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邓小平的故事

李和文 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7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作者:

李和文  

页数:

373  

字数:

45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北京天安门广场正中,高高耸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它时刻提醒着人们: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人民的幸福和祖国的昌盛而奋斗了一生。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已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她有过辉煌,也遭受过屈辱。当历史进入十九世纪之后,我们的祖国陷入了重重危机。她外受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与凌辱,内有封建腐朽势力的压榨与叛卖,大片领土被割让,巨额财富被掠夺,无数民众被屠杀,亡国灭种已不是吓唬小孩子的神怪故事,而是每一个中国人都面临着的实实在在的威胁。 面对祖国的危亡,中华好儿女们奋起了。他们前赴后继、发动了几百次反帝反封建的暴动和起义,掀起了三次革命高潮。但是,所有这些努力,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三座大山”仍然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看到了自由解放的曙光;苏联工农大众翻天覆地的壮举,为中国的革命者提供了借鉴。于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并与革命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东方文明古国,终于踏上了复兴之路。 虽然方向业已明确,道路逐步找到,但每一个革命者都知道,通向这神圣目标的并非坦途。聚集在镰刀斧头旗下的中华儿女们藐视一切困难,更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携起手来,毅然踏上了艰苦征程。为了救祖国出苦海,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许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中共领袖开国元勋故事》丛书要讲述的,便是这些中华优秀儿女中佼佼者的故事。 本系列丛书共有八卷,即:《毛泽东的故事》、《周恩来的故事》、《刘少奇的故事》、《邓小平的故事》、《开国元帅的故事》、《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开国大将的故事》、《早期革命家的故事》。书中收录的人物,都是在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和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立下了丰功伟绩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物中出类拔萃者。他们的道德文章堪为师表,文韬武略出众超群,革命精神足称楷模。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虽然书中所讲述的人物都已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留下的精神遗产,则成为我们民族用之不竭的财富。 今天,全国人民正在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发工作,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蒸蒸日上。老一辈革命家们留下的珍贵精神遗产,无疑是我们强大的精神支柱。我们相信,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一定能够从这套书中感受到革命先辈崇高的精神境界,领悟到革命先辈创业的艰难,从而更加珍惜今天安定幸福的生活,也一定能够把革命先辈们为之奋斗的事业继续下去! 二00六年六月

内容概要

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今广安市协兴镇)牌坊村。原名邓先圣,5岁进私塾发蒙,学名邓希贤,后转入新式小学。  1920年9月,16岁的邓小平在重庆乘“盎特莱蓬”号邮轮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9年夏,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前往广西领导起义。他化名邓斌,任中共广西前敌委员会书记;同张云逸等于12月发动百色起义,创建了红军第七军和右江根据地;次年2月,又发动龙州起义,建立了红军第八军和左江根据地。他任红七军、红八军政治委员和前敌委员会书记。“(我)25岁领导广西百色起义,建立了红七军。从那时开始干军事这一行,一直到解放战争结束。”……

书籍目录

早年往事 伟人的诞生 刻苦用功的学子 一张编号为82409A的工卡 “油印博士” 年轻的旅欧党团组织负责人 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生 “第二黄埔”的政治处长 南疆小空的惊雷 魁星楼上的灯光 平马整训 “你是我们瑞金的老县委书记” 良师益友 “毛派”的头子 《红星》报的新主编 “娃娃头” 精神会餐 同甘共苦立马太行 从组织“动委会”入手 智斗阎锡山 要爱护人民 响堂命铺伏战与精矿日军的九路围攻 难忘的教训 卡尔逊的印象 马背蜜月 办政工干部训练队 打破“囚笼政策” “三三制”的实质 面对空前的严重灾荒 亲密无间 “药还是有的” 去延安逐鹿中原 战友情 兄弟谊 “不握手会议” 胆略过人战陇海 “要做智勇双全的战士” “暗渡陈仓”过黄河 ……主政西南在总书记任上蒙难与复出绘制改革开放的蓝图广交中外朋友

