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平原的村社治理
2009-1
山东人民出版社
王习明
292
无
2000年前后,中国农村悄悄地发生了一场巨变,这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本套丛书试图通过对全国十多个省不同村庄的调查,来描画巨变中的乡村中国图景。 治理之变 2000年前后,农民负担沉重,村级债务剧增,干群关系紧张,农村治理陷入困境。李昌平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来描述当时的状况。 在农民负担持续加重,农村治理逐步陷入危机的同时,农村民主化进程不断推进,《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88年试行,1998年正式实施,它强调“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从日渐严重的农村治理形势来看,村级民主对于解决三农困境作用甚微。 2003年,中央开始大规模推进以减轻和规范农民负担为目标的农村税费改革。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取消了针对农民的各种收费。取消农业税,意味着持续两千年的农业税历史的终结,意味着以农养工、以农养政时代的终结。不仅如此,2005年,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开始大规模向农村转移支付财政资金,从而实现了由从农村提取资源到向农村输入资源的战略转变。 取消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干群关系。之前因收取税费而造成的治理困境不复存在,农村基层治理制度开始发生变化。 取消农业税及附着在农业税上的各种农民负担,使得乡村组织的收入大为减少。乡村组织仅仅依靠自上而下的财政转移支付,难以维持运转。
关于《川西平原的村社治理:四川罗江县井村调查》 新中国成立以来,井村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变化。祉队(村民小组)成为连接院子与基层集市的最重要地域共同体,成为乡村治理的最基本单位,这是川西平原农村在治理体制方面的最大变化。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灌溉修道、土地调整等公共服务都通过社队提供,这是川西平原农村治理的最大特点。完善统一的自流灌溉体系、发达的基层集市、兴盛的茶馆和庙会、稳定健全的村社组织、善于变通的民情,共同建构了川西平原农村的善治形态。
王习明,1964年生,湖北荆门人,法学博士,现为西南交通大学中国西部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出版著作《遭遇选举的乡村社会》(合著)和《乡村治理中的老人福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总序导论第一章 井村概况第一节 基本情况第二节 村庄历史:集市院子-乡-村-社第二章 家庭结构与婚育观念第一节 家庭结构第二节 婚育观念第三节 兄弟关系第三章 闲暇生活与村落文化第一节 闲暇时间第二节 茶馆第三节 庙会第四节 电视、广播第五节 地方戏曲、文艺第六节 节庆与人情第四章 公共生活与老人幸福第一节 公共生活兴盛的原因第二节 老人幸福观的转变第三节 民间信仰的复兴与老人福利的提高第五章 村落社会第一节 人生竞争、面子第二节 耐用消费品与子女教育第三节 第三种力量第四节 贫富分化第五节 民间纠纷及解决第六节 民间组织第六章 乡村经济与农家收支第一节 乡村经济的发展第二节 农家收支现状第三节 基层集市与现代市场第七章 生产统筹与公共服务第一节 农业灌溉统筹第二节 信贷第三节 血防与医疗第四节 禽畜防疫第五节 社会保障与保险第六节 环境卫生第七节 土地制度:三田制到两田制第八章 村社组织与村社干部第一节 村级组织第二节 社(组) 级组织第三节 村干部的构成与更替第四节 社干部的构成与更替第五节 村社干部的工作第六节 村社干部的报酬第七节 社务决策的典型个案第九章 乡村社间的关系与乡村治理第一节 乡村关系与村社关系第二节 农民负担第三节 村级债务第四节 社会治安与灰色势力第五节 收费、迎检与评先第六节 群体上访第十章 影响井村治理的若干因素第一节 善于变通、不认死理、能讲道理、有合作意识的民情第二节 小乡、虚村、实组的管理体制与稳定的干部队伍第三节 稳定、完善的生产统筹制度主要参考文献附录一、黄义龙家分家立户协议二、井村8组家庭结构表三、井村7组外出打工人员简况四、井村8组通婚圈五、全村1990年以来的所有超生情况及原因六、离婚、再婚案例七、三份人情礼单(一) 7社李平万儿子结婚礼单(2007年)(二) 4社程德久五十寿辰喜礼单(2003年正月初六)(三) 