还是又挂黑纱又戴白花地折腾了好几个礼拜,而让全公司的人都知道,如今她死了丈夫,她很不幸,她很悲伤,同时,她也因此而恢复了自由身。  有时别人一点即通,爱伦黄却仍要执意地演绎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听者都实在不能再忍耐下去,而终于将她的隐义彻底捅穿,她才肯停止表演。但有时,她模糊不清地把旁观者的思路都不知引向了哪条死胡同里,却煞有介事地一经声明之后便从此守口如瓶。比如此回的“黄凤仙”,没人特意去琴房将函件交给她,她是在课隙的时间里出来走动时,才发现了那封并不太显眼地摊放在收发柜面上的律师函件。  她随即_把抢在手中,并迅速地将信的封面翻了个倒转,周围一阵环视,之后又悄悄地潜回琴房里去了,据说脸色都有些发白。好就好在这么多年同事,大家对她的性格多少也有些数,再说在香港,谁也不会对她的隐私产生兴趣。然而,几个时辰之后,她却重新补了妆,再次自琴房中神色淡定地露了面,并趁着有不少同事在场的机会,,郑重其事宣布说:黄凤仙不是谁,黄凤仙正是她本人的原名一但那又怎样?那没啥可大惊小怪的!这一天也快到了,你们不要以为我爱伦黄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隐秘,等时间一到,工会党组一成立,就会有人去告密……  告密?告谁?又向谁告?再说,“黄凤仙”与“那天”又有什么关系?“那天”又是指哪天?同事们面面相觑,等她再度回琴房上课后,才捧腹了好一阵。  但对于我,承蒙她总还另眼相看。这不仅因为我是这里的老板,而且还可能因为我不常笑她,总认定她那性格与举止的背后应该是藏着些什么可靠的理由。  “黄凤仙”信件后的没几天,果然,她又找了个机会来向我当面解释了。她是个一旦做出了解释的决定后,不管你爱听不爱听,她都要将准备好了的话吐完而后快的人;但于我而言,这只是她曲折的人生故事又增多了一节色彩发黄了的伸展部而已。  她说,她是姑苏人,却生在上海。那是二十年代之初的事了,租界刚成立,人口还很稀少。她童年的记忆是有一条叫做“四明里”的石库门弄堂,刚造不久,簇新的朱红色砖墙上镶饰着整齐的水泥灰线。弄堂很宽敞,还有大铁门与看更人。那时的她大概只有三四岁,净面乌发,伶俐乖巧,十分逗人喜爱,而“凤仙”就是她的乳名。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吴正的叙述不会像快餐式小说那样让人率意阅读,这决定了他的小说具有鲜明的高雅性和耐读性。  ——贺绍俊  吴正的小说有一点奇特,对历史有一份特别的钟情。  ——杨扬 俞敏华


编辑推荐

  《后窗》描写的旧上海,以及十里洋场中被社会挤压、抛弃到边缘的人群,把他们的家仇国恨、人生幻灭,变态追索,用低调、平静的叙事描绘出来。吴正这个系列的作品,悲剧意蕴浓郁,读后令人难于割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后窗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