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烟树

(美) 丹尼斯·约翰逊 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作者:

(美) 丹尼斯·约翰逊  

页数:

722  

字数:

560000  

译者:

姚君伟,姚望  

Tag标签:

无  

前言

  丹尼斯·约翰逊何许人也?他可不是前NBA巨星丹尼斯·约翰逊(DennisJohnson,1954-2007),而是美国作家丹尼斯·约翰逊(DenisJohnson),两个名字仅一字母之差。  假使丹尼斯·约翰逊的《烟树》2007年未获美国全国图书奖,那么,中国读者恐怕也不会有多少人知道他。可以说,他在中国是个没有什么名气的作家,事实上,《烟树》是他第一部译成中文的作品。  当然,业内人士知道,单凭一本小说是得不了美国全国图书奖的。丹尼斯·约翰逊1949年生于慕尼黑,他在东京、马尼拉和华盛顿长大成人,毕业于爱荷华大学,后开始写作,作品涵盖小说、诗歌和报告文学等几大门类。《烟树》之前,他已出版《天使》(Angels,1983),《费斯卡多罗》(Fiskadoro,1985)、《正午的星星》(TheStarsatNoon,1986)、《一个被绞死者的复苏》(ofaHangedMan,1991)、《耶稣之子》(Jesus?Son,1992)、《死了:加利福尼亚哥特式小说》(AlreadyDead:ACaliforniaGothic,1998)、《世界的名字》(TheNameoftheWorld,2000)和《搜索:来自美国边缘及遥远地方的报告》(Seek:ReportsfromtheEdgesofAmericaandBeyond,2002)等作品。《烟树》之后,又出版了《没人动》(NobodyMove,2009)。这里不难看出,丹尼斯·约翰逊是个勤奋的作家。与此同时,他的作品也获得了文坛的肯定。他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天使》在出版的第二年,就获美国艺术文学院颁发的苏·考夫曼新人奖(TheSueKaufmanPrizeforFirstFiction)的殊荣和奖金五千美元。此外,在他获得的许多荣誉和奖励中,还包括“兰南基金会”的兰南小说奖(LannanFellowshipinFiction)和怀丁作家奖(WhitingWriter?sAward)。当然,2007年他描写越南战争的巨著《烟树》获全国图书奖,把他的写作事业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丹尼斯·约翰逊得知我们在翻译他的《烟树》时,非常高兴,表示愿意回答我们提出的有关翻译的任何问题,因为在他看来所有关于翻译的问题都是大问题,译事无小事,尤其是像《烟树》这种大部头(原书厚达614页),但是,等到我们请他为《烟树》中文版写序时,他却明确地告诉我们,他从不对自己和自己的作品评头论足,并希望我们理解。我们对他说,作为原作者,对读者特别是异国读者谈谈自己已被译成另一种文字的书,这于人于己都有好处。但是,除了热情回答问题外,他终究没有给予配合。  网上查到了一段丹尼斯·约翰逊的访谈:  问:是什么让你想到写这个故事的?  DJ:我不知道。  问:是你写《烟树》的时候,心里是否有一个听众或者理想读者?如果有,是谁?  DJ:我为妻子、经纪人和编辑而写。  问:在写作过程中,你是否曾经担心这本书会不成功?如果担心过,你是怎样坚持下来的?  DJ:哦,这一点我以前倒从未想过。不过,既然现在你问了,我想说,对我的书是否会成功,我毫无兴趣。  DJ是丹尼斯·约翰逊名字DenisJohnson首字母的缩写。他跟我们说过,他喜欢别人叫他DJ,而不是丹尼斯或约翰逊什么的。不难看出,想要从这段文字了解丹尼斯·约翰逊或者他的作品,那是不可能的事。  《烟树》是一部越战小说。  想起越战,人们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硝烟弥漫的战场,联想到迈克·荷尔的《派遣》(Dispatches,1978)这本畅销越战小说;当然,很可能还会回想起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拍摄的越战经典影片《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Now,1979)。熟悉美国战争文学的读者或许也会想起诺曼·梅勒之问:“为什么我们要去越南开战?”但是,翻译《烟树》之前,越战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一张获普利策奖的照片。照片上是潘氏金福(PhanThi·KimPhúc,1963-),一个九岁的女孩,在遭遇南越凝固汽油弹的袭击后,背部严重烧伤,在街上裸奔的情景。据她后来在采访中讲,她记得当时自己正在大喊“好烫,好烫”。真的是骇人听闻!  然而,假如《烟树》也仅仅着力描写越战的惨烈和残酷,写战场上的硝烟弥漫,写美军的狂轰滥炸,那么,它就难脱窠臼,恐怕也不会引起人们多少注意,充其量不过是在越战小说写作方面徒增一本可有可无的作品罢了。丹尼斯·约翰逊很明智,他自己虽然没有上过越战战场,但他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构思这部小说,经常往返于美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又采访了许多战争亲历者,加上他父亲曾在美国国务院效力过,这种种因素,均大大有利于他的写作,使他得以另辟蹊径,在新世纪推出了他重写越战的《烟树》,着力展示越战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创伤。  《烟树》的主要情节其实很简单。它以越战为背景,讲述了中情局年轻特工斯基普·桑兹和他的上司同时也是他的叔叔弗朗西斯·桑兹上校的故事。上校花费了多年的时间,制成了一万九千多张卡片,把越共的人物和事件等统统汇编起来,并制定了他们自己的间谍计划,代号为“烟树”。上校希望通过一个名叫“皓”的越南本地人的关系,利用一个从北越返回的越南人(名叫“忠”)做双重间谍,摆下迷魂阵,让河内信以为真,以为美国正计划对北越实施毁灭性的打击。猜得出来,“烟树”也暗示核武器爆炸后产生的蘑菇云。  考虑到读者要消化六百多页(中文读者则要对付七百余页),这个故事似乎有些勉强。读者不禁要问:这个故事撑得起这么大的一个篇幅吗?  作为译者,在与小说原作和我们的译文打了两年交道后,我们深信,回答是肯定的。  《烟树》的场景主要置放在越南,在越南的丛林里,在西贡,在偏远的小村庄。同时,小说里的人物经常出没于菲律宾和其他东南亚国家,当然,也经常闪回到主要人物的美国老家所在的城市,包括菲尼克斯和明尼阿波利斯等。