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正传
2010-1
江苏文艺
舒乙
204
无
这套书,特别要说明的,是“正传”二字。 鲁迅先生当年为《阿Q正传》题名之时,颇费斟酌,各传名目繁多,皆不好用,最后,便从“闲话休题,言归正传”中提取“正传”二字,用于阿Q,类乎戏笔。 其实,“正传”实很必需,在一个“戏说”盛行的时代。我们的“名家正传”,便是廓除“戏说”,本于信实,由有研究功力的作者以简赅之文辞,诚恳之态度,状名家之风貌,留历史之真迹。 其先,或已有更宏博厚重的评述,现在的本子,则是较扼要的一种,原网无他,乃是景观太多,时间有限,必得偏劳内行的人士.设计了最佳的路线,逐一指引给我们看。 当然我们期待,借此路径,让更多的名家,走近更多的读者。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老舍是他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的笔名。他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老舍是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他的作品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读者喜爱。
第一章 少年时代(1899年至l918年)第二章 走入社会(1918年至l924年)第三章 英国之行(1924年至l930年)第四章 山东时期(1930年至l937年)第五章 抗战时期·赴美讲学(1937年至l949年)第六章 解放后(1949年至l966年)外一章 死
插图:人们的收入是那么少,以致不得不经常靠赊账过日子,形成了寅吃卯粮的传统。这就是说,领到了银饷便去还债,还了债,已经所剩无几,就再去赊。这条小胡同的家家产户的门垛子上,当时差不多都被画上了许多白道道,五道儿一组,颇像鸡爪子。这是赊账的标记,领到钱粮之后,按照鸡爪子的多少还钱。老舍便诞生在这家家门口都点缀着鸡爪子图案的“小羊圈”里。“小羊圈”是穷人的世界。“小羊圈”使老舍和北京这个古老城市的下层居民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他理解他们的心和语言。小胡同和它里面的人成了他的作品的描写对象。人们在他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和《正红旗下》里都能轻而易举地找出一些影儿来,这些影儿的真实的蓝本就是他儿时的故里——那个哺育了他的顶小顶小的胡同。老舍降生的时候,母亲昏死过去了,多亏已经出嫁的大姐及时赶到,把刚出世的小弟弟揣在怀里免于冻死。事过之后,左邻右舍,特别是老太太们,都说这个孩子“命大”。生老舍的时候,母亲已经四十一岁。老舍上面有四个姐姐和三个哥哥,算上他这个“老”儿子,一共八名。后来长大成人的只有八分之五——大姐、二姐、三姐、三哥和他自己。由于岁数大,孩子多,家境平平,长年操劳,加上家中无人帮忙,母亲在临产时失去了知觉。
老舍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 ——巴金
《老舍正传》:陈漱渝,凌宇、钱理群、宋益乔、王兆胜、陈丹晨、舒乙、黄侯兴、钟桂松、桑逢康超强作者阵容,精心结撰重现名家风貌,汇聚历史英华
无
想了解老舍先生,所以买了。
老舍先生其实就是一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只不过他有精彩的文笔罢了。
所以,他写起老北京老百姓的生活才会那么生动、有趣、栩栩如生。
老舍先生是一老实人,胆小的人,所以爱会有那样的悲剧。悲剧啊!
一直想买有关老舍的传记,但也一直没有见到合适的,现在有舒乙的版本,先看看解馋。待以后有更好的版本再买。
我挺喜欢老舍这位文学家的,从这本书中,可以较为清晰深刻的了解这位老人。他贫苦,但他坚韧;他身材瘦弱,但他内心坚强……
感觉感情成分太多,我觉得还是外人写传记比较好。
应该不错吧啊 帮弟弟买的
书还没有看完,觉得文章注重写实,文笔太过平实,少了点文学味,不太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