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城市雕塑 建筑壁画
2010-1
上海书店
于美成
279
无
应于美成等同志之邀,为其即将出版的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成果《新时期城市雕塑、建筑壁画与其空间环境的研究》作序。纵览此书,颇有所感。因此写下这段感想。雕塑是人类文明的石头编年史,古今中外各国的城市雕塑,即室外雕塑、公共艺术都属于永久性的精神文明建设,一直引起全人类的关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闻名于世。中国传统文化展示儒家、道家、禅家三股江水汇集而成的文化长河,一脉相承,天地人浑然一体;阴阳柔刚的宇宙观和民族精神、民族文化遗产光辉灿烂。中国的现代雕塑艺术,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才开始。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文化艺术界有志之士为了兴国纷纷赴欧美留学,带回了西方现实主义雕塑的理念,同时,他们又寻求创造中国现代雕塑艺术,将西方现实主义雕塑的精华与我国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融会结合,延伸中华民族文化的辉煌,但这是漫长艰苦的艺术探索的历史过程。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东西方文化广泛交流、撞击,中国雕塑家走进时空碰撞与交融,探索现代雕塑艺术的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走自己的路”这是我国雕塑界和海外华人雕塑艺术家坚定的信念。1982年,在周扬、华君武、刘开渠的努力下,中央批准了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关于在全国重点城市进行城市雕塑建设的建议》,标志着我国城市雕塑艺术事业进入了建国后的又一重要的持续发展的新阶段:首先,表现为纪念性雕塑与主题性雕塑发展很快,是全国各城市的重要项目,它记载了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形成我国城市雕塑事业的主体。其二,中国城市雕塑艺术飘洋过海开始走向世界。中国雕塑家精湛的公共艺术雕塑作品已屹立在纽约联合国驻地和加拿大、日本等三十多个国家的城市中,受到广泛好评。其三,我国又建成了三十多座雕塑公园和多种类型的雕塑群综合体、集雕塑、园林、自然环境为一体,多空问、多视觉;造型多样、色彩丰富;具象、抽象、意象,多艺术思维理念,多艺术流派汇集一园的露天艺术馆。形成了百川归海的壮举,激起强烈的反响。1994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约翰·扬·T教授来中国做学术考察,面谈中他说:“中国城市雕塑的纪念性雕塑是一流的,现代艺术刚刚开始。”美国著名雕塑家麦克尔·莱昂先生非常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曾创作抽象龙的系列作品,安禺在杭州、长春、天津、桂林等城市,受到好评。诚然,我国城币雕塑艺术事业由于领导体制不顺,市场管理不力,也出现了一些艺术水平低劣的作品。1997年1月.“全国城雕委”向中央建议“全国城市雕塑艺术事业由建设部主管,文化部参加工作,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一职建议由建设部副部长兼任”,经中央领导批示,已经落实。我们相信在建设部的领导下新一届城雕委班子将会作出更大的成绩!现在,由于美成同志负责的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资助的重点课题——“新时期城市雕塑、建筑壁画与其空问环境的研究”已完成。该课题 组的主持人于美成是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 委员,长期从事公共艺术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施梁等同志在建筑、城市、环境艺术及 艺术设计学领域从事教学与实践工作。
