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自我中心成分及其文本解释
2012-8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晓阳
215
无
“自我中心成分”通常被理解为指示语,并且局限于日常话语中的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成果丛书:语言自我中心成分及其文本解释》介绍了指示语研究的最新进展,并说明了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论文从哲学、语言学和认知主义等角度证明了指示语和主观情态的共性,并将两者合并到自我中心成分范畴之内。语言的自我中心性可以表现在从语素到文本等层面。根据哲学的“自我”概念及其具有的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自我”可以分化为不同的主体形式。在此基础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成果丛书:语言自我中心成分及其文本解释》将自我中心成分划分为指示类、感知类、认知类和言语类;根据参照点的不同,又可划分为一级和二级自我中心成分。自我中心成分的解释机制有三种:言语(指示)解释机制、叙事解释机制和句法解释机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成果丛书:语言自我中心成分及其文本解释》进而解释了汉语和俄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上述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叙事学研究,书中着重分析了自我中心成分和叙事学的主要概念,如叙述者、视角和叙事类型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自我中心成分在叙事学研究中的作用。
王晓阳,男,1977年9月出生,河南南阳人。文学博士,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2002年6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由教育部留学基金委资助,以访问学者身份在俄罗斯杜布纳大学访学。2009年6月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语用学、语义学。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10篇,参与编写教材3部,其中《现代俄语理论教程》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1项,以主要参加人身份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项。2008年获俄罗斯杜布纳大学优秀青年学者奖,2009年获黑龙江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证书,2011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前言绪论 研究自我中心成分的意义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一、选题的时代背景二、选题的现实性三、选题的理论意义四、选题的实践意义第二节 本书的结构第三节 本书的新意第四节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五节 本书研究的主要问题第六节 本书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七节 本书中的术语和译名第一章 自我中心成分研究述评第一节 语言哲学对自我中心成分的研究一、语言哲学的概念二、语言哲学对指示语的研究三、语言哲学对主观情态的研究第二节 语言学对指示语的研究一、指示语研究简史二、指示语研究的现存问题三、指示语研究的新进展四、指示语的符号学特征第三节 语言学对主观情态的研究第二章 语言自我中心性研究第一节 语言自我中心现象的普遍性第二节 多学科视角下的“自我”一、哲学视角下的“自我”二、语言学中的“自我”第三节 语言学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第四节 认知主义视角下的语言自我中心性一、语言自我中心性的认知根源二、从认知主义看指示和情态的共性第五节 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自我中心性第三章 语言自我中心成分第一节 语素层面的指示意义一、语素表达指示意义的理论基础二、语素中的时间意义三、语素中的空间意义四、语素中的人称意义第二节 自我中心成分的语义分类一、指示类自我中心成分二、感知类自我中心成分三、认知类自我中心成分四、言语类自我中心成分第三节 根据参照点对自我中心成分的分类一、区分的标准二、一级自我中心成分三、二级自我中心成分四、一级和二级自我中心成分的异同第四节 文本层面的自我中心成分一、元语言动词二、话语标记三、元文本成分第四章 自我中心成分的解释机制第一节 解释机制的概念第二节 解释机制的类型一、言语解释机制二、叙事解释机制三、句法解释机制四、例证分析:“现在”的解释方法第三节 自我中心成分理论对语言现象的解释一、存在句中否定二格的用法和解释二、对几个汉语语法现象的解释第五章 自我中心成分与叙事学研究结束语参考文献致谢
二、语言学中的“自我”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人这一现象具有不同的抽象程度。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研究人和语言的相互关系(KanaM6eT,2007:24)。根据具体程度的不同,对“人”这一现象从抽象到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①生物性的人;②社会的人;③个体的人。人的这些不同属性可以反映在不同的自我中心成分中。 对人研究的第一个层面表现在:人是一种具有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等特征的有机体,这些特征以特定的方式影响到人生成的言语。在这一层面上研究“人一语言”关系的问题:在语言的结构构造中,有什么东西是受到人的解剖学、生理学等特征所决定的:他的听觉、触觉能力范围,大脑构造的特性(大脑半球的对称性),他对周围世界感受和反映的特殊性。这里面的核心问题是对言语生成过程的全方位研究。对言语行为的分析重点是寻求言语的机制,即对信息获取、储存和传输等整个功能体系的一部分。在这一层面上,人是指示主体和感知主体。 第二个研究人的层面是将人作为一个社会存在,人最为重要的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于其中的社会以及他所使用的语言。在这一层面上,研究的对象是言语行为的社会制约性和社会目的性,因为任何的表述都表达说话人一定的主观意向,表述通常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中作出,同时和说话人的需求和动机相联系。社会指示、言语行为理论、作为称名主体的人等,都是这方面的研究。 对人进行研究的第三个层面是将人作为一个唯一的、有个性的存在物,他有独一无二的个性,包含有众多与众不同的特征、能力等。在这一层面,可以揭示活动过程中创新型的人和模式化的人的创造力属性,可以寻求语言创新思维的源头。 人的各种属性反映在语言中,并在语义和语法等方面表现出相应的特殊性。语言和人之间的联系表现在:各个语言机制(包括语言过程、语言行为等)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而语言单位、语言范畴等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所有的语言机制和语言范畴都是被人使用的。例如,指示范畴将人表现为一个位于时空之中的说话人;语言中的隐喻机制表明,人能够通过语言而进行思考;语言中的价值论范畴表明,人以特定的方式位于世界之中,并进行感知活动。 ……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