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风歌(上)

王立群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3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王立群  

页数:

272  

字数:

191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刘邦是一位传奇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短时间(七年)内统一天下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实行郡国并行制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善于利用宣传战打击政治对手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善于夺取政治制高点造成政治优势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作楚声短歌的皇帝,其《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留下了如此多的第一,刘邦到底是什么人呢?他的胸襟、他的眼光、他的御人成王之道都是从何而来的?一个无赖成长为皇帝,到底要有怎样的雄心和意志?面对人生挫败他怎样走出低谷?面对百废江山他将如何整理?
  王立群教授把多年的《史记》《汉书》等相关资料研究成果整合提升,展现了一个胸有天下、心思缜密、坚定果敢、从谏如流的刘邦。从刘邦和西汉开国元勋的身上,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秘密:想仕途平步青云,就要跟对人、带对人、做对事、心够狠;想职场一路凯歌,就要擅领会、能服人、愿分享、懂博弈。而这些珍贵经验,正是官商升迁提振的必备要素。王立群笔下的刘邦和王道,才是我们最应该借鉴的历史精华。

作者简介

王立群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出版有《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现代〈文选〉学史》、《〈文选〉成书研究》等学术专著,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书籍目录

这个皇帝很有料
 传奇不止一个
 哪有那么神啊
 我们应该怎么看待
被逼出来的沛公
 大泽乡起义
 “变身”沛公
 真是时代玉成啊
入秦关,谋江山
 受命西征
 偷袭陈留
 轻取南阳
抢先入关的秘诀
 三计取峣关
 三招定秦地
 一招犯大忌
在劫“可”逃
 怒了,战了
 浇灭怒火的方子
 危机公关
命悬一线的一顿饭
 项庄舞剑
 樊哙闯帐
 刘邦逃席
弯下腰做汉王
 屈封巴蜀
 暂别张良
 汉中对策
我刘邦又回来了
 暗渡陈仓
 田荣很添乱
 项王日子很难过
战败的绝望和希望
 所谓正义之旗
 彭城败得很惨
 胜败是有根据的
 下邑画策
韩信北伐
 声东击西
 破代灭赵
 不战降燕
荥阳拉锯战
 张良阻封
 范增中招
 纪信救主
 避实击虚
韩信的重大突破
 用嘴巴解决齐国
 武装偷袭
 人造洪水也无情
 韩信是一招大棋
