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沪上明清名宅

吴永甫 吴永甫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0-01出版)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吴永甫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0-01出版)  

作者:

吴永甫  

页数:

179  

前言

上海是文化名城,人才荟萃之地。西晋有文学家陆机、陆云,元代有书画家管道升,明代有科学家徐光启,还有徙居嘉定安亭泾上读书授业的归有光。董其昌是松江画派的代表人物。其余如董其昌、徐霞客的友人陈继儒(号眉公),在文坛也曾名重一时。清代,则有编著《廿二史考异》的钱大昕,及钱的同窗好友王昶,与钱等共称“吴中七子”。这些历史名人,在史书中均有记载,倘能从他们留下的生活遗迹中来加深对他们的了解,那就更有一定意义了。永甫同志等经过多年的调查和考证,终于整理出版了这部《画册》,从中可以见到当时留存下来的古朴典雅建筑。这些房屋虽断壁残垣,但都是历史的见证。它们曾目睹了它们主人在这里的沧桑。这些建筑包含了许多故事啊。今日嘉定浏河岛上的潜研堂,钱大昕的《潜研堂文集》、《潜研堂诗集》、《潜研堂金石文跋尾》等著作,都与这幢粉墙黛瓦、简朴雅洁的书房有关。《画册》还收入了几幢清代建筑,是老一辈革命家的祖居,如青浦练塘镇陈云故居、浦东新区机场镇张闻天故居,它们对后人来说,也都具有革命文物价值。建筑是人类生息的环境艺术。一位1 9世纪美学家说过:“艺术的序列通常是从建筑开始,因为在人类所有各种多少带有实际目的的活动中,只有建筑活动有权力被提高到艺术的活动。”因为所有建筑的纵横承托、轮廓钝锐、彩绘雕饰、门窗细项,都表现了当时人们的智慧及美学观点。《画册》所展现的画面和文字解说,体现了江南城市山林和水乡的风韵,有巍峨建筑,深宅大院,也有“小桥流水人家”,幽静雅致。因而观览古代名人故居,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也能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永甫同志钟情于上海的山山水水,他为了发掘上海地区的文化资源,曾主编了《林则徐在上海》的电视专题片和《沪上诗境》、《沪上名桥》等画册,现在又编了《沪上明清名宅》。为此,他曾冒着严寒酷暑到实地考察了解,走访了当地的群众及历史名人的后裔,潜心寻找古代民居的痕迹。他的辛劳付出会从读者那里得到报偿的。

内容概要

本书由作者经过多年的调查、考证、拍摄上海地区明清时期名人名宅汇集成册。从中可以见到当时留存下来的古朴典雅建筑,这些房屋虽断壁残垣,但都是历史的见证。全书图文并茂,总共八章节,章前有万余字的文字介绍,对特定地区的名人故事、名宅现貌,以及游历过程、考证经过作了详尽的叙述。作为上海文化资源研究的图录,该书有相当的市场价值。图录中出现的每座名宅都目睹了当年的主人在此的沧桑岁月,有相当的可读性。

书籍目录

序自序城市山林玉玲珑 白水朱楼相掩映高楼清溪翠木深 片石长留翰墨香寻古探幽觅遗址 喜看丹青数点花回眸历史多大儒 名园至今也风流桃花流水窅然去 书楼秋爽铺绿苔九峰延绵郁葱葱 小园晴弄影娟娟悠悠水乡疑画里 留得夕阳半楼红江边滩头浪滔滔 潮汐万态称奇观