他们甚至还去香港、横须贺、横滨等地。小说人物众多,重点描写的就有三个家族,他们是上校和斯基普家族、来自美国亚利桑那的休斯敦一家,再加上越南人皓及其家人;不算重点但绝对不可缺少的人物包括双面间谍忠和与斯基普做了三周情人的加拿大护士凯茜·琼斯。除此以外,还有许多所占篇幅不多但一出场就栩栩如生的人物,包括美国大兵、德国人、西贡本地的各色人等。上校的父辈是爱尔兰人,他们早年移民美洲,几代人所经历的坎坷人生;代表底层美国人和美国大兵的休斯敦兄弟,还有往返于越南河内和西贡的忠等等,这些不同人物又不断在交叉的场合合合分分,就此构成了一个个神秘而宽阔的活动空间。  《烟树》的主人公不妨说是上校和他的侄儿斯基普。上校是个人物。二战期间,他曾作为雇佣军,在陈纳德的“飞虎队”为中国空军作战;后来在另外的一次飞行返航中,遭到日本高炮连炮击坠落,为日本人所俘虏,后被关押在一艘开往曼谷的船舱里,但最终他还是死里逃生,到了澳大利亚,后又参加美国陆军航空兵,回缅甸作战。中情局成立后,上校由于有东南亚的丰富经历,被派往越南,就此达到他军旅生涯的巅峰。在西贡,他一度是呼风唤雨,专机往返各地,神气活现,信心十足,制定自己的心战计划。据说他在湄公河三角洲一个镇子有个老婆,尽管他在美国有家有女儿。也许是这些个原因吧,有书评认为,他类似于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黑暗的心》里的库尔兹(Kurtz);后者是在非洲腹地堕落。可是,他终究也不过是越战的一个牺牲品。他后来痛苦地说:“我们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我们已经丧失了信心”,“天使都安慰不了我”。想当年,他一心希望炸飞北越军的脑袋,可现在他“一整天都在拼命不让自己的脑袋爆炸”。仗打输了,远在美国的妻子又提出离婚,这个失败的男人心寒了,他不再信教,最后死于非命。  斯基普受叔叔的影响,进入中情局,在他叔叔手下干活。他年轻单纯,开始还比较急功近利,因为其实他一直都不很清楚到底要他干什么,整理卡片的工作让他感觉空虚无聊,没个盼头。不过,他一直深信美国肯定能够打赢越战这场战争,他要亲眼目睹胜利的场面。他刚到西贡城外时,看到“大批战斗机和轰炸机着陆、起飞,像山一般巨大的运输机卸下房子大小的重型武器”。他自信地想,这场战争他们怎么可能打不赢呢?可后来他顿悟了:“这不是一场战争。这是一种疾病。一场瘟疫。”美国人在越战中注定是要失败的,这应验了一句越南老话:铁砧的寿命比锤子长。这也让我们联想起美国作家桑塔格在《河内之行》中提到的事情。在河内访问期间,有人告知桑塔格和她的同行人员,在轰炸密集的乡村,农民们很普遍的做法是,每天去稻田时都扛上棺材,如果有人死去,他可以被马上掩埋,而其他人可以继续劳作。这样的国民,美国人要使之屈服,可能吗?  丹尼斯·约翰逊在《烟树》里还详写了同样是战争牺牲品的休斯敦兄弟。他们离开老家,离开母亲和弟弟,先后深陷战争之中,身不由己;他们没有得到什么,却失去了很多很多。而因为这场战争,无论是美国人,还是越南人,都失去得太多了!粗粗一看,就能看到,作者在小说里所着力探讨的是战争及其造成的丧失的主题。在这场战争中,父母失去儿子,或者相反;妻子失去丈夫,或者相反。几乎每个人物都丧失了亲人,或是母亲,或是丈夫,或是其他亲人。有些是在战争中失去的,有些则是因为某些自然的原由。这部小说写到后半部才开始真正出现战斗场面。在这些战斗中,士兵们失去战友。路面上尸横遍地,都是战斗中无名的受害者!我们甚至只知道他们的绰号。他们也有亲人,也有时刻在牵挂他们的家人。得知母亲去世后,斯基普悲痛万分,连回国奔丧都不可能;詹姆斯的母亲在圣诞节接到儿子的电话,痛苦呜咽:“我们都不知道有多长时间没收到你的信了。我都不知道你是活着呢还是已经死了!”这种遥远的惦记和牵挂,直叫人落泪。一个个壮丁离开家乡,远赴越南战场,撇下体弱多病的老母亲(斯基普的母亲、休斯敦的母亲),为生计劳累,为思念煎熬。读者从中看到了对战争无声的谴责。詹姆斯得过一枚紫心勋章,但在他看来,那也尽是胡扯的玩意儿。他当兵,一期完了,又续上一期,他已经无法过没有刺激的生活了,他刚到越南,未上战场就先入妓院,从此纵情声色,“只要是肉,什么颜色都行”。就此堕落了。后来,詹姆斯犯事“光荣退伍”后回到美国,依然磕磕绊绊,从监狱里进进出出。在很大的程度上,詹姆斯是丹尼斯·约翰逊笔下最普通的美国大兵的一个典型。很少几次对战场的描写也是颇具讽刺意味。几个尚未真正成年的孩子兵听到一阵炮声后,吓得惊慌失措,一阵乱打,分不清东南西北;还有一个中尉竟然被己方的曳光弹或炮弹打中,腹部被打成筛子,生命垂危……  通过塑造这些人物形象,丹尼斯·约翰逊谴责战争,呼唤和平。为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他可以说是笔下生风,纵横捭阖,将一系列横跨时空的场景拼接黏合,通过详略得当的人物塑造,运用包括大段的对话,特别是电话对话,以及小说叙事语言之外的书信,以快节奏迅速推进的笔法,同时穿插小说人物发表的关于战争的议论,将一部鸿篇巨制呈现到了世人的面前。《烟树》里除了写越战,也直接间接地写到或提到二战,特别是其中的太平洋战争(斯基普的父亲即死于珍珠港事件)、德累斯顿轰炸等,让读者联想到《五号屠场》等经典作品。《烟树》写越战,写越战给人们造成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更写所有的战争,写所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还有失去、失落……字里行间是一个正义作家在人类遭受的苦难面前所流露出的悲悯情怀,以及他对美国发动越战所表示的强烈谴责。  重写越战为丹尼斯·约翰逊赢得了荣誉。《烟树》获奖时,他正在伊拉克做新闻报道,所以,他妻子辛迪·约翰逊代为发表获奖演说。人们当时就猜测,《烟树》获奖,或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有关。对美国人而言,越战不啻一场噩梦。如果美国政府不吸取越战的教训而一意孤行,那么,就像美国人无法治愈越战的创伤一样,他们恐怕也难以走出伊拉克战争的阴影。2010年8月3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宣布,美军结束在伊拉克的战斗任务,撤出伊拉克。这一举动意味着什么呢?美国接下来有可能把哪个国家哪个地区作为打击对象呢?最近,获封《时代》周刊“伟大的美国小说家”的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Franzen,1959-)言辞激烈地抨击了美国的种族主义历史,并称美国“几乎就是个流氓国家”。而联系起到伊拉克采访的丹尼斯·约翰逊,他会不会以伊拉克战争为题材,推出他的新作呢?很不喜欢抛头露面的丹尼斯·约翰逊是个很喜欢写作的作家。相信,同时也祝愿他在不久的将来给我们带来新的更好的作品。我们翘首以盼!

