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莫泊桑短篇小说选

[法] 莫泊桑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6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法] 莫泊桑  

页数:

232  

字数:

210000  

译者:

赵少侯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莫泊桑最擅长的题材是他亲身参加过的普法战争、长达十年的小职员生涯和青少年时代在诺曼底故乡的生活,这三种环境为他的短篇小说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材。这些作品歌颂了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表现了农村的习俗和世态,真实地反映了小职员的单调刻板的生活。它们在艺术上各有特色、并不雷同,犹如宝石上的各个校面,共同折射出灿烂的光芒。  赵少侯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开始发表译作,尤以五十年代的成果最为丰硕。他的译作除了一些长篇小说和莫里哀的剧本之外,以莫泊桑、法朗士和都德等的中短篇小说居多,其中莫泊桑的中短篇小说选译了二十二篇,它们基本上都是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精品。  小说里没有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没有刀光剑影的搏斗,然而它通过妓女羊脂球被迫向敌人献身的遭遇,刻画了各具特色的人物,特别是勾勒了有产者们为了私利而不顾民族尊严的丑恶嘴脸。羊脂球自尊自强、不甘屈服,表现了爱国主义的凛然正气,结果却被那些伪善的同胞推入火坑。他们为了迫使羊脂球就范,个个巧舌如簧、软硬兼施,就连道貌岸然的修女也沉瀣一气。莫泊桑以真实的细节、精练的语言和炉火纯青的技巧,使这篇小说构成了一幅战争时期法国的社会图景。作品中的善与恶时时形成不露痕迹的对照,使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战争的憎恨、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所谓上等人的蔑视,因而不愧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都堪称楷模的名篇。  本书本着“优中选精”的原则,从“世界文学名著文库”中挑出一批最受读者喜爱的外国文学名著,这些名著系由冰心、杨绛、朱生豪等著名翻译家翻译,以优美流畅的译文再现了原著的风格,并配以精美的插图,称之为“名著名译插图本”丛书。希望这套丛书成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奉献广大读者的一份珍贵礼品。

作者简介

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生于法国诺曼底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童年在诺曼底乡村度过,青少年时期在鲁昂中学就读,1869年到巴黎学习法律。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莫泊桑应征入伍。战争结束后,他回到巴黎,先后就职于海军部和教育部,业余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并得益于文

书籍目录

羊脂球瞎子真实的故事皮埃罗月光巴蒂斯特太太一次政变骑马瓦尔特·施那夫斯的奇遇我的叔叔于勒等待绳子老人伞项链穷鬼小酒桶散步衣橱俘虏图瓦流浪汉橄榄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莫泊桑短篇小说选 PDF格式下载



好!可以说世界短篇小说之王其中之一。购买来收藏。还要仔细研读。没想到他亲身参加过的普法战争、长达十年的小职员生涯和青少年时代在诺曼底故乡的生活,这三种环境为他造就了写作短篇小说的现实环境。


上中学时对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作品印象深刻。这次买的这本质量不错,纸张、印刷、装帧都很棒。因为是2003年推出的“名著名译插图本”系列,没有08年推出的“精华版”的译者介绍,我特地上网查了一下译者赵少侯,发现也是一位资深的翻译家,于是对译文的质量也做到心里有底了,哈。


这本书里的插图是黑白的不是每篇都有但是很喜欢这本书因为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写得真的很能感动人!我喜欢这本书手感也不错


我很喜欢看外国的小说,,尤其是莫泊桑写的,这本书的小说篇幅比较多,介绍的比较简单,但是可以让初读他小说的人对他的小说有个大致的了解,书的质量也不错


莫泊桑的小说看了以后,你会理解什么是辛酸和批判。


人民文学的这套书都不错,正在努力的把自己喜欢的都收到。内容没有什么好说的,这种名著也只有版本方面挑一挑就好了。


跟他走进那个年代,怀着善与爱。版本很适合中学生。印刷精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


故事好看、不长,译文也很好。作为放松读物很适合。书的质量好,风格我也喜欢。


十分好的一本短片小说集,文字翻译得不繁琐,较简练,适合阅读。故事生动,耐人寻味,希望有天可以阅读原版,呵呵~~~


这本书质量很好.翻译也不错,真是出版社好,这书也好啊~推荐给大家


内容就不评论了,应该都是经典书的质量感觉还不错,赞一下~


很好,很便宜!


莫泊桑本人由于过度伟大,所以不再做评论了,仅针对这本书而言,非常不错。本来很担心有些出版社会把外国的名著翻译得过于白话,甚至有翻译不清的现象,拿到书后发现是正规译本,很释然。希望有一天能读到原作。


羊脂球于卡夫卡的变形记,更胜一筹,更加精炼。作者很有内涵!书质量不错,就是太贵,还不如在图书大厦买


不愧大家作品。只是内容大部分都是那个年代下层人民的生活,看了心里很不好受。


书不错,但是送货速度太慢,且第一页有污迹


经典适合中学生看


好书,印刷不错。


很有可读性


莫泊桑的小说不用我来评价了,当初买这本,主要是看出出版社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但是比较失望,翻译得太生硬,人物的名字都很拗口,不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翻译是第二次创作,好的原著就这么被..........


