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道光皇帝

喻大华 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2-1  

出版社:

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

喻大华  

页数:

23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的主人公——道光皇帝是一位怎样的君主呢?在中国历史上,他又曾经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翻开此书,您就能看到抗争与无奈、果敢与踟蹰、勤政与苟安,看到有那么多的东西藏在了历史的背后。  道光皇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后一位君主,又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位君主。 道光去世于1850年,距今将近一百六十年了。此间,中国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变,然而,我们走出了那场发端于道光中叶的社会大变革吗?晚清“自强”、“求富”的口号,在今天丧失了历史价值吗? 应该承认,中国人民依然致力于国家富强的努力和发展模式的探索,那场发端于道光中叶的跨世纪的社会大变革并没有完全结束。困扰道光皇帝的边疆矛盾、民族纠纷、毒品泛滥、吏治腐败、经济危机、西方压迫等问题,不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吗! 中国两千年皇帝制度中涌现出了像秦皇汉武那样雄才大略的君主,涌现出了像唐宗宋祖那样贤明仁慈的皇帝,但若论与今天中国联系紧密、影响犹存的皇帝,当首推道光。真是千年朝堂,鲜有此帝! 可见,道光皇帝离我们并不遥远,他的王朝就是今天中国的“昨天”。回顾中国的“昨天”,绝不是为了不忘过去那点事儿,而是要把“昨天”当成“今天”的镜子,把昨天当成今天进步的基础。 让我们站在先人的肩膀上,比先人看得更远! 让我们走近道光皇帝,登上中国历史的“分水岭”,去感受那充满屈辱而又不乏壮丽的艰难岁月吧!感谢先贤,敬畏历史!

作者简介

喻大华,
1963年2月生,辽宁辽阳人。先后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辽宁师范大学教授。
主讲中国史学史、史学论文写作、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等课程。研究方向为晚清史、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十余年来,出版《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等著作两部,参编著作近十部,发表论文七十余篇。

书籍目录

天降大任 乾隆嫡孙,文武双全 疑云之中,承继大统遗诏风波 祸从天降,陈年老账 多磕头,少说话 好好先生,升迁有道吏治难清 无度官员,欲壑难填 朝野上下,潜规盛行 显赫朝廷,公然卖官抠门皇帝 天子抠门,举世无双 俭德为荣,勤吝治国海运皇粮 漕运弊生,利害攸关 馊主意,坏算盘惩治盐枭 楚材挑重担,平步踏青云 半壁重臣,有道明君 盐法改革,迫在眉睫英吉利叩关 天朝闭关,英国挑战 礼仪军事,隐忍对决虎门销烟 烟深海国,圣颜大怒 生死苟利,祸福避趋战前疑云 风口浪尖,暗涌横流 寸光鼠目,茫然决策如此退敌 君庸臣佞,牺牲忠良 有奶便是娘,墙倒众人推城下之盟 主和不主战,贼船卖国 战败不倒架,慷慨施舍王朝末路 国之鼹鼠,监守自盗 入城风波,退中有进道光宫闱 佳丽三千,知音有几 婆媳反目,遗恨之爱 子嗣虽多,成器者少慕陵盖棺 道光西去,成丰登基 风云散尽,盖棺论定道光大事记后记

