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猫鼠博弈

陈歆耕 作家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作家  

作者:

陈歆耕  

页数:

220  

Tag标签:

无  

前言

收集偷窃行为详细的既往史,包括发生年龄、频率、偷窃物品的价值及导致偷窃行为的系列事件,以利于评估偷窃者违法行为的原因。其次,建议在对偷窃行为改造过程中的可应用的策略。将所有偷来的物品返还给失主。安排偷窃者向受害者提供口头或书面道歉。安排偷窃者参加家庭劳动,以赔偿所偷物品。看护者对偷窃式破门而入行为设立明确书面的规则及惩处措施,告知偷窃者,并让其复述这些规划及措施,以显示对看护者期望的理解。看护者帮助偷窃者提供有效的自我控制技术。看护者、监管者、偷窃者共同制定承诺书,明确规定行为界限,要求偷窃者在承诺书上签名,并张贴在家中显眼之处。教会偷窃者自我控制筹略,帮助其抵制实施偷窃行为的冲动。对偷窃者的偷窃行为,指出这行为对自己及他人的影响。帮助偷窃者认识到自己的偷窃行为对受害者的不良影响,并要求其列出10种对他人的不良影响。探讨偷窃者偷窃的个人逻辑性的或非理性的想法,帮助其认识到偷窃行为对自己的不良影响。教育偷窃者,尊重他人及他人财产是建立彼此信任与尊重的人际关系的基础。面质偷窃者将自己的偷窃行为合理化,偷窃行为寻找借口,以及不愿为认错行为承担责任的言论。鼓励看护者对偷窃者积极的行为或负责任行为常给予以赞扬及正性强化。13、看护者每天花一些时间(至少15分钟)与偷窃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让其讨论自己的忧虑,困惑,问题,与其分享每天的活动。14、探讨偷窃者对权利感、财富及地位的痴迷导致偷窃者对权利,对物质利益或地位过分看重的因素。15、评定看护者对偷窃所有的需求都予以满足的行为公式,导致了偷窃行为。16、面质看护者,要求他们对偷窃者的偷窃行为或明或暗的支持。17、探讨导致偷窃者偷窃行为的家庭动力机制,帮助其认识到目前偷窃行为与即往包租、虐待或哺养三者的关系。18、安排偷窃者给缺席的看护者写一封信,帮助其表达有关分离或是遗养问题的感受。19、帮助偷窃者建立在未满足的需求或潜在的痛苦情绪与偷窃行为三者的关系。20、帮助偷窃者确认支持性的人员,可以向他们寻求支持及接纳而不是继续以偷窃行为做为寻求帮助的信号。21、帮助偷窃者确认用建设性的方式来满足自己没有实现的需求,而不是通过偷窃行为。22、确认3-5个榜样人物,并列出自己对每位榜样人物敬佩的理由,鼓励争取以相似的积极性以达到自己的目标。23、教会偷窃者有效的控制技术,帮助其通过恰当的语言及健康的躯体行为表达愤怒的情绪,而不是通过偷窃来宣泄情感或攻击的冲动。24、教会偷窃行为是否与报复的欲望有关,并让其学会正向表达受伤及愤怒。25、探讨偷窃者有效的解决冲突技巧,确认问题所在,思索适合的处理方法,选择一种方法,付诸行为,评估结果。26教育偷窃者同伴团体对个人决定的影响,回顾其受到的同伴的不良影响,教会其有效的交流及决断技能,以成功抵御同伴影响或压力。帮助偷窃者确认更有建设性的方式,以获得同伴的支持与接纳,而不是通过参与不良同伴团体偷窃活动来获得。安排偷窃者参加职业培训,培养其基本的职业技能,鼓励并深化其责任心,对督导权威胜尊重,遵守职员守则。教会偷窃者管理金钱的技能,以获得延迟满足的能力,并抑制购买冲动,使其能够储存一部分,购买更需要或更有价值的物品。第三,施教中可适当应用角色扮演技术和心理剧。角色示范技术:对偷窃行为承担责任的言论增多减去为自已行为寻找借口或将偷窃行为归咎于他人的言论。最后,我们还应关注可能导致偷窃行为的家庭问题。如贫穷(信号相寻剥夺)、缺乏父母管教、忽视内心小孩的情感成长、冷漠和虐待(心理与身体虐待)、父母有敌视社会的行为或言论(根据国内的一些早期研究发现:父亲的角色功能的缺失或弱化、异化将直接导致未成年子女对权威感的认识,对规则与权威的认识的失范)。(作者为犯罪心理学博士)2011-8-10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将新闻性、真实性、文学性高度融合的优秀长篇报告文学。本书讲述了反扒“神警”胡雪林从事反扒工作20年,抓获小偷5000多个的传奇故事,令人荡气回肠、欲罢不能;数十个小偷的口述实录,既真实反映了他们从普通人堕落为小偷的心理演变轨迹,同时也折射出社会道德、风气存在的种种问题;作品对人性异变的考察、犯罪心理的分析、道德灵魂沉沦的拷问,都令人惊叹。