本专著是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新时期城市雕塑、建筑壁画与其空间环境的研究》的最终成果。 研究新时期城市雕塑、建筑壁画的理论与创作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对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是公共艺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雕塑家、壁画家和美术史论家的历史责任。 本书较为系统、全面和清晰地论述了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后二十多年来城市雕塑、建筑壁画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考察的重点放在大城市,同时也兼顾到一些小城市的环境艺术状况。 全文论述了作为公共艺术形态的城市雕塑、建筑壁画的性质、特征和作用;回顾了城市雕塑、建筑壁画发展的新的历史背景;考察了新时期城市雕塑、建筑壁画与其空间环境的关系;总结了二十多年来城市雕塑、建筑壁画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概括了新时期城市雕塑、建筑壁画领域引起论争的主要学术问题;探讨了21世纪中国城市雕塑、建筑壁画发展面对的问题与前景。
序一序二序三1 导论1.1 作为公共艺术形态的城市雕塑、建筑壁画 1.1.1 城市雕塑、建筑壁画的性质与特征 1.1.2 城市雕塑、建筑壁画的价值及其在城市和建筑环境中的地位 1.2 新时期公共艺术发展的现实背景 1.2.1 政治和社会生活环境 1.2.2 价值观念与审美意识 1.2.3 文化艺术及其实践 1.2.4 城市及建筑业发展2 新时期的城市雕塑 2.1 历史的回顾 2.2 新时期城市雕塑的发展脉络 2.2.1 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启动时期” 2.2.2 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的“多样化” 2.2.3 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的持续繁与本体语言发展 2.3 新时期城市雕塑的创作特征 2.3.1 题材、语言的丰富 2.3.2 材质、技术手法的多样 2.3.3 功能的转变与多元 2.3.4 创作理念的更新 2.4 城市雕塑的理论探讨 2.4.1 书刊出版于雕塑论坛 2.4.2 城市雕塑的界定 2.4.3 议题一:城市雕塑的精品意识 2.4.4 议题二:城市雕塑的文化定位 2.4.5 议题三:雕塑·建筑·环境·人 2.5 对外交流与走形世界 2.5.1 走出国门,对外拓展 2.5.2 零距离的接触——国际雕塑邀请展 2.6 城市雕塑的管理和保护3 新时期的建筑壁画 3.1 复兴前的步履 3.2 新兴壁画运动的良好开局 3.2.1 张仃与北京机场壁画 3.2.2 揭竿而起的壁画创作 3.3 空前活跃与席卷全国的壁画创作 3.4 方兴未艾与多向探索的壁画创作 3.5 稳步发展与进一步掘拓的壁画创作 3.6 新时期建筑壁画创作的特征 3.6.1 从衰退走向勃兴 3.6.2 环境意识的增强 3.6.3 空间和内容题材的拓展 3.6.4 形式语言渐趋多样多元 3.7 壁画界学术的互动与加强 3.7.1 关于壁画的定义 3.7.2 关于壁画的特点、功能 3.7.3 关于壁画与建筑环境 3.7.4 关于学术研讨交流 3.7.5 关于优秀壁画的保护 3.7.6 关于刊发、出版的著述 3.8 对外交流的广发开展 4 新时期城市雕塑、建筑壁画与其空间环境 4.1 城市雕塑、建筑壁画的表现形式与空间特征 4.1.1 城市雕塑、建筑壁画的艺术形式 4.1.2 城市雕塑、建筑壁画的形态特征 4.1.3 城市雕塑、建筑壁画的空间属性 4.2 城市雕塑、建筑壁画与实体空间环境 4.2.1 城市公共空间 4.2.2 城市雕塑、建筑壁画与空间环境的关联性 4.3 城市雕塑、建筑壁画与人文环境 4.3.1 城市雕塑、建筑壁画的人文环境 4.3.2 城市雕塑、建筑壁画的人文表达 4.3.3 城市雕塑、建筑壁画的审美接受 4.3.4 公共艺术对于城市雕塑、建筑壁画的意义 4.4 城市雕塑、建筑壁画与空间环境的整合 4.4.1 空间环境的整体性 4.4.2 城市雕塑、建筑壁画与城市文脉 4.4.3 新时期城市雕塑、建筑壁画空间形态的变化及趋势5 回顾与展望——面向21世纪的城市雕塑、建筑壁画 5.1 二十多年来城市雕塑、建筑壁画的成败得失 5.1.1 成绩与进步 5.1.2 问题和不足 5.2 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与文化生活走势 5.2.1 城市时代的来临 5.2.2 现代化与全球化 5.3 未来城市雕塑、建筑壁画面临的任务和挑战 5.4 发展城市雕塑、建筑壁画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5.4.1 营造适宜的公共环境 5.4.2 改善公共艺术教育 5.4.3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5.4.4 贴近生活 融入环境附录参考文献主要雕塑家、壁画家的学术简历城市雕塑、建筑壁画年表(1972-2002)图录后记