内容概要

有战争的地方就有CIA。越战炽热之际,军人世家出身的CIA新科特工斯基普被派到了东南亚,协助他那人称上校的叔叔对敌人开展心理战,同时整理、维护上校那数万张卡片组成的“烟树”情报库。
在东南亚丛林中,他遇到了未曾预料到的一切:屠戮,暗杀,无所不在的官僚政治,真假难辨的情报……最终,他选择了逃离。但是他始终无法真正逃出这场战争,直至死亡来临。
约翰逊通过《烟树》中的越南战争来写伊拉克战争!

作者简介

丹尼斯·约翰逊(1949— )
生于德国慕尼黑,长于日本、菲律宾和美国,曾获众多文学奖项。根据他的作品《耶稣之子》改编的同名电影被《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评为年度十佳电影;《烟树》获2007年美国全国图书奖,并获普利策奖提名。
约翰逊是一个极力避免聚光灯的作家。他没有自己的网站,从不为自己的书作宣传。甚至在全国图书奖颁奖当晚,他都远在?拉克体验生活。
约翰逊善以后现代主义的笔法描写那些在宏大时代和悲惨命运中痛苦挣扎的灵魂。有人认为,他的作品有一种狂乱和痛苦的美,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一样凄凉,和爱伦·坡一样充满激情,让人恐惧。