   说实话我并没有完全看完这部书,而是把其中最为代表的几篇都看完了。我说莫泊桑其实就是一个处在现实与理想化状态下挣扎的人,从他的小说里,带着很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以及那早已深入人心的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如果纯粹吐槽,又怎么能在文学史有一席之地呢?
   其实,莫泊桑从未真正的吐槽过,他所写的只是用及其客观的手笔描写了一种现实,这种现实极其残酷,人性在其中消灭殆尽。但就是这种虐心式的写作,才能让人思考。力度不够,读者不会在意。《羊脂球》这篇小说,我差一点没有看下去,因为人性的丑恶暴露的实在让人难以往下阅读。但是纵观莫泊桑的一生,伴随着放荡和挣扎,他其实想表达的已经写在书里了。不要用那一套“只会批判,而不改变”的思维去看,因为莫泊桑不过是像我们一样的平常人,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他怎么能改变呢,他一直想去追求纯粹的东西,但是他也知道无法实现,那么就不如让人们看看你们生在的大地上发生的令人发指的事情。
   莫泊桑所做的已经没有遗憾了。


  莫泊桑,法国十九世纪末叶的短篇小说家,一名杰出的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家。
  
  他的构思非常巧妙,比如《橄榄园》这一篇中,最后突然降临了一片黑暗,紧接着女佣发现地上的血,村民都认为是神父的儿子杀害了神父,但作者一语道破:"大家都同意他的意见,因为谁也没有想到维尔布瓦长老会自杀。"就这样戛然而止,但余味无穷,甚至可以从中体会到长老的痛苦与挣扎。莫泊桑字字珠玑,带着夸张与讽刺,简单的笔墨就勾勒出一派风貌,萧条的街道、粗鄙的农人、吝啬的地主婆、假惺惺正直实则猥琐小人的贵族……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令人或叹惋或轻蔑一笑。
  
  比较印象深刻的是《巴蒂斯特太太》。巴蒂斯特太太幼时被仆人奸污,之后孤独地度过了黑暗而遭人鄙夷的童年,甚至在街上走着市民都会对她指指点点绕着走,仿佛她是一块脏东西。后来好不容易遇到爱她的先生,过了一会儿太平日子,但最终痛处还是被触发,一群人盯着她大笑,喊着那个污辱性的名字(我甚至可以想象那些尖锐不怀好意的嘲笑声在她的耳朵里灌进去千回百转,重重叠叠,直至击溃她内心的最后防线……)最后她跳江而死,教会也不愿意为她举行葬礼。这是一个悲剧的人物,也是一个悲剧的社会。因为她被奸污并不是她的错,但却在她受到伤害后竟然还要忍受社会舆论对她的二次伤害,社会不公而冷漠可笑,毫无同情之心。像这种世态炎凉在其它篇目里也都有所反映,尤其是对弱者的欺凌,如《瞎子》《穷鬼》等。
  
  而开篇《羊脂球》更是个经典名篇。妓女与修女、富商、贵族共处一车,妓女的自尊自强、不甘屈服、爱国正气与后面几种人的伪善、小人、猥琐、自私自利、自命不凡形成了鲜明对比,各个鲜明的人物令人唏嘘,尤其是对于牺牲品羊脂球胖姑娘,最后她的泪珠真是令人心疼而愤怒,偏偏高尼岱还唱着"爱国"的马赛曲,真是莫大的讽刺!
  
  最近在读林清玄时读到:"佛法里把慈悲分成三种:一是“众生缘慈悲”,就是以一慈悲心视十方六道众生,如父、如母、如兄弟姐妹子侄,缘之而常思与乐拔苦之心。二是“法缘慈悲”,就是自己破了人我执著,但怜众惩治知是法空,一心想拔苦得乐,随众生意而拔苦与乐。三是“无缘慈悲”,就是诸佛之心,知诸缘不实,颠倒虚妄,故心无所缘,但使一切众生自然获拔苦与乐之益。"
  
  只可惜,在书中描绘的冷漠世态甚至当今社会,有些人连第一种"众生缘慈悲"都未能达到(例如赶着收油菜而盼望老爹快些咽气的农人夫妇),更别说最后的体恤众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了。这大概是整个社会的悲哀罢。
  
  很妙的是,莫泊桑尽管是一个距离我们世间、空间都很遥远的作家,但他笔下的故事仿佛就在眼前,人性的种种层面,像虚荣心、吝啬、贪婪、自私自利、孤独绝望、势利等等都还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影射,相信如今也还有不少人过着书中有所描写的或贫穷或卑微或孤独或无聊的日子吧。so,他描述的不是几个人物,而是整个社会。


