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历史哲学研究
2012-9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章伟文
429
462000
对中国特色历史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离不开对易学历史哲学的探讨。易学历史哲学主要考察中国历代易学思想家们对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历史发展终极原因和动力、历史认识之方法和性质、历史的意义和价值、历史主体与客体关系等问题的思考。在中国,历史的兴衰存亡,往往引发人们现实的“忧患”意识,易学所揭示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等“居安思危”原则,成为人们修身治国的重要理念。通过章伟文所著的《易学历史哲学研究》,我们希望能发掘出易学历史哲学所蕴涵的丰富理论思想,总结出易学历史哲学的理论特色和逻辑发展进程,以探讨其对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和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章伟文
男,1969年生,江西临川人,历史学博士、哲学博士后。曾担任国家“十五”重点图书规划出版项目《中华道藏》丛书之编委,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易学哲学、道教哲学和历史哲学。现主持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道教易学研究”;还参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助重大项目“易学哲学问题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主要学术专著为《宋元道教易学初探》、《全真学案——郝大通学案》,另有《中国哲学概论》、《道藏说略》、《历史观念大学读本》、《新时期中西哲学大论辩》、《中国唯心论史》、《春秋繁露译注》等合著,发表学术论文五十多篇。
引言 易学历史观导论
第一节 《周易》中的历史观
一 《周易》中“天命论”的神意历史观
二 对历史价值的肯定
第二节 汉唐易学与历史观
第三节 宋明易学与历史哲学
第一章 《易传》的历史发展观
第一节 《彖》、《象》、《文言》中的历史观
一 天下随时、顺动的历史发展观
二 阴阳和合、上下相应的理想社会形态观
三 仁义中正的理想历史人格
第二节 《周易·系辞》的历史观
一 一阴一阳之谓道: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历史变化、发展的状态
三 穷神知化,德之盛也:人可以认识、理解历史的变化和发展
第三节 《周易·序卦传》的历史观
第二章 汉代象数易学中的历史哲学
——以《京氏易传》、《易纬》为例
第一节 汉代经学中历史哲学问题的凸显
第二节 京房的易学历史哲学
一 “八宫卦”说中的阴阳消长规律所体现的历史哲学思想
二 建候、起月、卦气、积算与历史规律性
三 “五星”和“二十八宿”配卦及风角占候之说
第三节 《易纬》中的历史哲学思想
一 《周易乾凿度》的历史观
二 《易纬·稽览图》的历史观
三 《易纬·通卦验》的历史观
第四节 汉代象数易学之历史使命
第三章 玄学易中的历史哲学
——以王弼为中心
第一节 “物无妄然,必由其理”:对历史规律之存在的肯定
一 物无妄然,必由其理一
二 易、老互训的历史哲学
第二节 “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也”:关于历史规律把握的问题
一 名其卦则吉凶从其类,存其时则动静应其用
二 卦以反对,爻亦皆变
三 吉凶有时,动静有适
第三节 “情伪生变”、“穷困谋通”:历史发展之动力
一 情伪生变
二 穷困谋通
第四节 “动息则静,返归于道”:历史的终极目的
一 功成无为,居正得吉
二 于“有物之极”必明其“所由之宗”
第五节 “无私于物”、“振弱兴衰”、“宣弘大化”:历史主体的品格与责任
一 无私于物
二 振弱兴衰,宣弘大化
三 守母以存子,崇本以举末
第四章 图书易学与历史哲学
——以陈抟、邵雍为中心
第一节 陈抟的易学历史哲学思想
一 陈抟的“易龙图”与宇宙自然演变之历史
二 “龙图易”与陈抟社会历史观的关系
第二节 邵雍的易学历史哲学思想
一 “分阴分阳,迭用柔刚”:论宇宙自然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
二 “皇帝王伯”与“元会运世”:论历史发展的阶段和过程
三 “显诸仁,藏诸用”:论历史的形上理体
