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杂花生树

何频 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

何频  

页数:

252  

字数:

2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绿树红花和芳草禾苗,所谓植物,欣欣而向荣,环绕庇护着土地山河自 然生长。 太史公日:“春种夏长,秋收冬藏。”陶渊明吟:“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白居易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花开花落,四季 轮回;周而复始,绵绵无尽。从愉悦审美的精神启示到五谷蔬果的物质供应 ,植物多方面给人类、族群、大众以丰沛的哺育和滋养。 植物是大地之母恩赐予人类的精华!远古的草木崇拜,不分东西,是全 世界共同的文化现象。 中国文化讲草木,它的叙事方式,从“神农氏尝百草”和伏羲画卦用蓍 草占卜的传说开始,在实用和精神崇拜两个层面开头,反映了远古的先民对 草木的依赖与依靠,敬畏和迷恋。 当农耕稼穑的生产方式形成——农业文明出现之后,于江河之间站稳了 脚跟的炎黄子孙,开始从容地环顾和打量周围的世界,在辛苦劳作与纵情享 受过后托物抒情,《诗经》和《楚辞》出现了!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桃之天天,灼灼其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这是北方人的感情表达。以草木为对象而托物言志,反映了黄河流域的 先民生活。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 未亏。” 譬如香草、美人之喻,屈原将其比为君子和诚臣。表现了淮河、长江流 域南方楚人的精神世界。 没有树木花草护佑相伴,人的诗意的生活与抒情从何说起,如何创造? 但是,很长时问,人类还没有形成特意写植物的书。第一本专门说植物 的著作,换句话说,作者以极大的兴趣,深情地专注树木花草,又用简短而 典雅的文字,整理和记述地域植物的第一人,是我国西晋的文人嵇含。他写 于公元304年左右的《南方草木状》,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文化和 科技史上,公认的“最早的一部地方植物志”。 大浪淘沙,历久弥新。嵇含和他的书,在两千余年文化流传的历史长河 中,历尽劫波而得以存在和保留,一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在古籍的钩 沉与整理中不被遗忘,在当代文化中重新发光,其魅力何在?因为他的书, 最早最单纯,就事论事,是专为树木花草立传,把零散和不连贯的先人对植 物的感知,第一次集中为文章和书本,代表了文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就草木而专言草木,反映了复杂的人类思维在分门别类中得以发展和提 高。 客观存在的草木世界,渐次为人类开发利用。天然的自然环境与大背景 ,于人类活动的兴起而逐步被纳入人文视野中,它和复杂的社会现实交织互 映,折射了人的生存状况,故而也是人和社会的一面镜像。植物之书,固然 和生存与发展的人类大计有关,却也和人们与生俱来的绿色理念有关,和弘 扬自然之道有关。从嵇含和他的《南方草木状》开始,开启了中国文人的一 种自觉的传统。我们今天重说嵇含,并由嵇含而朱楠、李时珍、吴其溶,诚 然又和21世纪人类回归自然,保护绿色,与自然和谐相处,和人的自由和解 放的高尚追求有关。 故而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外,如今还特地呼吁和提倡生态文明。为 人类造就永久的避难所和美好家园,这是当代人的责任,也承传了先民与古 贤的信仰和理想;追溯前人对绿色的认识和歌颂,记述和应用,探求人和自 然的关系,是经验总结和升华的基本路径。解析历代的中国文人,生生不息 对自然的痴迷和眷恋,从中又可以发现,我们的文化传统里有这样一条永不 断线的草木之链,很有韧性和长度,具有十分精彩的一面,它是中国文化一 个显著的特点。文人的担当和承载,不仅仅是世俗层面的天下兴亡,不仅仅 是富足和小康,更要为民族的精神繁衍注入清新和清凉,高古和恒远。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孔子的教诲;“原本山川,极命草木。” 是汉朝文人枚乘的感言。枚乘的《七发》,是开创汉赋的第一篇伟大作品。 左思接着在《三都赋》里说:“其山川城邑则稽之地图,其鸟兽草木则验之 方志。”枚乘和左思,继孔子之后,进一步启迪并激发了后世文人对植物记 述与探寻的兴趣和爱好,而晋人嵇含的《南方草木状》,首次集了这方面的 大成。中国人喜爱植物,综合利用植物,一代接一代,有独特的植物记录和 状描。那层出不穷的名物考、地方志、综合性的农书、本草著作、蚕桑专著 、茶业专著、花木谱志、野菜专书、种树书、草木笔记等等,洋洋大观,琳 琅满目,汇成民族植物学一座五光十色的灿烂的宝库。 民族植物学,原本是个外来的概念,则为当代植物学家吴征镒有意而采 用之。在通行用拉丁文分类之前,植物学还没有被“全球化”的时候,从嵇 含到周定王,到李时珍与吴其溶,中国的植物学先驱和历代的集大成者,虽 然在外延方面,他们对植物种类的记录层层扩大,但关于丰富多变的植物形 态,叙述方式代有续接,别具一格,很中国化,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这 也类似中医、京戏、中国画、太极拳于中国文化。举例来说,从嵇含的《南 方草木状》所开始的植物学叙事方法,与西方现代植物学相比,或许分类不 同,表现角度不同,但连篇美文,好读而有趣,文人和国人爱读。鲁迅和汪 曾祺,一生爱读《南方草木状》和《植物名实图考》。他们或许可以把现代 的《植物志》或《植物学大辞典》作为备用书和参考书,却不会作为枕边书 来陶醉和欣赏。一百年前的1911年,辛亥正月春节期间,30岁的鲁迅以清秀 而略兼阴柔之笔,一丝不苟,工录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全书。爱因斯坦说 古代中国人不懂科学,却创造和得出了与现代科学相近似的结论与成果。这 是一个悖论,但事实就是如此。中国传统文化的韧性和活力,体现在《南方 草木状》《救荒本草》《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里独特的文化魅力, 最可宝贵的,或者可以说体现在其中弥漫着浓郁的“文人情趣”上,这是不 容忽视的。但这应该珍惜的一点,过去却常常被误解,被批判成孤芳自赏的 “封建糟粕”。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逐一而陈述和状描大地山川的本来面貌,尽 量多列举和记载花草树木的名称。古人之言,这八字真言,现当代中国的植 物学家还奉为圭臬和座右铭,将其勒石,镌刻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的大院里。21世纪的植物学家和草木爱好者,在为植物和树木花草续家谱的 同时,一定会继承前人,为之注入更加深刻而丰富的人文内涵。 用民族植物学最有影响的四位高贤和他们的生平与代表作说起,让我们 从头道来。