  特意买了这种老版本,也不知道它有多老,其实我对书的版本没什么挑剔,就是因为我中学时对这种外国名著的封面印象是如此。我记得家里条桌上有一本《钢铁是怎么样练成的》,我哥过生日时,他同学(想必是女的)送的。我煞有介事地翻了翻。中间有人拿走过,不过我又追了回来,全部看完了。我想,可能是老师布置了这方面的看书任务,不然我是没有道理会看的。那时我读初中,我根本没有看这种书的爱好。我家出租的武侠小说(我们老师叫武打书)我也几乎不看,我的两个兄长也不看,我们倒是帮各自的同学在这方面行了方便之门。我看是看过,但没觉得有意思,也就不在那上面浪费时间。所以就这样,钢铁大概是我第一本能够从头到尾看完的外国长篇小说。印象深刻自不用说。后来上高中,有段时间装模作样地看狄更斯的小说,还买了好些其他作家的。当时对文学的了解,连入门都算不上,可能完全是为了写作文用,结果在旧书摊上有意无意买的都是这一个系列的这种书,先买薄一点的,很多连封皮都没有,但无一例外价格都能接受,相好了哪几本,找老板说打个折屡试不爽。这些书现在还在我的卧室里。死魂灵、人生、羊脂球、约翰克里斯朵夫,等等。最后一本的上册,还被我大学报到时装在行李箱中。后来我一个字也没看。也没什么。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事,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人生。上面的这些回忆与本文要说的莫泊桑的这本短篇集,确实无关。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当我们说到外国名家名著时,我们总有自己最早的一些印象。打捞它们,似乎成了一件不可避免、刻不容缓的事情。
  走笔至此,我感到自己要说的似乎都讲完了。但显然又还没说。这真是一个糟糕的开篇。既然我读了一部分,我就说说我读的这部分吧。短篇,看不看完都没问题。因为我不需要对整部书做出评价,我又不是等料下菜的批评家,我只是个读者,作为读者谈谈自己的感受。仅此而已。我想,从来只有蹩脚的评论家,没有差劲的读者吧。
  出于对我产生过影响的那点可怜教育,我先读了《我的叔叔于勒》和《项链》。这两篇小说的道德教化意图,现在看是多么明显。特别是后者。如果还有什么值得可取,那就是前者是个亲切而让人无限遐思的作文题。以此类推,当然就有了,我的美国舅舅。再说这本书当中的其他小说,也比这两篇要好。就拿我所读的《小酒桶》和《散步》来说。《小酒桶》里那种痛快的讽刺,刻画的惟妙惟肖,让我感到这篇与前两篇的作者不会是一个人写的。稍觉缺憾的是作者对农场主人的老太太潜藏厉害与狠毒没有发挥透彻,因为无论从活过的岁月长短来讲,镇里开饭店的中年男(无一例外,他们有着一副滑稽的嘴脸),都不应该是他的对手。尽管这样,这篇短小却精微的小说,相比项链的拖沓情节、无力的心理描写,也要精彩得多。
  另外,《散步》写一个大龄单身公务员的觉醒。有一天他突然下班后想去散步,这么一想可真是要命,他联想起过去乏善可陈的单调岁月,而当他置身于巴黎的街头,天快黑了,夜生活拉开帘幕,街边不时有艳冶的女人招揽他,他开始莫名的紧张,焦躁不安,他一会想到自己老去的光景,一会想到他那该死的屋子。最后他梦游般地走向一片树林。但是莫泊桑似乎觉得这还不够,他必须为他的主人公安排一个解脱的归宿。于是,当巴黎再次迎来新的一天时,男人被发现吊死在树上。一个孤独的人的悲剧一生,如果没有这次散步,它也已成定局。此外,这篇小说的叙述文字也很抓人,为内容着实增色不少。
  至于莫泊桑和福楼拜他们师徒俩的佳话,他自己的多病早逝,还有其他的传闻八卦,这与我这篇文章无关,我想与他的小说也无关,自然不是我的兴趣所在。再次强调,我无意写这篇文章,实在是因为晚上无聊,睡不着觉。根据我有限的知识,我知道从我的嘴里也吐不出象牙来。就这样。
  
  2013-7-14 凌晨
  


   对于这部《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集》其实是还没有看过的,记得上中学的一年暑假借了姨妈家一本老版本的莫泊桑短篇小说选(?)看,不是特别有名的篇章的合计,但是记住了一篇《修软椅的女人》。
   记得那个卑微的女人,记得那个卑微的女人的爱情观,那个卑微的爱着光华外表的女人,她是看不清现实吗?也许是因为现实对她来说,是那么的不容改变,就如明天的天气一样,总是日出日落不会改变,却也有阴晴冷暖,无法选择,只要硬生生的接受~!那么这场爱,就是人生的一个梦,其实未尝不知道现实,只是给自己找一个坚持这样无可奈何的人生一个理由吧!
  