章节摘录

  前一天夜里凌晨三点,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最早的报道满世界传开的时候,水兵休斯敦与另外两个新兵尚在睡梦中。岛上有一家小夜总会,是一个破旧不堪的俱乐部,天花板上几个大吊扇在转着,有个吧台,还有个弹珠游戏机;经营俱乐部的两个海军陆战队士兵过来把他们叫醒,告诉他们总统发生的事情。在匡西特活动房里,为过往小住的士兵备有一些床铺,两个海军陆战队士兵与三个水兵一起坐在铺位上,一边看着空调的水一滴一滴地滴进一个咖啡罐中,一边喝着啤酒。苏比克湾的美军电台整夜都在播着有关这次难以理解的谋杀的新闻。  此时是上午很晚了,水兵二等兵小威廉·休斯敦扛着一把借来的.22口径的来复枪,悄悄地行走在格兰地岛的丛林中,他又开始觉得清醒了。据说,这个岛的军事基地有野猪出没,这个地方是他迄今为止在菲律宾看到的全部。他不知道他对这个国家有什么看法。他只想到丛林中打猎。据说周围有野猪。  他小心翼翼地走着,担心会有蛇,竭力不发出声响,因为他想在野猪袭击他之前就先听到动静。他意识到自己极度地紧张。周围丛林中传来各种各样的声音,还有海鸥的声声呜叫以及远处海浪的拍岸声,如果他一动不动听上一分钟,那么,他也就能听到自己热乎乎的身体中脉搏的律动,还有耳边汗流下的声音。如果他再一动不动待上几秒钟,虫子就会盯上他,在他头边嗡嗡地飞来飞去。  他把来复枪靠在一棵矮香蕉树上,解开头巾,拧干,擦擦脸,站了一会儿,用头巾挥赶着蚊子,心不在焉地挠挠胯部。不远处,一只海鸥似乎在与自己进行着一场争论,一阵阵表示抗议的尖叫声夹杂着略低些的反驳声,听上去就像:“哼!哼!哼!”什么东西从一棵树蹿到另一棵树上,引起了水兵休斯敦的注意。  他在一棵橡胶树的树枝上看到了那玩意儿,他两眼盯着那地方,同时伸出一只手去取来复枪,拿枪的时候视线也保持不变。那玩意儿又动了。这时他看到了,是一种猴子,比吉娃娃狗大不了多少。肯定不是野猪,但它的出现总算让人有个目标瞄准瞄准了。它的左手和两只脚紧抓着树干,挖着薄薄的树皮,略带一副愤怒、急躁的神情。水兵休斯敦用来复枪瞄准了猴子瘦削的后背。他稍稍抬起枪管,瞄准了猴子的脑袋。他根本没有多想,就扣动了扳机。  猴子靠着树倒了下去,拼命张开四肢,然后,挥舞双手,似乎想去抓后背,接着倒在地下。水兵休斯敦惊恐地目睹猴子在那儿一阵阵抽搐。它一只胳膊撑着地起来,背靠着树干坐下,两腿前伸,就仿佛一个人干了重体力活后休息一般。  水兵休斯敦上前几步靠近一些,离得只有几码远,从这个距离看过去,猴子身上的毛颇有光泽,随着它头顶上树影婆娑,阴影下显出红褐色,阳光下则是金黄色。它四下张望,大口大口急促地喘气,每喘一次,它的肚子就像个气球一样可怕地鼓起。这一枪打低了,从腹部穿了出来。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读《烟树》就像在进入一场谋杀,或者说是被迷药控制……很惊讶作者能把战争的衍生元素放到小说里,并以如此高的原创性展示给我们,甚至近乎强制性地占领我们的思维。  --《纽约时报》  约翰逊是一位诗人、一位具有冒险精神的记者。他的这本书你读到最后,会发现自己好像被一条蛇紧紧缠住,无法自拔。  --《华盛顿邮报》  丹尼斯·约翰逊这部启示性的、充满宿命和优雅的越战小说颇具雄心壮志……如果说约翰逊在这部作品里有一个标志性的主题,那就是一种在深渊另一面的近乎神秘的救赎;他那优美的行文和深入探索的决心引领读者走过小说中可怖的无光走廊。  --《波士顿环球报》  文风上,既有海明威式的简洁明快,又有普鲁斯特式的复杂叙事和细致描述。  --《旧金山纪事报》  约翰逊将一束光照到了人类灵魂最黑暗的角落,向我们展示,救赎真正在何处。  --巴诺书店


编辑推荐

  美国全国图书奖获奖作品!  《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波士顿环球报》……年度最佳图书!  和《现代启示录》一样疯狂,和《全金属外壳》一样残酷!  通过《万有引力之虹》中的二战来写越南战争!  约翰逊通过《烟树》中的越南战争来写伊拉克战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烟树 PDF格式下载



以越战投射伊拉克战争


约翰逊以前了解的少,这次可以好好了解下


法—越,美—越,中—越,战争中得失到底是谁的财富。我国—我军吸取了什么?


