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欧阳修的文学与情感世界

陈湘琳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9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

陈湘琳  

页数:

348  

Tag标签:

无  

前言

  2011年上半年,我和几位弟子商量,能否仿照我所编“日本宋学六人集”,组织一批青年学者的书稿,编辑一套复旦版宋代文学研究“六人集”。这个想法源自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是国务院在1981年批准的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的学科点之一,2011年恰好是三十周年。古语云“三十而立”,在这三十年中,复旦大学古代文学学科得到迅猛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博士生,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博士论文,成为推动古代文学研究的一支力量。我自1992年带博士生始,也培养了相当数量宋代文学方向的博士,从他们之中选择几部著作编成丛书出版,算是对复旦古代文学博士点三十周年的一种纪念。  第二,新世纪以来,由于博士生的扩招,论文的数量迅速膨胀,但同时质量也有所下降。学术著作的出版较之以前容易许多,大量的各类论著充斥书市,有埋没精品之虞。过紧或者过滥,都不是健康的学术出版生态,都不能很好地为学术发展服务。精选几部著作,形成一个“品牌”,或许能够在驳杂的学术图书市场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第三,当前的宋代文学研究十分活跃,是断代文学研究中成果比较丰硕的领域,及时从中遴选一些青年学者的优秀论著,以丛书形式推荐给学界,能够促进学术交流与学术繁荣。对他们个人而言,也是很好的展示平台,扩大他们的学术影响。  我的建议很快得到多位学友的积极响应,他们都纷纷将自己精心撰作的论著加入我的这个计划,同时也很快得到复旦大学出版社贺圣遂社长的鼎力支持。这件事就迅速提上了日程。  古代文学博士论文的选题,简单来说有三种常见模式,即个案研究、时段研究和专题研究。个案研究围绕一个作家展开,就其生平、交游、作品内容、艺术风格进行探究;时段研究截取某个时代,就特定时段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人群体进行描述分析;专题研究则常常是拈出一个重要概念,或做交叉研究,或做源流辨析,或做历史还原等等。这三种选题模式,各有千秋,也并不对立,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只要不走向程式化,都还大有可为。  我这里着重想说的是交叉课题研究。近年宋代文学研究出现了文学与科举、文学与地域、文学与党争、文学与传播、文学与家族五个重要的新兴交叉类课题,我将它们戏称为“五朵金花”。这五类课题,均将文学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文化一文学”的展开思路。我一直认为,只有将文学置于文化的背景下,才可能真正看清文学的位置。当然也必须强调,这种研究一定不要忘了文学本位,落脚点一定是解决文学的问题,我们文学研究者,不应该是给其他学科“打工”的。与此同时,这类交叉研究也内在地要求我们拓宽文学研究的视野,不必画地为牢,自为畛域,应以更为宽阔的学术怀抱去探索古代文学研究的新路径与新方法。  ……

内容概要

  《复旦宋代文学研究书系:欧阳修的文学与情感世界》收入了朱刚《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李贵《中唐至北宋的典范选择与诗歌因革》、金甫噪《苏轼“和陶诗”考论——兼及韩国“和陶诗”》、陈湘琳《欧阳修的文学与情感世界》、成玮《制度、思想与文学的互动——北宋前期诗坛研究》、侯体健《刘克庄的文学世界——晚宋文学生态的一种考察》六种著作。朱刚、李贵、成玮的著作,是时段研究与专题研究的结合。他们的聚焦点都在唐宋之际,特别是朱刚和李贵的两部书,有着“唐宋变革论”的明显印记。朱刚从博士学位论文《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开始,就密切关注唐宋“古文运动”,陆续撰作了十余篇相关论文,在学界产生一定的影响,获得了同道的好评。《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书即是他多年来钻研“古文运动”的集中展示,他标举“士大夫文学”,敏锐地抓住了唐宋“古文运动”与之前、之后文学“运动”的不同,强调科举制度产生的士大夫精英构成的唐宋社会与文学的特殊性。论著对传统“古文运动”有所反思,拓宽了“古文运动”的研究视野。所着重阐明的“古文运动”与新儒学、贤良进卷、苏辙与“古文运动”的关系等命题,均有独到的见解。

作者简介

陈湘琳,1991年毕业于吉隆坡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后留系任助教。上海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师从王水照先生。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助教、马来西亚新纪元学院中文系讲师、英国格拉摩根大学访问学者。现任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语言暨应用语言学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著有学术文章多篇及散文随笔《漂泊的家》。