  莫泊桑是个纯正的小说家,从不介入思想,也不拷问灵魂,他只管把那些多彩的生活或是怪谈呈现给读者,大多是他的阅历,笑料的、乡野的、粗俗的、世井的生活,多姿多彩。读莫泊桑的小说,从没有精神的愉悦,但是很有趣,是消磨时间的好办法,姑且当做读一本百年前法国发行的《知音》吧。


  请允许我以法兰西文学的名义讲话,作为战友、兄长、朋友,而不是作为同行向吉·德·莫泊桑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是在居斯塔夫·福楼拜家中认识莫泊桑的,他那时已在18岁到20岁之间。此刻他又重现在我的眼前,血气方刚,眼睛明亮而含笑,沉默不语,在老师面前像儿子对待父亲一样谦恭。他往往整整一个下午洗耳恭听我们的谈话,老半天才斗胆插上片言只语:但这个表情开朗、坦率的棒小伙子焕发出欢快的朝气,我们大家都喜欢他,因为他给我们带来健康的气息。他喜爱剧烈运动,那时流传着关于他如何强悍的种种佳话。我们却不曾想到他有朝一日会有才气。
  《羊脂球》这杰作,这满含柔情、讥嘲和勇气的完美无缺的作品,爆响了。他下车伊始就拿出一部具有决定意义的作品,使自己跻身于大师的行列。我们为此感到莫大的愉快;因为他成了我们所有看着他长大而未料想到他的天才的人的兄弟。而从这一天起,他就不断地有作品问世,他高产,稳产,显示出炉火纯青的功力,令我惊叹,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源源而出,无限地丰富多彩,无不精湛绝妙,令人叹为观止;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小的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悟醒豁的生活的窗口。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笑或是哭,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
  啊!明晰,多么清澈的美的源泉,我愿看到每一代人都在这清泉中开怀畅饮!我爱莫泊桑,因为他真正具有我们拉丁的血统,他属于正派的文学伟大的家族。诚然,决不应该限制艺术的天地:应该承认复杂派、玄妙派和晦涩派存在的权利;但在我看来,这一切不过是堕落,如果您愿意的话,也可以说是一时的离经叛道,总还是必须回到纯朴派和明晰中来的,正如人们终归还是吃那营养他而又永不会使他厌腻的日常必吃的面包。
  莫泊桑在15年中发表了将近20卷作品,如果他活着,毫无疑问,他还可以把这个数字扩大三倍,他一个人的作品就可以摆满一个书架。可是让我说什么呢?面对我们时代卷帙浩繁的产品,我有时真有点忧虑不安。诚然,这些都是长期认真写作的成果。……不过,对于荣誉来说这也是十分沉重的包袱,人们的记忆是不喜欢承受这样的重荷的。那些规模庞大的系列作品,能够留传后世的从来都不过寥寥几页。谁敢说获得不朽的不更可能是一篇三百行的小说,是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当做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口口相传的寓言或者故事呢?
  先生们,这就是莫泊桑光荣之所在,而且是更牢靠、最坚实的光荣。那么,既然他以昂贵的代价换来了香甜的安息,就让他怀着对自己留下的作品永远富有征服人心的活力这一信念,香甜地安息吧。他的作品将永生,并将使他获得永生。


  羊脂球那篇好犀利,以另一种方式来剖析社会的黑暗,可怜的羊脂球.......莫泊桑的小说,高中的时候读的,觉得故事情节很不错,故事背后的暗示也很深刻,当时就很喜欢~~~~~~~~~~~~~~~~~~~~~~~~~~~~~~~~~~~~~~~~~~~~~~~~~~~~~~~~~~~~~~~~~~~~~~~~~~~


  从年轻时亲身体会中得出这一针见血的批判,可见法国除了浪漫,还有现实的思考。短篇小说之王的确!很喜欢!在学校图书馆看了多遍!


  1
  败兵,飞雪,残原••••••
   无数衰条的干瘦下的景色的车中,一行八人。羊脂球的丰腴显然是格格不入的。
   鸡肉,面包,美酒••••••
   窄小的篮子让人们不情愿的拉近了距离。距离?外在咫尺,内心天涯。物质的生活的纯粹,才无论贵族,修女,商人。
   远行?亦是深入。是一条通向灵魂深处的暗道。
   妓女?是肉体的贩卖者?灵魂的作践者?
  “这里的普鲁士军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坏。”也许人民的态度是纯朴的。听者呢?则可以转嫁,车夫被赶走,八人困于酒楼中,军官只要羊脂球。起初八人愤然。那时也许是羊脂球的篮子发挥了作用吧。
  黑夜——让人思考的时间。一夜后,升起的会是利益的太阳。
  修女,清心寡欲。她们是神的虔诚信徒,在某些程度也是纯真的代名词。威胁将近时,手划十字,脑海萦绕圣母;威胁迫近时,手在发抖,转移为腕间脱落的念珠;威胁来临时,手放胸前,代表神的旨意,话语坚定不移。
  “她觉得亚伯拉罕杀子祭天没有丝毫可惊奇的地方,因为只要上天有命令下来叫她杀父杀母,她也会立刻动手的。”
  教会,不过是泯灭人性的华美殿堂。
  羊脂球。不由使我想起《盲井》中的一个妓女。当她在邮局与纯朴的民工凤鸣碰上时,一个低眉羞惭,一个抚背轻笑,但二人都是为远方的亲人寄钱。那一刻,是不值得尊重。
  尊重莫过于厌恶吧!
  车夫回来了,八人起行。
  一个崇拜拿破仑的妓女,在《马赛曲》中欲哭无泪。
  
  
  
