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利文沃兹案

(美)安娜·凯瑟琳·格林 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2月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作者:

(美)安娜·凯瑟琳·格林  

页数:

365  

字数:

285000  

译者:

吴幸宜,宋瑛堂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富翁利文沃兹先生被杀,一位年轻的律师偶然牵涉其中。案件不像是强盗所为,更像是上流社会中的一桩丑闻。绅士和淑女们三缄其口,行为古怪的仆人们也不愿多说。 神秘的房客,女仆失踪,富翁女儿的罗曼史,不可思议的谋杀,伴随着调查的深入,谜团越发不可捉摸……

作者简介

安娜•凯瑟琳•格林(Anna Katharine Green,1846—1935),出生于纽约州水牛城,美国侦探小说的先行者,其风格直接影响了后来的范达因、埃勒里•奎因等创作者,被誉为“侦探小说的教母”。一八八七年,格林以一部《利文沃兹案》开始了创作生涯,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女性作家创作的长篇侦探小说。她的作品中往往夹杂着浪漫主义风情,注重对人物的刻画,对情节的安排也非常值得称道。

书籍目录

第一卷 问题第一章 大案子第二章 验尸讯问第三章 事实与推论第四章 一条线索第五章 专家证词第六章 附带启示第七章 玛莉·利文沃兹第八章 情况证据第九章 重大发现第十章 格里茨先生获得新动力第十一章 传讯第十二章 埃莉诺第十三章 问题第二卷 亨利·克拉弗林第十四章 格里茨先生的拿手好戏第十五章 豁然开朗第十六章 百万富翁的遗嘱第十七章 大惊奇的开始第十八章 楼梯上第十九章 办公室里第二十章 特鲁曼!特鲁曼!特鲁曼!第二十一章 个人偏见第二十二章 拼图第二十三章 一位迷人女士的故事第二十四章 徒劳无功的报告第二十五章 蒂莫西·库克第二十六章 格里茨先生的解释第三卷 汉娜第二十七章 艾米·贝尔登第二十八章 古怪的经历第二十九章 失踪的目击证人第三十章 烧焦的纸片第三十一章 Q第三十二章 贝尔登夫人的叙述第三十三章 预料之外的证词第四卷 问题解决第三十四章 格里茨先生重掌大局第三十五章 大功告成第三十六章 收网第三十七章 高潮第三十八章 完整自白第三十九章 重大刑案的结果

章节摘录

  我当时任职于维尔利、卡尔及雷蒙德法律事务所,头衔是新进合伙人,加入公司约一年左右。有一天早上,维尔利和卡尔先生临时不在,办公室里突然来了一位神色惊慌的年轻人。一见到他,我马上站起身来,不假思索地问道:“怎么回事?不是有什么坏消息吧?”  “我是来找维尔利先生的,他在吗?”  “不在,”我答道,“他今天早上临时有事到华盛顿去了,要明天才回来,但如果你可以告诉我——”  “先生,告诉你?”他答复道,同时以冰冷而坚定的眼神打量了我一番。然后他似乎对我这个人还算满意,于是继续说道:“没什么理由不能说的,这件事又不是秘密。我来的目的是要告诉他,利文沃兹先生去世了。”  “利文沃兹先生!”  我惊声道,往后踉跄着退了一步。利文沃兹先生不但是我们公司的老客户,更是维尔利先生的好朋友。  “是的,他被人谋杀了。他坐在书房桌前,被不明身份的人射穿了脑袋。”  “枪杀!谋杀!”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怎么发生的?什么时候?”我喘着气问道。  “昨天晚上,至少我们是这么认为的,但事情是今天早上才发现的。我是利文沃兹先生的私人秘书,”他解释道,“我住在他家里。这桩枪击事件真是恐怖,”他继续说道,“尤其对女士们而言。”  “恐怖?”我重复道,“维尔利先生听到的话,必定大为震惊。”  “她们无依无靠,”他以一种低沉而实事求是的口吻说道——后来我发现这种口吻是他一贯的风格,“利文沃兹小姐们,我是指——利文沃兹先生的侄女们——今天会面临一场讯问,她们需要一位能够指导她们的人在场。因为维尔利先生是她们的伯父生前最好的朋友,所以她们自然要我来找他。但他不在,这让我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才好。”  “对女士们而言我是个陌生人,”我迟疑地说道,“但如果能对她们有所帮助,而且我对她们伯父的尊敬是如此——”  那秘书的眼神让我说不下去了。他的双眼盯着我,瞳孔突然放大,似乎是把我整个人都看透了。  “我不知道,”他终于说话了,眉头微微一皱,显然他并不是很喜欢事情的变化,“或许只好这么做,女士们不应该单独——”  “别说了,我这就动身。”  然后我坐下来,匆匆留了个字条给维尔利先生。进行了一些必要的准备后,我随着这秘书走到街上。  “现在,”我说,“请把你对这件恐怖之事所知的一切告诉我。”  “所知的一切?几句话就够了。昨天晚上一如平常,我离开他时,他正坐在书房的书桌前,然后我们今天早上发现他坐在相同的地方,几乎可以说是完全相同的位置,但头上多了一个子弹穿过的伤口,约有我的小指尖那么大。”  “死了吗?”  “死了,全身僵硬。”  “太可怕了!”我惊叹道。过了一会儿,我想了想,问道:“可能是自杀吗?”  “不可能。犯案的手枪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  “但如果是谋杀,动机是什么呢?利文沃兹先生人这么好,怎么可能树敌?如果是盗窃的话——”  “不是盗窃,没有东西遗失,”他打断我的话,“整件事情十分离奇。”  “离奇?”  “非常离奇。”  我转过身,好奇地看着这位前来通风报信的人。一间房子里发生了离奇的谋杀案,住在里面的人相当值得研究。但我身旁这位男士,他的表情却全然无法提供给我丝毫想象的基础。我几乎是马上转开眼去,问道:“女士们受惊吓了吗?”  他向前走了至少五六步才回答。  “若没受到惊吓,就太有违常理了吧?”  不知是因为他当时脸上的表情,还是这个答案本身的缘故,我突然觉得对这位矜持无趣的秘书提起那两位女士,似乎有点僭越禁忌的味道。我听说她们是非常多才多艺、招人喜爱的女子,对于他的反应我心里有些不以为然。因此,当我看到第五大道的公共马车就近在眼前时,不免觉得松了一口气。  “待会儿再谈,”我说,“马车到了。”  但一坐进去,我们就发现根本不可能谈这件事。因此我利用这段时间,回想一下我对利文沃兹先生的了解。我发现我对他所知的一切,仅止于他是个退休的商人,拥有可观的财富和相当的社会地位。由于他自己没有子女,所以便收养了两个侄女,其中一个还已经成了他的法定继承人。维尔利先生曾提过这位先生的种种怪癖,例证之一便是在遗嘱中只厚待一位侄女,而排除另一位。除此之外,对于他的生活习惯以及人际关系,我所知的极为有限。  当我们抵达时,门前已挤满了人。我几乎没什么时间观察这户街角的深宅大院,便被人群又推又挤地送到宽大的石阶前。我被人群攫住,好不容易才挣脱开来,尤其有位擦鞋匠和一位肉铺小伙计紧紧拽着我,好像以为只要抓紧我的手臂,就可以偷渡到屋里去。我爬上阶梯,发现那位秘书运气奇佳,已经成功地走到了我身旁,匆匆按下门铃。门马上就打开了,我认出了门缝后的那张脸,他是我们城里的一位探长。  “格里茨先生!”我惊呼道。  “幸会,”他答道,“请进,雷蒙德先生。”他静静地把我们拉进去,然后对门外失望的群众咧嘴一笑。“看到我在这里出现,你不应该觉得惊讶。”他说着,伸出手来,同时瞄了我的同伴一眼。  “不惊讶,”我回道,然后又隐约觉得自己应该介绍一下身边的这位年轻人,“这是,这位是……对不起,我还不知道你的名字。”我用询问的眼神看着我的同伴,“这是已故的利文沃兹先生的私人秘书。”我赶紧加了一句。