的确写得很不错的说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写的比较轻松,书很好,漂亮。


真的很精彩 屋子很朴实 但很吸引人


这个本需要有时间的时候慢慢看,有点看不懂。


厚实的一本好书。


与描述相符。


与《万有引力之虹》有些相似,写出了亚热带丛林的特点,很沉重的宿命感,但不是写得最好的越战小说。


头绪比较多,感觉有点乱


厚厚的一本,看着看着都不敢用力i,就担心他会突然腰斩了


残酷越战的典范之作


看了前面,很久没有看进去,有些不太好懂。


看内容介绍是误以为是一部惊悚、恐怖小说(中情局人员在南越。。。)读完小说才大失所望。要有空闲的心情才能从本书中读出点名堂。anyway,小说还是客观了越战。


  作者:赵丽萍
  
   2007年11月14日,由美国图书出版集团协会赞助的美国国家图书奖颁奖晚宴在纽约万豪伯爵酒店举行,众多读者和出版商关注的第58届美国国家图书奖至此揭开了谜底:美国著名作家丹尼斯•约翰逊以其小说《烟树》一举夺得世人瞩目的最佳小说奖;国家图书奖的非小说奖被《纽约时报》的记者蒂姆•韦纳获得,获奖作品是《余灰:中央情报局史话》“余灰”一词出自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说给杜勒斯的话,意指中央情报局每次行动失败,都会留给下一任一堆“余灰”——难以收拾的烂摊子。 (Legacy of Ashes: The History of the C.I.A.);青少年文学奖颁给了舍曼•亚历克西的《印第安插班生的私人日记》(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国家图书奖的诗歌奖颁给了前桂冠诗人罗伯特•哈斯的诗集《时间和素材》(Time and Materials);女作家琼•迪迪恩获特别成就奖。每位获奖者得到一万美元奖金和一尊铜雕像。
    美国国家图书奖是美国文学界最重要的奖项,由美国出版商协会、美国书商协会和图书制造商协会于1950年3月16日联合设立,该奖只颁发给国籍为美国的作家、在美国出版的书籍,以表彰他们的杰出作品,其宗旨在于提升大众对优秀美国文学作品的认识,并以此增强公众和读者对优秀图书的阅读。奖项分小说(Fiction)、非小说(Nonfiction)、诗(Poetry)、青年文学(Young Peoples Literature)等四个类别,现由国家图书基金会(The National Book Foundation)颁发。美国的任何出版商都可向基金会推荐在前一年12月1日到当年11月30日之间出版(或预计出版的完整书稿)的好书,由基金会选出五人的评审小组进行遴选。四类奖项入围者可获得一千美元奖金。
    有人早已发现,在那些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作品和作者身上,常常具备了一些共性。于是,纽约某报纸曾戏言国家图书奖的五个要素:作者不能太年轻;题材要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作品不能太短;作者必须是文学圈内人;作者应拥有广泛的读者群。《烟树》具备了重要小说的几个要素:重大历史题材(越南战争),神秘的文化机构(中央情报局),漫长的时间跨度(作品从1963年写到1970年,结尾的背景是1983年),很厚(614页)。在读者群方面,该书还未出版就被《纽约客》选入小说专号,受到热力推荐,之后《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都给予重磅书评或大幅报道。至于作者是不是文学圈内人士,看一下他的生平就可以知道。丹尼斯•约翰逊1949年生于德国的慕尼黑,先后在日本东京、菲律宾的马尼拉及美国华盛顿长大。在获得国家图书大奖之前,他就已经因为写作水平杰出而获得过“兰南基金会”的“兰南小说奖”(Lannan Fellowship in Fiction)以及“怀丁作家奖”(Whiting Writers Award)。已出版的作品包括:《搜寻:来自美国边缘及遥远地方的报告》(Seek: Reports from the Edges of America and Beyond, 2001), 《世界的名字》(The Name of the World, 2000), 《死了:以加利福尼亚为背景的哥特小说》(Already Dead: A California Gothic, 1997), 《耶稣的儿子》(Jesus Son, 1992), 《一个被绞死者的复苏》(Resuscitation of a Hanged Man, 1991), 《中午的星星》(The Stars at Noon, 1986), 《费斯卡多罗》(Fiskadoro, 1985)和《天使》(Angels, 1983)。 尽管如此,约翰逊却不是一个喜欢经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人,只有在他作品的书勒口处才可以见到他的照片。约翰逊的作品大多是以美国晦暗、不为人所知的地方为背景,如监狱、破旧的居民区、公共汽车站、街灯永远不会照到的那些廉价的框架式房屋。在这些作品里,写的多是生活在恶劣环境中孤独的灵魂,他们在不幸的生活道路上走向下一个灾难。但是,和大部分关于苦难者的作品不同的是,约翰逊的作品富有独创性,有一种狂乱和痛苦的美,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一样凄凉,和埃德加•爱伦•坡一样充满激情,让人恐惧。
    丹尼斯•约翰逊的作品一贯以命运、救赎以及当今社会结构的缓慢解体为主题,《烟树》也继承了这样的传统思路。由Farrar, Straus & Giroux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早在2007年12月9日就被《纽约时报书评》评为“十佳图书”之一的小说描写了小人物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挣扎,是一部史诗般的作品。《烟树》以越南战争为背景,讲述美国中情局特工斯基普•桑兹(Skip Sands)和他的上级——绰号为“上校”的他的叔叔弗朗西斯•桑兹Francis Sands在越南战争中的故事。“上校”经过多年的收集整理工作,制作了数千张索引卡片,将越共的各种人物、活动和事件汇编起来,和一名狂热的反共分子约翰•韦恩制定了一个名为“烟树”的间谍计划。他们利用一名已经从“北越”返回的越南人去诱使河内相信美国正计划攻打“北越”。为了这个计划的实施,越战中的一群美国、越南士兵、越南家庭和中央情报局特工的命运联系起来了。