4社程德久次女出嫁礼单(2001年)八、井村2008年第一季度收支及节余情况九、农户全年收支调查(一) 周家2007年4月1日至2008年3月31日收支细目(二) 李家1999年收支明细十、重要文件(一) 《2007年镇对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责任书》(二) 《2007年村对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三) 《井村2007年评选"三户"安排的通知》(四) 《大井乡1999年村干部奖惩考核办法》(五) 《2005年村目标管理奖惩责任制》(大镇办发[2005]1l号)(六) 《1997年度组干部工作考核得分标准》(七) 《关于招商引资业务经费开支的管理办法》(大镇府发[2003]号)(八)《关于村组干部职位设置和提高村组干部经济待遇的通知》(大镇委发[2001]34号)(九) 《井村村规民约》十一、重要统计资料附表1 大井乡粮食产量历史资料表附表2 大井乡1949~1984年经济作物资料附表3 大井乡1957~1984年粮食收益分配表附表4 井村1980年分配决算表附表5 井村1980年分配计算细目附表6 2000~2007年井村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综合汇总方案附表7 井村农户收入与消费情况比较表附表8 井村1993年水利费计算情况附表9 1991年井村各组承包产量分类附表10 井村1995年农业承包合同签订情况统计表附表11 井村第二轮土地承包面积统计表附表12 1989年井村各社收入与税费负担对比表附表13 井村各社2002~2006年集体收入、支出附表14 井村村、社两级债务、债权清查过录汇总表(部分)附表15 井村部分年份村干部工资和年终奖统计表附表16 1995年井村村干部单项奖统计附表17 井村部分年份社长工资统计附表18 井村1988~2003年农民负担分摊到户计算(汇总) 表附表19 1999年井村债务、债权清查统计表后记
第三章 闲暇生活与村落文化 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所有的农村每年都有较长的闲暇时间,但不同地区的农民打发闲暇时间的方式是不同的,这些不同的闲暇生活方式构成了村落文化的差异性。川西平原农民白天的闲暇时间主要是在茶馆和庙宇中度过。茶馆,当地人称为“茶铺子”,是一个简陋却很热闹的地方:低矮的房屋里摆放几张、十几张桌椅,一大群人在里面打牌、看牌、喝茶,人进人出,喧嚣而嘈杂。村庄里的庙宇多为小庙,一般位于院子边上,用水泥砖砌成,四五个平方米大,里面供奉着几尊菩萨。作为川西平原的两处景观,茶馆和庙宇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和意义,它们共同构成了观察和理解川西平原农民的一个窗口。 川西平原农民晚上的闲暇生活方式主要是坐在家中看电视。传统的节庆、村民间的人情往来也可以算是闲暇生活的一种方式。 第一节 闲暇时间 井村现在以种植水果为主,以种水稻、养猪为辅,总体来说,其闲暇时间比周边的农村要少一些。因各家果园面积不同,不同家庭的闲暇时间相差很大,一般而言,果园面积越大,闲暇时间越少,种植果园超过5亩的家庭(被称为水果专业大户)基本上没有成月的闲暇时间。他们一年农活的安排大体上是:春节后要用10天左右的时间走亲访友,必须来往的亲戚仅限于兄弟姐妹;正月十五之后,桃花盛开之前,要给果树上肥、打药,要整理水稻的秧田;农历四月(公历五月)桃子成熟,要卖桃子;农历五月至七月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常常是桃子没有卖完就要栽水稻、给梨树施肥治虫,梨子没有摘完就要收割水稻;农历八月、九月,是相对休闲的季节,这时除了卖梨子、橘子等水果,基本上没有其他农活;农历十月要种植小麦、油菜和冬季蔬菜;之后直到腊月中旬,要给果树整枝(剪除多余的枝条,以充分利用阳光和水土)、松土(如不翻土,第二年草多)、烧树叶(如果不烧,第二年会多虫)、盖草(主要是保墒),男的还要外出做零工,女的还要到罗江去卖蔬菜。井村的水果专业大户大约占农户的1/3,其他农户至少有1人长年外出务工经商,能够享受较多闲暇的只有那些水果种植较少而未外出务工经商的人,大多是40岁以上的妇女和老人。井村老人的闲暇时间特别多,因为井村耕牛很少,不需老人放牛;其子孙也大多不与老人在一起生活,也没有多少家务可做。村民们打发闲暇时间的方式主要有坐茶馆、朝庙子、看电视、听广播。经常坐茶馆的大多是中年妇女和老大爷,经常朝庙子的是老太太,看电视和听广播基本上是老少皆宜。坐茶馆、朝庙子基本上属于家庭之外的公共生活;看电视大多在家庭内部,属私人生活;听广播既可在家里听,也可在田里劳动时听,基本上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属于一种特殊的消遣方式。 