  弥撒下的••••••
   ——读莫泊桑的《瞎子》有感
  晨钟已响,弥撒的人群安静而喜悦。那一刻,他们真的看见了上帝。饶恕、宽容、祈祷、忏悔,无需多言,众人都是信徒,都在与上帝对话,聆听教诲。
  太阳初升了,闭眼祷告的人们感到了一丝亮光。原来,闭眼也能看见太阳的啊。
  雪,停了,却厚厚的。清新而纯洁。晨雪中的弥撒,是最完美的仪式。宠物们还没有起,这也是最好的。弥撒需要绝对的安静。这是神圣的,人应该这样。他们渴望宽恕,即使他们本没有罪恶。
  弥撒之中,乌鸦们啼叫了。它们盘旋在积雪的平原上,不时冲向同一块雪地。
  闭眼能看到太阳,但其他呢?双手合十的人们望向同一块雪地。愤怒?怨恨?我不得而知。我不知道弥撒未做完时的心情。总之他们不再闭眼。不久,闭眼熟睡的宠物也会起来。
  瞎子呢?只能“看”到太阳的瞎子,他去那儿了?走了?走向黑暗,如地狱般的?
  他祷告吗?
  前一夜的大雪已埋藏了他的脚印,连同那无助的导盲杖,连同那空虚的身体。
  乌鸦是幽灵的使者。它们全身乌黑,就如瞎子的世界;它们眼睛明亮,就如瞎子“看”到的太阳。只有它们才知道瞎子去了哪里。
  弥撒的人,还将继续吗?也许吧。谁又愿意放弃这与上帝对话的机会,尽管每周如此。他们不曾失去什么,尽管少了些无味的欢笑,少了些打耳光的举动。
  宠物呢?吃饭时不能再与人同食了,留下一声喵呜,一句轻吠,仅此而已。
  霍布斯说:“将千万生灵放在一起,去掉坏的,笼子里便不那么热闹了。”瞎子走了,热闹消失了吗?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瞎子。
  就像《红与黑》中的于连•索海尔一样。不信上帝,去满腹热情,虔诚不二;将《圣经》作为谎言,却将之倒背如流;憎恨贵族,却不惜一切的攀附。结果,肯定了被自己否定过的东西,追求着自己所诅咒的对象,自身的行动与它对社会的指责形成了尖锐的对比,使自己讽刺了自己,迷失了自己。在死前才痛击了一切。
  双眼失明的人走了,他们痛击过吗?
  真正的瞎子走了,他们••••••我们••••••
  “卡隆驾着船过来,大声叫喊:‘我来引你们到对岸,到永恒的黑暗••••••’”
         ——但丁《神曲•地狱篇》
  


  用极为现实的笔触和讲故事的形式来写文章,表面上看起来很简洁,在用平淡的语言讲身边的故事,但其实绝大部分故事都是想象出来的,两者进行了完美结合,用最传统的结构和语言来创造一个个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不带任何主观诡异色彩,恰如其份击中生活中的矛盾,并拉近距离,这才是莫泊桑被冠以短篇小说大师,可以被称之伟大的重要因素。
  
  热爱莫泊桑的理由:我听过的最动人的故事都来自你的心灵,你让我了解到金子般的心的存在。深知你的情感,有时我甚至觉得这个世界从没有人像你这么了解我,道尽心声,把美用你的方式展现,用我深深热爱的方式展现。
   你拥有那么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最普通的人和事在你眼中都是那么光彩四溢。当一个人心中充满各种各样的悲悯和感动时,就很难站在中间的位置无动于衷,面对这个世界循规蹈矩或是放浪形骸,都是一种无声的抗议。
   对现实的粗鄙描述之后却是容纳的大气和残存的温暖,这可能是所有伟大作品中透露出的共性。
   朴素的现实主义作品,如同开在记忆深处田埂边的一朵朵淡紫色的小花,久久地在我心中摇曳。曾经一度,我是如此欣喜激动的搜寻所有有关你的文章。怀念那段时光,我虽然依旧身处同样的环境中,面对寂寞的四壁,但却沉浸在落日的黄昏,明媚的清晨,两岸的树荫,沿路依次盛开的繁花以及那无限悠远的情怀之中,未曾察觉的一些情感苏醒了。当我的心随着你的情感微微颤动,去经历那些想象的过程时,似乎你星光般的目光洒落在了我的身上。你的气质是明晰而狡黠的,当把一件事描绘得透彻而惟妙惟肖时,我仿佛看见你转过身后善意而狡黠的微笑,无论怎样,你纯洁的目光遇到这个世界时,痛苦越发深深刺入内心。你所关注的角落里的人们在现在还在这个世上默默的存在,你所感受到的事物现在也是如此荒诞而普遍。古典主义的纯真质朴,自然通透,沉静肃穆,浪漫虔诚在此得到最好的诠释。现在的我只想一次又一次在静静的午后,去触碰开启那古朴厚重的大门,观瞻来时的路以及人们共同拥有的风景。
  