作者简介

   陈歆耕,文学报社长、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员。著有中篇小说集《孤岛》,中短篇报告文学集《青春驿站》、《海水下的冰山》,长篇报告文学《点击未来战争》、《泪洒海峡》、《赤色悲剧》、《废墟上的觉醒》,文化批评集《快语集》等多部。

书籍目录

序一并非只是猫逮老鼠的故事
序二非常态生存
引言“贼心”膨胀
第一章 战事荟萃——一位反扒“神警”的心灵成长史
 1.感恩“猪毛”
 2.“救命恩人”
 3.业余反扒
 4.套包魔术
 5.穿越“死亡”
 6.毛细血管
 7.神秘富豪
 8.千岁女贼团
 9.贼王的“阳光政策”
 10.拔不掉的“钉子”
 u.“一箭三雕”
 12.两根钢丝
 13.“快刀”女扒
 14.了6万元欠款单
 15.第六感觉
 16.小案牵出大案
 17.另类“药家鑫”
 18.搂草打兔子
 19.羊癫痫与金项链
 20.窃车“专业户”
 21.流水线作业
 22.贼头原本是法官
 23.“线人”
 24.装聋作哑
 25.自撞“枪口”
 26.“硕鼠”与“肥猫”
 27.群贼乱舞
 28.从“攻城”到“攻心”
第二章 鼠心独白——小偷口述实录
第三章 战争没有终结
附录:反扒“神警”胡雪林档案
后记:三年与三个月

章节摘录

14.“美丽”女贼路X,女,29岁采访时间:2009年8月28日下午哑语翻译:吴宝华(路X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小得多。如果用天生丽质来描述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或许带有修辞性的夸张。但说她生就一张相当漂亮的脸蛋则是不含水分的。皮肤白皙,标准的瓜子脸、杏仁眼、双眼皮。她说她来自贵州穷困的深山沟。我想她的姣好面容和皮肤,除了父母遗传,大概跟生长在未经污染的自然环境有关。遗憾的是她打着手势,张开嘴却无法像正常人那样作语言交流,让人心里免不住要发出惆怅的叹息。如果她不是聋哑人,又能受到正常的教育,也许她的命运完全不同。追逐她的体面的男士大概也得在后面排成长队。而现在,她只能在看守所里因犯偷窃罪而服刑。)我老家在贵州农村,开门满眼都是山,到村外要走十多个小时的路。爸爸妈妈都是种地的。我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他们对我还算好。什么时起开始聋哑的,我记不清了。我上过两年学就不上了,20多岁时,同乡带我出来打工。找不到工作,人家初看我长得还行,一听说是聋哑人就摇头。(我问,你为何不去学习中医按摩推拿,有一些正规的按摩会所或许会聘你)学按摩?不行。我试过,因为语言障碍,无法跟人交流,没人找我按摩。生意不好,老板怎么会要我?我和李X、刘X是在大街上碰到认识的,三个人就商量怎么挣钱,除了干这个我们想不出更好的法子。通常是我和李X望风,刘X下手。有时我们各做各的。去的地方有菜场、大商场、公交车。前年我在商场拎走一个女士的LV包,里面有2300块钱,被胡大发现抓住,因是初犯,关了几个月就放出来了。我偷了钱包,一般都是把钱拿出来,把钱包连同里面的身份证放到容易被人发现的窗台上,这样便于失主找到。这次被抓,判了我8个月,说是事情的性质严重。我和李X、刘X合伙,在医院里拎走了一个病人家属的包,里面有现金6500元。我知道这是人家用来治病救命的钱,太缺德了。我有一个男朋友,在盐城,也是聋哑人。他来看过我一次,往我看守所的帐号上打了500块钱生活费。

