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慢”在起点,赢在未来

郑小兰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5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

郑小兰  

页数:

192  

字数:

204000  

内容概要

身为当代的父母,你可能铆足了劲要塑造自己的孩子,但最美好的愿望却不一定给孩子带来最好的结果。虽然现在很多家长都追崇“早教”、超前教育、强化训练等,但是这种做法却让孩子苦不堪言,并且有多少方法能尽如人意,恐怕只有家长自己知道,长此以往,对孩子的学习、成长都不利。
在郑小兰编著的《“慢”在起点,赢在未来——按天性培育子女》中,我们提倡“慢养”孩子。慢养是一种既不超前对孩子进行教育,也不让孩子放任自流的发展,而是尊重孩子的天性进行的一种教育。在这种教育中,让孩子在一种和善的气氛中自由地学习、发展,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到能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同样也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如何运用“慢养”的方法使孩子获得幸福的人生、成功的人生,就是《“慢”在起点,赢在未来——按天性培育子女》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不是每个孩子都是“神童”
“揠苗助长”的孩子“伤不起”
“神童”未必都是优秀的
培养“超常儿童”不是教育的目的
早教班并不能教出高智商的孩子
好妈妈永远胜过好老师
基础不牢,跳得越快越糟糕
慢养就是依据天性培养孩子
第二章 慢养要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期
掌握好新生儿慢养的核心原则
让小宝宝在摇篮中游戏
及时教学语期宝宝说话(0~3岁)
让动作敏感期的孩子“动”起来(0~6岁)
及时教书写敏感期宝宝“画”字(3岁半~4岁半)
培养阅读敏感期宝宝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4岁半~5岁半)
修炼文化敏感期孩子的文化素养(6~9岁)
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素质(1岁以后)
第三章 给孩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慢养需要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家长就是孩子的好榜样
给孩子提供一个动手动脑的环境
给孩子创造一个感受爱、付出爱的环境
给孩子一个“不受限制”的环境
爱动是儿童的天性,给他施展的环境
给孩子创造一个“童话的世界”
引导孩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抓住机会,让孩子与“时”俱进
传统文化也是慢养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四章 孩子的“天赋”教育
亲子沟通对表达训练最有益
音乐智能,听、唱都是强化内容
感官智能,听、闻、尝、看是培养重点
艺术修养,日常熏陶是关键
数理逻辑,数字、图形、思维游戏要常玩
空间智能,给孩子创造十足的展现空间
内省智能,家长要善于帮孩子“自省”
自然智能,多带孩子探索大自然
运动智能,多陪孩子做运动
第五章 有个性的孩子更有未来
认识把握孩子的个性
成长要顺从孩子的个性
培养孩子的个性,不能忽视环境因素
孩子的个性不是速成的
孩子的个性不良,父母要多反省
拥有不良个性的孩子,家长更需慢养
第六章 用心呵护“慢半拍”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
把“语迟”的孩子慢养成“小话唠”
把动作迟缓的孩子慢养成“运动健儿”
把思维迟缓的孩子慢养成“小聪豆”
把没有“亮点”的孩子慢养成“天才”
坚持慢养,问题孩子不再成为“问题”
卡尔?威特教育的核心思想
第七章 慢养让孩子学得更好
入学盲目提前,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教育要按部就班,小心“噎”着孩子
学科过于繁重超前,小心“废”了孩子
特长班报得太多会吓坏孩子
巩固学习,比超前学习更有效
慢养更利于打好基础,后续学习更给力
第八章 慢养非智力能力,孩子会更优秀
放开手让孩子自己慢慢来
“守候”孩子的想象力
增强孩子的意志力,让他更成才
培养孩子集中的注意力
慢养不会产生心理障碍的孩子
慢养是有心理障碍的孩子的福音

章节摘录

  几年前电视上常播放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年轻的妈妈端着一盆洗脚水,给自己年迈的母亲洗脚,她三岁的小儿子躲在门边默默地看着妈妈的这一举动。回到家之后,年轻的妈妈找不见自己的儿子,正当她纳闷的时候,3岁的儿子端着一盆水进来了,说了一句“妈妈,洗脚”。年轻的妈妈捋了一下头发,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那句广告的画外音是:“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这个广告在当时感动了很多家长,也让很多家长开始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确实是这样,孩子在幼小的时候,心理发展不成熟,并不具备成熟的思维模式,也不善于自我思考,其很多行为基本上都是在模仿他人。也就是说,孩子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在小的时候,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比较深。再加上与孩子相处时间最长、最多的是父母,所以,父母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孩子的第一模仿对象,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了。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天生的,即使是刚出生不久的小婴儿,也会模仿成人伸舌头等动作,只是不易被成人察觉罢了。当孩子大一点的时候,他会有意识地模仿大人的一些行为、言谈。  就像上述广告中的小男孩一样,他看到妈妈给姥姥端洗脚水,自己也会模仿妈妈的行为给妈妈端洗脚水。虽然广告中的妈妈自始至终都没有提一句教育孩子的话,但是她却在无意识中教育了自己的孩子,并且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与”慢养“教育的一些理念也是不谋而合的,这主要表现在:  ●认识到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  ●家长做好自己,为孩子树立起一个好的榜样。  ●为孩子提供一个积极的、良好的模仿对象和环境。  ……