  
   修软点椅子的女人:两年前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只是有些唏嘘感慨,当再一次读修软垫椅的女人时,却忍不住想流泪,人世间是与非又有谁说得清楚呢,那个女人卑微地爱着,爱成为了她一生中的全部,不计一切地奢求一场原本就不属于自己的爱,无论在世人的眼中是多么愚蠢,为了另外一个人而完成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爱,才是她黑暗生活中的一点亮光,才是那荒芜人生中滋生出的意义,才能成为她活下去的理由,她的快乐只是想看他一眼,可是就连这点小小的要求却铸成了她人生的全部悲剧,以及被世人和他鄙视的理由,究竟谁才是真正麻木,可恨的人,修软椅的女人也不比这样的人更可悲。爱是属于个人付出的时间和心血,举着条件去寻找爱只是在彰显欲望。 原来输家才是真正懂得爱情的人,不在乎付出或得到多少。而现在,当我能多一点了解这个世界,了解爱的时候,这成了我心中最动人的爱情故事。爱的真谛降临在了渺小卑微的废墟上,不管聪明的人们拥有多少财富,他们恐怕永远也无法理解这样的爱,也无法接受这样的爱。人们对真爱趋之若鹜地谈论,现实的人们认为她根本不存在,浪漫的人们坚信她的存在,在众人的唾沫中,她默默地出现过,但很快又消失了。
  
  在途中:在人生短暂的历程中,这样的遭遇对于平淡残酷的人生而言是一次多么美妙的体验,女主人公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曾经这样被人用尊敬而且有恒的态度来恋爱,这样被人用充满诗意的激情来恋爱,这样被人用奋不顾身的忠实态度来恋爱,她究竟是幸福的。她说,我只同他说过一次话,却像相识了二十年。他的默默守候仅仅是因为她施与的恩情吗,他从不试图去接近,为了保持一份真正的友谊,也许,从一开始,语言才会破坏这种感觉,是心的频率将他们联系在一起,他们不会厮守不会诉说,各自明了地怀揣着对彼此的感情,无需了解对方的过去或未来,在乎的是此时此刻我遇到的你,而距离才会产生纯粹的爱,这样的距离是默默无言,这样的距离是静静等候,这样的距离是生死相隔,很久以后,这样的远远凝望会长久留在两人的心中,温暖彼此,以及懂它的人们。
   此篇结尾也十分巧妙,这是最古怪却又最浪漫的爱,但终究不是通常的世俗之爱的一种,并以生死作界限才会显得夺目感人,不然再真挚的等待也会疲乏。最后以旁人无法评说,模糊不清的态度结尾。
  
  
  懊恼:如果时光能倒流,让一切回到那个暖洋洋的下午,她的眼神里暧昧的光,好似亲昵的举动,嘴里的嗔怪,这些好似在暗示着什么,这恰好也是他所向往的,他的木讷和迟钝挡回了这颇有意味略带风情的事。所有这一切却在一个迟暮萧索的时刻被意识从记忆深处唤醒,他从他那单调空白的生活中搜肠刮肚,希望能找出一点契机,即使那是无法挽回的。迫切知道的真相的结局如同秋风扫落叶般,空荡荡里还增添了无尽的懊恼。
   一个平庸孤寂的人的爱情故事,如果他当年再激情一点,也许能得到一个爱人,瞧,世上有无数仅供人回味的假设,但是谁叫我们只能活一次,我们也只能成为我们自己而已,还真是一件让人懊恼的事。
  
  散步:巨大的人生真相从日常生活的按部就班中,从傍晚准备去狂欢的人们中,以及正在暗夜里欢乐或痛苦的求生活的人们,一群正在幸福和看似幸福的人中突显出来,从薄薄的纸上跃然而出,令人感到震惊,这种情况就像是一个过着普通生活,走在正常轨道的人的突然出走,过激的行为,出乎意料的举动。可怕的内心孤独不时会来引诱你,虚无会慢慢侵蚀一切,孤零零的,永远孤零零的,只剩你一人,我们活着,昨天和今天并没有什么不同,只能活在当下,拥有回忆和想象中的过去未来,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做相同的事情,成了时间的囚徒。小账员从流水账一样的生活中,偶然的一次散步,在与外界的对比以及生活的空隙中抬起了头,作了一次对自己大半生的思索,毫无价值的人生,恐惧的是生活的重复性,希望淹没在这样的重复与统一中。无法逃脱,所以他作了最后的选择。
   走过的路禁不起频频回顾,无论多么动听的谎言,自我安慰,也无法否认背后的阴影,心陷入了深渊,太阳的背后是无边的宇宙,永恒的暗夜。
  
  
  在树林里:一对老年夫妇在野外欢歌时被侦察队员抓住了,那个老人羞愧得满眼含泪,而热烈浪漫的妇人和她丈夫的胆小怕事,和旁人的严肃古板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这个老妇人的辩白中,一个幽默略带心酸的故事跳了出来。这是莫泊桑小说里常用的手法,以众人的对话引出另一段故事,以众人似是而非的态度结尾,产生了隐含的对比意味外,还让人充当了既是当事者,又是旁观者的角色,另外,一些描叙人们潜意识层面的文章,模糊又明确,水汽氤氲的类型,重点什么都没说又好似什么都说完了,犹如一双在窗帘后看世界的眼睛,而外面的人们拼命想朝里面看,而事实上可能该显示的一切都在你面前了,根据不同的人作选择,例如珠宝,暗号之类,读来颇有意味。
   看完本篇后大笑同时嗓子有点堵塞,清风拂拂的天气,啾啾的鸟声,自由地游荡在这片土地上,妇人畅快淋漓的自由之声听来令人感慨万分,犹如喝下一大杯甘冽的啤酒,请原谅,在这样快餐式的生活中还有这份闲情,就像老妇人所说,很惭愧,这么大年纪了还割舍不掉少女情怀,这种情怀在吃饱喝足后反而越发繁盛。如果你曾接近并了解过这种心情,就会相信人们对自由和美的追求有着难以释怀的坚持,在不同时代的人们中以各种形式展现,如果这也要受到惩罚,当事者依然会带上不屑和荣光。
  