内容概要

  《杂花生树——寻访古代草木圣贤》记述了《南方草木状》《救荒本草》《本草纲木》《植物名实图考》等书的文化起源、文化特点和文化意义。《杂花生树——寻访古代草木圣贤》辨析曾经模糊的历史和发展轨迹,破解错谬的历史真相,阐释了民族绿色文化,并以今人的思考,表达了现代文人对民族绿色文化的崇高敬意与深厚情怀。

作者简介

  何频,本名赵和平。1956年出生,河南修武人。以散文随笔写作为主,出书多部,作品被收入多种文集。《山里茶花》一文,2006年被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收入其高中语文阅读文库,江苏、重庆等地用作试题。《看草》一书,2008年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
长期为国内多家报刊撰稿,当下有“花事人心”(《北京晚报》),“看草之余”(《南方都市报》)等文化专栏。

书籍目录

引子:撑起绿色恒久的阴凉
第一章 扶摇而出的《南方草木状》嵇含(263—306)
 第一节 嵇含还是纪涵
 第二节 仕族嵇家
  一 说嵇康
  二 嵇蕃和嵇绍
  三 嵇含出世
 第三节 踏上寻访嵇含之路
  一 文化鲁庄
  二 嵇含遗迹何处寻
  三 嵇含著书之辩
 第四节 嵇含和他同时代的人
  一 嵇含和西晋“二十四友”
  二 嵇含和葛洪
 第五节 家族悲剧重演
  一 南下之路
  二 在荆襄前线遇害
 第六节 草木一束孤篇横绝
  一 汉魏文人与草木
  二 独立成书的《南方草木状》
第二章 图文并茂的《救荒本草》朱橘(1361—1425)
 第一节 悲情王子博识学者
  一 王室争斗的受害者
  二 正史和稗史里的周王
  三 文化创造的多面手
 第二节 从文物看周王
  一 龙亭怀古
  二 周王府和“龙窝”遗址
  三 铁塔和半截繁塔
  四 圆融寺的白玉佛
  五 周王坟
 第三节 《救荒本草》的学术影响
  一 《救荒本草》和植物园
  二 《救荒本草》和版画插图
  三 《救荒本草》在国外
 第四节 重写((救荒本草》廿品
第三章 集本草学大成的《本草纲目》李时珍(1518—1593)
 第一节 李时珍的生平
  一 科举入仕的叛逆
  二 十年苦读并学医
  三 卅年著书不寻常
  四 十年求序为刻书
 第二节 踏访李时珍
  一 江之北,河之南,圣出一山两翼间
  二 大别山——鄂豫皖——辛夷树
  三 去蕲春访李时珍纪念馆
  四 谒圣雨湖边
 第三节 李时珍没有任职北京太医院
  一 虚构出自顾景星
  二 太医院任职说漏洞百出
  三 皇本《本草品汇精要》
 第四节 本草学和《本草纲目》
  一 中国本草学小史
  二 《本草纲目》题解
  三 《本草纲目》版本简介
  四 《本草纲目》在日本的影响
 第五节 《本草纲目》赏析
  一 李时珍笔下的美文小品
  二 诗人和文人李时珍
  三 李时珍反对迷信
第四章 状元、总督著《植物名实图考》吴其溶(1789—1847)
 第一节 官宦书香人家的读书种子
  一 固始吴家的由来
  二 吴其溶不是吴其浚
  三 京师读书金榜题名
  四 仙人掌和蟹爪兰
  五 “东墅”八年图破壁
 第二节 吴状元的姊妹书
  一 《全芳备祖》等古代类书对吴其溶的影响
  二 《植物名实图考》之图
  三 《长编》和《图考》题解
 第三节 朝官和封疆大吏中的独行者
  一 和皇帝一起讨论草木
  二 万里做官为看草
 第四节 今日固始和吴状元
  一 三下固始见真吴
  二 花木丛中人常在
 第五节 承前启后的吴状元
  一 吴征镒和吴其溶
  二 汪曾祺和吴其溶
 尾声
 附录
 本书收录图片说明
 本书主要征引和参考资料列名