章节摘录

祸从天降,陈年老账道光皇帝跟军机大臣翻脸了。道光登上皇帝宝座仅仅十天,朝堂上就发生了一场大风波,一方义正词严,咄咄逼人;另一方满腹委屈,不甘示弱。双方对立的焦点是“乾隆皇帝到底出生在哪里”?结果自然是皇帝大获全胜,两位领班军机大臣被撵出了军机处。其实,这场风波并不是为了搞清楚“乾隆皇帝的出生地”,而是道光皇帝对军机处的一次大改组,也可以说是对政府的一次改组。所谓“乾隆的出生地”问题,不过是道光找的一个引子或借口。在中国历史上,每当新皇帝上台,先帝所用的大臣往往要被清洗撤换,严重点儿的恐怕身家不保。这就是古语所说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当事人一般容易生出“世态炎凉”、“人走茶凉”之类的想法,其实,事情并非这么简单。每个皇帝的执政风格不同,对大臣的要求自然不一样;而且,新皇帝上台之初豪情万丈,要做一番事业,总要有一批善于领会、理解和执行的亲信。以前先帝使用的那帮暮气沉沉的大臣自然在淘汰之列,所以,上台之初的道光皇帝首先改组军机处也不足为怪。为什么从军机处入手?这要从中国的皇帝制度说起。中国的帝制创立于秦朝,基本体制是皇帝之下设置宰相,总领百官,治理天下。也就是说,皇帝和文武百官之间隔着一个宰相,宰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相当大。打个比方讲,皇帝是法人代表,是董事长,宰相就是总经理。但是,这个董事长与总经理常常会发生矛盾,董事长对总经理既不放权,也不放心,所以,明朝就废了宰相,这就成了董事长身兼总经理。这样一来君权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巩固。但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什么弊:累。毫不夸张地说,从那时起,皇帝就成了天底下最辛苦的人,每天必须研究几十道总共几万字的奏折,并且要拿出对策,每天还得召见几拨中央及地方官员,这对皇帝智力和精力的要求几乎达到了极限。繁重的工作无人可以分担,也没人敢分担;又没有人可以诉苦,皇帝就是累死也没人心疼,你给自家干活,你累你活该,找谁诉苦去?当然,皇帝若不想把国家治理好的话,另当别论。累固然难以承受,但更严重的是即使累死也干不完。所以,明朝后来设立了专门辅助皇帝的机构:内阁。这样看来,内阁的一把手不就是不叫宰相的宰相了吗?对,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这么说,看来,明朝废宰相废得不彻底。比较而言,清朝做得较为彻底。清朝是如何设立军机处的呢?那是雍正七年(1729),雍正帝借口对西北用兵,绕过内阁,设立了一个临时性的辅佐机构:军机处。实际上,从那时起,军机处就成了皇帝的私人秘书处,不是国家的正式衙门,举国上下无论中央还是地方没有任何一个部门、任何一个官员归军机处领导,它仅为皇上服务,军机大臣只有六七个人,下有十几个军机章京,作为军机大臣的僚属,而且军机处连个正式的官署都没有。军机大臣由皇帝从中央各部长官中指派,保留原来待遇,入军机处办事。为什么还保留原来的待遇呢?因为军机大臣本身不发俸禄,依然领取原来的俸禄。虽然说军机处是临时机构,但直到宣统三年(1911)才裁撤,存在达一百八十二年之久,这大概是世界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临时”机构了。为什么延续如此之久呢?因为这个机构对维护皇权,保证国家机器顺畅运转太有利、太有必要了,皇帝离不开它。军机大臣主要有两个职责:第一,替皇上写圣旨,然后下发各地执行,这个权力不小。第二,当皇上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可以提出建议,这个权力就更大了。由此可见,军机大臣直接影响或左右着皇帝。有了军机处,皇帝的工作量大大减轻,能够从日理万机中解脱出来。