后记

非常态生存——《猫鼠博弈-小偷回忆录》读后廖建清读完陈歆耕历时三年采访写作的报告文学《小偷回忆录》,深为陈歆耕写作的认真和执着所感动,这部《小偷回忆录》提供的案例和素材更为犯罪心理的研究所不可多得。“小偷”在法律条文中的定义是“盗窃”。这是指“从财产所有者中非法取得、控制或者带走财物的行为”。盗窃犯罪古已有之,并且发展迅猛,危害巨大,根据美国2002年间《统一犯罪报告》所统计的各种犯罪数量的百分比,盗窃、入室行窃和机动车辆偷窃案在总犯罪案件中所占的比例高达88%。在中国,盗窃犯罪在总指标犯罪的占比也一直居高不下,据朱济民主编的《来自监狱的报告——中国盗窃犯心理研究》提供的数据,1995年盗窃案在总犯罪案件中所占的比例为58.4%.1961年为81%,1990年占到84.2%,至1995年严重盗窃犯罪无论是绝对数增加速度,还是其在严重刑事犯罪中比例数的增长速度均超过其他犯罪类型。并成为数量上占绝对多数的犯罪类型(罗大华、何为主编《犯罪心理学》P189)。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人进入盗窃这个行列?为什么盗贼行为难以遏制?成为社会学者、心理学家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在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中有一种失范理论或称紧张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遵从的生命,人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他们所处社会的价值观和态度的影响,简言之,特定社会下大多数人的需求和愿望也就是社会其它人的需求和愿望,根据失范理论,中国现阶段社会提倡财富和地位的积聚最重要,这就意味着社会所有的人都要为之奋斗,但是,具化到每一个个体,要达到社会大肆宣传的这些目标,社会提供给他们的机会和平台却是不平等的,一些人拥有良好的教育机会,社会关系,他们通过私人交往和家庭努力以达到这些目标,而另有一些社会和经济地位低的人,他们并没有机遇,教育和必要的社会关系以获取物质财富,以及经济和社会地位,因此当人们所珍视的财富价值观和目标以及特定社会所信奉的高自尊,与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可利用的合法手段之间所形成的差异和矛盾被全体成员所形成的差异和矛盾被个体感知到的时候,犯罪必将发生。在《小偷的回忆录》“红男绿女”一节中记录的陆××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他对金钱充满强烈欲望,在他的感知中“这个社会太现实了,没有钱就什么都没有,”他的理想是“他要做一个有钱人让别人看的起他”于是他进入了犯罪的行列。搜到2篇包含100万的在“活闹鬼”一节中,施××说:“你问我为什么会走上这条,我想朋友的影响很大吧。跟朋友在一起看到他们大把花钱、抽好烟、喝好酒,心里很羡慕,没钱就感到脸上无光,在朋友圈里混不开,我晓得他们的钱来路不正,但这世道没人关心你的钱是从哪里来的,你有钱就是大爷,没钱就是龟孙子,自己挣钱?没有别的本事,就好干这个(偷窃)”。陆××和施××的价值观虽然不是我们现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但却在现实社会中拥有巨大的市场。紧张理论认为,财富与权力的目标与为了达到这些目标的手段之间形成了紧张,个体与群体将体验到这种高水平的紧张,并会促使其决定是否通过违法行为以获取他所珍视的财富和权利。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相对相同的家庭经济、个人收入背景下,为什么有人能会去实施盗窃而有人则不会呢?心理学家SYKES的相对剥夺的概念也许能解释这种行为。相对剥夺指在评估经济犯罪的相关经济需要时,我们不应该考虑个体拥有什么样的收入状况,而应该衡量他们的财产跟他们所期望拥有的财产直接的差距。这种相对剥夺是个体认为自己当前所拥有的和自己实际上能够拥有的(即自己的目标)之间的心理差距。这个目标受到人们所属的社会群体或他们的所认同的社会强烈的影响。陆××并不具备当老板的能力,但他渴望拥有老板的名分。其实这种心理差距在很多人身上都有,陆××用盗窃的方式想缩小这种心理差距,显然和他个人认知动机相关联,这种人在动机上表现为对结果预测,以及预测了解到自己的行为将造成怎样的后果的能力。在《小偷回忆录》中所采访的对象中,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心灵迷宫”中的汪××,她取走她朋友卡中5000元钱后坐牢一年。