第二节 茶馆 成都平原农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茶馆,现在几乎每个人口相对集中、交通便利的开阔地带都设有茶馆。早在民国时期,四川的茶馆就吸引了不少文人的注意,沙汀甚至认为,在四川,没有茶馆就没有生活。(沙汀,1963:206)王笛认为,成都平原的茶馆数量多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有关。(王笛,2006:60)。但民国时期四川的茶馆并没有深入乡村社会,仅仅到了农村基层集市中心——场铺,村庄内开茶馆是近10多年的事。 新中国成立前,离井村最近的集市——大井铺有两家茶铺,逢场时开,一般每家只有三四十人,茶馆里有节庆或特别活动,如请人来讲评书、唱围鼓时有100多人。茶馆里的常客都是家庭较富裕的老人、做生意的人、有身份的人(如保甲长、袍哥大爷等),普通农民除非需要在茶馆里办事,一般很少到茶馆。普通农民需要在茶馆里办的事情主要有为子女提亲、带子女相面,卖稻谷、洽谈土地和房屋的租佃事宜,请保甲长或绅士调解纠纷等。因此,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基层集市的茶馆不仅是乡村社会的信息传播和文化娱乐中心,而且是谈婚论嫁、洽谈生意、调解纠纷的重要场所,它是集商业空间和日常生活空间为一体的公共场所。 集体化后,大井铺的茶馆连同集市贸易一起被禁止。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井铺的一些杂货铺和零售店开始摆设桌椅板凳供买主喝茶闲聊与娱乐,茶馆逐渐恢复。 井村在大井铺外开设茶馆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最初都是由设在各社路口的经销店办的,开始主要供到店里买东西的人在那里喝茶闲聊,以卖东西为主,以卖茶为辅;后来村民逐渐习惯了到店里闲耍,认为这比到村民家里闲聊更方便,卖茶收入逐渐超过经销百货的收入,卖茶成为主营业。2007年,井村8个社有9家茶馆,茶馆除提供茶水外还提供娱乐工具麻将、扑克等,活动时间冬季一般为上午9点到12点、下午1点到5点,夏季一般为上午8点到12点、下午3点到7点,有的还在晚上8点到11点钟营业。这些茶馆都按市场的逻辑运作,不管茶客与茶馆的主人是什么关系,都按统一标准收费,既不会因茶客是茶馆主人的大伯而少收费,也不会因是外来的过客而多收费。除老年人有较为固定的茶馆外,其他人经常更换茶馆。 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前基层市场中心的茶馆主要承载着信息交流的功能,那么,现在村庄中的茶馆就主要是村民消磨时间的娱乐场所,并且在消费层次上发生了分化。井村的9家茶馆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只提供纸牌、不提供麻将、主要供老人闲耍的老人茶馆。井村只有1家,位于大井铺,其收费标准是每人每半天0.5元,常客都是井村中有退休金或优抚金收人的退休职工、老复员军人、老退职村干部。他们有20多位,只要不下大雨,几乎每天上午8点到12点、下午3点到7点都要到这家茶馆喝茶、闲聊、打纸牌,这家茶馆成为老人们打发时间、消除寂寞、交流感情的场所。第二类是提供电动麻将与安静单间的高档茶馆。井村有5家,其收费标准是每小时3~5元/桌。平常时间在此消费的大多是包工头和商人,他们常常是整天包场,在茶馆里吃午饭和晚饭,其赌注较大,每天输赢达几百元;节假日,也有些外出务工返乡的年轻人来这消遣。第三类是普通茶馆,以打麻将为主要活动方式,收费标准是每人每半天O.5元的茶水费和每桌每半天1元的桌子费。井村的茶馆大多属于这一类,3家有机麻(指电动麻将桌,下同)的茶馆也有大厅和庭院提供这种服务,来这种茶馆消费的以中年妇女为多,她们大多属于丈夫在外打工、自己在家种田带孩子的留守妇女。她们打麻将的赌注一般不大,每半天输赢一般不会超过20元。农闲时期,也有一些中青年男子到普通茶馆打麻将。
2000年前后,中国农村悄悄地发生了一场巨变,这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川西平原的村社治理:四川罗江县井村调查》系《中国村治模式实证研究丛书》之一。本套丛书汇集了来自湖北、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四川、陕西、浙江、江苏、吉林、福建11个重要农业大省15个村庄的调查研究报告,描述巨变中的乡村中国图景,展现北方农村、中部农村和南方农村的非均衡性,透视中央农村政策在不同地域村庄的实践逻辑,为关心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读者提供生动的村庄现场,为政策研究部门提供有益的观点,为中国社会科学的本土化贡献微薄的力量!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