正因为军机处不是个正式衙门,所以,没有一般衙门的暮气;人少,反倒提高了办事效率;没有属官,就不可能形成和发展帮派势力,从而对抗皇权。可见,军机处既可为皇上分劳,又不至于威胁皇权;它既是皇权的工具,又依附于皇权而存在。军机处没有官署,皇帝借给它一间半房,不够,后来又借了三间半,凑成五间。既然是借,当然不会把好房子借给它,军机处就设在紫禁城里的隆宗门东,乾清门西,一溜平房,紧挨着皇宫内廷的大墙。军机大臣昼夜值班,有些十万火急的军国大事,哪怕是半夜,也要请示皇帝,所以,军机处离皇帝的寝宫:养心殿和“天子正衙”乾清宫都很近。现在到故宫参观的人看了军机处旧址,无不大失所望,原来威名赫赫的军机处居然这般局促简陋!其实,前些年这里还是个小卖店,大概五六年前,故宫才恢复了军机处的原貌。军机处虽然是个临时机构,连办公地方也没有,但是军机大臣却是个炙手可热的职位。因为一旦成为军机大臣也就意味着成了皇帝的亲信,前途无量自不待言。虽然待遇不高,仍拿原任职务的俸禄,但哪省督抚进京敢不拜见军机大臣?天一热,各地官员就会纷纷奉上“冰敬”(降温费);天一凉,无数笔的“炭敬”(取暖费)争先恐后地入了腰包。清朝的政治很特殊,中央官员地位的高低不是仅看品级,而是看他跟皇帝的关系远近。无疑,跟皇上最近的就是军机大臣了。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沟通皇帝与全国官员的桥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时人们私底下也称首席军机大臣为“宰相”。道光继位之初,接收了他父亲嘉庆皇帝军机处的原班人马。嘉庆在位时,也曾经豪情万丈,一心想把国家治理好,再来一个“康乾盛世”。虽然勤于治理,但嘉庆治国无方,越忙活,效果越差,加之年龄不饶人,精力越来越不济,最后也就懈怠了,于是就继续用这班“泥瓦匠”军机大臣,帮他和稀泥,东涂涂,西抹抹,粉饰太平。道光继承大统后,此时的首席军机大臣托津已经六十六岁,二把手戴均元已有七十五岁高龄。道光帝多大年纪呢?三十九岁。君臣之间年龄相差悬殊,隔着好几条“代沟”。而且这样一班人能力不大,脾气却不小,经常倚老卖老,对新皇帝也没做到毕恭毕敬。所以,道光帝意识到军机处得换换血了,这些人非调换不可。再说,皇帝都更新了,军机大臣也不能亘古不变啊。但是,撤换军机大臣终究不是件小事,他们哪一个人不是位高权重、根深脉长?不是想撤就撤,撤就撤得了的。要想撤得漂亮,总得言之成理。这个理由去哪里找呢?出乎意料的是,道光轻而易举地做到了。在登基大典举行完的第十天,嘉庆二十五年九月初七日,道光就抓住了“遗诏事件”,以此大做文章,从而成功撤换了领班军机大臣。按照惯例,每位皇帝驾崩后,都要以他的名义发布一道“遗诏”,以示对过去的总结和未来的期望。说是“遗诏”,实际上是新皇帝命军机大臣以先皇的口吻拟定的。嘉庆皇帝死后,道光皇帝命军机大臣拟嘉庆遗诏。因为嘉庆死在避暑山庄,故遗诏中免不了提及此地,遗诏中有这样一句话:况避暑山庄为皇考降生之地。所谓“皇考”就是皇帝已故的父亲,这里的“皇考”指的是嘉庆的父亲乾隆,此话的意思是乾隆皇帝生于避暑山庄。起草者的用意无非是以此烘托该地的神圣气氛,却无意间触及了一个异常敏感的问题——乾隆皇帝到底生在哪里?是嘉庆遗诏中所提到的避暑山庄吗?最早发现这一问题的是翰林院编修刘凤诰。遗诏经道光皇帝批准颁告天下,文武百官都没挑出什么毛病,一切顺顺溜溜。可挑刺的人偏偏就出现了。一个在偌大的京城、官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七品芝麻官:翰林院编修刘凤诰开始发问了,他又怎么会有如此的洞察力呢?原来,清朝每个新皇帝继位后,都要主持编写前一任皇帝的《实录》,记载先帝言行功业,以备借鉴和纪念。在二十多年前的嘉庆初年,刘凤诰参加编纂乾隆皇帝的《实录》,最早发现了大家在“乾隆皇帝出生地”这一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当时,人们多认为乾隆皇帝生于避暑山庄,不少歌颂避暑山庄的诗都曾提到这一点。