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徐道一 海天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作者:

徐道一  

Tag标签:

无  

前言

21世纪初,国内外出现了新一轮传统文化热。广大百姓以从未有过的热情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国学热。世界各国也以从未有过的热情,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联合国设立孔子奖,各国雨后春笋般地设立孔子学院或大学中文系。很显然,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是中华民族振兴、腾飞的基础。面对近几百年以来没有过的文化热,要求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并从新的高度挖掘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这套《自然国学丛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自然国学是我们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科技前沿探索中如何发挥重要作用的理论研究”中,提出的新研究方向。在我们组织的、坚持20余年约1000次的“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中,有大量涉及这一课题的报告和讨论。自然国学是指国学中的科学技术及其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久以来由于缺乏系统研究,以致社会上不知道国学中有自然国学这一回事;不少学者甚至提出“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的论断,认为中国人自古以来缺乏创新精神。然而,事实完全不是这样的:中国古代不但有科学,而且曾经长时期地居于世界前列,至少有甲骨文记载的商周以来至17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一直居于世界前列;在公元3~15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则是独步世界,占据世界领先地位达千余年;中国古人富有创新精神,据统计,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500年的2000多年中,中国的技术、工艺发明成果约占全世界的54%;现存的古代科学技术知识文献数量,也超过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因此,自然国学研究应是2上世纪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新的研究方向。它的深入研究,不仅能从新的角度、新的高度认识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力,而且能从新的角度、新的高度认识和弘扬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有助于当前的科技创新,有助于走富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现代化之路。 本套丛书是中国第一套自然国学研究丛书。其任务是:开辟自然国学研究方向;以全新角度挖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力;以全新角度介绍和挖掘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知识,为当代科技创新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提供一系列新的思维、新的“基因”。它是“一套普及型的学术研究专著”,要求“把物化在中国传统科技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挖掘出来,把散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传统科技整理出来”。这套丛书的特点:一是“新”,即“观念新、角度新、内容新”,要求每本书有所创新,能成一家之言。二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既强调每本书“是各位专家长期学术研究的成果”,学术上要富有个性,又强调语言上要简明、生动,使普通读者爱读。三是“科技味”与“文化味”相结合,强调“紧紧围绕中国传统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交互相融”这个纲要进行写作,要求科技器物类选题着重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观念理论类选题注重从中国传统科技的角度进行释解。 由于是第一套自然国学丛书,加上我们学识不够,本套丛书肯定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乃至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错。我们衷心地希望能听到批评、指教之声,形成争鸣、研讨之风。 《自然国学丛书》主编 2011.10

内容概要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在古代科学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结出许多丰富多彩的自主创新的成果。在《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与“优胜劣汰”发展观的比较)》通过阐述它在传统农业、中医药、冶金、器械(弓箭、车辆)、音乐、水利、阴阳历等的应用,以显示有关的中华传统科学技术是归属于一个与西方科学技术体系的“优胜劣汰”等存在很大差异的另一个科学技术体系。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笔者徐道一认为: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论断可以比达尔文的进化论更合理地解释大多数事实和现象,显著优于“优胜劣汰”的发展观。“和实生物”与“优胜劣汰”观念存在显著区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立足于不同事物各有特点,强调各有长处,相互包容,以他人长处来补充自身的不足,着眼于发挥整体协调性,达到整体优化和持续发展的效果;而“优胜劣汰”则强调某一事物的所谓“优势”,而对所谓的“劣势”事物则忽视,以促其淘汰。

作者简介

  徐道一,男,1934年生,浙江鄞县人。
  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63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副博士学位。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质所、国家地震局地质所工作,研究员。曾从事数学地质、天文地震、天文地质、天地生综合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发起和组织了全国天地生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20世纪90年代提倡天地生人系统观。代表性著作有:《数学地质引论》、《天体运行和地震预报》、《天文地质学概论》、《中国天文地质事件》(英文版)、《周易科学观》、《周易与当代自然科学》、《周易与21世纪》等,已发表论文410余篇。

