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苏区研究论文精粹

何友良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9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何友良等  

页数:

234  

字数:

26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苏区研究丛书:苏区研究论文精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以特定的地域为个案或中心,对中央苏区或江西进行了讨论,是江西师范大学苏区振兴研究部分成果的展示。作者们坚持史料和理论并重,十分注重史料的收集与考辨,比较熟练地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分析,同时也借鉴引用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简介

何友良,1953年生,江西高安人。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赣南师范学院中央苏区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苏区史、民国史的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江西省社科规划课题多项,主要著作有《中央苏区史略》(合著)、《中国苏维埃区域社会变动史》、《江西通史·民国卷》等,在《近代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获得省部级优秀成果奖20多次。《苏区制度、社会和民众研究》入选国家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是我省社科界第一步入选文库的成果。

书籍目录

苏区整体史研究
论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历史定位与影响.
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移植”及演进
中央苏区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主要发祥地
苏区革命斗争研究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组建问题考辨
毛泽东与红军赣湘进军
中共、粤系、蒋介石:1934年秋的博弈
苏区革命动员研究
从乡村自治到苏维埃革命
——以国共两党对农会和民团的认识演变为中心
农民性格与中共的乡村动员模式
——以中央苏区为中心的考察
“红五月运动”的兴起及其运作模式(1921—1935)
革命前后苏区社会经济变迁
中央苏区平分土地政策与农民权益保障的再认识
苏区革命与传统乡村社会结构变迁
农村合作与金融“下乡”
——1934—1937年赣闽边区农村经济复苏考察

章节摘录

  (二)建立以中共执政为核心的基本制度框架,为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建构和社会治理提供了政治基础  早在苏维埃运动中期,就有国民党人对比国共的制度设置,认为苏区基层政治结构富有特点和效能,乡、区苏维埃和党团框架下的党政紧密结合,使“其下层政治组织,比较健全,各项工作较易推进”,运用灵活,在其治理之下,苏区内“几无废人”,“尤无废事”,值得仿效。如今的研究者对此同样给予高度关注。学者陈永发在其研究中,将建立基层政治结构作为苏维埃及其后革命历史的三大焦点之一,认为经由土地革命建立的、能够与上层政治结构相呼应的农村基层结构,是红军成功应对军事镇压的“制胜关键”和中共成功控制与动员国家资源的新体系。还有学者进一步指出,苏维埃政权的作为“也让晚清以来,国家治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开始产生实质改变。相较于晚清和国民政府,苏维埃政权以更为实际和有效的手段,将治理性透过政治制度的设计和经济与军事动员的手段,表现出来。这种政治策略的贯彻,甚至让它的政治宿敌——南京政权——都不得不为之折服”。新的制度设置及其体现的效能,初步显示了国家与社会、国家与人民关系的重要变化,产生了广泛影响。  从更为宏观的层面看,苏维埃时期的制度构建与实践,打下了中共执政的制度基础。在苏维埃运动中创建的中共执政制度和领导方式,党指挥枪的制度原则和人民战争的战争体系,奠定了中共领导地位、党政关系、党军关系和与人民关系的制度基础和基本方向,都在其后得到坚持并不断发展和改革完善。作为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本质、上也是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度的延伸、扩大和完善。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商决政治制度时,毛泽东几次指出:“我们不采取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会制度,而采取无产阶级共和国的苏维埃制度。代表会议就是苏维埃。自然,在内容上我们和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是有区别的,我们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苏维埃,‘苏维埃’这个外来语我们不用,而叫做人民代表会议。”这就深刻说明了二者的内在继承性,二者的阶级基础与代表性确有狭宽之分,但在中共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这一制度核心上,其内在联系也十分清晰。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苏区研究论文精粹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