项羽的十宗罪
 怒烹太公
 十罪项王 
大结局:天下归汉
 鸿沟议和怎能和
 负约追杀
 垓下合围楚霸王
 精彩收官
皇帝大戏开幕
 分封诸侯
 登基称帝 
立规矩,定国都
 叔孙通是何许人
 制定朝仪
 奉春定都 
一个好汉三个帮
 “三杰”由来
 留侯归汉
 萧何辅汉  
田家儿郎够血性
 田家人都不简单
 气节比性命更重要 
人和人不能比
 季布为奴
 丁公被杀 
 逼杀锤离食其
一升一降间的手段
 卢绾升王
 韩信降侯 
分封这事难啊
 无为之治安邦之策
 一生只做一件事 
汉初政坛的不倒翁
 另类青年
 跳槽高手
 太极玩家
都是出主意,名声大不同
 奇谋诡计频频出
 就数他的阴招多
 褒贬不一争议大
 处事圆滑终伤己

章节摘录

败的绝望和希望汉二年(公元前205年)春,刘邦东进伐楚。与当初被逐往巴蜀时的狼狈不同,这次东征,刘邦可谓鸟枪换炮,声势浩大,意气风发。先拿人数来说,诸侯联军五十六万余人,自沛县起兵以来,刘邦还来没有统领过这么庞大的军团;然后是队伍的精神状态,出征以来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军队士气大振。最重要的是,刘邦终于可以高举“正义”大旗,理直气壮地讨伐项羽了。这面正义之旗是什么呢?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的汉军真的能够在西楚国国都彭城给项羽致命一击吗?所谓正义之旗刘邦率军浩浩荡荡到达洛阳附近的新城(今河南伊川),巧遇一位乡间主管教化的基层吏员——三老董公。没想到这位董公拦住刘邦不让走,跟他诉起“义帝”被杀之事。汉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将怀王奉为义帝,迁往南方,随即下令截杀。四月,九江王黥布在郴城将义帝杀害(项羽使九江王布杀义帝于郴)。事实上,关于义帝被杀的时间,史书中记载得比较混乱。《史记•项羽本纪》和《史记•高祖本纪》里都记载为“汉元年四月”;《秦楚之际月表》中写的是“二年十月”;《黥布列传》里又有“元年八月”的说法。我们根据清代梁玉绳所著的《史记志疑》的阐述:“义帝以元年四月自临淮盱台县徙桂阳之郴,使人趣其行,不及一月可到,英布等追而杀之,则甫及郴即被弑矣,疑‘四月’为是。”一般都认为汉元年四月义帝就被杀了。董公的话一下子给了刘邦灵感。刘邦当即扯下一条袖子,失声痛哭起来,并宣布:第一,为义帝举行隆重丧葬,全军将士一齐哀悼;第二,自己为义帝哭祭三日;第三,昭告天下,项羽杀义帝是“大逆无道”,我刘邦誓与各诸侯王一道铲除这擅杀义帝的罪人。刘邦当然明了,董公为自己献了一件大宝!还定三秦时自己打着“怀王之约”的旗号,算是明正言顺;这次东征又可以打着为“义帝”报仇的旗号,标榜为正义之师,真是天随人愿啊。天下诸侯百姓对义帝被杀很是在乎,一致谴责项羽的卑劣行径。刘邦紧紧揪住此事,公开声讨,笼络人心,牢牢占领了道义上的制高点,不管是从民心所向还是政治战略的角度,都已置项羽于被动。其实,不管刘邦是否早就知道义帝被杀的消息,刘邦都会在三老董公告诉他这个消息后好好利用的。这次无非又是刘邦借机大演特演了一回。刘邦早前对项羽杀义帝是什么态度,史书没有记载,不得而知。不过即便项羽不杀义帝,刘邦诛灭项羽之后,难道会甘心向义帝俯首称臣吗?那不是睁眼说瞎话嘛!刘邦夺了天下定然也会步项羽后尘,想办法除掉义帝这个碍手碍脚的家伙。难道除掉义帝是项羽又一次犯了傻吗?非也。实在是因为义帝的存在成为项羽一大政治难题,项羽进退两难。