书籍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内涵
 (一)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二)晏婴的有关论述
 (三)“和”是多样事物的统一
 (四)“生”与“继”
 (五)“和”与“同”
 (六)“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的异同
 (七)“和实生物”的理论基础——阴阳的对待统一
第二章 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观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一)《周易》有关论述
 (二)诸子百家有关论述
 (三)秦以后有关学者的论述
 (四)当代学者有关论述
第三章 “和实生物”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成果和应用
 (一)多元的中华文明的形成
 (二)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
 (三)传统农业
 (四)中医药
 (五)冶金
 (六)器械 (弓箭、车辆)
 (七)音乐
 (八)水利
 (九)阴阳历
 (十)建筑
第四章 “和实生物”与“优胜劣汰”发展观的比较
 (一)西方发展观的主流是进化论
 (二)进化论的核心观念是优胜劣汰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与优胜劣汰
 (四)对“优胜劣汰”的质疑
 (五)两种发展观的比较
 (六)两种发展观的关系:融合、拼合或互补
第四章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一)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
 (二)发展大成智慧学
 (三)中国自然科学应选择“和实生物”的发展道路
 (四)“和实生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总跋

章节摘录

(三)“和”是多样事物的统一 整个世界是由异质、异性、异态、异位的事物构成,展现出多样性的丰富多彩的图景。只有维持多样性和相互包容,世界才能存在,并持续发展下去。 前面已提到张岱年认为“和”主要指多样性的统一。后人一般亦把“和”理解为“不同事物的统一、和谐或掺和”。因此,“和”的观念与多样、差异有密切的关联,体现包容多样,尊重差异(不同),承认不同事物的相辅相成、相反相济。需要强调的是,差异既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应当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1.多种多样事物的客观存在 《周易·系辞下》中提到: 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这是说:天下人在想些什么、考虑什么?普天之下,走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但都要到同一个地方去;考虑的事物是许许多多的,但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 这段话亦是讲多样事物的互补、互济的道理,而不是彼此排斥。 事物的多样性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马克思(1818~1883年)说过:“人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人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我们常说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其客观前提就是事物存在着多样性和动态性,所以才要从实际出发。 多样性表示事物的千姿百态,千差万别,也就是很大的差异性,而且它不仅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具过程性的。但仅仅是多样性是不够的,要达到比较有序的境界就需要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 “和实生物”的先决条件是要有多种多样事物的存在。父母结合,生儿育女,通过多样性的结合,产生新质,使人类不断地繁衍和进步。如果近亲(例如表兄妹)结婚,由于其多样性不够,易生傻、呆、残的后代。古人早已发现这一情况,规定了一定的“礼”来防备和避免。中国先秦就有“同姓不婚”的礼制,因古之同姓,源于一支。《国语·鲁语》云:“同姓不婚,惧不殖生。”上文所引史伯语“先王聘后于异姓”亦是此意。 对待多种多样的事物,主要的态度应是包容,兼收并蓄,具有厚德载物的博大胸襟,聚集不同事物,以达到殊途同归、百虑一致的良好环境。 “和实生物”所需要的多样性不一定越多越好,而是要适度,这个度亦是随条件而变化的。 2.统一的多层次涵义 统一意味着多种事物处于同一域境之中,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这种联系的意思是任何一个事物皆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其它事物的存在及呈现的状态,而不是意味着多种事物变为同一。“统一”的主要含义是:事物仅仅停留在多样性亦是不够的。组成多样性的各种事物必须彼此能按一定客观“节律”组合在一起。这样的多样性不是互相排斥、互相干扰、互相攻击、非此即彼(如优胜劣汰)的趋向同一的关系;相反,它们之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是互补、协调、配合、共存、共处地保留原来基本差异的关系。 《中庸》中的“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以及西汉贾谊(前200~前168年)《新书·道术》“刚柔得适谓之和”中的“节”、“适”,都表示必须有一定程度的协调。譬如一个交响乐队,有各种乐器,可以发出各种声调,如果每种乐器都是各吹各的调,所发出的声音就是难听的噪声;只有按一定曲调、一定节奏协调演奏,才能成为一首悦耳的交响乐曲。中国古人认为最能体现“和”的是音乐。从多样性发展到“和”是事物发展的理想境界。 在许多古代器物及服装上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纹饰,表示一种杂多而有机统一的美。《周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日文。”自然界中的雷霆震荡、风雨勃兴、四季更替、日月轮回、万物枯荣等大自然变化节奏也显示了多样性。世界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 仅仅是多样性是不够的。如果多种事物杂乱相处,则可能会引起冲突、对立、对抗、征服和破坏。只有当多种事物之间能互相协调、配合及共处时,才可以达到“和实生物”的高尚境界。许多乐器具有不同的音调和音色,能协调地吹奏、配合,才能演奏成一曲动听的交响乐。不同个体或部分之间的协调,这就是“和实生物”。不然,在音乐方面则形成噪音,对人产生危害。

