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后花园

车前子 古吴轩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6-1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作者:

车前子  

页数:

17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国后花园》收录了四十余篇散文随笔;新作三十多篇,旧文五、六篇。即《苏州色》、《苏州闲话》、《苏州女人》、《中秋节的食物》等。

书籍目录

序·苏作(邹静之)有关这本书苏州色苏州闲话诗读苏州状元一大串,书店一大片苏州女人苏州男人范成大的《梅谱》两个苏州人香樟树与桂花小巷小巷小,巷小巷小巷有水一章水井甲辰巷的砖塔小公园和大公园回忆房子回忆城墙阁楼偶记桥边生涯梅花心事东山杨梅西山枇杷中秋节的食物冬酿酒酒及其他回忆年夜饭袜底酥格麦地蔬格绿油油的麦饼格去吃一碗面绿杨馄饨采芝斋的虾子鲞鱼与四味粽子糖梅饼山芋的白吃甜吃与咸吃大饼油条粢饭汤团面衣饼南瓜团子蟹壳黄等等童年的游戏街头手艺人补碗的桃花坞木刻年画摹本太湖石与评弹药香的艺圃五峰园藉断丝连之美花气间记在苏州的梦游后记


编辑推荐

  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这个精致小巧的古城引起了世界的瞩目。《中国后花园》作者是苏州籍的诗人,他在字里行间渗满了对家乡的热爱,一字一句让我们也体验到了小城的人文风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后花园 PDF格式下载



  此生只合苏州老
   ——读车前子《中国后花园》
  
  我从未读过车前子的诗,除了那本的《三原色》。前阵子,我从南京过,顺手带回眼前这本《中国后花园》。王世襄老人给题的书名,邹静之作的序,也颇添了这本书的“重量”。
  车前子在首篇《有关这本书》中道尽起书名的为难,一作《苏州百记》,再更为《苏州绣片》,后改《粉黛痕》,终以《中国后花园》一锤定音。辗转之间,可见车前子先生善变不定的诗人本性。读毕,我也反复思味几个标题之间的距离,还是觉得“中国后花园”更贴合文章,同样更贴近我熟悉的苏州。
  苟活终老,人生如寄,心系的情缘总是死死扎根在生他养他的故土。近天命的车前子,满腹荒唐事,两行辛酸泪都留给了苏州。寒山寺的钟声,新岁前的冬酿酒,西山的枇杷,东山的杨梅,哪一样都成了北京人车前子的拖累。
  有些滋味不鲜却也迷人,《中国后花园》是中年车前子的反刍,夕光轻笼下的他依然是那个《三原色》里的孩童,努力将一个圆画到最圆,努力将苏州画到圆满。幼时和玩耍,青春和爱情,进厂和失业,他都一股脑儿给了苏州,再等他从“苏州”里讨这薄薄的记忆,何其简单。面对故乡,只当坦赤胸怀,意动神移间只要稍作流连,便成佳章。
  若不是耐性子读完开始几篇,我肯定是误读了车前子。他的“苏州色”与苏州男人、苏州女人一席说实不能让我垂涎,耳边不断想起朋友的推荐,加之少女时光苏州度的三年经验,我不由得耐性子一路往下读。终于,我开始咀嚼到车前子的天真无邪,他摸老宅里的青砖,摸上去堪比后来摸一个女人。车前子回望故里的心眼再也按捺不住静气,开始动情,开始慌张,也开始弃用北京官话,转用吴侬软语表达了。苏州人衣食住行中特有的典雅气弥漫开来,这样的生活已渐渐脱离了岁月的轨迹,总让人怀疑这样的生活竟曾是车前子的日常,苏州人的日常。
  这本书越往后越见佳趣,越见车前子读书人本来的脉脉儒雅。他一辈子受用“苏州男人”的称谓,始终缱绻于每一段关于苏州的情话中,直至末几篇才还了原诗人本来面目,告诉我们:“苏州其实更是一段诗行。”老宅子门前锈蚀的铜环,能摸到才子佳人的前世来生。乳燕衔春的墙头上,一蓬衰草正递送来一段新苏州。
  彩云易散琉璃脆,车前子的每一段素章都是檐顶的彩云,每一声清唱都是祖母鬓簪上的琉璃。那些苏州男人们,女人们,幽邃的小巷子,采芝斋的各色点心,桃花坞里的老匠人,纤指下的琵琶,秀口边的评弹和昆曲……万空寂寞,留得独独一个车前子,喃喃云:“虽万般好,却已回不去了。”
  有些神秘的芬芳都潜藏到记忆的黑巷深处,有时要凭借记忆甚至神启才能与我们重逢。车前子回味一种玫瑰粽子糖的滋味时,多么相似普鲁斯特回味他的玛德琳小点心。我们原来长着同样的舌头,无需说话,只轻轻抿上,迷恋便紧紧拥抱住舌苔,一直连到心。车前子对所爱之物,小到零食,大到园林等等,都像害着爱情痴病的男人,急待着月上树梢人约黄昏,明晃晃地亮出爱意。
  车前子笔下的苏州,以茶比之,大概算一种白茶,嗅之嫩香持久,观之玉白沉底,翡翠翩舞。饮之,清洌鲜爽,唇齿流香。比酒论之,当之车前子旧岁里冬至夜的冬酿酒,入口绵甜,一点点地诱着你贪念不止,酥软地醉了。
  后记里,车前子借《三笑》里的说法自嘲。王世襄的题签、邹静之的序、李玉祥的照片和凌君武的版画都是火腿,自己的字是系火腿的草绳,因恋为各路的努力,这草绳竟能冒充绸带了。我则想,草绳与绸带,孰美孰丑?我则更觉得车前子这根草绳子配那“火腿”更和谐。
  苏州,美丽的,落寞地握着一柄开启中国古文化的钥匙……上个月,我重回苏州,迎面还是那样的灰扑扑,那样的偏安一隅,那样的滴翠洇红,那样的娇滴滴稠糯糯,真不枉我一番念之爱之的心。返程中,千呼万唤也终唤不来我的“苏州”,好在车前子的《中国后花园》还了一桩夙愿。


