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前沿诗歌聚焦

陈仲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陈仲义  

页数:

42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世纪之交,中国现代诗带着过往时光沉淀的轨迹,也散发着新时期以降持续躁动、求新求变的生机。在大量第一手感性资讯、先锋文本、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全书主要聚焦自“第三代诗歌”后的格局:急剧变换的诗歌生态、嬗递中的先锋时序、新锐诗写形态、标记性诗人抽样,及至重要的诗学节点。全书对近二十年中国前沿诗歌做了一次较完整详备的考察梳理,特别是对当下诗歌写作有较全面覆盖和发见。带着诸多问题意识,尝试为近二十年的诗歌场域,留下辨识与思考,尝试为中国新诗的前沿发展,提供一份有效参照。

作者简介

  陈仲义,教授、学者。现执教于厦门城市学院人文学部。出版现代诗学专著八部:1.创作论《现代诗创作探微》(28万字,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年);2.诗潮论《诗的哗变——第三代诗面面观》(20万字,鹭江出版社1994年);3.诗人论《中国朦胧诗人论》(16万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4.美学论《台湾诗歌艺术六十种》(34万字,漓江出版社1997年);5.形态论《扇形的展开——中国现代诗学谫论》(30万字,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6.技术论《现代诗技艺透析》(24万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7.综合论《中国前沿诗歌聚焦》(43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8.鉴赏论《百年新诗百种解读》(28万字,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另在全国50多家学术刊物发表现代诗学论文200余篇。发表与出版共计300多万字。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诗歌生态聚焦第一节 诗歌的“出逃”、承载与挣扎一、诗歌的“逃向”二、诗歌的“承载”三、诗歌的“挣扎”四、诗歌的“出路”第二节 诗写的个人化与相对主义一、自足的独立和自在的封闭二、一场永无穷尽的角逐三、双面夹击下的经典第三节 多元诗写流向:象喻、语感、综合一、诗风的复杂转向二、象喻诗写流向三、综合诗写流向四、语感诗写流向第四节 诗歌接受的“四动”标准一、增补好诗“指数”二、情感层面上:感动三、精神意识层面:撼动四、思维层面:挑动五、语言层面:惊动六、好诗:浑然一体的生命第二章 先锋时序聚焦第一节 “内讧”:“民间”与“学院”一、“利益分配”抑或“学术之争”二、双方的优长与局限三、相互吸收渗透的可能第二节 沉潜着上升:“中间代”诗歌一、命名何以能够成立二、诗学特征的外围性指认三、只有个体“范式”才最具价值第三节 在焦虑和承嗣中立足:70后、80后诗歌一、70后:各呈招数,显山露水二、80后:宽松热身,自由上路第四节 反弹与提速:两岸后现代诗歌一、缘起时间与过程二、题材类型与维度取向三、语言与思维方式四、两岸“后”诗人“采样”五、E时代群像六、互照:生成与阴影第三章 网络诗写聚焦第一节 网络诗象全屏扫捕一、“乱象”:良缘缔结后的“回生”二、诗写“大跃进”的利与弊三、众多诗学问题的凸显第二节 网上诗歌论争缩略一、新“罗马斗兽场”二、社团、运动、流派、思潮——立场之争三、分化、分歧、分裂——意气之争四、倾向、取向、趣向——诗学之争五、低俗恶俗话语——有待自清自理第三节 网络体诗四大特征一、诗写的主导精神:游戏性二、网诗“新”美学:泛诗化三、“无厘头”风气:语词变造四、特别技术手段:灌水第四节 网络诗写的普遍弊端一、从一只苹果“切起”二、从同题诗“风”穿过三、向名诗人开刀四、阻止:无难度写作第五节 网诗新品种:“声、像、动”全方位组合一、数位诗歌二、新具体诗(视觉诗)三、多向诗四、多媒体诗歌五、互动诗六、数字化诗歌第四章 新锐诗写形态聚焦第一节 快感与肉欲的合谋——肉身化诗写一、“下半身”出现体现了什么二、肉身化的性出演三、肉身化诗写的可行性四、把握好身体辩证法第二节 不可理喻的悖谬——荒诞诗写一、荒诞及其命名辨析二、荒诞文本剖解三、荒诞诗学“雏形”第三节 语词的饕餮与精神的苦渡——“新死亡”诗写一、拨开误区,窥视“新死亡”含义二、“新死亡”的语词招幡三、语词的欢宴能否匹配精神的圣餐第四节 “向上、尖锐、有益”——神性诗写一、“两批一反”的正题集结二、“向上、尖锐、有益”的精神指标三、二元对立中的“软肋”第五节 底层经验伦理关怀——草根诗写一、“草根性”:来龙去脉二、自然在地:根系生命三、底层经验:切身证词四、伦理关怀:广披悲悯五、重返源头:母语原声第六节 开辟“有限制的情境授权”——新“叙事性”诗写一、叙事的流变二、新叙事类型三、新锐叙事成立的依据四、新叙事的校正第七节 自“黑夜意识”走出后——女性情欲诗写一、“黑夜意识”唤起的情欲诗写二、延续:载道式的阶级抵抗与性别争取三、旁逸:纯快感的生理心理宣泄四、衍化:爱欲释放着语词的迷幻五、弥散:母性光辉和日常诗意第八节 当“久违”的烽火台重新点燃——生态诗写一、危机背景与应运而生二、“专职”生态诗写与初见成效三、生态诗写诸多要项四生态诗写的欠缺与追求第五章 标记性诗人聚焦第一节 隐喻后退的日常“切片”——于坚诗歌论一、自然之神大地之子二、万物之恒日常之基三、隐喻之撤命名之兴四、物象之变切片之法五、语言之质于坚之体第二节 在转弯里滑翔的,是一只鸟的细目光——王小妮诗歌论一、心静如月,远远地有谁在吹箫二、晴朗站在我的头顶,蓝得失明三、生命在素色里自然彩排第三节 黑夜,及其深渊的魅惑——翟永明诗歌论一、“穿黑裙的女人夤夜而来她秘密的一瞥”二、“内心的天线无限伸展”三、“骨头与骨头交谈,还有闪烁的眼睛奔忙”四、“脸谱与脸谱疾走不停”“戏剧却总是如此凄美”第四节 “蛙泳教练在前妻的面前似醉非醉”——臧棣诗歌论一、布设“隐秘的关联”二、展开“心理分析”术二、推进审智的“反叙述”三、拉伸术——一种“编织”性写作四、理趣——一种绅士幽默第五节 “一颗心的磨损处,绽出那霞青云淡”——陈先发诗歌论一、汉语的生命人格二、汉语的诗性思维特性三、汉化的诗语特点四、将“汉化”进行到底第六节 纸蝶翻飞于涡漩中——安琪诗歌论一、奔跑的“栅栏”二、《任性》的意识流三、语词的私奔或者摇头丸四“杜拉斯”的张力第七节 “杀毒霸”的播撒及“互文性”回收——伊沙诗歌论一、伊式短平快“点射”二、伊式“互文”性交汇三、伊式“硬伤”的省思四、伊式解构背后的血肉第六章 前沿诗学节点聚焦第一节 新诗前沿研究的整体性遮蔽一、50年新诗研究:对另一支队伍的“冻结”二、新诗研究的前沿:集中于新诗的转型三、纠偏:先锋诗歌研究的评价问题第二节 新诗前沿研究的个案作业一、从个案入手“取证”二、评估九份前沿作业三、双重压力下继续结果第三节 两岸后现代诗学盘点一、台湾后现代诗论:引入与消化二、大陆后现代诗论:冲击与碰撞三、两岸后现代诗论比对:相似与差异第四节 个人化新诗史的写作疑难一、撰写中的困扰与难度二、新诗史的“编外”声音三、个人化的史识诗心四、以“诗人”的诗心撰写第五节 个人化“解诗学”策略一、三种欠缺二、两大通道三、多元入径第六节 个人化新诗形式建设管见一、新诗格律化,举步维艰难成正果二、新诗“泛格律化”,自由体的微约束“变种”三、新诗难以定型的内在深层原因四、自由诗主导下的“泛诗体”联盟结语动力与陷阱:新诗现代性的“症结”后记