“把猪肉串烤成羊肉串”中的李××,代看朋友偷来的电瓶车后代朋友坐牢。“流浪的心”中的的邹××,向网吧老板娘借钱不给就将老板娘的包拎走……如此等等的行为确实令人匪夷所思。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毕生认为:“不论是人或者动物的所有行为都被外部环境所控制。而控制的原理正像巴普洛夫早期研究所揭示的那样——过激产生的反应。后来的斯今纳学派行为主义思想更坚信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就是预测和控制行为。外部的环境刺激尽管不是导致所有行为的唯一因素,但是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小偷回忆录》中有相当一部分”罪犯“正是在受到这种外部环境的控制,在认知能力严重缺失的情况下作出了他们不认为触犯刑法的犯罪行为。在这种行为受到惩罚后,他们都意识到自己犯了罪,就如陆××所表述的那样:“我以后不会再做偷窃这样的傻事了”这里在偷窃行为受到惩罚之后的表述,在实施偷窃行为中,行为者把偷窃定义为是一件“傻事”,但如果他们在实施时就有这种认知,也许就不会实施这样的“傻事。”也就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这说明,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在他们的社会行为中是多么的重要。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在用各自独特的方式去感知、理解和回报社会,因此“犯罪行为是个体一种自觉的应对策略而非越轨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犯罪行为是在某一种情况下个人所发现或者认为的唯一有效的应对方式”。实施犯罪可以认为是个人在不良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条件下所采取的一种应对策略或者生存之道,因为在某一种情况下人们总是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来应对各种情况而不是优先考虑别人会用什么方式或者这种方式是否符合社会的准则。细读《小偷回忆录》,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态生存的群体。 这个群体有着显著的特征。第一,这个群体中的人自我效能感普遍缺失。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概念。所谓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其中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结果的推测;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小偷回忆录》一书中所记录的每一个人去偷窃的最大理由就是“来钱快”。他们生活的所有目标就是弄到更多的钱,而实际上他们实施的偷窃行为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存状态。却沦为一种典型的动物性生存,尤如一只鸡总在埋头寻找可以吃的食物,除此之处别无想法。在《小偷回忆录》中采访的对象,失学、失业是一个比较普遍的情境,当各种情境上升为压力和时候,他们受到认知水平的局限,不约而同选择了“盗窃”这种生存之道。在“无头苍蝇”一节中的王××就很坦然地说:“我一无文化、二无才能、三无技能,在这个社会靠什么生存下去呢?那只有靠偷。”在小偷回忆录中的“贼性难改”一节中的乔XX的行为就很能说明问题。乔××也是那种“一无文化、二无才能、三无技能”的农村孩子,但他有农村孩子特有的优秀品质:勤劳、能吃苦。一个勤劳、能吃苦的农村孩子是怎么沦为窃贼的呢?15岁,表哥带他出来打工。第一个月,表哥给了他200块钱,他“开心得心脏跟兔子一样直蹦。以前他从未见过100块面值的钱”。2000年时,他到了一家砖瓦厂打工,是计件制,多做多得。他个农村孩子,特能吃苦,拚命做,为的是多挣钱。这时,他一个月可以拿到1000多。从一个月200块钱就“开心的心脏跟兔子一样直蹦”,到一个月可以拿到1000多,乔××并没有特别高兴。当有朋友动员他到上海工作好找,工资也高时。他就心动了,到了上海才晓得,他这个只读过4年书,斗大字识不了几筐的半文盲,要在上海找一块立身之地,简直比登天还难。找不到工作,身边钱又花光了,朋友就动员他跟他合伙到工地上盗窃。