除掉义帝,必然会成为刘邦以及其他诸侯攻击自己的借口;不除义帝,指不定以后义帝就成了自己这个霸王头上的霸王,甚至会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奉义帝以令不臣”,那就更麻烦。总之,杀,还是不杀,都是问题。权衡之下,还是选择了干脆一点儿的做法——杀。刘邦得了这面正义之旗,像是受到老天庇佑,所有的事情都发展得异常顺利。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刘邦攻入项羽西楚国的心脏之地彭城(今江苏徐州)。彭城败得很惨项羽听说刘邦率领诸侯联军攻占了国都彭城,气得直跳脚,立即亲率三万精兵从山东胡陵(今山东鱼台)向彭城进军。刘邦攻入彭城后,将项羽存在城里的金银财宝红颜美人统统没收。“财宝”和“美人”都是刘邦当年在秦都咸阳垂涎三尺,最后不得不忍痛割爱之物。如今不再有那么多忌讳,刘邦便毫不客气地收归己有。能取得这场梦寐以求的大胜利,刘邦简直做梦都会笑出声,亢奋得天天大摆酒宴(日置酒高会)。正当刘邦每日欢歌笑语饮酒作乐之时,项羽已悄然绕过彭城的东、北两地,直插西面的萧县(今安徽萧县)。这天清晨,项羽对彭城的汉军发动突然袭击。中午时分,彭城汉军溃败,据不确切统计,汉兵死亡“十余万人”。汉军节节败退,被项羽率军一口气追到灵璧(今安徽灵璧县)东面的雎水旁,十几万人无路可逃,不得不跳入河中,出现了“雎水为之不流”的壮观景象。刘邦本人也被楚军团团围住,凶多吉少。说时迟那时快,一阵沙尘暴突然从西北而起,漫天狂舞,能见度大大降低。巧的是这沙尘暴直直吹向楚军,使楚军阵营乱作一团。老天爷开眼,刘邦领着几十位手下仓皇逃脱。逃着逃着,刘邦忽然觉得哪里不太对劲,猛地想起应该赶紧去营救家人。项羽此时也有着同样的目标,并已派人到沛县去抓捕刘邦妻儿老小。刘邦的家人自然被吓得不轻,等不到刘邦来营救,赶紧跑了。后来的事情颇有些黑色幽默。《史记•高祖本纪》和《史记•夏侯婴列传》中写道:虽然刘邦回家没见到自己的家人,却在逃亡路上遇到儿子刘盈和女儿,于是放到车上同行。此时楚兵穷追不舍,刘邦很是着急,但负重太大,马怎么也跑不快。刘邦心急火燎,便将两个孩子踹下车,想丢下不管。夏侯婴下车抱起孩子,他先让马慢慢走,等两个孩子抱紧他之后才纵马奔驰。三番五次,一个几度弃子,一个每每相救。刘邦着实恼了,十几次都想把夏侯婴给杀了算了,幸好忍了又忍,忍到最终大家成功脱险。刘邦弃子一事,外人实难评判。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不到万不得已,谁会狠心弃子逃生呢!只能说,刘邦这次真的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至于后来刘邦到底如何脱的险,《史记•季布列传》附丁公事里有相对详细的交代,我们可以参考一下。丁公乃是项羽手下的大将,他带兵追击刘邦,而且原本已经追上。两军短兵相接之时,刘邦情急之下回头对丁公说:两位英雄一定要这样水火不容吗(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丁公听刘邦称自己是英雄,心中顿时升起“英雄相惜”的情怀,于是下令退兵,放了刘邦一马。就这样,刘邦与其儿女随从得以涉险脱身。刘邦的父亲太公、妻子吕雉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抄小路去找刘邦,不幸撞上了楚兵,被押回了项军大营,扣为人质。彭城大战是刘邦、项羽的第一次正式交兵。