    尽管小说标题取名为“烟树”,但其意义绝不仅仅是间谍计划的代号。《纽约时报》2007年9月2日的一篇名为“揭示真相的人”书评写得很有意思,书评作者吉姆•刘易斯开篇就说:“早上好,请听我说:丹尼斯•约翰逊是一位真正的美国艺术家,《烟树》是一本伟大的书,一种奇特的娱乐,书非常长但节奏又很快,是一场旋风式的兜风:开始的时候很伤感,随后越来越伤感,在无法预料间循环,最后如此突然地蹒跚跌倒。它会让你的肚子痛。”
    小说开始于1963年,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在菲律宾某岛上的美军士兵从苏比克湾美军基地的电台听到了这个消息。接着,小说的场景转到了在菲律宾某岛上的丛林中。外出猎熊的二等兵比尔•休斯顿枪杀了一只无辜的猴子。“那猴子一下子就趴在了树上,热烈地伸展手臂和腿,接着,它又伸出两只爪子,仿佛想要抓挠自己的后背,然后就掉到了地上。二等兵休斯顿看到猴子在那里挣扎,满心恐惧。猴子用一只手撑着把自己离开了地面,爬了起来,然后靠着树干坐了下来,它的腿向前伸着,就像一个人刚干完累活在休息。”虽然士兵比尔是个小人物,他的这一不经意的行为却给整部小说定下了一个灰暗的基调。丹尼斯•约翰逊以其对越战宏大、曲折、怪诞的描述和总结,为我们再现了战争烟尘以及战争对人类灵魂的影响。在这本小说中,读者可以感觉到多种文风的存在——既有海明威式的直接和简朴,也有普鲁斯特式繁复的叙述和华丽的描写。对于这部作品,不同的评论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纽约时报》著名书评人角谷美智子说:“读《烟树》就像在进入一场谋杀,或者说是被迷药控制,这本经典的越战故事有点类似于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同时也跟迈克•荷尔的畅销越战小说《派遣》有些雷同,主角性格中矛盾和纠结的一面又跟电影《黑暗的心》中的克兹类似。很惊讶作者约翰逊能把战争的衍生元素放到小说里,并以如此高的角度来展示给我们,甚至近乎强制性地占领我们的思维。” 《华盛顿邮报》的专栏作家大卫•伊格内休斯说:“来写这样一本颇有底蕴的小说其实是件冒险的事情,要知道,现在距离越战结束已经将近三十五年,然而丹尼斯•约翰逊的《烟树》的成功无疑成就了一个奇迹。这本小说对读者的要求也很苛刻,除非你很棒,不然这本小说很难让人吃得消:首先是小说的长度,以及它令人发晕的语言和结构,难以理解的人物性格和捉摸不定的人物经历更是让读者犯糊涂,直到最后你突然发现小说的野心,这时候你才会恍然大悟:这本讲述越战的小说果然犀利。”虽然小说以越战为背景,也许是因为作者本人并没有实际参战的经历,为了避免这一不足,在六百多页的书中,作者对战争的描写并不多,刻意减少了激烈的战争情节,在小说前面将近一半的叙述中,约翰逊始终着力刻画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主角的内心和精神创伤,因而所谓越战的硝烟弥漫和激烈交锋到第三百多页才第一次出现。小说的主要人物桑兹和约翰逊以往作品中的英雄不同,他年轻单纯,甚至急功近利。桑兹一直相信美国可以在越南战场上取得胜利,并且想亲自见证这一伟大时刻。与此同时,他也在努力学习自己的叔叔兼上司“上校”弗朗西斯•桑兹。但是他的天真终于在一次次的阴谋中被摧毁,到最后,大家谁也不敢相信谁,桑兹在矛盾中进退两难。
    这部小说中的人物,无论大小,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污点,但在战争那污浊的环境下,读者还是可以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小说中除了描写桑兹和他的叔叔外,还有代表了普通士兵的比尔和詹姆士兄弟,对越南分裂有着切肤之痛的阮氏家庭,他们都是那场战争的受害者。对此,《华盛顿邮报》载文说:“要在越战结束后近三十五年写出一本鸿篇巨制是需要作家的勇气和雄心的。能像丹尼斯•约翰逊那样写《烟树》简直就是奇迹。”
    作为美国最重要的文学奖之一,尽管评委们独具慧眼,严格评选出来的作品不仅有很强的可读性,也有很强的文学性,但是国家图书奖宣布后,还是招致许多媒体的批评。由于国家图书奖的两大重要奖项——小说和非小说类奖获奖作品都和美国中央情报局有关,结果公布后,人们议论得最多的话题就是“政治对文学的干扰”。美国国家公众电台(NPR)用“政治占据国家图书奖的中心”的标题来报道图书奖。另外,也有人对这部小说的文学成就方面颇有微词。角谷美智子认为:“就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来说,《烟树》和约翰逊早期的作品相比,揭示的程度显然还不够深刻。”也有人说,约翰逊在作品中关于枪械、飞机、情报等方面的描写太多,美国大兵的粗俗对话也多得让人难以接受。但是,约翰逊的《烟树》获奖的原因也许是,描写伊拉克战争的小说还没有产生,而描写越南战争的小说前段时间又消停了一阵,现在读书界看到一部描写越战的鸿篇巨制,自然引起强烈反响。约翰逊的《烟树》和美国中央情报局有关,巧合的是,非小说类获奖作品《余灰:中央情报局史话》也和这一神秘的机构有关。因为是非虚构作品,为了保证这部作品的真实性,作者蒂姆•韦纳查阅了五万多份档案、采访了众多美国中央情报局退役探员。作家通过这部作品检讨了美国中央情报局近六十年历史上的错误与失败,也对中情局因情报失误而导致的伊拉克战争提出了批评。两部获奖作品都与中央情报局有关,应该不完全是偶然现象,因为两部作品都对人生、人类在世界上的活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当今美国政府应该如何制定对内对外政策,应该不无启迪。
    丹尼斯获奖后,有人采访他:“你在写作《烟树》的时候,心中有没有想好读者?如果有,又是谁呢?”回答是:“我写给我妻子、我的代理人和我的编辑看。”颁奖的时候,丹尼斯•约翰逊因故未能到场,他的夫人辛蒂•李•约翰逊代为领奖,并替丈夫作了获奖演讲:“非常抱歉失去了一次在那么多全世界著名作家面前身穿燕尾服的机会,但还是要说声谢谢!”她说,丹尼斯正在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地区体验生活,为他的下一本小说准备素材。也许丹尼斯的下一部小说将是关于伊拉克战争的。
  