章节摘录

  本来“三道”的目标是超越民间与知识分子的格局,抵制行会狭窄这一最早主张,现在反而落空。许多流派、社团在发难期尚能精诚团结,一旦鼎盛,就常常演出“摘桃子”的一幕。诗人的决绝与偏执,加剧了“相煎”的后果,其中的种种教训,当为后来者所汲取。  2006年下半年,庞清明终于明确宣告“三道”走向分裂,他同时以诗的形式唱响《挽歌》。当然,分裂后的“三道”,并没有使中国最大的诗歌同盟消失:谯达摩另外组建“三道综合网”,拆解原班人马,另起炉灶.出版了《穿旅游鞋的舞神们》、《在路上:第三条道路十周年诗歌作品集》;而其他的“原部”“残部”,在庞清明、凸凹主持下,继续举办“三道”八年诗歌奖。但总体上,“三道”元气大伤。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一个中原委,局外人实在不懂。意味深长的是,双方都继续打着“三道”旗帜.不愿放弃。这样做,会不会为将来的“正宗嫡传”埋下新的导火线?  诗人之间的公开决斗,在所有振振有词后面,不免有利益与意气纠缠。从外部到内部如果处理不当,常要自食苦果。“人人心中都有一口恶气”,一旦任其蔓延,不啻使诗歌蒙羞,也忽悠读者。但也有一部分人不这样看。从网络江湖的性质出发,他们认为:“有门派就会有打斗。打斗的胜负关系学就是江湖政治学。江湖的历史更多地体现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江湖离乱史。同道中人互相维护,信仰一种‘复仇的形而上学’,这是江湖昏暗的一面。‘没有了杀人与被杀,侠客们就无事可做’。侠客们不能无事可做,否则就无法维护一个热烈、繁荣的江湖乌托邦。”①  这是在为诗歌的意气之争寻求合法性吗?社团内部人际关系出现分化、分歧、分裂,是见怪不怪的一种常态,只不过比之其他文类,一旦起了意气之争,则更为激烈、极端。问题是,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诗歌江湖?是多一些诗意的平等对话,还是少一些本可以避免的冲突?是将冲突无限上纲引以为快意,还是在游戏规则下,求同存异,共处和而不同的场域?  四、倾向、取向、趣向——诗学之争  2000年9月,女诗人安琪将访问山东而作的15篇诗文陆续贴在“极光”论坛,山东诗人格式从语言问题开始作出回应,指出当下句子的“轻薄”和无“韧性”是口语诗最大弊病,诗人长征则用三个反射论强化对当下诗歌语言的理解(连发四篇文章)。以此为契机,平时不太起眼的“极光”掀起了一场诗学论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前沿诗歌聚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