刘凤诰一整理史料才知道,乾隆皇帝自称生于雍和宫,且在自己的诗集中就说过三次。相当矛盾!一个人不能有两个出生地啊!于是,刘凤诰将这两种相互矛盾的观点告诉了皇帝,将球踢给了嘉庆皇帝,请他圣裁。到底是避暑山庄还是雍和宫,请嘉庆皇帝选一个。嘉庆皇帝也感到意外,他原来也以为父皇生于避暑山庄,并且嘉庆也写过这样内容的诗歌。翰林院编修刘凤诰把乾隆诗集中自称出生在雍和宫的地方都夹上黄签,呈送嘉庆审阅。嘉庆皇帝一看既然父亲自己说生于雍和宫,那就雍和宫吧,于是《乾隆实录》中采用了乾隆出生于雍和宫的说法。可以说,嘉庆皇帝根本没有重视这一问题,也没有予以解决,因为《乾隆实录》虽然采用了生于雍和宫的说法,但《实录》只抄写五部,放于紫禁城、圆明园、沈阳故宫等地,别说老百姓不能看,就连军机大臣一般也无权查看,而对社会上流传的“乾隆生于避暑山庄”的说法也未加以禁止、纠正,甚至连嘉庆公开发行的《诗集》中关于“乾隆生于避暑山庄”的说法也未作调整修改。君臣都没拿这个问题当回事,时间一长也就淡忘了。但是,如今嘉庆遗诏重提乾隆皇帝出生在避暑山庄,这轻松一笔又翻出了陈年老账。对于乾隆皇帝出生地的分歧,刘凤诰最清楚不过了。他之所以最终下定决心举报这一问题,还在于他与此时主持军机处的托津有着较深的过节。刘凤诰是个才子,字写得好,文章漂亮,殿试中过探花。但是他一副名士派,架子大,又好饮,经常耍酒疯,人缘、口碑都不大好。嘉庆十四年他主持浙江乡试(考选举人的考试),受人之托,将两名考生安排在相邻的位置,为什么要安排在一起呢?说是互相照应,说白了就是作弊。为此被人告发,经审理,判了流刑(流放之刑)。关于把刘凤诰流放到哪里,这里面有个小插曲:根据《清仁宗实录》记载,嘉庆本来已经定了把刘凤诰流放新疆伊犁,不知道谁在嘉庆皇帝跟前嚼舌头,说近些年新疆不比从前了,发展得不错,经济搞得好,风景也没得说,尤其是维吾尔族姑娘能歌善舞,把刘凤诰流放到新疆,等于为他提供了个疗养和观光的机会;建议改为流放黑龙江,那地方昼短夜长,野兽出没,冬天冰天雪地,贼冷贼冷的,这样艰苦的环境有利于锻炼改造。嘉庆皇帝一听,有理啊,立即决定将刘凤诰改为流放黑龙江。刘凤诰后来得知,此事都是托津一手操办。他暗骂托津做事忒不厚道,两人从此结下了梁子。刘凤诰在黑龙江待了四年才被赦免回京。大家可能有疑问,官员被追究了刑事责任,怎么还能出来做官?原来,某日,嘉庆帝看到父亲乾隆的《实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儿:一名官员的父亲病危,官员想见父亲最后一面,但因差事交接不顺,耽误了见父亲最后一面,乾隆帝十分内疚,说了一些表达歉意的话,这记载在《清高宗实录》里面。这些话勾起了嘉庆帝对父皇乾隆帝的思念,再一看《实录》的扉页上编者中有刘凤诰的名字,顿时对刘凤诰产生了怜悯之情,于是下诏:刘凤诰从前恭纂皇考实录,曾有微劳,学问亦可,亦著加恩赏给编修来京供职。就把刘凤诰从流放地召回,让他做翰林院编修。刘凤诰报复正任首席军机大臣的托津,究竟是出于个人恩怨还是出于职业道德?我认为,前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刘凤诰深知自己只是一个七品芝麻官,人微言轻,于是找到了原来翰林院的老领导,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曹振镛。曹振镛,安徽歙县人,自称曹操嫡脉后裔。他在乾隆一朝就属于国家重点培养的青年后备干部;到了嘉庆朝任吏部、工部尚书,成为国家部院大臣;在道光朝,自然成为道光帝的心腹。曹振镛一将“遗诏”之事向皇帝举报,道光帝就暗自叫好,感到日思夜想的机会终于来了,立即决定向军机大臣发难。《清宣宗实录》记载着道光帝下诏:七月二十五日,恸遭皇考大行皇帝大故,彼时军机大臣敬拟遗诏,朕在谅暗之中,哀恸迫切,未经看出错误之处,朕亦不能辞咎。但思军机大臣多年承旨,所拟自不至有误。及昨内阁缮呈遗诏副本,以备宫中时阅,朕恭读之下,末有皇祖“降生避暑山庄”之语,因请皇祖实录跪读,始知皇祖于康熙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时诞生于雍和宫邸,复遍阅皇祖御制诗集,凡言降生于雍和宫者,三见集中。