这一仗,刘邦五十六万大军奇迹般地败给了项羽三万精兵,不但损兵折将,还赔上了父亲、妻子,浩浩荡荡的诸侯联军就此瓦解。胜败是有根据的我们前面讲过,刘邦此次进军西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集合了这么多优势因素,彭城之战刘邦怎么会输得如此狼狈不堪呢?一是楚军士气高昂。这回轮到楚军群情激发了,被汉军杀到了家门口,占了国都,一向凶悍的楚军颜面尽失。收复失地,驱逐入侵者成为楚军上上下下的共同目标,人人都铆足了劲,要跟刘邦玩命,队伍凝聚力可想而知。再加上项羽这三万人,数量虽少,可都是精兵,战斗力强,打起仗来极为勇猛。两军相逢勇者胜。楚军以满怀“愤激之气”的精兵进攻,汉兵以“怠惰之卒”应战,胜败自有公道。二是项羽指挥得当。项羽这一仗指挥得相当有水平,他没有动用大部队,只带了三万精兵出征,以免打草惊蛇。选择的攻击方向又是刘邦最为懈怠的彭城以西的萧县。在刘邦看来,这片区域是汉军从函谷关杀到彭城的必经之地,同时离齐地最远,汉军出兵易,楚军进兵难。项羽料到刘邦会这么想,偏偏就选择了这个最不可能的路线向汉军发起进攻。效果很明显,汉军猝不及防,节节败退。项羽进而一鼓作气,先战萧县,再战灵壁,打得刘邦丢盔卸甲,不惜弃子逃生,成为后人垢病刘邦的一大污点。三是汉军谋士皆无预见。彭城大战的时候,刘邦手下的张良、陈平等谋士全在营中,这几位都是历史上杰出的谋略家,他们对项羽兵出萧县也毫无预见,都认为项羽大军深陷齐地,无论如何也不会选择萧县进兵。由此看来,人无完人,天才也有犯错的时候啊。但张良早先不是辞归了吗?怎么又回来了呢?事实上,在得知韩王成被杀后,张良就秘密回到刘邦帐下,并被封为“诚信侯”,跟随刘邦东征伐楚(复以良为诚信侯,从东击楚)。还有陈平,本来在魏王手下干活,干了一阵子觉得没前途,便投奔了项羽,任职都尉。早前殷王反叛那会儿,陈平帮项羽平定了叛乱,才被拜为都尉,赐赏黄金。后来刘邦攻下殷地,殷王降汉,项王一怒之下便要杀掉之前平定殷地的将领们。陈平害怕,便封好受赏的黄金和官印,派人送还项王,自己偷偷逃归了刘邦。刘邦任命陈平做了都尉,这在军中引发了不少议论,刘邦听到后反而更信任陈平,让他随自己一同杀入彭城,结果被项羽一巴掌打回了原形。那么韩信呢?这么关键的时刻,他到哪里去了呢?《史记•淮阴侯列传》里说:“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韩信为何阻止不了项羽?史载不详。不过我们可以确定的是,韩信在彭城不可能独掌兵权,最终的权力还是在汉王刘邦手中的。四是刘邦盲目乐观,疏忽大意。此前刘、项双方从未交过手,刘邦对项羽的用兵风格只能从传说中略知一二,并没有机会亲身领教。这次攻入彭城,一路太过顺利,刘邦由此对项羽等闲视之,觉得这个西楚霸王也不过如此。何以见得呢?你看刘邦自入彭城之后,日日饮酒高歌,寻欢作乐,俨然没把项羽随时可能反攻之事放在心上。要知道此时楚军主力正在齐地战场未归,一旦归来,岂能轻饶你刘邦?这可不是鸿门之宴,三句话一忽悠,就能蒙混过关的。除了戒备状态严重不足以外,还有一件事也说明了刘邦的懈怠与大意。其实刘邦这次杀到彭城,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将家人接到身边。之前身在关中之时,刘邦曾派人到沛县接过家人,结果被项羽的军队堵了回去。这次攻入彭城,本来有的是机会接回全家老小,结果一不小心兴奋过了头,竟把这事儿忘得一干二净。彭城大败后,刘邦逃命时才想起家人来,虽然冒险拐到沛县,可惜为时已晚,只遇到一双儿女,父亲和妻子全落到项羽手中。若是刘邦能心怀戒惧,怎会不顾父亲、妻子、儿女的安危,只顾自己天天“置酒高会”呢!