章节摘录

  第一节嵇含还是纪涵 我保存着2000年5月13日的一则剪报。 这一天,省会郑州有两家主要的报纸,《大河报》和《郑州晚报》,分 别以醒目的格式报道了同一条令人气愤的消息—— 世界公认的第一个植物学家纪涵的墓室,5月1日凌晨在其家乡巩义市境 内被盗掘。两凶闷杀墓穴中,另一贼潜逃正遭通缉。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原地区文物古迹累累满布。古来有“生在 苏杭,葬于北邙”之说,河洛一带,尤其以古墓葬最多而称雄。但历来正邪 互动,相倚相伏,贤与不肖并存,河南也是盗墓贼使用“洛阳铲”的发明地 。 盗墓的历史开始于秦汉。有目的地利用盗墓所得发财,补充日用和军用 ,董卓和一代枭雄曹操共为鼻祖。但文物流失的灾难,最为深重的却发生在 近当代。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列强侵略,深入中华腹地明抢暗夺;现当代更 是天不藏宝,随着空前规模的经济建设,土地开发利用加快,文物因出土更 多而损坏严重。尤其从上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大发展的代 价,不仅是环境污染,价值观念错位混乱,而文物盗挖与流失,也是浩劫空 前。特别沿黄河和邙山一线,“要想富,挖古墓,一夜变成万元户”。文物 被盗和文物流失是重灾区。 不法之徒铤而走险,再度伸出罪恶之手,固然可恨可憎,但嵇含的大名 见诸媒体,竟以谐音出现,对先贤不敬,说明今人对嵇含的隔膜与陌生。 在此之前,我在郑州街头的小店里,偶尔翻过《南方草木状》的一个白 话本。上世纪最后数年,传统文化热已逐渐催生。用白话翻译古籍,专家和 草根一哄而起,很是热闹和流行。当年,个体书商的身份虽然还没有被承认 ,“欲抱琵琶半遮面”,羞答答的状态,但市面上由书商做的产品,却已经 很多很丰富了,并催生了许多个体书店。 我在办公楼下单位出租的门面房小书店,首次看到的《南方草木状》, 就是“二渠道”即个体书商的产品。虽然嫌这个劣本不上档次,不够品位, 不值得购买和收藏,但是,我在这爿小店里,站着读了这实际上不过是一篇 随笔的古文,把作者嵇含的大名是记牢了,并且记住他是我河南古代的一位 高贤。 有趣的是,嵇含那个年代,西晋时期,南北交流和人员往来于中原已很 发达。洛阳是帝京所在,皇家于此开办太学吸引全国的青年人才前来读书。 1931年于偃师太学遗址出土的僻雍碑》记载,当年的太学生来源于全国各地 ,“东越于海,西及流沙。并时集至,万有余人”。东汉的王充,家庭贫寒 ,远道来洛阳求学,买不起书,就在街头的书摊上站读,日积月累,逐渐成 就了他日后著《论衡》的学问。《后汉书·王充列传》日:“充少孤,乡里 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 ,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 里,屏居教授。” 我在郑州的街头上,有钱买书,因挑剔版本而未买,白蹭着读过《南方 草木状》,并记住了嵇含,和王充于洛阳街头的站读算是有点巧合。 这么说不是高抬我自己。我的意思是指王充和嵇含前后相继,历史距离 接近,同属于一个大的时代。而且,嵇含的祖上是浙江上虞人,和王充还有 鲁迅等浙东籍名士堪称老乡。