因命大学士曹振镛、协办大学士尚书伯麟、尚书英和、黄钺,传旨令军机大臣明白回奏。此段话的意思是:先帝去世的时候,军机大臣敬拟遗诏,我在悲痛之中,未能看出错误之处,而今看到如此重大的失误,我也有责任。想军机大臣多年承旨,所拟不至有误。但昨天送来遗诏的副本,我看遗诏末尾有祖父乾隆帝“降生避暑山庄”这句话,就找来祖父的《实录》来对着看,才知道祖父生于雍和宫,再看祖父的诗集,其中说降生于雍和宫的地方共有三处。遗诏却说降生于避暑山庄,传旨给军机大臣,让他们给我说明白。此时的军机大臣肯定懊悔到了极点,早知如此,当初何必画蛇添足,说什么乾隆皇帝生于避暑山庄。但道光已经指着鼻子要他们“明白回奏”,只好硬着头皮解释。军机大臣的回奏很快呈上了道光皇帝的案头,他们为自己辩护说:“嘉庆皇帝的《诗集》第六卷、第十四卷两次提到乾隆皇帝生于避暑山庄。至于《乾隆实录》,藏于内廷,我们看不到,也不让我们看,所以不了解。”应该说军机大臣的回奏十分强硬,辩驳得也很有力,因为乾隆皇帝的《实录》固然是神圣的文献,但嘉庆皇帝的《诗集》也同样神圣。你祖父自己说生于雍和宫,你父亲又说你祖父生于避暑山庄,你父亲和你祖父的分歧,让我们这些手下人何所依从啊?更何况《乾隆实录》藏在内府,我们无权翻阅,古人不是说不知者不为罪么。于是事情就僵在这儿了。沙锅既已打开,那就要给众人个交待。不然,朝野之中会有两个关于乾隆皇帝出生地的说法,这有损皇家脸面,而且也太不严肃了。然而,如果不强词夺理,这个事情就没法解决了。于是,道光皇帝蛮横地认定军机大臣“误会诗意”,“实属巧辩”,不给军机大臣再次辩解的机会,立即做出决定:将托津、戴均元两名领班军机大臣予以降四级处分,撤出军机处。道光皇帝是在借题发挥,从处理的过程来看,其中无理之处不少:第一,关于乾隆皇帝的出生地问题,乾隆和嘉庆说法不一,这是意见分歧的根源,不能怪军机大臣,最多只能责备他们知识面不宽,没多找几本参考书读读。第二,道光皇帝自身有失察的责任,遗诏毕竟已经审阅认可,他没有把好关,将责任全部推给军机大臣是过分之举。第三,从常理可知,这道包含有“错误”遗诏的拟定者肯定不是在军机处当头儿的托津、戴均元,应该是他们的属下、在军机处班次靠后的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两位领班没看出问题,固然有责任,但你道光帝不是也没看出来吗?结果那些起草遗诏的人未被深究责任,托津和戴均元却被撵出了军机处,确实难以服众。或许是出于歉疚,道光皇帝点到为止,再也没有纠缠这个问题。托津死于道光十五年,终年八十一岁。戴均元死于道光二十年,终年九十五岁。而乾隆皇帝出生地的分歧经道光皇帝这番折腾,搞得天下皆知,以致成了清宫疑案,至今无人能解。此次“遗诏风波”表面看没有掀起大的波澜即宣告结束,所以,读清史的人往往对此有所忽略。但其实,这绝不仅是君臣之间个人恩怨的反映,更重要的是道光皇帝借机对政府实行了一次改组,道光皇帝在令托津、戴均元退出军机处之时,命曹振镛在军机处行走。三个月后,曹振镛荣升军机处领班、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从那时起,他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此后,曹振镛执掌军机处达十五年之久,基本上确立了道光王朝的政治风格和用人标准。今天看来,曹振镛的知名度已经不大,知道他的人不多,因为他是一个做官不做事的人。但是若论有清一代三百年间,谁当官时间最长,谁的仕途最平坦,谁最会做官,可以说非他曹振镛莫属。纵览清朝,无出其右者。他的仕途堪称一马平川,步步高升,无灾无难,年届八十岁才退休,当官长达五十二年。然而,曹振镛官场一生基本没有建树。民国初年纂修《清史稿》,在写《曹振镛传》时,仅用七百多字就描绘出了他的一生。虽然,他当了五十多年的官,而且位极人臣,可是一提笔才知道,除了一生履历以外,真是毫无可圈可点之处。

