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美术的地缘性

倪志云 主编 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9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作者:

倪志云 主编  

页数:

400  

Tag标签:

无  

前言

  2005年五六月间,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先生来重庆,晤谈间,尹先生说及组织兄弟院校同行举办美术史学年会的设想。我和牟群教授即表示赞成,并希望在央美举办首届年会后,就由我们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承办下届年会。尹先生说另有两家发起单位,第二届由谁承办还需到时候讨论决定。2005年末,尹吉男先生邀约兄弟院校美术史论系负责人在中央美院举行“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史论年会筹备会”。筹备会商定此年会旨在促进全国各高等艺术院校与研究机构之间艺术史研究的交流与协作,并为艺术史研究成果提供制度化的展示平台,年会由各院校美术史论系(或人文学院)相继承办。2007年4月,“首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史学教育年会”由中央美院人文学院承办在央美成功召开。会议期间,在年会工作委员会上,我们终于如愿争取到第二届年会由我们四川美院美术学系承办的决定。对此,我们十分感谢工作委员会诸公的信任。  2007年99,参照首届年会的模式,我们确定了第二届年会的研讨主题是“美术的地缘性”,总的话题是讨论地缘因素对美术和美术史研究的作用和影响,拟分设六个论题专场,并决定第二届年会在2008年4月中下旬召开。我们发出了年会的约稿函,得到各院校同行们的积极响应。  2008年4月19日至20日,山城重庆春光明媚,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浙江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及绵阳艺术分院,以及我们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的五十多位教授、专家同行会聚重庆,“第二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史学教育年会”如期在四川美术学院黄桷坪校区召开。

内容概要

  《美术的地缘性》依据与会者所呈交的论文内容调整划分为六个专题分场:1.差异与融合:美术考古的视角;2.地域性母题的图像呈现;3.美术及其理论中的地方观念;4.地缘性与风格流派;5.文化地域性的价值限度;6.地缘性理论的回顾与反思。按照国际学术会议通行的方式,每场发言讨论分设主持和评议席,发言限定时间,每场发言人发言后为会场提问交流时间。由于与会者提供了高水平的论文,使得我们能够比较容易均衡地分组专题场次的发言。我们还预先分析了可能引发较多争议的话题,安排为会议的第二天上午即第四和第五场的专题发言与讨论,使得会议能形成一个热烈讨论的高潮。会议的实际进行也正如我们所预期的一样,第四和第五场的专题发言与讨论果然成为此次年会的兴奋点,热烈的讨论甚至是激烈的争论,使与会者感受到自由对话与思想交锋论辩的畅意。事实上,人文学科的学术讨论会多数情况下都无须达成某种共识,或形成某个结论,不同观点与思想的自由表达和交流讨论本身正是人文学术会议的价值所存。

书籍目录

序前言罗力:美术史学是高等艺术院校研究与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王川平:四川美院应该在理论界有更大的成就干勤:祝愿理论之树常青尹吉男:艺术人文学科能培养怎样的人才?岛子:向艺术史的过去和当下全面开放一、差异与融合:美术考古的视角姜彦文:地缘性与分区:汉代陵墓圆雕石兽考察吴雪杉:从“九鼎”到“丹鼎”:四川汉代“取鼎”图像的嬗变单海兰:人华粟特人墓葬中的祭司鸟神像张从军:西王母的形象变异侯波:滇文化青铜器动物纹样装饰渊源探讨岳敬霞:从地缘文化看大足石刻观音造像二、地域性母题的图像呈现何桂彦:四川画派与乡土文化的现代性李若晴:浅谈江南士人水上行旅与“江岸送别”图式——以明代王绂《凤城饯咏图》为例张长虹:貌写家山:地域文化的图像诉求与表达——以石涛与徽商的交往为中心邱才桢:区域意识与图像策略:清初版画中的黄山图万木春:李日华与董其昌交往考三、美术及其理论中的地方观念陈平:地缘性与西方美术史学潘耀昌:学术精神和民族主义——谈沃尔夫林的德意志感情李军:地域的中心化:卢浮宫与普世性博物馆的生成胡斌:从民间文化形态的视角看解放区土改斗争会图像的建构刘永胜:嬉笑与苦闷:旧上海背景下的《王先生》四、地缘性与风格流派郭雅希:生存环境与地域“表现”——天津“表现”性艺术与天津的地缘文化赵振宇:五代及两宋画家籍贯的地理分布倪志云:赵孟頫自题《秀石疏林图卷》绝句的讹传与误解——兼说画学研究存在的“地缘性”学风问题邹建林:晚明的“图志”与纪游山水——兼说山水画的历史意识吕琦:董其昌与王原祁间的断裂——中国古代晚期的一次图、文脱节耿纪朋:中国油画地域性与国际化的双重身份郑小红:略论民初南北画坛与政坛的地缘关系申子辰:幸存在海洋中的女性文明——爱琴海艺术分析五、文化地域性的价值限度王瑞芸:论当代西方艺术中地域性的丧失林木:“国际崇拜”的国民心态:中国当代民族文化建设的毒瘤——国际.民族-地域·本土概念谈尹丹:“后殖民”语境中的三种媚俗策略河清:中德绘画之异同向艳:李叔同与西画的引进牟群:无聊与抗逆:抽象、单调、繁复艺术形态的心理成因和语境研究——兼与高名潞、栗宪庭商榷六、地缘性理论的回顾与反思郭伟其:以“地缘性”的名义所进行的美术史反思赵农:行走的美术史——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考察教学回顾张昕: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术史学邵亮:文化的空间与地理的时间——从文化地理学角度试析地缘美术问题后语倪志云:关于本届年会的成功承办,感谢各有关方面的支持尹吉男:关于美术史学年会更名及相关的几个问题杨阳:关于办好下届年会的承诺附录第二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史学教育年会详细日程安排(会议手册)第二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史学教育年会收到的论文目录多元视角:年轻化与开放性——“第二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史学教育年会”综述

章节摘录

  从“九鼎”到“丹鼎”:四川汉代“取鼎”图像的嬗变  “泗水取鼎”是西汉中期至魏晋时(公元前1世纪一公元3世纪)流传甚广的画像题材,山东、河南、四川等地的画像石或画像砖都再现了秦始皇在泗水打捞周鼎却遭受失败的传说。这一传说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郦道元的《水经注》则表明, “泗水取鼎”的故事到北魏时尚在山东民间流传。汉代的记载认为秦始皇听说东周末年遗失的周鼎出现在泗水,派人前往打捞却没有发现,而郦道元特别提到了一个新的说法:周鼎被发现了,但在打捞过程中,却被一条龙所破坏。这一传说构成了汉代“泗水取鼎”画像的核心情节。  日本学者鹤间和幸 1994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整理了21幅汉代至魏晋时期的“泗水取鼎”画像,其中山东16幅、河南4幅,四川l幅。2这个统计虽不全面,但足以显示“泗水取鼎”这一题材主要流行在山东和河南。此外,山东地区的“取鼎”画像出现较早(公元前1世纪中前期),并持续到汉末(公元3世纪初期),在超过3个世纪的历史脉络中,尽管相同主题的图像之间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差异,但在形式上仍体现出一定的连贯性,并都保留了“泗水取鼎”的基本叙事情节。3而四川地区可以确认为“泗水取鼎”的图像虽仅一幅,但却从“取鼎”图像中衍生出一系列新的、以鼎为中心的图像。通过比照山东、河南与四川“取鼎”画像的差异与联系,可以看出四Jll地区“取鼎”图像的衍生过程,以及“取鼎”主题的变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美术的地缘性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