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田野与政治

徐勇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徐勇  

页数:

321  

前言

  中国的20世纪是一个大变革的世纪,是一个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世纪。其中,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农村。因为,中国是在农业社会的传统因子基本保留的状态下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的。这正是中国的民主革命和改革开放这两次革命都发源于农村的秘密所在。20世纪的百年史反复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谁抓住了农民,就抓住了中国,谁丢了农民,就会丢掉中国!  而要抓住农民,首先就要懂得农民,懂得农民生存生活的农村。进入20世纪,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农民和农村及相应的农业第一次成为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农问题”。农民和农村也第一次成为知识者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在20世纪,对农民和农村问题的认识和研究有两次高潮。一是二三十年代。这一期间,有着不同倾向、不同旨趣的人将目光投向边缘化的田野。通过各自的调查与认识,将历史上不为高雅的士大夫所关注的乡村社会展现在世人面前。当时,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观照着一个共同性的主题,就是“贫穷”,这也是当时中国农村社会面对的最大问题。围绕这一主题,研究者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认识农村,分析造成农村贫穷的原因,寻找解决农村贫困的道路。

内容概要

 在漫长的历史上,政治是安邦治国之道,是发生于高城王宫之事,小小的村庄是无所谓政治的,当然不会纳入知识者的视野。然而,任何经国大事都要延伸于一个个小村庄并接受其反应。只有当一个个小村庄也能够参与政治,国家的大政才有真正广泛而牢固的基础。《岳村政治》以一个小村庄为载体分析经国大事在村庄的反应与运作,这本身或许就是历史进步的一个折射。

作者简介

徐勇,1955年生,湖北省宜昌市人,政治学博士,并获得全国首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励。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一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首批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政治学会会长。长期从事政治学与城乡基层治理研究。主要学术著作有:《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1992)、《中国农村村民自治》(1997)、《徐勇自选集》(1998)、《包产到户沉浮录》(1998)、《流动中的乡村治理》(两人合著,2003)、《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2003)、《现代国家、乡土社会与制度建构》(2009)等。2006年11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6次集体学习时就“我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研究”作了专题讲解。

书籍目录

上篇 学术序评 《岳村政治》序 《珠三角洲农村村治变迁》序 《村民自治的生长:国家建构与社会发育》序 《基层民主选举与农村社会重构》评 《乡村选举中的“两票制”》评 《杨集实验:两推一选书记镇长》序 《乡村治理中的村级党组织领导》序 《现代化、城市化与农村基层民主》序 《现代化、城市化与农村基层民主》评 《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评 《农村乡镇发展的体制性困境与出路》序 《中国乡村妇女生活调查——随州视角》序 《农民工口述史》序 《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评 《农村公共品供给与管理研究》序 《村治书系》总序 《市治书系》总序 《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创新》序 《日常生活的政治逻辑》序 《集市政治——交换中的权力与整合》序 《县域政治——权力实践与日常秩序》序 《草根政治——农民的自主行为与制度变迁》序 《南粤政治——广东农村村民自治》序 《县市治理探索论集》序 《非均衡格局中的地方自主性》序 《程序的监督与监督的程序》序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卷》评中篇 学术论语 改革30年:农村巨变的历史脉络 再次吹响农村改革发展的“集结号”  农村改革30年后再话农村改革 农村改革:突破与深化——土地新政:谋划资本之策  重庆股田试验,拉开土地流动的改革序幕 新农村建设需要理性化 破解中国“三农”难题的四种视野 受益与受损:市场化进程中的农民境遇 农民合作应是自愿行为 社会化小农:回到事实与学理原点 社会化小农研究:逻辑与历史的起点 “送大学下乡——在“为一个村培养一个大学生村干部”开班 典礼上的讲话 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政治与乡村治理——“全球治理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的发言 现代国家建构中的乡村治理 村民自治在争论与探索中不断前行——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而作 村民自治: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村民自治的深化:程序化的民主选举 创新民主选举工作提升民主选举质量 参与式治理:政治信任的重建——源于乡村选举中“信任票”的一种分析范式 基层民主创新:两票制与两会制——乡村民主的作用  选官为民与为民选官的碰撞——由重庆市乡镇直选夭折所想到的  草根民主的崛起——改革开放30年基层民主的发展 民主:从运动到行动 民主故事背后的逻辑 社会培育与社区建设 通过推进社区选举强化社区意识 “盐田模式”:社区治理体制的现代取向——第三届中国政府创新论坛上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深圳社区 治理体制创新 业主维权的起源与公民社会的建构下篇 学术人生 建构知识扩大再生产的机制 事件一反省与学术自觉——徐勇访谈录 黄梅县水月庵村调查记事——八年后的回话 《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导论与后记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导论与后记 《包产到户沉浮录》引言与后记 《徐勇自选集》后记 《流动中的乡村治理》导论 《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后记 《现代国家、乡土社会与制度建构》后记 政治学者的人生:在徐大同先生80寿辰庆典上的讲话 政治学者当生如夏老:在夏书章先生90寿辰庆典上的讲话 创建者的功绩长存人心——丘晓先生90华诞祝词 徐勇学术成就简介后记

章节摘录

  在一个有着世界上最多农村人口的大国进行民主政治建设,无疑是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事业。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认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越发展,民主也越发展”,要将基层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则是中国基层民主的主要构成部分。  中国的民主为何由基层民主得以率先突破,特别是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率先起步?这是中国的现代化和基本国情所定。现代化是一个由少数精英发动、推动和主导的历史过程。但是,少数精英能否成为主导性力量,又取决于他们对社会大众的动员。中国进人现代化进程时,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在整个20世纪的现代化进程中,谁抓住了农民,谁就会抓住中国;谁丢掉了农民,谁就会丢掉中国。国民党是第一个现代政党,其在大陆的失败,重要原因是没有得到农民支持。共产党的崛起恰恰得力于“政党下乡”,将政党力量延伸到农村进行政治动员。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成功,基本经验是两条:一是经济上给农民以实惠;二是政治上给农民以民主权利。农村政策研究专家杜润生对此有精辟的概括,他认为中国的土地改革实际是政治改革,其结果是“农民取得土地,党取得农民”。从土地革命、土地改革直到后来的农村改革都是沿着这一路径而展开的。与国民党只是抽象地赋予农民以国民资格相比,共产党的两条基本经验都具体地体现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是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起点,换言之,中国的基层民主起源于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动员的需要。这种特点一直延续至今。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田野与政治 PDF格式下载



徐勇老师著述太多了,不能一一看完,这本杂论集记录了他的思想发展和研究轨迹,很多思想的火花,时间不那么充足的值得读读!质量也很好


很有深度哦


很不错,徐勇是大家!很喜欢


当初抱着纯功利考研的态度买的这本书,看了之后感觉是真正受启发,对于理解农村问题,锻炼思维能力乃至于规划个人人生都很有意义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