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城中村的管治问题研究-以广州为例

姚一民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

姚一民  

页数:

17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进行的研究工作是,从人文地理学研究方向的角度出发进行一项案例研究,其目的是努力提高对“城中村”改制中的管治问题的认识水平,同时致力于推动广州“城中村”的改制工作。本书从改制及社区发展中的管治问题人手,采用规范陈述和事实描述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阐述了广州“城中村”问题和“城中村”改制的必要性,对“城中村”改制中的利益和行动问题,以及建构“城中村”新型社区管治架构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关于“城中村”改制的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

姚一民,1971年出生,陕西省汉中市人。理学博士,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现代市场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0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自1995年以来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10篇。现主要从事广州商贸流通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的研究工作。

书籍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广州“城中村”改制中的管治问题的实践意义 二、研究“城中村”改制中的管治问题的理论意义 三、本书研究的主要概念辨析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学者关于“城中村”改制中的管治问题的研究介绍 一、关于社区和社区发展的概念 二、关于全球化和城市重构 三、关于城市社会极化和内城社区边缘化问题 四、关于社区发展和社区规划研究 五、社区发展中的管治问题研究 第二节 国内学者关于“城中村”改制中的管治问题的研究 一、国内地理学关于“城中村”改制的研究 二、国内地理学界关于社区管治问题的研究 三、社会科学界关于社区发展中的管治问题研究 二、“城中村”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仍然实行的是合作医疗制度 三、改制中,“城中村”的村民转变为居民,政府面临着解决大量的新增失业人口的就业安置问题 四、在“城中村”改制期问,政府提供“城中村”的市政、环卫、环保、消防和绿化建设等公共服务 第四节 “城中村”改造建设第六章 “城中村"改制中的新型管治架构的形成 第一节 广州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全面推进社区建设 第二节 “城中村”改制和新型社区管治架构的形成 一、改制前的“城中村”管治模式的特征和局限性 二、新型管治架构的建立第七章 关于“城中村"改制中的管治问题的对策 一、坚持政府是“城中村”改制和社区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紧紧围绕推动基层政权建设的主题,重构“城中村”的社区关系网络第八章 结论 结论一:关于“城中村”改制和社区发展认识和理解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结论二:处理好“城中村”改制中的利益问题和建构“城中村”的新型社区架构是本书研究的两个基本方面 结论三:政府在“城中村”改制中的主导地位是明确的 结论四:建构“城中村”的新型社区管治架构是一个富有创新前景的领域参考文献附录一 广州“城中村"改制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附录二“城中村”改制和新建街道、社区居委会建设的调研作者近年的部分学术成果 成果一 广州市“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定量分析 成果二 广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条件与差距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学者关于“城中村”改制中的管治问题的研究介绍  一、关于社区和社区发展的概念  学术界对于社区的概念的定义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类,传统的社区概念是在生态学的意义上被定义的。按照罗伯特·帕克的定义,社区的本质特征包括:第一,特定地域的人口的集合;第二,社区的发展基本上来自内部;第三,社区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和系统生态意义的。因此,社区概念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区域、共同联系、社会互动。“社区”的概念起源于法国人托尼斯的类型学研究。1887年,法国人托尼斯(Ferdinand Tonnis)提出了“社区”(Gemeinschaft)和“社会”(Ges—tellschaft)的理想的模式。它们是理论的极端的模式,用来作为真实世界的社区的参照。一个“社区”的所有机构都是传统的,所有的关系都是完全的整体论的和情感主义的,而摒弃一切逻辑性。一个“社会”的所有机构都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逻辑完全地取代了感情。实际上,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是在两个极端中间的某一个位置。托尼斯比较了自然意志(wesewille)和理性意志(kurwille)时解释说:在这两个极端之问是所有的现实世界的意志形式化,就建立起了“自然意志”和“理性意志”的概念。托尼斯称这种抽象方法为规范理论,它们表现为理想的模式,它们作为标准用来认识和描述现实。将现实世界的意志形式向“自然的”或者“理性的”方向上进行抽象。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城中村的管治问题研究-以广州为例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