媒体关注与评论

  如果我是侦探小说的女王,那么安娜就是小说中的圣母。  ——阿加莎·克里斯蒂


编辑推荐

  全世界第一部由女性作家创作的长篇侦探小说  侦探文学史上地标式作品,直接引导启发了范达因、埃勒里·奎因的创作  詹宏志“谋杀专门店”入选作品  阅读之前,没有真相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利文沃兹案 PDF格式下载



此案应该说是当年美国女权运动的一部分吧,判断的前提是美国曾经有过女权运动呵呵呵
当年速溶咖啡的诞生是因为女性要工作,没时间做更多的家务包括给先生煮咖啡,那女性涉足写推理小说算知识女性的自我觉醒吗?如果算,那也应该算场革命吧,这场革命的标杆就是《利文沃兹案》。所谓标杆就是孤零零在那杵着的,因为前面还没出现阿加莎克里斯蒂,还没出现大师某某某。如今过往已成烟云,标杆可能只是一杆废弃的电线杆,孤独落寞的傻不愣登杵着,偶尔被人发现,还会惊异的说声“原料还不错,似乎是红松的。”


第一部女性作家创作的侦探小说,的确部同凡响,看了印象很深刻


非常经典的侦探文学作品


不错的小说~~很喜欢~~


地标作品,相信经典的品质。


女性作家文笔一向细腻。


正在看,没有想象中的好看,没有大家网评的那么好。


吹得好厉害,不过还好吧,不错的一本


利文沃兹案(侦探文学史上的地标作品)


喜欢推理小说还需要理由吗?


不错,读得我惊心动魄,希望可以读到这个作者的其他作品。


可以仔细再看一遍的作品,比某些所谓的名家的应景之作不知道强多少倍


情节吸引人~~~


不错的 性价比很高 特价买的很开心
不过激动之下买重复了
还没看呢 希望内容好


136 利文沃兹案 (美)安娜?凯瑟琳?格林?
137 沙漠 (日)伊坂幸太郎?
138 被书谋杀 (美)雷克斯?斯托特?
139 逃,战栗的航程 (美)凯西?莱克斯?
140 不可忘却的游戏 (英)伊恩?兰金?
141 狼在等待 (美)东尼?席勒曼?
142 解体诸因 (日)西泽保彦?
143 卡迪斯红星(第一部) (日)逢坂刚?
144 卡迪斯红星 (第二部) (日)逢坂刚?
145 喜欢引用吉卜林的贼 (美)


也许是时代的不同,也许是看惯了law and order,明明有探长在现场,却是法医在勘察并一一询问嫌疑人让我感到异常违和。。。至于弹头还有手枪的辨识还要专门请厂商专员过来,让看惯了博学多识涉猎广泛的侦探形象的我一面感受到作者的严谨,一面又禁不住觉得很囧。其实我的槽点是,这样的专业人士居然是可以用当时的交通工具---马车就能马上找到,难道在那个时代,满大街都是枪支制造厂分店,一有案件发生,警察乘着马车去叫就随传随到?


内容暂且不论,拿到手时封面破了,纸质感觉一般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