后记

2007年12月,“道光”这个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立项,于2008年1月至5月拍摄,至8月8日制作完毕。2008年10月13日至31日播出,历时三周,共计十五集。本书根据电视节目内容补充修订而成,但和电视节目又有所不同。比如:一、每次录制电视节目时,我讲四十五分钟左右,最后剪辑成三十五分钟的节目,有不少精彩内容必须忍疼割爱。二、在录制电视节目时,我要用口语化的语言表达,而且可以适当重复,但在写作中却不能这样。三、为了让观众看得轻松愉快,电视节目尽量“平铺直叙”,即使在录制节目中,我运用了倒叙的讲述方法,编导也会剪辑调整,剪辑后的节目,观众很难看出痕迹,而写作却以此为忌。四、此次出书,我又增加了三讲:“天山报捷”、“道光宫闱”、“慕陵盖棺”,其他各讲中也适当补充了一些内容,力争将道光一朝的史事叙述完整。在“道光”这个节目立项时,曾有人提出这样的疑虑:怎么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冷不丁儿上来就讲道光?实事求是地讲,主要是因为我研究道光更深入一些,自我感觉讲道光会更加得心应手一些。另外,清王朝遗留下来的很多问题,与我们今天的生活紧密相连。书中提到道光朝的边疆民族、吏治腐败、禁毒销烟、经济危机、列强压迫等问题,不是依然值得今天的人们深思吗?从王朝断代的角度来看,道光确实“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但是,这个时代偏偏遇上了改变中国命运的鸦片战争。于是,道光朝就成了中国历史的分水岭,既是一个旧时代的“结束语”,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百年变革的起点、一个新时代的“序言”。道光帝:鸦片战争的“头号当事人”,也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了。我从事史学研究、教学二十多年,史学研究讲的是证据。比如,我说林则徐进宫候见时,天空正下着雪,这个情节是我查阅《林则徐日记》时的发现;又比如,我说嘉庆帝驾崩的当天夜里,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一查阴历就知道那是个无月的夜晚。《百家讲坛》既是一个学术舞台,又需要迎合非专业人士的口味,但是,学术规范是第一位的,这是我讲“道光”的原则。2007年11月,《百家讲坛》总策划解如光先生和孟庆吉主编来辽宁师范大学“选秀”,受学生怂恿,我用东北话讲了一段儿:“道光择储”,没想到我居然被选中,并给我这个四十六岁的“新人”一个超过十集的大工程。我感到十分惶恐。我对《百家讲坛》的坛主:制片人万卫老师以及总策划解如光老师,不是一句感谢就能表达我的心情的。然而,我一介书生,何以为报?只有把节目做好。但于此,我也深怕辜负他们。我接触最多的是孟庆吉、王珊、李伟宏、郭巧红四位编导。他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四个印象:①魅力四射;②聪明绝顶;③活力十足;④精力无限。他们走路像小跑,说话像播音员,琢磨问题像专家。另外,他们似乎很少睡觉,给我发的邮件往往都是下半夜一两点钟。本节目播出后,长江文艺出版社的金丽红副总编辑找到我,一没问书稿情况,二没了解作者情况,直奔主题,拍板决策。金总编说:“万卫老师看中的人,错不了。”这是一份信任,令我感动。我冒昧地僭越了众多学术造诣极其高深的学者,惶恐地把这本小书奉献给读者,并向全国关心我的电视观众朋友们致以深深的谢意。


编辑推荐

《道光皇帝》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1.道光皇帝的独特历史地位:千年朝堂 鲜有此帝。一个人因一个时代而愁肠百结,正如晚清之于道光;一个时代因一个人而跌宕起伏,恰如道光之于晚清。三千年未遇之变局,历史十字路口之上,道光帝,仰天长叹,犹豫徘徊,艰难抉择。当尘埃落定,功过是非已有评说,此时再去看他曾经直面的穷途与末路,“鸦片战争当事人”的骂名,是否值得斟酌,打上历史的问号?2.作者喻大华: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名牌主讲人,3月9日再次在《百家讲坛》主讲《嘉庆王朝》。3.《道光皇帝》重量级推荐者:中国清史专家第一人阎崇年、故宫博物院前任副院长朱诚如、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强力推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道光皇帝 PDF格式下载



