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西洲在何处

刘士林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03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作者:

刘士林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从现代性的角度看,由于江南诗性文化代表着中国文化中稀有的个体性因子,因而它也最有可能成为启蒙、培育中国民族的个体性的传统人文资源。在不可遏制而又极端不均衡的全球化进程中,可以说江南诗性文化比中国任何其他区域文化所遭受的扭曲与异化都要严重的多,它们的真实境遇很容易使人想到宋元画家的残山剩水,而我们惟一能做的就是在纸片上把内心特别珍惜的那些古典碎片保留下来。

作者简介

  刘士林,1966年生于河北曲阳,文学博士,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美学、中国诗学、当代文化研究。著有《语言与它的梦》,《文明精神结构论》,《变徵之音---大众审美中的道德趣味》,《中国诗性文化》,《阐释与批判---当代文化消费中的异化与危机》,《千年挥麈》,《先验批判---20世纪中国学术批评导论》,《澄明美学---非主流之观察》,《新道德主义》,《苦难美学》等。

书籍目录

主编人语一、江南话语1 《采莲曲》与语言本体论2 江南叙事的语言基础3 欸乃一声山水绿二、东南轴心期1 二水分流2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3 江南轴心期4 木本水源5 诗性江南的审美精神6 走在回江南的路途中三、千秋乐府唱南朝1 在江南发现中国诗性文化2 行行重行行3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4 人生只合扬州老四、世俗情调1 北方生命理念反思2 超越节俭和奢华3 工艺美术的理与实践4 有无审美态度五、残山剩水1 碧螺春2 莼鲈之思3 二十四桥明月夜4 莫愁湖5 清凉山6 吴侬软语7 五亭包子8 正是河豚欲上时六、夜来风雨声1 南京有什么伤感的2 走出传统的“亲属”结构附录后记


编辑推荐

  中国民族本性中的“审美一诗性”机能,是江南文化中获得了健康成长的最好环境,由于审美存在代表着个体生命的最高理想,所以还可以说,人文精神发生最早、积淀最深厚的中国文化,正是江南诗性文化中才实现了自身的逻辑上的最高环节。从现代性的角度看,由于江南诗性文化代表着中国文化中稀个体性因子,因而它也最有可能成为启蒙、培育中国民族的个体性的传统人文资源。因不可遏制而又极端不均衡的全球化进程中,江南诗性文化比中国任何其他区域文化所遭受的扭曲与异化可以说都要严重得多,它们的真实境遇很容易使人想到宋元画家的残山剩水,而我们惟一能做的就是在纸上把内心特别珍惜的那些古典碎片保留下来。假如在这些花轻似梦、细雨如悉的叙述中,能够为人们深入了解“可爱的江南”提供一份参考资料,那也就是正是本书作者所期待与所努力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西洲在何处 PDF格式下载



刘士林的书还是《苦难美学》最好,这一本挺一般.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正是踏青时节,不妨读完此书,培养一下好心情.


  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美的书很少人看。
  
  作为要在北方上学很多年,还有很多年要在这呆着的人,在图书馆里找到这样一本小书,觉得就像找到了一种想念故乡的方式一样。
  
  很喜欢作者在书中尝试把江南文化和北方“政治-伦理”的实用文化对立起来的做法,在我看来,江南文化也实在没有落得“剩水残山”的境地,也许作者有些悲观过度了吧。其实现代社会里的很多人,还是心中守着一方“诗性-审美”的精神家园的,生活在衣食保暖之余,还要求丽、求乐。其实有很多人,正是这般倔强的生活着。
  
  到北方来快要满3年了,从最初的严重失望中也慢慢走出来,的确,这方土地的粗糙和实用让土生土长的南方人觉得厌倦和不屑。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这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文化的维度上,一种文化的价值不在于它被众多的人接受,相反,它倔强的生命力,才能够真正为它自身的高贵作注解,这让我想到很多身处逆境却坚守着自己信仰的人,哪怕只是那些“高贵而无用”的生活细节,正是它们,诠释了一种文化的精髓,让远离故土的人有了精神上的追逐念想。
  
  所谓家,是那个“你能够得到理解的地方”,要感谢作者对于江南文化传承所作出的努力吧。


  该书从诗性角度研究江南文化。说是研究,却不完全是研究。作者使用富有诗意与文采的语言进行表述,并在第五章《残山剩水》中加入了散文的写法。作者的主要观点“中国诗性文化在江南”虽提得有新意,但作为学术观点又稍显不足。很多结论下得比较武断。但是讲李渔的那章给我的启发很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