编辑推荐

  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神童”,也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成为“神童”的潜质。和所有的事情都有规律可循一样,孩子的成长也是有规律的,任何操之过急的培养方式不仅不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人才,更可能伤害一个可能成为优秀人才的孩子。《天才儿童培育系列丛书·“慢”在起点,赢在未来:按天性培育子女》给父母们提供了如下建议:  抓住孩子成长的几个关键期  为孩子创设慢养的环境  对孩子的天赋进行深度挖掘  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特个性  用心呵护“慢半拍”的孩子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慢”在起点,赢在未来 PDF格式下载



许多父母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从小对孩子进行“超前教育”,以为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成长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好。不能否认这些家长的出发点,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将来更有出息。但是这种教育方法确是不可取的。因为“超前教育”违背了孩子自然成长发展的规律,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效果可能比较显著,但是这样极易使孩子“吃不消”。另外,“超前教育”会让孩子从小就有一种压力,各种兴趣班、辅导班看似是在提高和培养孩子的技能,实则是在给孩子增加负担和压力。孩子因为年龄小,心智发育不成熟,面对这些负担和压力不会调节,时间长了,势必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都看过马拉松比赛,最后赢得冠军的往往不是刚开始跑在前边的那个人,而是在整个比赛过程中,比较稳定地保持着一种速度,不透支体力,这样在最后阶段才能加速,一举冲过终点。其实孩子的教育也是这样,不要一开始就把其重重地推出去,而是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根据孩子在各个时期成长的不同特点,正确加以引导即可,既不超前,也不落后,循序渐进,即所谓的“慢养”。看了这本书,我对慢养的认识更深刻了,我的确要好好反思自己以前的教育方式,到底是为了让孩子赢在起点呢,还是让孩子输在终点。


蒙台梭利强调通过自发活动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发展呈现一种节律(阶段):童年是个性形成最重要的时期,“没有比这个时期更需要智力方面的帮助”了(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第27页)。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各种心理机能也存在不同的发展关键期,例如,2~6岁是对良好的行为规范的敏感期,2~4岁是对色、声、触摸等感觉的敏感期。某种感觉能力在相应时期内出现、消失,当它们出现时,能最有效地学习;忽视了敏感期的训练,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这正是很多低能儿童之所以低能的主要原因。因此,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又是举足轻重的。蒙台梭利说,环境问题在她的教育方法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蒙台梭利还认为,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发展节律,教育要与儿童发展的敏感期吻合,就必须用不同的教育来适应不同的成熟节律,因此她十分强调个别教学,让儿童各按自己的需要自由活动,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看了这本书,我觉得“慢养”这个概念及其相关内容,正是继续并发扬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本书提出“慢养要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其核心思想正是蒙台梭利的核心思想。


我的孩子10岁了。上学前我们就开始给孩子报班,上学后,各种兴趣班、奥数班、英语班更是没少上。虽然儿子的成绩有一些提高,但是说实话,看着儿子小小的身躯要承受这么多的负担,我也非常心疼。有时我也不想让孩子参加这个班那个班,可是看到别的孩子都在上,我又很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硬着心肠又报了。我相信像我这种心理的家长不会少,我们一边心疼孩子,一边又拿着鞭子驱赶着孩子。我们承认,我们不是专家。不知道应该对孩子进行怎样的教育才是正确的,只是看着别人怎么样我们就怎么样。也许我们都错了,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了“拔苗助长”的父母。我们都知道,北方的大米比南方的大米好吃,因为他的孕育期长。我想,孩子的成长一定也需要一个阶段,只有经过一定时间的磨练,孩子才会成长得更优秀。从现在开始,我们“慢养”孩子,把快乐还给孩子。


老话说,心急吃不了热稀饭。道理大家都知道,只是做起来就一定了。如果教育孩子是一碗热稀饭,那么我们做父母的就不应该急于求成。了解孩子的天性,把握孩子的兴趣,根据孩子成长的规律教育孩子,这样的孩子才更有前途、更能成才。


种地要尊重时令和自然规律;教育孩子也应当尊重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看完这本书让我对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我想说,人和书是真的有缘分的。这本书大家的评价都很不错,但我却提不起看它的兴趣,勉强自己看到了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我看过的部分,我觉得案例不知道是真是假,但给我一种很差强人意的感觉,有些时候觉得和题有些对不上。而且每个案例后面都是某某的母亲说“我们也没上什么早教班,只是按着他的天性来引导他”。给我的感觉只是想扣自己的题而特意说出来的。而且观点和做法也就是那么几句话。重复的很严重。让我没办法一直看到完。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