章节摘录

刻苦用功的学子 邓绍昌对自己的长子格外器重,寄予了深深的厚望。邓小平五岁时,父亲就将他送进私塾发蒙。小小年纪的他也十分自重自爱,一知道刻苦用功。 邓小平发蒙的私塾,就设在昔日邓翰林的“翰林院”。这是牌坊村当年最显眼的一所大宅第。只是盛时不再,家道中落,这所声名显赫的“翰林院”竞卖给了外姓旁人。私塾之所以设在这所大宅院的一角,固然是因为其院落颇大,堪以利用,但其中大概也蕴含着欲借助邓翰林的福荫,使牌坊村子弟通过念书得仕,重复翰林昔日荣华的企盼! 当时私塾除教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幼学读物外,主要功课就是描红习字。塾师评定蒙童成绩优劣高下,就是看他诵背是否流畅,习字作业则以红笔圈或打“×”来区别。错写或结构不当的就在旁边划一个“×”,写得好的就画一个圈。蒙童互相之间常常以自己所得圈圈的多少来炫耀自夸。 邓小平资质聪颖,悟性好,记忆力强。在先生教读后,他很快就能流利地诵背课文,深得先生的喜爱,常常被先生叫起来为其他同学示范领读。教室里不时传出他那稚嫩然而十分认真的诵读声。对描红习字,他更是一丝不苟,反复临摹练习。他的习字本上的红圈圈总是最多。邓小平的母亲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十分能干,知晓事理。每当看见放学归来的儿子又得到了好些个红圈圈时,她就照例忙不迭地煮上一个鸡蛋以作奖励。 六岁时,邓小平进入了协兴乡的北山小学,接受新式教育。他更加勤奋自觉,刻苦认真。当时,从邓家老院子到北山小学堂是一条近两公里的乡间小道。小路高低不平,曲曲弯弯,一遇雨天,路面十分泥泞溜滑,很不好走。邓小平年龄虽幼,但从不畏难。不管春夏秋冬,他始终风雨无阻。母亲每当看到他浑身湿透,像一个小泥猴般回到家时,常常心疼地劝他雨天就留在家里自习。可是到了雨雪天气,邓小平又照旧说服母亲,坚持按时前去学校。在北山小学四载寒暑中,除了一次因病重无法起床外,邓小平从未落过一次课,一直保持全勤。除了那次因病落到第二名外,每次考试他均拔头筹,成为学校中人见人夸的好学生。 十一岁那年,邓小平离开北山小学堂,顺利地考入了广安高等小学堂。这所学校当时设在广安县城内的一个小山坡上。它是一幢两层的小楼,青瓦砖墙木栏,规模不大,每次只招一两个班,每班二十人左右。但它却是当时全县二三十万人中唯一的一所高等小学,不是成绩拔尖者,要想考进来是十分困难的。由于学校距牌坊村有十公里之遥,邓小平平常只在周末回家添些日常用品,其余时间在校住读。父母不在身边,邓小平的学习更是全凭自觉了。 1918年,邓小平顺利地完成了在广安高小的学习,考入了全县唯一的一所初级中学——广安县中学堂。 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邓小平的眼界逐渐打开。特别是在五四时代风潮的击拍下,他不再满足于中学堂里“之乎者也”一类内容的学习。他渴望能学习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企求能掌握一门可以富国强民的实用技术。父亲向他提出到重庆留法勤工预备学校学习的建议,正中他的下怀。他很快便收拾好行装,离开了家乡,来到了一百公里外的重庆。 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是由当时重庆商会会长汪云松和教育局局长温少鹤等社会贤达倡议创办的,校址就在重庆市夫子祠内。它是当时这个西南重镇的最高学府,要想考进去也是很不容易的。但如同此前每次入学考试一样,邓小平这次也是一试中的,如愿地成为首期一百多名学子中的一员。据邓小平当时的同学回忆,“他是稍晚才进入这所预备学校的。他那时就显得非常精神,总是精力十分充沛,他的话不多,学习总是非常刻苦认真”。 经过一年的学习,首期学员中能顺利通过学校毕业考试及法国驻重庆领事馆口试和体格检查的,共有八十多人。邓小平名列其中,而且是年龄最小的一名。这一年,他刚满十六岁。 就这样,经过十年时间的刻苦学习,一步一个台阶,邓小平于1920年8月21日,和八十多名同学一道在重庆码头登上了开往万县方向的“吉庆”轮,沿宜昌、汉口、九江一路顺水东下,最后抵达上海,开始了他赴法求学的漫长旅程。P3-5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共领袖开国元勋故事系列中的一本,本书最具鲜明的特色是从多角度全方位地描述了小平同志光辉的一生。他的一生,犹如一部壮丽辉煌的史诗,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一部高亢激越的乐章,贯穿于整个20世纪。全书结构合理,行文流畅,收入的图片是从1万多张图片中精选出来的,加上一些手迹、档案资料和编著者撰写的40多万文字,形象、生动地再现了邓小平波澜壮阔又多姿多彩的一生,全面反映了邓小平的业绩、思想和风范。具有较高的审美与收藏价值,其中很多翔实的史料还对研究邓小平理论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邓小平的故事 PDF格式下载



very good!Review the giant's humor and history


你好,由于这段时间很忙,所以没怎么看书。但我既然买了这本书,我是喜欢的。谢谢


三落三起、荣辱不惊、不屈不挠,不愧是一代伟人!


总的来说书的质量还是可以的,就是封面的边缘有一点点的磨损,这本书值得一看。


今天刚收到此书,封面不是很清洁,有很书面哟明显的磨痕,书右上角有明显折痕。虽然不影响阅读质量,但心里还是一点点不爽。至于内容如何,以后在评价!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