是辽宁师范大学的喻大华教授在百家讲坛讲课的手稿。凭良心说清朝没有特别坏的皇帝,都是工作勤快、勤政爱民的皇帝。我们也不能拿今天的标准去衡量他们,那样就是看人挑担不吃力了。道光皇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后一位君主,又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位君主。此书突出了道光的闪光点,客观的给予这位集兴亡于一身的皇帝相对公平和全面的评价,以前我们认识的道光就是平庸的衰世之主形象,喻大华老师赋予了他新的“生命”,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位“矛盾纠结,凸显一身”的悲剧皇帝,更多的给予他的是同情而不是辱骂,毕竟是时代决定了他的命运。如果把道光换成一个像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圣祖康熙,就能避免这场劫难吗?能改写以后的历史吗?在军事、经济、政治都落后的前提下,恐怕他们也难回天,也许会推延历史的进程,但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毕竟那时西方已文艺复兴,进入蒸气时代了,从道光帝本人来看,作为一个处于古代史与近代史交接时期的帝王,道光帝想实现中兴却最终没有实现,想守成也最终没有实现,历史赋予了他一生的悲哀。他兢兢业业,对国事可谓鞠躬尽瘁,在整治吏治方面还是做过一定的努力,由于在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下,无法肃清这种现象,但凡他办理的个案,即使涉及到他至亲的皇族,他还是秉公处理,严惩不贷。读那本书有时是惨不忍睹,我们用冷兵器对付西方的长枪大炮。

喻大华在书里对道光的评价十分精到:“道光一生勤政图治但鲜有作为;貌似平庸却频断要务;乾纲独断但又不乏集思广益;不拘一格重用贤能,却也大用佞臣;力行节俭反而被后世取笑为抠门吝啬。他资质一般,却不甘于现状;对王朝的没落无力回天,但又以精卫填海般的毅力与勇气去对抗宿命,让我们在感叹的同时又深感无奈。”


作为身处19世纪中叶中国古代史结束、近代史开始的历史关头的最高封建社会统治者——道光,昏庸、平庸、治国无方。面对英帝国主义者的侵略,竟无能力组织全民族英勇抗敌,只会苟且偷生,一味议和,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对比同为19世纪的埃塞俄比亚,清政府差得太远了。埃塞俄比亚人民面对意大利侵略者,在皇帝麦纳利克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英勇作战,最终歼灭侵埃意军,捍卫了国家的独立和完整,成为非洲民族精神的象征。好好看看道光的一生吧,令人无语。


喻大华老师讲的皇帝,我在百家讲坛每集都看。他讲的历史富有理性、人性、文采,再加上他那种憨厚的样子、朴素的装扮、浓浓的东北腔调和生动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真是最大的享受,所以还想留住他的文字,买了他的书。


喻大华教授以将述清末几位皇帝为主,我以看过他的写的咸丰、光绪、溥仪。每一本写得都很好,感情真挚,能让我们感受到清末几个皇帝的悲哀与无奈。我很喜欢他的书,值得一读!


对道光更进一步了解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是百家讲坛中历史方面写作最好的。至少就书的语言描写方面,超过阎崇年。


喻教授特别幽默,像这种写人物的他说得非常清楚,一件一件写,语气平易近人,还很幽默,非常严谨,细节非常小心,谦虚,内容比百家讲坛上多了,而且叙述的方式也和电视上不一样,顶他,还看了他讲的咸丰和光绪,也非常有意思,很客观,支持他,装帧包括运送都很好,非常喜欢,推荐购买


很好的讲述了这个承前启后的皇帝的一生


没想到,清朝的皇帝也这么可怜


几时有同治皇帝!


