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新时期文艺学前沿扫描

杜书瀛 杜书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10出版)
出版时间:

2012-10  

出版社:

杜书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10出版)  

作者:

杜书瀛  

页数:

283  

内容概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学者文库:新时期文艺学前沿扫描》主要内容包括:在市场经济的语境之下、市场经济:艰难的历史选择、市场经济:功耶?过耶?市场语境下的文学与道德、消费社会及其对文学理论的新挑战、消闲与审美、媒介对审美——艺术的意义、稷下再说文学消亡问题、文学“边界”论争、面对全球化浪潮、内转外突、文化舶来品的汉化和合法化、世界共产党人美学发展史的重新认识、价值美学构想等。

作者简介

杜书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文艺理论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文学评论》编委、中国社会科学院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文学片)以及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主要著作有《论艺术典型》、《论艺术特性》、《文艺创作美学纲要》、《文学原理一一创作论》、《文艺美学原理》(主编)、《李渔美学思想研究》、《中国二十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主编)、《说文解艺》、《文学会消亡吗》、插图本《闲情偶寄》评注、《艺术哲学读本》、《价值美学》、校注本《闲情偶寄窥词管见》、七卷本《杜书瀛文集》、《评点李渔》,以及译著《滑稽与笑的问题》、散文集《忘不了的那些人和事》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在市场经济的语境之下 第一节市场经济:艰难的历史选择 第二节市场经济:功耶?过耶? 第三节市场经济对陈旧观念的冲击 第四节市场经济对精神世界的正面效应 第五节市场经济与“利”和“欲” 第六节市场经济对精神世界的负面效应 第二章市场语境下的文学与道德 第一节重新面对文学和道德的问题 第二节文学道德风貌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原因探究 第四节作家的人格建设 第三章消费社会及其对文学理论的新挑战 第一节如何界定当今的时代特点 第二节评点波德里亚 第三节面对冲击,如何应对 附:就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问题与金惠敏的通信 第四章消闲与审美 第一节检讨一种观念 第二节“忙”与“闲” 第三节消闲文化 第四节文化消闲 第五节消闲与审美 第五章媒介对审美——艺术的意义 第一节媒介是什么 第二节媒介即是讯息 第三节媒介不仅是“讯息”,它直接就是生产力 第四节媒介通过改变主体而改变审美一艺术 第五节媒介通过改变对象而改变审美一艺术 第六节媒介通过改变工具和形式而改变审美~艺术 第七节艺术媒介与审美价值本体不能分离 第八节特定的审美价值只能由特定的艺术媒介来实现 第九节审美信息须由特定媒介单渠道传输 第十节一种新媒介,可能意味着一种新的审美价值 形态的诞生 第六章稷下再说文学消亡问题 ——2011年4月1日在“稷下大讲堂”的讲演 第一节从“网民”和“股民”说起 第二节文学“终结”论者的根据 第三节文学不死 第七章文学“边界”论争 第一节“守界”与“扩容” 第二节在表面现象背后 第三节学术正道是沧桑 第四节正处于大变革的当口 第五节少做些划界,多研究问题 第八章面对全球化浪潮 第一节李光耀转向和活佛拍电影 第二节人类文化的基本趋向 第三节重读《共产党宣言》 第四节歌德的启示 附从《面条之路》说到文化的全球化 第九章内转外突 ——新时期文论轨迹 第一节鸟瞰“向内转” 第二节“内部”与“外部” 第三节“内转”启动 第四节美学热 第五节本体论研究 第六节关注文体 第七节文学叙事学 第八节文学语言学 第九节“内”与“外”的反思 第十节吃“里”扒“外” 第十一节外突表现:“文化批评”之类 第十二节“文学是人学”:一个老命题 第十三节曾经扭曲的历史 第十四节钱谷融的功绩 第十五节一幕悲喜剧 第十章文化舶来品的汉化和合法化 ——以“美学”为例 第一节对外来学名的质疑与释解 第二节无法否认其合法性 第三节人类文化自产生之日起就不断交流 第四节文化“杂交”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契机和动力 第十一章世界共产党人美学发展史的重新认识 第一节世界共产党人的美学格局:列宁是转折点,也是 新起点 第二节列宁的政党政治美学(文艺思想)的嫡传子弟兵 第三节毛泽东怎样发展列宁 第四节90年文海涛涛,谁人弄潮?