  摘自《信息时报》 作者:姚君伟
  
    《烟树》是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作者丹尼斯•约翰逊以后现代主义的笔法描写那些在越战宏大时代和悲惨命运中痛苦挣扎的灵魂。他的作品有一种狂乱和痛苦的美,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一样凄凉,和爱伦•坡一样充满激情,让人恐惧,是一部和《现代启示录》一样疯狂的战争作品。
    《烟树》是一部越战小说。但假如《烟树》也仅仅着力描写越战的惨烈和残酷,写战场上的硝烟弥漫,写美军的狂轰滥炸,那么,它就难脱窠臼,恐怕也不会引起人们多少注意,充其量不过是在越战小说写作方面徒增一本可有可无的作品罢了。丹尼斯•约翰逊很明智,他自己虽然没有上过越战战场,但他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构思这部小说,经常往返于美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又采访了许多战争亲历者,加上他父亲曾为美国国务院效力,这种种因素,均大大有利于他的写作,使他得以另辟蹊径,在新世纪推出了他重写越战的《烟树》,着力展示越战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创伤。
  
    这是一种疾病,一场瘟疫
    《烟树》以越战为背景,讲述了中情局年轻特工斯基普•桑兹和他的上司同时也是他的叔叔弗朗西斯•桑兹上校的故事。上校花费了多年时间,制成了一万九千多张卡片,把越共的人物和事件统统汇编起来,并制订了他们自己的间谍计划,代号为“烟树”。上校希望通过一个名叫“皓”的越南本地人的关系,利用一个从北越返回的越南人(名叫“忠”)做双面间谍,摆下迷魂阵,让河内信以为真,以为美国正计划对北越实施毁灭性的打击。猜得出来,“烟树”也暗示核武器爆炸后产生的蘑菇云。
    《烟树》的场景主要置放在越南,在越南的丛林里,在西贡,在偏远的小村庄。同时,小说里的人物经常出没于菲律宾和其他东南亚国家,当然,也经常闪回到主要人物的美国老家所在的城市,包括菲尼克斯和明尼阿波利斯等。 《烟树》的主人公是上校和他的侄儿斯基普。中情局成立后,上校由于有东南亚的丰富经历,被派往越南,就此达到他军旅生涯的巅峰。在西贡,他一度是呼风唤雨,专机往返各地,神气活现,信心十足,制定自己的心战计划。可是,他终究也不过是越战的一个牺牲品。他后来痛苦地说:“我们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我们已经丧失了信心”,“天使都安慰不了我。”想当年,他一心希望炸飞北越军的脑袋,可现在他“一整天都在拼命不让自己的脑袋爆炸”。仗打输了,远在美国的妻子又提出离婚,这个失败的男人心寒了,最后死于非命。
    斯基普受叔叔的影响,进入中情局,在他叔叔手下干活。他年轻单纯,一直深信美国肯定能够打赢越战这场战争,他要亲眼目睹胜利的场面。他刚到西贡城外时,看到“大批战斗机和轰炸机着陆、起飞,山一样大小的运输机卸下房子大小的重型武器。”他自信地想,这场战争他们怎么可能打不赢?可后来他顿悟了:“这不是一场战争。这是一种疾病。一场瘟疫。”美国人在越战中注定是要失败的,这应验了一句越南老话:铁砧的寿命比锤子长。这也让我们联想起美国作家桑塔格在《河内之行》中提到的事情。在河内访问期间,有人告知桑塔格和她的同行人员,在轰炸密集的乡村,农民们很普遍的做法是,每天去稻田时都扛上棺材,如果有人死去,他可以被马上掩埋,而其他人可以继续劳作。这样的国民,美国人要使之屈服,可能吗?
  
    苦难面前的悲悯情怀
    丹尼斯•约翰逊在《烟树》里还详写了同样是战争牺牲品的休斯顿兄弟。他们离开老家,离开母亲和弟弟,先后深陷战争之中,身不由己;他们没有得到什么,却失去了很多很多。而因为这场战争,无论是美国人,还是越南人,都失去得太多了!粗粗一看,就能发现,作者在小说里着力探讨的是战争及其造成的丧失的主题。在这场战争中,父母失去儿子,或者相反;妻子失去丈夫,或者相反。几乎每个人物都丧失了亲人,或是母亲,或是丈夫,或是其他亲人。有些是在战争中失去的,有些则是因为某些自然的原由。这部小说写到后半部才开始真正出现战斗场面。在这些战斗中,士兵们失去战友。路面上尸横遍地,都是战斗中无名的受害者!我们甚至只知道他们的绰号。通过塑造这些人物形象,丹尼斯•约翰逊谴责战争,呼唤和平。
    《烟树》里除了写越战,也直接间接地写到或提到二战,特别是其中的太平洋战争(斯基普的父亲即死于珍珠港事件)、德累斯顿轰炸等,让读者联想到《五号屠场》等经典作品。《烟树》写越战,写越战给人们造成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更写所有的战争,写所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还有失去、失落……字里行间是一个正义作家在人类遭受的苦难面前所流露出的悲悯情怀,以及他对美国发动越战所表示的强烈谴责。
    重写越战为丹尼斯•约翰逊赢得了荣誉。《烟树》获奖时,他正在伊拉克做新闻报道,所以,他妻子辛迪•约翰逊代为发表获奖演说。人们当时就猜测,《烟树》获奖,或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有关。对美国人而言,越战不啻是场噩梦。如果美国政府不吸取越战的教训而一意孤行,那么,就像美国人无法治愈越战的创伤一样,他们恐怕也难以走出伊拉克战争的阴影。
  