感谢先贤 敬畏历史


这本书很好浅显易懂大俗大雅感谢喻大华教授,当当网送货及时,很好。


太喜欢喻大华的风格,远远胜过品三国那人的油腔滑调。喜欢!贼喜欢


喻大华老师的书都买了~~~五分~~~


书是我的老师出的,还得到他的签名。书不错,内容也不错。值得一看。还有就是当当的送货服务很让人满意。


毋忘国耻


这是我们辽师历史系老师的书,值得一读


看了之后我明白了许多以前没有明白的道理 知道我自己的许多不足 这本书对我的帮助很大


da d


喻老师的书就是棒 很喜欢 顶一个


可读性高。


佩服喻老师的才华,建议阅读


此书是以百家讲坛的方式讲诉的,情节趣味性大,且不偏离正史。
他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五子,在诸多皇子中本来毫无竞争力,但为什么最终能够脱颖而出,继承皇位,成为大清王朝入关之后的第五代帝王?他登台伊始,面对着太上皇乾隆帝的大权独揽,他是大刀阔斧,争强斗狠,还是小心翼翼,韬光养晦?他诛杀大贪官和珅的行动,到底是一场肃贪运动,还是一场政治清洗?在戒备森严的紫禁城,他为什么会被刺客追杀得落荒而逃?在避暑山庄的行宫,他又为什么会不明不白地突然死亡?让我们跟随清史专家、辽宁师范大学喻大华教授,走近风雷激荡又充满矛盾的嘉庆时代,感受嘉庆帝这位不甘平庸却又无力回天的帝王不一样的悲剧人生。


喜爱研究晚清的历史,道光正好是开头,虽然不是特别详细,但是脉络清楚,物有所值!


既不是一本正经,也不是油腔滑调,严肃中不失活泼,东北人的幽默时而出现,恰到好处。在内容上即突出重点,又力求全面,让人对道光的认识全面和丰富起来。文史功底深厚,绝非一般通俗说史的时尚作者可比。


沉浸一段历史,了解一段往事


如我所願,能多了解歷史。


喻教授写的书非常有意思,支持他。非常喜欢,推荐购买。


质量不太好 左边的书皮粘合处和书都脱离了 都要掉了 别的书也是脏脏的 不知道怎么会这样 希望以后能注意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盛极而衰啊


DFASF


书海如云,漫漫求索,终见光明一线。


毫无疑问我得上百家讲坛讲两课@!


书中引用的小道消息、野史比较多,书友会觉得趣味性强,但如果作者能够加以适当的分析这样可能比较好。现在书的很多内容和电视剧的剧情非常相像,会让一些不懂历史的人信以为真,这样和戏说又有什么区别了?


可惜书本里面有一页纸边撕裂了,不过幸好没有影响到里面文字


一个教授写出这种口水玩意,无甚高论。看看人家茅海建写的《苦命天子》《鸦片战争》吧,差距咋就这么大泥?


书还是不错的,内容比较真实


书很一般的


书还是很好啊
就是封面有个大皱..
影响美观...


小小一本书要19元!有点黑社会


书的 封面和纸张都很上乘内容很专业 也很客观 不错


道光皇帝属于“可怜之人”,所以他必有“可恨之处”。说他可怜,是因为他一个资质平常的人,却不幸赶上了中国“千年以来的大变局”;说他可恨,是因为他面对那个大变局拿不出任何的应对办法,即使是稍微有效的办法也没有,十万清军面对数千(最多两万)英夷只能被动挨打,最后落得个割地赔款的可悲下场。此书很通俗,讲得很好。唯一的不足是目录和正文不配套,缺了好大一块。不过,比起同一出版社出的《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编校质量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了。


类似《明朝那些事》的写作风格,时时让人忍俊不禁,真是值得一读。


让我们走近道光帝,登上中国历史的“分水岭”,去感受那充满屈辱而又不乏壮丽的艰难岁月吧!


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道光帝的一生,作者幽默风趣,一口气就能读完,非常好


十本值得收藏的书籍。


勉勉强强啊。支持俞大华老师


这是喻大华先生“百家讲坛”系列的处女座,回头看,别有一番味道!!不知这本书是不是正版?若是正版,值得收藏!!


还没看,囤货中,以后细看


了解清史,作者写的可以,耐读,值得一读


内容适合大众阅读,发货很快,喜欢百家讲坛!


喻大华的文字水平很好,逻辑性强,可读性非常强,值得收藏。


内容还好,浅显易懂,这本书主要写的是鸦片战争,对于了解中后清的历史很有帮助,算是好书吧。


24号的订单 26就拿到了 真的是很高兴 就是喜欢joyo的快递服务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