后记

《自然国学丛书》第一辑(9种)终于出版了。 《自然国学丛书》于2009年5月正式启动,当即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支持。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有近百名专家学者商报选题,邮来撰写提纲,并写出40多部书稿。经反复修改,从中挑选9部作为第一辑出版。 在此,我们深深地感谢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厚爱,没有专家学者的支持,《自然国学丛书》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深深地感谢“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及其同仁,是讲座孕育了“自然国学”的概念及这套丛书;深深地感谢支持过我们的武衡、卢嘉锡、路甬祥、黄汲清、侯仁之、谭其骧、曾呈奎、陈述彭、马宗晋、贾兰坡、王绶珀、刘东生、丁国瑜、周明镇、吴汝康、胡仁宇、席泽宗等院士,季羡林、张岱年、蔡美彪、谢家泽、罗钰如、李学勤、胡厚宣、张磊、张震寰、辛冠洁、廖克、陈美东等资深教授,没有这些老专家、老学者的支持和鼓励,不会有“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更不会有“自然国学”的提出及其丛书;深深地感谢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公司及其海天出版社,特别是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公司原总经理兼海天出版社原社长陈锦涛,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公司现总经理兼海天出版社现社长尹昌龙,海天出版社总编辑毛世屏和全体责任编辑,他们使我们出版《自然国学丛书》的多年“梦想”变为了现实;也深深地感谢无私地为《自然国学丛书》及其出版工作做了大量具体工作的崔娟娟、魏雪涛、孙华。 当前,“自然国学”还是一棵稚苗。现在有了好的社会土壤,为它的茁壮成长创造了最根本的条件,但它还需要人们加以扶植,予以浇水、施肥,把它培育成为国学中一簇新花,成为发扬和光大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一个新增长极。“自然国学”的复兴必将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自然国学丛书》主编 2011.12


编辑推荐

《自然国学丛书》是中国第一套自然国学研究丛书。其任务是:开辟自然国学研究方向;以全新角度挖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力;以全新角度介绍和挖掘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知识,为当代科技创新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提供一系列新的思维、新的“基因”。它是“一套普及型的学术研究专著”。 徐道一的这本《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与“优胜劣汰”发展观的比较)》为该丛书中的一本,内容如下:“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在传统科学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结出了丰富的成果。本书列举在传统农业、中医药、冶金、器械(弓箭、车辆)、音乐、水利、阴阳历、建筑等领域的一些事例加以说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PDF格式下载



徐道一先生的著作,科学易经的代表,值得阅读!!


中国人是不是太关注眼前与现实,很少思考像世界,时间,生命之类的大命题了,以致现在还要从几千年前的古人思想中重新阐述一些基本的原则


国学的经典,值得认真研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