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论暴力

(法)乔治・索雷尔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05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法)乔治・索雷尔  

页数:

254  

字数:

233000  

译者:

乐启良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乔治·索雷尔出生于19世纪中叶,作为政治思想家和哲学家,开始写作地比较晚,最先关注那些界定模糊的科学主题,后来转而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有为感兴趣,他是第一位把马克思主义视为科学的人。在本书中索雷尔着重对革命工团主义进行了阐述,尤其强调了社会神话的重要意义。总罢工的社会神话在索雷尔看来可以集中无产阶级每一位成员的力量,为他们的目标努力。暴力在索雷尔那里是积极的,虽然它赋予了工人阶级以枷锁,但同时也赋予了他们指向解放的强力。索雷尔并没有讨论神话的真实性,而是侧重于讨论深化的效果,这为我们提出了一些重要的问题,比如那些我们智力无法达到的东西,例如神话,我们究竟通过什么来判断它的合法性?

作者简介

作者:(法国)乔治·索雷尔

书籍目录

导论 致丹尼埃·阿勒维的信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第一版 序言第一章 阶级斗争和暴力 第一节 第二节第二章 资产阶段的衰落与暴力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第三章 对暴力的偏见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第四章 无产阶段罢工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第五章 政治总罢工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第六章 暴力的伦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第七章 生产者的伦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附录一 统一性与多样性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附录二 为暴力声辨附录三 捍卫列宁译名对照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论暴力 PDF格式下载



乔治?索雷尔《论暴力》因为伯林《反潮流》一书里对他的专门评论,才去买了他的代表作《论暴力》,此人对后世影响恶劣,被称为法西斯主义的先驱者,而其实他是坚定激进的共产主义者,可见这两种主义都是一路货,极权主义。故魏玛时期,与纳粹冲锋队在街头互相砍杀、火拼最凶的,是共产主义者,大家都如古惑仔嘛,一样下流、一样暴力。在《伯林谈话录》里,也简明扼要提到了索雷尔,伯林不赞成他的观点,仅欣赏“他是一个独立和富有创造精神的人”。索雷尔的一生,既亲近列宁又与墨索里尼交好,最不可思议的是他同自由主义者克罗齐保持26年通信关系。书中一路控诉大革命以降的国家集权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所以他坚持以工团主义形式消灭及取代国家存在,工人阶级无国家,并且强烈抨击了走议会道路的温和派社会主义者。即便左翼如萨特,也指责此书是法西斯主义的胡言乱语。索雷尔认为他的暴力观念与传统大异,将以往的暴力称作“强力”,那是为了维护少数人的统治,而他概念中的暴力一词旨在摧毁这种既定秩序,同时还是一种宣传手段和教育方式。软件上的暴力,岂不是更为可憎?暴力有别于强力,胜于强力,可在多少人眼里,彼此如出一辙。暴力行为只有在成为阶级斗争的残忍和明确的表达的时候,才具有历史价值:我们绝不能让资产阶级认为,只要借助精明、社会科学或者高尚的情感,他们就能博得无产阶级更多的好感。无论如何,越是强调阶级对立,经济运动越有可能发展得比现在更好。无产阶级暴力不仅能够保证未来的革命,它还是受人道主义麻痹的欧洲国家得以恢复力量的惟一手段。无产阶级暴力不仅会强迫资本主义关注自己的物质角色,还会让它恢复往日的好战品质。一个蒸蒸日上且组织稳固的工人阶级能够强迫资产阶级在生产斗争中保持热情;如果一个团结和革命的无产阶级面对的是一个渴望征服的富有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就能发展到历史的顶点。如果无产阶级暴力能够得到恰当的引导,它将会消灭议会社会主义者,因为它没有能力再充当工人阶级的领导,再担任秩序的捍卫者。总罢工思想通过宣称要摧毁国家机器这一明确的方式表明了自己对物质利益毫无兴趣。强力的目标就是维持少数人统治的社会秩序,而暴力则倾向于摧毁这种秩序。资产阶级自现代社会开启以来,就一直在使用强力;而现在,无产阶级要用暴力来反对资产阶级和国家。成稿于08-05-30 阅读更多 ›


  本来学习和读书是一件非常谦卑的事情。我也总是怀着谦卑的心态向各种大师学习,向身边的人学习。但是今天面对的这本《论暴力》不得不让我有一种想要吐槽的感觉。
  本来《论暴力》这本书的阅读一个因为对于这本书暴力主题的误会,我完全认为这本书是在谈论昆汀、吴宇森式的暴力,但我错了,这本书讨论的是革命,即社会变革的暴力方式。另一个是因为这是一本很有缘的书。
  好吧,既然是谈论社会革命的暴力方式,我也耐着性子读吧。可我后来发现,这本书带给我更多的不是关于关键词暴力的深入了解,而是更多关于作者乔治索雷尔的自传式写作方式的认识。书的开篇,乃至书的字里行间,充斥着索雷尔不羁的写作风格,充斥着旧知识分子的极度优越感。“强制推行写作规范也是最近才发生的事情。当代作者之所以能够毫无困难地接受它们,乃是因为他们想取悦于忙碌而常常麻木不仁的公众,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彻底地避免做任何个人的研究。”这段索雷尔的内心独白似乎表示,研究和写作一旦和大众化的语言接轨,就会丧失研究的独立性和创新性。好像挺有道理的!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历史上不乏通俗易懂的煌煌巨著。结合《论暴力》1907年的写作背景,我就发现,那时的媒介发展于今日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也难怪索雷尔老前辈那样孤傲的认为写作的通俗必然丧失研究的思想性、创新性。
  其实,这个问题,到现在还在讨论。但我相信,每一种研究写作风格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并不是绝对的。本雅明的蛋疼和邓小平文选的口水都不妨碍他们研究或思想的价值。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