古代河南是名人辈出的,但嵇含因《南方草木 状》而传世知名,很特别。现在回想起来,在冥冥之中,有看不见的手拨弄 我——因为那次站读,使我节外生枝,走了很长一段关注和研究嵇含之路。 我是个本本主义者。看到传媒把乡贤还是高贤、大名鼎鼎之嵇含的名字 闹错了,觉得实在不应该,心头五味杂陈。于是,借助于手边的工具书和资 料,写了一则书话小品《嵇含如何呼纪涵》,送到《大河报》发表。文章虽 小但很流畅,对先前报道的错误提出了批评。见报之后,我觉得做了一件快 意之事。 但是,我觉得如此浅说还没有尽兴,竟萌生了到嵇含的故里去走一趟的 欲望和冲动。 这时我人到中年,人生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已经开始慢了下来。而且我 刚从大别山里读书二年归来,这时候已经关注草木,逐渐对草木有了兴趣。 本来我学的专业与写作和植物学根本就不搭界,但应了前人所说的“人 生实难,大道多歧”一语,不知不觉竟喜欢起了树木花草。我觉得历史研究 因真相的破解不易,盲人摸象似的寻找和还原历史,常常还是不得要领。于 是,在宏大和细微、空洞和实在的选择中,我开始留心发现身边的草木,被 其鲜活而引人入胜的细节所吸引。这当然和我的闲读有关。例如明末清初的 屈大均,他的旷东新语》,记岭南一带风物,别开生面,影响超过了他别的 著作。他以一己之力,辑《广东文选》,在其序言里深情地说:“嗟夫!广 东者,吾之乡也。不能述吾之乡,不可以述天下。文在于吾之乡,斯在于天 下矣!”以至于后来的作家叶灵凤先生,把自己写草木虫鱼的小品文,辑为 《香港方物志》,一版再版,在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中间魅力长存。 “不能述吾之乡,不可以述天下。文在于吾之乡,斯在于天下矣。”屈 大均的话,对我的作用是振聋发聩。在阅读中发现,在行走中验证,是人生 的一种境界和一种解放。而屈大均和叶灵凤,他们无不是嵇含老祖的隔代遗 传。 业余读写和研究,无负重无压迫,可以不列时间表,不用倒计时,固然 有快乐,其实,也多有代价。代价之一是节奏缓慢。这样绵延和徘徊了八年 ,直到2008年清明节前后,一个蒙蒙细雨的日子里,我才正式到嵇含故里寻 古凭吊。P13-16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杂花生树 PDF格式下载



比之前中国最美的书展览看到的装帧上有点区别~~~


书的亮点就是它的装帧,古意与创意共融。只是有点觉得形式大于内容。


封面很有味道,本来就是冲着封面买的。还赠了一小袋茼蒿的种子,感觉很新鲜。


虽还未细读,仅从装帧设计、目录,就感受到这是一本有一定深度的好书,作者对草木的热爱与史料的应用,让读者增长和丰富了不少的知识以及对自然人文的情感。


帮同事买的,同事很喜欢,不过书感觉好旧。


书的质量还是值得一读的。。。


全新,只是定价稍贵。


价格很高,一个印张达到6元多,但内容缺让人极其失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学究酸腐气太重,无病呻吟过多。装帧真心不错。封面是茼蒿种子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