五是诸侯联军有组织无纪律,精神涣散,凝聚力差。刘邦从“和平解放”南阳郡后,便尝到了联众制衡的甜头。此次出关伐楚,他仍然采用了建立统一战线的方法,联络了五国诸侯,组成伐楚联军。至于这五路诸侯都是谁,史书说法不一,这里我们取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魏王豹、殷王司马卬和赵王歇之说。河南王申阳在汉二年降汉,其封地改为河南郡;同年,刘邦派韩王信攻打韩王郑昌,郑昌战败投降,刘邦改立韩王信为韩王;随后,刘邦渡过黄河,魏王豹降汉,并随刘邦俘获殷王司马卬。这四路诸侯倒是很容易搞定,唯独这个赵王歇,让刘邦颇费周折。刘邦伐楚之前派使者通报赵王,希望他能参加伐楚战争。掌握赵国实权的陈馀开出交易条件:刘邦杀了张耳,我才出兵。张耳原是刘邦老友,被陈馀夺了常山之后投了汉。刘邦左思右想,决定用掉包之计先把陈馀忽悠住,于是找来一个长相酷似张耳的人,取其首级打包送到陈馀处。陈馀“验明正身”后同意“遣兵助汉”。刘邦组织起的诸侯联军,代价小,时间短,见效快,人数多达五十六万之众,兵力之众自不待言。但是,这种临时凑到一起的队伍,最大的弱点便是缺乏凝聚力。五国诸侯各有建制,本来就难以统一调度。一旦受挫,只要有一路兵败或出逃,整个联军就极容易全线崩盘,迅速溃散。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六是骑兵奔袭步兵难逃。项羽率领的“精兵三万”到底是个什么概念的兵种?史料中虽然记录得不尽详尽,但我们也能大致了解到:这三万人马尽是楚国骑兵精锐之师,所以项羽才得以远程奔袭,以少击多,从这一点上来看,带领几十万步兵作战的刘邦,不仅吃了人的亏,还吃了“马”的亏。下邑画策彭城大败之后,各路诸侯见风使舵,纷纷倒戈,重又归顺西楚。刘邦一路逃至下邑(今河南夏邑县),停歇之时问张良说,我打算舍弃函谷关以东的地方,作为封赏,现在有谁能够同我一起建功立业呢?张良回答道,九江王黥布曾是楚国枭将,现在与项羽有了隔阂;彭越之前曾接受齐王田荣的指使在梁地反楚,这两个人可以重用。您手下的将领,恐怕只有韩信值得托付大事,且能独挡一面。假如您想把函谷关以东的地方拿出来封赏,那么给这三个人便能打败楚军。这就是史上有名的“下邑画策”,这个策略奠定了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的基调:让韩信、黥布、彭越的部队成为汉军的三大军团。刘邦这次拿“捐关以东”作为筹码,称得上是大手笔,赫然彰显出君临天下的气魄。封赏土地共享天下这样的事,对世间豪杰的杀伤力不是一般的大。而能够有此气魄作出这样决定的人,在秦汉史上也只有两个:一是异人,二是刘邦。而异人最终成为秦庄襄王,刘邦成为汉帝国创始人。说起来函谷关以东的地盘可不只是一点点,而是未来汉家天下的一半。刘邦这回可是下了血本想要翻盘。和项羽真正交过一次手后才知道,“西楚霸王”不光听起来厉害,打起来更厉害!但刘邦也不是等闲之辈,怎会轻易咽下这口气。张良提到的九江王黥布本是项羽集团的核心将领,其勇猛无畏居项羽麾下众将之首,项羽的成名之作“巨鹿之战”便得益于黥布。当时黥布奉命率两万人先期进攻秦军,以弱攻强,以少胜多,黥布得手后,项羽才破釜沉舟,全军压上,大败秦军;坑杀二十万秦降卒之前,参与决策的只有黥布及蒲将军两人;后来分封十八诸侯,项羽手下楚将被封的只有河南王申阳和他九江王黥布,由此可见,项羽对黥布的信任与依赖非同一般。然而项羽出兵伐齐以及之后的彭城大战,黥布都表现得十分消极,特别是彭城大战,竟然袖手旁观。