乔××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进入了偷窃的行列。如果这时他能回归到农村孩子勤劳、能吃苦特有的品质上,他的生活也许就是另一种形态。而实际上后来他又有了实现自我效能的机会,但他没有抓住。回家只待了不到两个月,他就待不住了。种田起早摸黑,更不挣钱。他又到上海继续找工作,终于在安亭一家小地板厂安顿下来。老板处在创业期,工人总共才二三十人,他每天天一亮就到了工地。工人没上班,他已上班了。为了能保住饭碗,他干活很卖力,经常主动加班。别人不愿干的脏、苦、累活,只要老板分配给他,他都不打咯楞。只要老板对他使个眼色,他就晓得该干什么。老板对他也特好,他买夜宵,也会给他买一份。一个月的工钱有1400元,觉得很满足了。当时车间主任的月薪也只有2000元。干了一年多,这个厂要扩建,要搬到新地方去。这阵子经常有老乡、朋友来找他玩,谈到周围一些厂的工资比他拿的要高,他就心动了,想跳槽。不再像以前主动加班了。老板看他能吃苦,找他谈了好多次,动员他跟他一起到新厂去,工资也会比现在高,他说:“这里除了我要你,没人要你!”但他不知为什么听不进去。他说新厂太远,他不去了。已经有朋友给他联系了新单位。离开这家地板厂后,他找承诺给他联系工作的朋友,但联系不上他。他自己找工作,又找不到。想回原厂,感到丢人。有几次,他忍不住要给原厂老板打电话,但面子放不下,拿起电话又放下了。于是他就到处打零工。他原来工作过的地板厂后来做大了,员工从原先二三十人,增加到400人。老板原先开摩托上班,现在开保时捷了。在我们看来,乔××的行为十分愚蠢,但他的行为实质上是自我效能感的缺失所致。班杜拉教授说,“人们很容易有强烈的自尊心──只要降低目标就好了。”如果乔××能够降低目标在地板厂继续工作下去,他的生活可能会是另一种样子。在他走头无路时,他认识了一个30多岁的四川人老王。他发现老王只是借打零工的幌子,实际干的是偷窃勾当。老王让他跟他合伙做。于是他给老王打下手。每到工地去偷一次,他可以分到几百块钱。乔××就这样一步步地把自己推进了监狱。第二,这个群体的人普遍缺失延迟满足的能力。他们追求的是即时享乐。延迟满足,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为了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长远的利益,获得更大的享受而自愿延缓目前需要的满足,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欲望,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延迟满足往往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表现,也是情商的重要构成成分。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 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米歇尔希望通过棉花糖实验的的研究测试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在米歇尔看来,这个棉花糖实验对参加者的未来有很强的预测性。“如果有的孩子可以控制自己而得到更多的棉花糖,那么他就可以去学习而不是看电视”,米歇尔说,“将来他也会积攒更多的钱来养老。他得到的不仅仅是棉花糖”。米歇尔通过给不同阶层的孩子做同样的实验,他发现穷人家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低于平均水平。“生长在贫苦家庭的孩子相对处理'延迟满足'的机会就少,这个实验说明: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强,他们能够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的实现。“宠爱放纵”是我们在教育孩子中经常被提及的反面典型。而“宠爱放纵”实质上就是对应于“延迟满足”的“即时满足”。在《小偷回忆录》“飞车党”一节中的成X说“我晓得我犯罪的最大原因是玩心太重,我没有任何生活压力,吃喝靠父母,花钱靠两个姐姐。饭来张口,花钱伸手。这种对孩子”即时满足“的教育方式怎么可能教育出有出息的人才呢?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吃葡萄的文字,”有一堆葡萄,乐观主义者,必是从最坏的一个葡萄开始吃,一直吃到最好的一个葡萄,把希望永远留在前头;悲观主义则相反,越吃葡萄越坏,吃到绝望为止。“其实,后一种人往往不能忍受延迟满足,他们必须即刻体验满足和快乐,即使这样做会透支未来。