插图:1999年11月,在北京举行了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奖作品展。在这次展览中雕塑作品获奖者大多为中青年,故可视为新一代雕塑家探索成果的阶段性展示。2000年4、5间,朱尚熹在北京西单文化广场推出《镜城一隅——朱尚熹井盖艺术展》,同年朱尚熹及其“步履”群体又推出“2000阳光下的步履——北京红领巾公园公共艺术创作活动”。他们主张在传统学院派与前卫派间走一条“灰色路线”,面对大众开展公共艺术实践,尝试向公共艺术家的职业转变。2000年5月,中国美术家协会首届雕塑艺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主任盛杨,副主任梁明诚、曹春生,田世信,秘书长邹文,委员有王克庆等22人。这是继中国美术家协会设立国画、油画、版画、壁画等艺术委员会之后成立的有关雕塑的专门性学术机构。纵观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雕塑创作,我们会发现:无论从城市雕塑的选题、创作内容,还是作品的风格取向、形式语言以及创作材料的制作应用上,都有了进步和拓展,创作理念向公共领域、公共艺术迈进。此外,90年代的雕塑家们不再只单纯注重城市雕塑本身,开始更多地关注城市雕塑与建筑、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如何使城市雕塑与环境、与建筑更好地结合成为雕塑家创作思考中的重要内容。同时,我国在进行城市雕塑建设时,也突破了原来仅在城市中的特定地点建立单个雕塑的局限,以举办各种不同的国际雕塑大赛为契机,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多处国际雕塑公园。自最早的北京石景山雕塑公园之后,长春国际雕塑公园、沈阳中山公园雕塑院、北京红领巾公园、中国现代文学馆雕塑园、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雕塑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碑园、威海国际雕塑公园、武昌东湖寓言雕塑公园、杭州西湖国际雕塑公园、上海浦东文化名人雕塑苑、龙华烈士陵园雕塑园、广州雕塑公园、桂林愚自乐园国际雕塑创作营、北京国际雕塑公园相继落成。其中以“和平、友谊、春天”为主题的长春国际雕塑公园位于长春市人民大街南部,占地92公顷,主体建筑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雕塑艺术馆。通过从1997年至2003年连续举办的6届国际雕塑邀请展,已积累了109个国家、270位雕塑家的315件雕塑作品。它们反映了五大洲的不同文化,及各民族、国家、地域的多种风貌。
历经七度春秋,我们承担的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新时期城市雕塑、建筑壁画与其空间环境的研究》(批准号:97GB28)终于完成。在成果即将付梓之际,作为该课题组的负责人,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课题申报之时,我们便对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和努力目标:譬如“建构独特并富有逻辑性与合理性的体例框架”,“发掘和梳理出一条贯穿城市公共艺术发展、演变的审美意识主线”,“力求原创和提出新的见解,以避免使研究限于‘重说’”。研究方法上,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注重实地调研、登门造访乃至田野考察,尽可能获得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借鉴西方环境设计理论的时候,既摆脱庸俗社会学的束缚,又避免唯心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等等。当初的设想和追求目标是否实现了呢?评判权应当交给别人,我们则完全尽力了,个中甘苦,也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写作过程中,始终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我们周身运行,支撑和驱动着我们,使我们能够抵御和战胜种种困难,经受住心灵上的煎熬与折磨,坚定地守望着自己的信念——这股力量就是我们对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赤子之爱和历史责任感。
《当代中国城市雕塑·建筑壁画》:城市雕塑、建筑壁画——艺术家心灵的感应,智慧的感知1978~2002,21世纪中国城市雕塑、建筑壁画面对的问题和前景
无
就是个别图片不清楚 总体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