  看这本书的时候大部分是在路上,因为我习惯性地把它放在了车上。文章都不长,所以很适合看一些段落或一节,就抬起头来看看车子外面的杭州。
  昨天下午去图书馆还掉了这本书,于是现在突然有点发怔为什么苏州是中国的后花园。书中必然有交代的。我们到底能够记住多少自己看过的文章呢。怪不得人家都说:写下才是不朽。
  仅仅看过就什么都不算了。大段的文字都随风逝去。残留在脑海中只有一些模糊的影子。车前子先生的惯用调侃,语气倒是渐渐长了点根。因是第一次看他的文。觉得他遣词造句之中很有点北京人的“痞气”。这是我不喜欢的。他以苏州为傲,以身为苏州人为豪,这真的是很爽朗的气派,是一个人力图或者是已经对故乡的贡献。
  再诚实一点,我事实上看此书当作是类似于“科普”--增进我对苏州的了解。城、花、墙、桥、井、巷、食等等。一个地方的风物志。因只围绕作者一人的经历和印记,所以这些风情便有了独特的归属,这是好的。喜欢这些零碎的记忆拼成的完整的苏州。
  杭州旧城早已不在,讲好听点是融入,事实上就是不在了。仅从这一点,就觉得苏州,说起她是中国的后花园,就更有底气一些。


  这是买的第二本车前子的书。
  
  依旧着笔苏城,好似《鱼米书》的延续。
  
  读这样的书可以长生活的知识,特别对于这座城里的人。
  
  我最喜欢《在苏州梦游》一篇,诡异而灵气地穿行。
  
  好玩。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