生活中,有人喜欢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总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放到最后。这正如吃葡萄一样,先拣好的吃,但是甜美的葡萄总是消失得那么快,面对剩下酸涩的果实,先前的美好转眼间不知去向,面对必须解决问题也没了勇气和动力。不仅因为前面的”甜美“让眼前的这堆更加无法下咽,而且再也没有任何诱惑和奖励值得期待了。这样的生活方式不仅让我们从快乐开始以痛苦结束,还会造成无尽的逃避和拖延。今天的甜葡萄吃完了,我们会找甜苹果、甜菠萝,甚至预支明天的或者讨借别人的,总之不要去面对残局就好。《小偷回忆录》一书中郑XX自喻是”烂泥萝卜“。(这是苏北当地一句俗语。紧接在后面还有一句是”洗一段吃一段“),意谓某个人对人生没有要求,像踩西瓜皮那样,滑到哪算哪。“流浪的心”的邹XX就是一个典型。她初中二年级没有读完,就不想读了。18岁时出去打工。每个月的报酬是1000多块钱。手里有钱了,“我下班就出去玩,跟一起上班的同事和认识的同乡姐妹去逛夜市、溜旱冰,到KTV唱歌……我有钱就花,脑子里没有存钱的概念。这天我感觉肚子痛,想去买药,到医院打吊针,但身边没有钱。我说过我没有存钱习惯,有钱就花。我看到有一款手机自己喜欢,就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我不想未来,不想个人问题,只图自己一时痛快。因此,我身边基本没有余钱。家里也不需要我寄钱。我跟网吧的老板娘借钱。老板娘很冷漠地说,你刚来这里不能借钱给你。我看跟老板娘借钱没辙,就不跟她打招呼,把网吧收银台抽屉里的钱和老板娘搁在吧台上的拎包里的钱取走了,加起来一共2000块钱……“致命诱惑”中的郜XX生性懒散,结识了一帮酒友牌友舞友,成天不是打牌,就是到舞厅跳舞。他沾上毒品就是在舞厅。“你问我为什么戒不掉吸毒的毛病?不是我不想戒,是身体和意志控制不住。只要没有人强制监督,我就忍不住要吸。”他曾三次被抓进戒毒所和劳改农场强制戒毒,第四次就被抓进了这个刑事看守所。“这六七年,我大多时间都是在戒毒所、劳改农场和看守所度过的。只有到了戒毒所和看守所我才能被迫停止吸毒,否则我无法控制自己。毒品对我的诱惑我无法抗拒。”“老婆与酒”中的仲XX说他“烟也抽,但最离不开的是酒,要是一天不喝人就跟晒蔫的瓜秧子似的没劲。每天有二两白酒,我赛神仙了。关在这里最大的痛苦是,不是想喝酒,就有酒喝。一个只要即时满足”想抽就抽,想喝就喝“的46岁的男人。他的生存状态怎么可能得到提升呢?很显然,在盗窃犯罪中。大部分罪犯的犯罪动机为了金钱以及一些其他的有形资产,但同时他们可以由此而得到在主观上、心理上或社会性的满足。陆××说他这几年挣了”大概不小于50万吧“手里有了钱,”他也像老板那样,带着朋友到夜总会、酒吧消费、叫小姐、开洋酒、大把的花钱…他要体验当老板的感觉,钱花了心理舒服,看到小姐、服务生围着他们转,老板、老板不停的叫,小姐夸他年纪这么轻就当老板,用白花花的胸脯不停地在他的胳膊上蹭,那感觉比皇帝老儿还快活,他花钱要的就是这种感觉“在小偷回忆录中采访的小偷,绝大多数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在家庭经济,个人收入方面大多处在社会的底层,但这是不是就说明,相对贫困必然导致犯罪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由于崇高理想的缺失,他们普遍没有自尊感,这种自尊感首先来自家庭的教育,当自尊感在家庭教育中缺失后,孩子长成了大人,内心却没没有自尊,他们偷窃,关进去,出来后,又重蹈覆辙,二进宫,在”贼性难改“一节中乔××说:“每当他对管教人员的呼来唤去表示不满时,管教人员就会说,他没请你进来,谁叫你犯罪的,这么一说他就嘻住了,没错,想想在这里,人还谈什么脸面,我这是第三次进来。”在我们传统道德规范中,小偷是最被人所不耻的,也只有那些没有自尊的人才会去做偷窃的勾当。如果我们将小偷群体做一个粗略的疏理,我们会发现以下几点小偷之所以成为小偷——也就是小偷成长——的共性:1、既往曾有趁受害者不在场偷窃贵重物品的历史。2、曾有受害者在场的情况下实施偷窃的现象。3、与不良同伙一起偷窃。4、冲动、表现为反复寻求即刻满足,判断力削弱,不恰当的冒险。以及不愿停止偷窃,不愿考虑这些行为导致的后果。5、对偷窃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不良影响缺乏内疚、自责或同情。6、坚持不对自己的违法行为负责,将偷窃行为合理化或寻找借口。7、以偷窃行为来表达自己强烈的愤怒感。8、对物质利益、地位或权势有强烈的占有欲。9、潜在的抑郁、焦虑或不安全感导致了偷窃行为以此做为求救的信号。10、由既往的丧失、遗弃体验而导致了根深蒂固的剥夺感。