四 “数往者顺,知来者逆”:论历史发展的循环及规律性
第五章 以史证经与历史哲学
——以司马光、杨万里为中心
第一节 司马光的易学历史哲学
一 “凡宇宙之间皆易”:提出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原则——“易”道
二 “圣人作《易》,为数亦为义,义急数亦急”:论易道的表现形式与内容
三 “见微而知彰,原始而知终”:论《易》所具的史学功能
四 “阳非阴不成,阴非阳不生;阴阳之道表里相承”:社会历史的理想存在方式
第二节 杨万里的易学历史观
一 论历史生成之基础:易者,生生无息之理也
二 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易》形天下无形之理、穷天下无穷之事
三 论历史发展的动力与过程:易道之用存乎变
四 论历史发展的规律:易道之体存乎常
五 论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易道之行存乎人
第六章 “气学派”的易学历史观
——以张载为中心
第一节 “太虚即气”与“一物两体”
一 太虚即气
二 一物两体
第二节 “穷神知化”,“豫为之备”
一 神化与通变
二 穷神知化
三 豫为之备
第三节 “与天地相参”:理想的历史人格
一 造位天德,成性跻圣
二 思勉力行与德盛仁熟
三 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
四 “为学”与“立志”
五 不愿乎外与博施济众
第四节 “渐复三代”,“望道欲见”:理想社会之设想
一 井田制
二 封建制
三 宗法制
四 民心、气运与天命
第五节 历史进化的眼光与观史之方法
一 通其变,使民不倦
二 以理观之,以意逆志
第七章 理学易中的历史哲学
——以程颐、朱熹为中心
第一节 程颐的易学历史哲学思想
一 “理必有对待,生生之本也”:论历史发展的动力
二 “随时变易以从道”:论历史规律与历史价值的评判标准
三 “体用一原,显微无间”:论历史现象与历史本体的关系
第二节 朱熹的易学历史哲学思想
一 “阴阳有个流行底,有个定位底”:论历史发展的形态
二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对历史本体的思考
三 历史之理想:王道政治
第八章 对宋明易学历史哲学的总结
——王夫之的易学与历史哲学
第一节 “理势合一”的历史发展观
一 理势合
二 天下惟器,象外无道
第二节 “天地之化日新”的变化观与“阴阳者气之二体,动静者气之二几”的历史发展动力观
一 变化日新
二 阴阳者气之二体,动静者气之二几
第三节 “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的历史辩证法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因易道变化,无有一定,故君子不自为时,必以时之变易为时,动之以时则得其理,得其理而动,虽动而不妄。如《乾》之初九,阳德在下,虽有德而无位,只能“潜而勿用”,此“潜”非杨朱之“为我”;《乾》九二爻,阳德出施而周,宜见而动,此“见”亦非墨子之“兼爱”,时易则其动亦异。又坤之六三居下卦之上,“或从王事”,其象以发为主;六四则“括囊”,由动而变为默。故只有见几而作,循易之理而动,方能吉无不利。杨万里认为,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使命各不相同,统治者要因时、因地而制宜,以适应历史发展之大势。其解《周易·需》九五爻辞“需于酒食,贞吉”,提出社会有“济险之时”、有“履平之时”,时不同、治亦异,不可移济险之道为履平之道。就《需》卦言,其下卦为乾,上卦为坎,乾三阳汇而进,坎之二阴引而退,坎中九五爻以阳刚居中得正而位天位,坎之险难得以夷平、消解,表明天下达于治平。于此天下相安无事之时,杨万里认为当涵养休息,切不可移济险之道为履平之道。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无险而行险,导致扰民过甚,就是以履平之时为济险之时,从而移济险之道为履平之道,非唯不可取,还直接导致了秦亡与汉衰;而周平王、晋元帝在国家、社会有险的情况下,苟且偷安,这是以济险之时为履平之时,亦分不清历史之形势;只有周之成、康,汉之文、景知万物需雨泽,人需饮食,天下需涵养,故能以酒食养天下,这才可以称得上是履行了履平之道。故过于为或不及为,皆为过。杨万里解《周易·解》“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说:“天下有难常过于为,天下无难常不及为,过于为则扰,不及为则偷,《蹇》至《解》则难散矣,如西南之坤,安而静矣,害已除而无所往,故宜来复,而不可以过于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