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与和谐社会构建
2008-2
知识产权
辛逸
232
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谐社会”从总体上看,既是一种发展的目标,也是一种社会建设理念。“和谐社会”首先是基于解决现实发展中的问题和选择未来发展的路向而提出的。自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学术界对于“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以及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在进行着不断的理论探索。 总体而言,以往对“和谐社会”理论内涵的探讨与研究,大都将其定位为一种静态的社会目标。有的学者将“和谐社会”定义为对现有社会的完善,指出“和谐社会先于完美社会,完美社会是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或更高阶段。和谐不等于完美,和谐社会不是‘完美社会’,而是对社会的不完美性和缺陷进行积极补救的社会。”有的学者提出了体制建设对“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性,比如“建立和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机制”等都应属于体制建设的范畴,不过此处体制建设仍然服务于一个相对美好的“社会”构建。然而,在我们看来,“和谐社会”的理念虽然有它深厚的历史渊源,但时至今日之所以能成为现实生活的一个重大论题与追求目标。
《中国共产党与和谐社会构建》站在党的建设和时代发展高度,通过对当前社会中不和谐因素的剖析,论述了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阐述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性问题,提出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有辅助教育意义。
序 言第一章 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及基本内涵第一节 中西方视野中的和谐社会观一、传统中国的“人际和谐”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脉络中的和谐社会三、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第二节 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其基本内涵第二章 人与自然和谐型社会的建设第一节 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的现实挑战一、破解“马尔萨斯神话”——人口问题与和谐社会建设二、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悖论三、资源枯竭:经济发展的瓶颈第二节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型社会的实践与探索一、政绩观转变——环境保护的兴起与发展思路的转型二、资源城市转型的实践探索三、反思与启示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人口可持续发展与机制建设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三、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第三章 区域统筹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第一节 社会发展中的“横向断裂”一、部分先富与区域统筹发展的悖论二、“拉美化”:区域发展的巨大落差三、“一江春水向东流”:被遗落的西部四、东北现象与“中部塌陷”第二节 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实践一、“三线建设”及其历史启示二、区域协调发展与新时期的西部开发第三节 统筹区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一、中部崛起战略二、东北振兴战略三、“十一五”规划与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制度建设第四章 破除二元格局,构建城乡和谐第一节 社会二元与城乡差别一、工业化与二元格局的形成二、城乡阻隔与三农困局三、城市与乡村的双重难题——农民工问题四、二元社会的多层次、多面向发展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发展新契机一、“两个趋向”论与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二、破除城乡二元、给予农民国民待遇三、农村改革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第五章 和谐理念中的公民社会建设第一节 公民社会的权利追求与体制制约一、公民权利彰显与法律滞后——以《物权法》之争为例二、公民维权的时代难题第二节 基层民主建设的地方实践一、村民自治的困境与探索二、社区自治第三节 和谐理念下的公民社会建设一、依法治国与公民社会建设二、信访改革与维权新时代三、和谐理念下的民主政治建设结束语:顺乎规律,合乎民意
第一章 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及基本内涵 第一节 中西方视野中的和谐社会观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脉络中的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社会和谐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是空想社会主义有关社会和谐的理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之一的空想社会主义,在18、19世纪西欧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基于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以及阶级矛盾的日益凸显,其主要创始人都分别提出了各自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设计,这种设计可以理解成是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来源之一。早在16世纪初期,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就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他提出了建立“最完美、最和谐的社会制度”的乌托邦理想。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也以“新和谐”命名。欧文设计的理想社会是“公社制度”,他为公社制度制定的组织法的名称是《新协和公社组织法》,认为每个公社都是“一个由农、工、商、学结合起来的大家庭”。另一位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设计的理想社会是“实业制度”,也称“和谐制度”。这种实业制度不以公有制为基础,社会中仍存在私有财产和阶级。新制度将尽善尽美地运用科学、艺术和实业知识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在圣西门的实业制度里,尤其强调了人们政治权利平等的重要性。圣西门认为,在和谐制度下人们的“智力已经相当发展,他们的预见力已经相当地敏锐,足以毫无困难地建立起一个使他们成为权利平等的社会成员的社会组织体系。” ……
《中国共产党与和谐社会构建》的主旨,是通过对社会“不和谐”问题的研究分析,及各地解决这些问题的经验归纳,探讨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和谐社会建设机制。编者将采用诸多经典案例,在案例的呈现与解读中体现当前“不和谐”问题的严重性;同时还将呈现、梳理各级政府应对、缓解不和谐因素的思考与对策,以及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和谐机制的思考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