  


  我对莫泊桑的偏见是很深的,从前对其的羊脂球只是认为色情,却没想通篇竟未有色情描写。所以通过读莫泊桑的书,我更体会到不能轻易对人或事下定论。先读他的短篇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几十篇短篇也找不出最喜欢的,因为都很不错。
  
  读莫泊桑写小人物就像看纪实片,冷冰冰的现实,没有一丝浪漫。而他与托尔斯泰本质的不同使得我有时甚至更倾向于他一些。我比较喜欢阅读不加评论性的小说,作者把这段现实呈现给读者,就是让其自己去分析而并非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读者。但是,有人认为“这些冷漠,与其说是无动于衷,毋宁说是一种丧失理想的悲哀。”读完此书之后,我是觉得很无奈也无助,现实生活的悲凉使得我感到厌倦,所以说,如果心情不好的话,读莫泊桑可能会更不好。
  
  长篇的《一生》,先是看过电影,有感于婚姻对人的影响力之大,再看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觉得女人的命运真是可悲。摘一些译者的评论与大家分享:“约娜的故事究竟揭示了什么样的‘人生’?作者没有作任何解释说明,甚至不曾为约娜发出一声慨叹。但精彩的一笔是通过使女萝莎丽的嘴,指出约娜并不是世上最不幸的人:‘如果您必须为面包而工作,如果您不能不每天清晨六点就起来去干活,真要那样,您又怎么说呢?天下有的是这样的人,后来老得干不了活的时候,还不是穷死。’”是的,穷死,当我感叹,我想不通,我空虚,我无聊的时候,想想这世界上还有多少人为钱烦恼。而我生来,就不曾为钱多想过什么,除了赴新西兰留学时对钱有过具体的印象之外,钱对我来说只是一些具体的数字,不为钱担心的日子已经够好的了。为什么还要觉得自己不幸?
  
  而作者所要阐明的约娜的一生,其实很简单:“生活就是如此:幸福总是短暂的,而且往往是人们受自身梦想的欺骗时才感到幸福;痛苦却是无限的,因为现实永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所以,对待生活既不能有太多幻想,也不能完全不抱希望。也许,这就是当时作者想要阐明的‘人生’”。想通这一点,对于想要追求的幸福也不必要十分的执着了。
  
  童年的约娜是幸福的,长到少女时,遇到了她的丈夫,两人谈情的时候,约娜就是满脑子的幻想。“难道这个男人就是平日自己内心里隐隐约约盼望着的终身伴侣吗?这个人就是主宰一切的天意投在她生命途中的人吗?他不就是为了她而创造的吗?而她自己不就是要把一生奉献给他的吗?他俩不就是命定要心连心,永远紧抱在一起而产生爱情的吗?”太幼稚了,难道这世界上还有真正的爱情?我站在此地说,是有的,但是非常少,而爱情也非得要立在经济基础上才有救。约娜的丈夫于连其实是个性情暴烈的人,他在婚前的含情脉脉全是假象,为了赢得约娜的房子钱财而不惜做的伪装,婚后他与约娜的女佣姘居还生下一个儿子,多么可鄙的一个人。
  
  约娜在新婚旅行的时候就开始感到不自在,两个不相同的人生活在一起的不自在。“她对于连不了解这种心情,不顾一点面子,缺乏天生的细腻和敏感,心里很是生气;她感到她和他之间隔着一层帘子,横着一道屏障,她第一次发觉,既然是两个人,就永远不能从心底里,从灵魂深处达到相互了解,他们可以并肩同行,有时拥抱在一起,但并非真正的合而为一,因此我们每个人的精神生活会永远是感到孤独的。”看清这一点,就是从恋爱转到婚姻的实质了,两个人的不同是不可改变的,别指望别人会为了你改变。往往很多人在看清这点后产生了对对方的失望,而这是每个人必须经过的道路,看清了双方局限之后再往下走,也许会更紧密。可是于连非但不理解他,不欣赏他,而且是个粗鲁卑鄙的人,他责骂他的丈人一家:“照我看,您没有发笑的资格。如果您不坐吃山空,浪费财产,我们还不会弄到这步田地呢。家道衰落,这应该怪谁?”天哪,多么的恐怖,一个入赘的女婿,竟然这样口出狂言,善良的人难道就该承受这些。约娜的苦从中可见一斑。而从小不会钱担忧的她,自从嫁人之后,生活便一落千丈了。“每当她丈夫表现出一种新的吝啬作风时,她心中就像针刺般受到痛苦。她觉得那是卑鄙可耻的,因为她生长的家庭,从来没有拿钱当过一回事。她经常听到她母亲说:‘钱本来就是为人花的。’如今于连却一再说:‘难道你总不能改掉乱花钱的习惯吗?’每次他在工资或是账单上克扣到几个小钱的时候,他便沾沾自喜地把钱放进自己的口袋说:‘积少就能成多呀。’
  