11、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对偷窃行为予以公开的或心照不宣的支持。最后我想借《小偷回忆录》出版之机对小偷的改造提几点建议。在“把看守所的牌子挂到区政府去”一节中的吴XX说:“监狱能把人改造好?这是骗人的。一个普通的人进监狱,学不到好东西,可能学到坏东西。”其他一些小偷也有类似的表达。这种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监狱改造工作者的关注。我们传统的罪犯改造仍然停留在劳动改造上,即将劳动做为惩罚性的手段或工具。但从犯罪心理研究的视角看问题,我们认为偷窃行为的改造应更多地以心理改造做为犯罪改造出发的基点。首先要对偷窃者的心理进行心理测试及评估。主要关注:评定偷窃者是否情绪因素,精神病性症状或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导致偷窃行为。排除由学习障碍或智能缺陷而导致偷窃者判断能力削弱而导致偷窃行为发生。评估偷窃者物质滥用情况。收集偷窃行为详细的既往史,包括发生年龄、频率、偷窃物品的价值及导致偷窃行为的系列事件,以利于评估偷窃者违法行为的原因。其次,建议在对偷窃行为改造过程中的可应用的策略。将所有偷来的物品返还给失主。安排偷窃者向受害者提供口头或书面道歉。安排偷窃者参加家庭劳动,以赔偿所偷物品。看护者对偷窃式破门而入行为设立明确书面的规则及惩处措施,告知偷窃者,并让其复述这些规划及措施,以显示对看护者期望的理解。看护者帮助偷窃者提供有效的自我控制技术。看护者、监管者、偷窃者共同制定承诺书,明确规定行为界限,要求偷窃者在承诺书上签名,并张贴在家中显眼之处。教会偷窃者自我控制筹略,帮助其抵制实施偷窃行为的冲动。对偷窃者的偷窃行为,指出这行为对自己及他人的影响。帮助偷窃者认识到自己的偷窃行为对受害者的不良影响,并要求其列出10种对他人的不良影响。探讨偷窃者偷窃的个人逻辑性的或非理性的想法,帮助其认识到偷窃行为对自己的不良影响。教育偷窃者,尊重他人及他人财产是建立彼此信任与尊重的人际关系的基础。面质偷窃者将自己的偷窃行为合理化,偷窃行为寻找借口,以及不愿为认错行为承担责任的言论。鼓励看护者对偷窃者积极的行为或负责任行为常给予以赞扬及正性强化。13、看护者每天花一些时间(至少15分钟)与偷窃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让其讨论自己的忧虑,困惑,问题,与其分享每天的活动。14、探讨偷窃者对权利感、财富及地位的痴迷导致偷窃者对权利,对物质利益或地位过分看重的因素。15、评定看护者对偷窃所有的需求都予以满足的行为公式,导致了偷窃行为。16、面质看护者,要求他们对偷窃者的偷窃行为或明或暗的支持。17、探讨导致偷窃者偷窃行为的家庭动力机制,帮助其认识到目前偷窃行为与即往包租、虐待或哺养三者的关系。18、安排偷窃者给缺席的看护者写一封信,帮助其表达有关分离或是遗养问题的感受。19、帮助偷窃者建立在未满足的需求或潜在的痛苦情绪与偷窃行为三者的关系。20、帮助偷窃者确认支持性的人员,可以向他们寻求支持及接纳而不是继续以偷窃行为做为寻求帮助的信号。21、帮助偷窃者确认用建设性的方式来满足自己没有实现的需求,而不是通过偷窃行为。22、确认3-5个榜样人物,并列出自己对每位榜样人物敬佩的理由,鼓励争取以相似的积极性以达到自己的目标。23、教会偷窃者有效的控制技术,帮助其通过恰当的语言及健康的躯体行为表达愤怒的情绪,而不是通过偷窃来宣泄情感或攻击的冲动。24、教会偷窃行为是否与报复的欲望有关,并让其学会正向表达受伤及愤怒。25、探讨偷窃者有效的解决冲突技巧,确认问题所在,思索适合的处理方法,选择一种方法,付诸行为,评估结果。26教育偷窃者同伴团体对个人决定的影响,回顾其受到的同伴的不良影响,教会其有效的交流及决断技能,以成功抵御同伴影响或压力。帮助偷窃者确认更有建设性的方式,以获得同伴的支持与接纳,而不是通过参与不良同伴团体偷窃活动来获得。安排偷窃者参加职业培训,培养其基本的职业技能,鼓励并深化其责任心,对督导权威胜尊重,遵守职员守则。教会偷窃者管理金钱的技能,以获得延迟满足的能力,并抑制购买冲动,使其能够储存一部分,购买更需要或更有价值的物品。第三,施教中可适当应用角色扮演技术和心理剧。角色示范技术:对偷窃行为承担责任的言论增多减去为自已行为寻找借口或将偷窃行为归咎于他人的言论。最后,我们还应关注可能导致偷窃行为的家庭问题。如贫穷(信号相寻剥夺)、缺乏父母管教、忽视内心小孩的情感成长、冷漠和虐待(心理与身体虐待)、父母有敌视社会的行为或言论(根据国内的一些早期研究发现:父亲的角色功能的缺失或弱化、异化将直接导致未成年子女对权威感的认识,对规则与权威的认识的失范)。(作者为犯罪心理学博士)2011-8-10