    阅读链接
    基辛格首次披露越南战争期间国际国内政坛内幕。他亲身经历了和北越代表团旷日持久的艰难而令人感到挫败的谈判,参与了谈判中的每一次重大决策的制定。其间,国际风云迭起,国内矛盾重重,基辛格不仅是本书所述事件的中心人物,书中同时还再现了许多国际重要的政坛人物——约翰逊、尼克松、戴高乐、胡志明和勃列日涅夫等的个性特征,他们曾经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从这本书可以看出,美国在越南陷入泥潭,遭到世界人民和本国上下的强烈反对。尽管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国内矛盾日益激化,以至最后在内外夹击下不得不从越南撤兵。美国在越南的结局,也就是美国今天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结局。可以说,这也是美国走世界霸权之路的最终结局。
    本书是退役美军中将穆尔和美国著名战地新闻记者盖洛威所著的畅销回忆录,讲述的是1965年越战初期,美军入侵越南中部高地德浪河谷时所发生的真实故事。本书从一个战争受害者的角度对越战进行了某些深刻反思。
    1963年2月,美国在全世界率先组建了第11空中突击师(试验部队),并选调精兵强将通过大规模高强度的全装训练试验直升机机降突击战术。就在美军决定向越南战场投入这支王牌机降突击部队时,越南人民军也在北方精选了33团、66团、320团三个主力步兵团进行整编集训,在进行了整整一年的临战强化训练后,将其调属南方战场B3战线司令部,这也是越南人民军正规军大部队首次投入南方战场。就在这时,刚进入越南的美国骑兵第一师也对德浪河谷地区发起扫荡作战,结果美越双方的两支王牌劲旅在德浪河谷地区迎头相撞,展开空前激烈的大战。
  
  


  摘自《生活新报》 作者:李青青
  
   2007年12月14日,第58届美国国家图书奖在纽约万豪伯爵酒店揭晓,讲述中情局特工越战经历的《烟树(Tree of Smoke)》不负众望夺得小说作品奖。和以往战争题材作品不同,这部由丹尼斯•约翰逊(Denis_Johnson)创作的长篇小说另辟蹊径,抛开硝烟弥漫的战争描述,从心理层面去解读越战对一代人的影响。
  
    《烟树》讲述的是中情局特工Skip Sands在越战中的故事。他的上级是他的叔叔,绰号为“上校”。“上校”花费多年心血,做了数千张索引卡片,试图将越共的各种人物、活动和事件汇编在一起,理出个脉络头绪来,小说标题取名为“烟树”,意义也在于此。虽然小说以越战为背景,但是实际在六百多页的书中,战争的火药味并不浓重,在小说前面将近一半的叙述中,约翰逊始终着力刻画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主角的内心和精神创伤,而所谓越战的硝烟弥漫和枪火交锋到第三百多页才第一次出现。评论家认为小说在风格上跟电影《现代启示录》和畅销越战小说《派遣》很接近,但是在揭示战争苦难方面,似乎挖掘的程度还有所欠缺。该书还未出版就被《纽约客》选入小说专号,受到热力推荐,之后《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都给予重磅书评或大幅报道。
  
    “阴谋开始 阴谋收场”
    角谷美智子(《纽约时报》头牌书评人):读《烟树》就像在进入一场谋杀,或者说是被迷药控制,这本经典的越战故事有点类似于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同时也跟迈克•荷尔的畅销越战小说《派遣》有些雷同,主角性格中矛盾和纠结的一面又跟电影《黑暗的心》中的克兹类似。
    很惊讶作者约翰逊能把战争的衍生元素放到小说里,并以如此高的角度来展示给我们,甚至近乎强制性地占领我们的思维。《烟树》以阴谋开始,以阴谋收尾,可以说,这是一本讲述美军在越南的精彩小说,但是就战争给人们来带的苦难来说,《烟树》和约翰逊早期的作品相比,揭示的程度显然还不够深刻。
    在《烟树》里,主角Skip Sands和约翰逊以往作品中的英雄有很大区别,这个特工年轻单纯,甚至急功近利。他一直相信美国可以在越南战场上取得胜利,并且想亲自见证这一时刻。与此同时,他也在努力追赶自己的叔叔兼上司“上校”弗兰克。但是他的天真终于在一次次的阴谋中被摧毁,到最后,谁也不再相信谁,主角Skip Sands在矛盾中进退两难。总的来说,约翰逊笔下的人物有些不同的污点,在同样污浊肮脏的环境下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被蛇缠绕 不可自拔”
    大卫•伊格内休斯(《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来写这样一本颇有底蕴的小说其实是件冒险的事情,要知道,现在距离越战结束已经将近35年,然而丹尼斯•约翰逊的《烟树》的成功无疑成就了一个奇迹。
    这本小说对读者的要求也很苛刻,除非你很棒,不然这本小说很难让人吃得消:首先是小说的长度,以及它令人发晕的语言和结构,难以理解的人物性格以及捉摸不定的人物经历更是让读者犯糊涂,直到最后你突然发现小说的野心,这时候你才会恍然大悟:这本讲述越战的小说果然犀利。
    可以说,这是本有些放肆和冒昧意味的小说,在刚开始的几百页书中,你要忍受一些琐碎的故事,但是它总会在某一时候突然抓住你的心,就好像书中描述的战争场面一样,刚开始神秘,之后让人迷惑的同时也给人以震撼的力量。丹尼斯•约翰逊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记者,当你开始读《烟树》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就好像被一条蛇紧紧地缠住,无法自拔,不过,这感觉很棒。
  
    相关链接
    美国国家图书奖由美国出版商协会和美国书商协会等组织在1950年联合设立,宗旨在于提升大众对优秀美国文学作品的认知度,并在整体上促进阅读风气,是美国乃至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图书奖项之一。一年一度的美国国家图书奖设有小说作品奖、非小说作品奖、诗歌奖和青年文学奖4个主要奖项。多年来,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作品和作者通常有些共性。纽约一家报纸戏言,获得国家图书奖需要5个要素:作者不能太年轻;作品要选取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题材;作品不能太短;作者必须是文学圈内人;作者应拥有广泛的读者群。
  
  


介绍的很好,支持


问一下那里能找到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所有名单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