  萝莎丽一针见血地评论过约娜的婚姻:“只怪您结婚结错了,连对方是怎么一个人也没弄明白,不应该这样就结婚了。”结婚这桩很神圣很严肃的事情,我想不光是与对方有感觉到有感情了就能结婚的,而约娜,她是对爱情对婚姻抱了太美好的幻想了。有些人比较幸运,在谈婚论嫁之前就看清了对方或者说是看清了一些两性关系的本质,于是抛弃了幻想,转而考虑现实问题。有很多人一直在苦苦寻找一个幻象,我觉得非要等撞得头破血流了才能明白原来爱情也是很残酷的。约娜的不幸在于,她把幻想带进了婚姻,这样无论如何都会受到伤害的。
  
  而对生活的失望不光是于连带给她的,还有她的母亲。母亲死后,她为其守灵,偶然间翻到她母亲遗留下来的信件,有一些竟然是别人写给母亲的情书。看起来她母亲有一个秘密的情人,这情人还经常来她家作客,是她父亲的朋友。这该是多么强的当头一棒啊,本来多么珍爱尊重的母亲,其实是这样一个有着秘密的人。约娜悲哀地想,她不可能再用无私圣洁的心去爱自己的母亲了。
  
  她与于连的儿子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离开了她与一个女人在巴黎同居。除了写信回来讨钱以外,一直没有音讯。她上巴黎去找他,无功而返。后来儿子的情人死了,给她留下了一个女孩子。萝莎丽看着她逗弄着孩子,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终结语:“您瞧,人生从来不像意想中那么好,也不像意想中那么坏!”
  
  《漂亮朋友》以前译为《俊友》,我觉得不及《一生》写得好,杜洛瓦这个人有点坏得离谱。而现实中像这样坏的人并不多见,大多数人是中庸的,都是好中有坏,坏中有好的。杜洛瓦算是个坏人的典型了。他天生俊俏,长了一张人见人爱的脸。不管是老妇还是孩童都由衷的爱慕他。于是他利用女人,步步高升,最后要挟自己的老板娶了老板的女儿。漂亮朋友里有一些他经典的独白,比如,“所有的女人都是婊子,只能利用而不能对她们真心相待。”;“他心里嘀咕道:‘可怜的人,世间受苦的人有的是啊。’想着想着,不由得对残酷无情的自然产生一股怒火,后来他又想:这些穷苦的人至少相信天上有人在关心他们,相信他们的现状以及他们在人世间所有的债务和家底都已公正地登记在天上了。但是,‘天’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要是当初我真精明能干,我就应该娶这个姑娘。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一点呢?我怎么会娶了那一个呢?真是糊涂到了极点。我总是仓促行事,从不仔细考虑。”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杜洛瓦是个缺乏感情的人,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感情,他不相信天上有眼睛看着他的所在所为,代表他没有信仰没有良心没有道德感羞耻感。而他总是希望凭借自己猎艳的能力娶到最能使自己获利的女人,又使人不寒而栗。但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他是个可怜人,他从未能体会到真情,这岂不可悲?


   标题我实在是无爱了。
   对于莫泊桑的小说,一开始是讨厌的,因为小时候被老师逼迫着看,当时也是看不懂。
   高中的时候重新阅读了,感觉大师就是大师,文采就是好。莫泊桑短篇小说选,我不是看的这个版本。只是对于他的作品做个表态。
  


这一篇虽然不是很出名,但也是我映象最深的一部作品,他无情地,用冷峻的言语,毫无渲染地描写了一个从未得到一丝一毫爱的卑微女人,悲惨的一生,还有所谓的正经人的自私自利的本质,和虚伪的道德观。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冷酷,冷漠和残酷,我们无法改变,只能默默承受,拥有美好的期许就是痛苦的根源。如果你还有空,建议你看看他的那一篇“吊钟”


吊钟?不知道是不是看过,不过没什么印象了。找来看看


知音 怎么能和莫泊桑的小说相比。。。


我也想说呢,看莫泊桑的短片往往觉得缺结尾。一个故事到需要总结的时候就停笔了,实在不符合我们中国人从小学的要总结中心思想的构文方式。


好美的文章~


同意,很美的文章。在春日踏在草地上


输家才是真正懂得爱情的人,不在乎付出或得到多少 --- 她赢得了爱情,得到了爱情得眷顾。


写的很美。


很赞同你开头说的——未了解前不要轻易下定论。《羊脂球》我也先有偏见,后来我还是极力想弄清到底讲了什么才把它通篇读完。记得高中时,图书室中有一本《莫泊桑小说集》,里面有一篇写得很露,后来晓得他受左拉影响较大——现实主义风格。


请问《珠宝》里妻子的那些首饰是怎么来的?


出卖肉体得来的


你看的是哪个译本?我觉得课本中的译文不错,可找不到译者,如晓得,请透露下。谢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