沉浮几何? 第十二章价值美学构想 第一节我为什么迟疑 第二节从美学说到哲学 第三节有学者提请注意哲学上的新动向:价值论转向 第四节美学学科多样化,而价值美学走红 第五节价值美学虽非显学,然鼓吹者不乏其人 第十三章说“史”谈“今”论“转换” ——从“诗文评”到“文艺学” 第一节历史:资源和镜子 第二节关键在于抓住学术范型的转换 第三节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术范型转换的必然性 第四节研究文艺学学术史的方法 第五节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的运行轨迹 第六节中国文艺学一百年的发展所带来的启示与反思 附录一文学:呼唤与社会变革相适应的新道德——首都部分专家学者座谈纪要 附录二新时期文艺学20年——首都部分专家学者座谈纪要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钱先生是我一向尊敬的学者和朋友,我的工作也得到过钱先生和其他许多学者的诸多教诲,难以忘怀。 我能理解钱先生的这番感受。如果这里的“弑父”是指学术上的而不是生活上的,那么这种被“弑”的感受是真切的,也可能在某些部分上是符合实际的。但是我想说,这种学术上的所谓“弑父”与生活上的“敬父”可以并行不悖。李春青教授在我们前面提到的那篇文章里也半玩笑半认真地阐述了这场“父与子”的冲突实质:“对于师辈,他们(子辈学者——引者注)作为生活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知识分子,毫无疑问是礼敬有加的,而且从心底里还往往有一种孺慕之情——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老师的辛勤劳动与殷切希望。但是对于师辈们的学术观点、学术方法以及权威发言人的地位,他们都深不以为然。因此主张用文化研究来取代文学理论,或者宣布‘文学理论死了,,文学理论的边界应该扩大等观点,无不蕴含着颠覆师辈之权威地位的‘狼子野心’,观其用心,真是‘何其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然而如果抛开了情感因素和狭隘的道德观念,则这正是人类文化演进之常则,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其实我并不主张,也并不愿意使用类似于“弑父”这么血腥的用语。我认为,即使就学术范围而言,如果把这场“父与子”的学术冲突单单概括为“弑父”也并不完全合适。这里既有学术上的变革(包括质的变革),也有学术上的吸纳。不论子辈学者还是父辈学者,谁单以“弑父”论之,都欠恰当。我想,子辈学者对父辈学者依时代要求进行学术变革的同时,还必须怀有十分亲切的敬仰心态,子辈对父辈,应该有一种学术继承和赓续关系——在学术继承和赓续中进行变革和超越,在学术超越和变革中进行继承和赓续。这次第怎一个“弑”字了得?如果哪位子辈学者单怀“弑”心,当自省之。而父辈学者,也应释然,舒然。父与子当携手共图学术大业。 这里牵涉到学术论争的态度和文风问题。我以为,在学术论争中必须坚持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文风,必须以学术真理为追求目标,并以实践为检验学术真理的标准。要完全摒除学术之外的东西。那种不全面真实地了解对方的观点就妄加批评、滥加批评的作风,最要不得;那种不尊重论敌、连讽带刺、耍小聪明的文风令人厌恶。


编辑推荐

《新时期文艺学前沿扫描》是一本关注新时期文艺学各种趋向和动态的书,《新时期文艺学前沿扫描》共十三章节,内容包括在市场经济的语境之下、市场语境下的文学与道德、消费社会及其对文学理论的新挑战、消闲与审美、媒介对审美——艺术的意义等。《新时期文艺学前沿扫描》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新时期文艺学前沿扫描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