书籍目录

上 编 绪论欧阳修的两个形象 第一节 问题:面向社会与面向内心的欧阳修 第二节 目的:欧阳修的重新解读 第三节视角:欧阳修文学世界中的生命情感 第四节方法:文本的细读与体察 第一章交游体验 第一节座师前辈:于公有不能忘 第二节 门生后学:我老将休,付子斯文 第三节至交同僚:斯道寂寞 第四节结语 第二章洛阳记忆 第一节记忆的场景 第二节不返之盛年 第三节离世之故人 第四节失落之理想 第五节结语 第三章贬地重构 第一节夷陵和滁州的空间重构 第二节江山兴未阑 第三节太守之乐其乐 第四节却忆滁州睡 第四章颍州情结 第一节颍州情结的误区 第二节思颍:不知所归 第三节思隐:居士不可见也 第四节 闲居:似闲不闲,似居不定 第五节归田:哀其不逮 下 编 第五章生命底色 第一节病衰 第二节死哀 第三节孤独 第四节人生结语 第六章六一风度 第一节从逸到达:戏玩情境下的文化风度 第二节玩物:与五为六 第三节戏游:群芳过后西湖好 第七章何以不朽 第一节焦虑:人生百年间 第二节集古:一时之盛集 第三节立言:以文字传远 第四节传世:各有幸不幸 第五节六一风度:不朽之可能 结论复旦宋代文学研究书系:欧阳修的文学与情感世界 第一节生命情境:美学的典范 第二节文化性格:文学史意义 第三节六一风度:士大夫精神面貌 第四节结语 附录历史的私撰与闲笔 第一节呜呼哀哉:《新五代史》的私撰 第二节戏笑不急:《归田录》的闲笔 第三节写在历史与历史的缝隙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实际上,钱惟演时代的洛阳在欧阳修的记忆中几乎就是理想的代名词。就文学而言,当时的洛阳文人名士荟萃:“谢公唱西都,予预欧尹观。乃复元和盛,一变将为难。”其盛况俨然与韩柳元白的元和时代先后比美,蔚成文学史上的大观;而就政事来说,钱惟演“镇以无为,民丰四辅之年,市息三九之盗”,则宛然一幅富庶安定的盛世气象。这是欧阳修曾经经历的“理想时代”,或也是他终生念兹在兹意欲成就的“理想时代”--但它又毕竟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无法复返的失落的往昔。“二十年间几人在”,美好的洛阳追忆在这样的转折中迅即结束。 短短的洛阳回忆虽则已经结束,长长的反思却从这里开始。二十多年已经过去,欧阳修远望的目光从追忆转回现在:“在者忧患多乖暌”、“壮心销尽忆闲处”。这是“现在”的情形,是“现在”的“我”对当年的“我”与“子”的补充与评论,仿佛他正站在一后设的立场,去对已经形成的变动加以感慨和验证,因此是以“现在”的“我”,取代诗中二十多年前的“我”发言。明显的是,欧阳修的感慨其实更多是出于这种与“往昔”理想年代的对照,是过去的理想使欧阳修不得不更深刻地意识到“现在”生存现实的不尽如人意,进而又更执著地认同已经过去、失落的那样一种理想。 换言之,当欧阳修站在洛阳这个记忆场景上,他不但在追忆往昔,并且还在反思现在,甚至展望未来:正是在对眼前“壮心销尽”的认识基础上,他才把目光转向未来,并且看见“闲处”似乎是另一种值得向往的生活,甚至开始描绘未来的图景:“优游琴酒逐渔钓,上下林壑相攀跻。”还对梅尧臣发出邀请:“及身强健始为乐,莫待衰病须扶携。行当买田清颍上,与子相伴把锄犁。” 但问题是:如果说洛阳时期那样的一种生活是他的理想,并也正因为对这理想的认同,使他倾向于要再次追寻类似的理想的话,那为什么在未来的描摹里,他所选择的却是颍州而非洛阳呢? 有两首诗提供了可能的暗示。第一首是《暇日雨后绿竹堂独居兼简府中诸僚》,诗中有这么几句:“浩然沧洲思,日厌京洛尘。……骑省悼亡后,漳滨多病身。南窗若可傲,方事陶潜巾。”诗写于洛阳,大约写于明道二年。另外一首诗则为《绿竹堂独饮》,有“人生暂别客秦楚,尚欲泣泪相攀邀。况兹一诀乃永已,独使幽梦恨蓬蒿。……洛池不见青春色,白杨但有风萧萧。姚黄魏紫开次第,不觉成恨俱零凋”等句。两首诗皆写在其首任夫人胥氏离世之后,因此表达了极为沉重的哀恸,而在第一首诗中他甚至还流露出归隐之念。


编辑推荐

《复旦宋代文学研究书系:欧阳修的文学与情感世界》为复旦宋代文学研究书系之一,由陈湘琳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欧阳修的文学与情感世界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