章节摘录

插图:徐光启是出生于上海的明代著名科学家,而且还是很有成就的农学家。徐光启其人其事,几乎市人皆知。如数遗迹,东有其祖居“九间楼”,西有其墓地光启公园。再说徐家汇地名,很多人知道是与徐氏家族居此有关,所不知的可能是哪两条河流曾汇集于此。总之,介绍徐光启的遗迹,给笔者所留的空间并不太多。其实,深究之,还是有话可说。最近,我翻阅了一些史书,并按图索骥前去寻访,也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例如,读《徐光启年谱》,见“家有双园在南门外”的记载,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据说,此处是徐光启著《农政全书》的实验基地之一。因有南北二园,故称双N,_EPJ,种植桑树为主,每到桑枝结葚季节,满园绿叶红果,景色甚佳,因而又称为桑园。后来,园已毁去,但还有桑园街的美名。那么,这条街现在何处?地图上找不到,一般市民不知道,我只能从“家有双园”四字中寻找线索,估计离他祖居不远。于是,我重返老城厢“九间楼”,请教那里的老乡邻,可是真难啊!不说是百里挑一,也可说是十里挑一,才找到一位知情的老人,可是,他性格耿直,我向他问了路,就要我朝着他指定的方向走去,不然,他就要生气。其实,这是负责精神。因为这是一段不太近的路,而且还要过大街走小巷,如果没有他那种倔强的性格,我很可能要迷路。现在的桑园街只有1至48号门牌,路不长,可是含量很大,每个门牌有很多人家,如果再加上历史的沉淀,它的含量就更多了,可以从古到今说上很多故事。据史书记载,除了桑园街之外,徐家在吴淞江(苏州河)畔,有“桃园”,用现在的眼光看历史,这里是都市里的村庄。徐家在法华南面、徐家汇西面有“农庄别业”。这些鲜为人知的史迹,待后一一细述。但是,在未述遗迹之前,得先说一说《农政全书》的由来,因为许多史迹与该书直接间接、或多或少有关,便于前后呼应。徐光启一生成栗累累“至于农事,尤所用心”徐光启是明代的京官,做过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等高官,谙熟数学、天文、历法等学科的知识,而对农学的研究倾注心血最多。为《农政全书》编纂定稿的陈子龙评价说:“其生平所学,博究天人,而皆主于实用。至于农事,尤所用心。”据史书记载:“农书之成,实在天启五年以后,崇祯元年之前”,即在1625年至1628年完成初稿。那么起于何时,无记载。笔者从一书稿中见到有一语:“《农书》编撰,此时已着手。”那是在万历三十七年,也就是1609年,他从京城回到上海,“家居事农圃兼事农学研究”。以此计算,徐光启编写此书花了近20年时间。可说是呕心沥血了。《农政全书》共六十卷,七十多万字,是继汉《汜胜之书》、宋陈尃《农书》、元王祯《农书》之后,又一部农业科学的百科全书。徐光启潜心研究农学,以笔者之见,除了他个人的才华,还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一是社会矛盾反映到国计民生的问题。在明朝末年,阉党专权,政治黑暗,人祸不止,灾荒不断,从万历到崇祯七十多年中,有六十多年发生水旱灾害,饥荒严重,民不聊生。民以食为天,不能贻误。据说,当时有一届科举考试,有的应考者宁可放弃有关自己前途的考试,而去参加一个农学讨论会。可见,徐光启的重农思想并非孤立的,而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这种情况也反映到《农政全书》的内容之中。该书仅“荒政”一目,文字约占全书的1/3,收集的“救荒本草”及各种野生植物达473种,从中可见当时救灾的迫切性。当然,徐光启的重农思想也与其所受的家庭和社会教育有关。其父“尝业贾”,是经商的,后“课农学圃自给”。在农事之余,喜与老农叙话,慷慨陈说,此时,徐光启“耳濡目染,颇受影响”。以后,他博览了马一龙的《农说》、袁黄的《劝农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书,更坚定了他的重农思想,加之以后的实践就更加丰富了。


编辑推荐

《沪上明清名宅》从生活遗迹中了解历史名人,从古代名居中发掘建筑文化。《沪上明清名宅》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沪上明清名宅 PDF格式下载



该书已是第二版了,内容更为丰富,图文并茂,是了解本地建筑文化的好书,价格也亲民。


    序   自序
   城市山林玉玲珑 白水朱楼相掩映  
   高楼清溪翠木深 片石长留翰墨香  
   寻古探幽觅遗址 喜看丹青数点花  
   回眸历史多大儒 名园至今也风流  
   桃花流水窅然去 书楼秋爽铺绿苔  
   九峰延绵郁葱葱 小园晴弄影娟娟  
   悠悠水乡疑画里 留得夕阳半楼红  
   江边滩头浪滔滔 潮汐万态称奇观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