编辑推荐

《小偷回忆录:猫鼠博弈》编辑推荐:一部将新闻性、真实性、文学性高度融合的书。对人性异变的考察、犯罪心理的分析、道德灵魂沉沦的拷问,都令人瞠目而惊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猫鼠博弈 PDF格式下载



非虚构类作品的力量来自于真实。这本书通过小偷犯罪心理调查,折射出当下社会道德情境面临的种种困扰,令人震惊、震撼!


相当优秀的调查文学


一口气读完,很有意思有内容的一本书,让我了解了许多。


喜欢,不错,值得购买


还不错1值得一看


好多宣传都说得很好,我觉得一般吧


看了广告买的,视角比较独特新颖,算一本好书吧


挺不错的书 值得推荐


没有什么文学性,仅仅是了解了一个群体的生活。小偷可恨,人人得而诛之,小偷也很可怜。


书的内容不算多,属于报告文学,看着还可以。


原来在报上看了些连载,觉得有些意思,看了可以防盗,买了又后悔,文笔真的不咋的。


在广州日报上连载的,看左后好喜欢买的


这个社会为何有这么多人从事扒窃,他们为什么会堕落到这个群体中?这本书通过扎实的调查给出了答案,每一个不想让财物失窃的人、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法制部门都应该关注本书提供的丰富信息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