一切迹象都被张良看在眼里,他知道,现在黥布和项羽之间已心生嫌隙,而黥布驻守的位置恰是西楚国的后方,如果说服黥布倒戈,便可在西楚国以南,项羽大本营的后方开辟出新战场。张良的“下邑画策”虽不甚具体,但刘邦听后心领神会,怦然心动。他环顾左右说,你们这些人都是不能商议天下大事的人啊(如彼等者无足计天下事)。众人不敢吱声。这时一位侍从(谒者)站出来对刘邦说,不知道大王您说的“天下事”是什么事?刘邦瞧了他一眼说,谁能替我出使淮南,说服九江王黥布叛楚,把项王困在齐地几个月,我夺取天下的计划就万无一失了。侍从接过话说,那么,大王就让我出使淮南吧。这位侍从不是别人,正是巧舌如簧的说客随何。刘邦批准了随何的毛遂自荐,另派了二十人跟他一道出使淮南。到了淮南,随何托九江王黥布的太宰(主管膳食)代为活动,等了三日仍不得召见。随何去到太宰府上,直言不讳地说,大王不见我,一定是认为楚强汉弱吧。这恰恰是我这次出使淮南的原因,也是大王最应了解的事情。如果大王觉得我说的话毫无道理,可以把我随何和这二十位随从公开处死,以示对楚国的忠诚之心。太宰把这番话转达给了黥布,黥布立即召见随何。一见面,随何劈头就问,我一直纳闷大王和楚王是什么亲戚呢(窃怪大王与楚何亲也)?黥布回答说,我只是被分封在楚国之南,面北称臣,侍奉楚王。随何又说,大王和项王同是诸侯王,向楚王称臣,一定是认为楚国强大可依,能保淮南安定。既然如此,当初楚国伐齐,大王理应调兵遣将,亲自率兵冲锋陷阵为项王解围才对,却只派出区区四千兵马意思了一下。口口声声说称臣奉楚,难道就是这样敷衍了事吗?再说到汉王攻占彭城之时,项王滞留齐地分身乏术,大王您理应出动淮南军队,渡过淮河,替项王征战彭城。然而号称万人之众的淮南军竟无一兵一卒渡淮作战,对楚汉相争全都冷眼旁观。把自己的国家托付给别人就是这样吗?看来大王也只是空喊口号,眼下暂时没有叛楚,无非是因为汉弱楚强罢了。但还请大王仔细想想,楚国虽然强大,毕竟背负着不义之名。项王背弃盟约杀害杀义帝,自恃打了胜仗狂妄自大。如今汉王聚拢诸侯退守成皋、荥阳,恰好可以利用巴蜀、关中的地理优势以及丰富的物资,分兵把守关中要塞。项王如果要率兵深入汉王地界,中间隔着梁国,想打没的打,想攻又力所不及,再加上军粮军备都得从千里之外运来,实在消耗不起。即便楚军能到达荥阳、成皋,汉军只须坚守不动,项羽便进退维谷,难以脱身。所以说嘛,其实楚军也不是那么可怕的。大王不与占尽优势的汉王联结,却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托付给危亡之楚,我深感疑惑啊。说实话,我并不认为大王凭借淮南之兵的力量就能灭掉项王,不过要把项王困上几个月倒是轻易而举的事。这样的话,汉王便可以趁这段时间顺利夺取天下。当然了,如果大王愿意提剑归汉,汉王已经承诺,事成之后必定分封土地以示答谢。到那个时候,大王您拥有的土地又何止一个淮南国呢!这次汉王派我专程前来斗胆提议,还希望大王您能好好考虑一下我们的建议吧。黥布听随何噼里啪啦地说了这么一大堆,沉思片刻,毅然说道,这事儿我干了。不过黥布虽然暗自答应叛楚归汉,但仍不敢对外有所泄露(阴许叛楚与汉而未敢泄也),因为此时此刻,楚国的使者也在他这儿,也急着让他出手相助。随何虽然得到了黥布的口头许诺,但依然坐立不安,他深知政治这玩意儿蹊跷得很,若不是铁板钉钉则变数无穷。他见楚国的使者也不断前来游说,黥布的态度也不打算将归汉之事公诸天下,随何恐生枝节,于是决定想办法让生米煮成熟饭。这天,正当楚国使者与黥布商谈之时,随何不请自来,直接坐到楚国使者的上座,对他说:九江王已经归汉,楚国怎么可能让他出兵相助。黥布被随何的举动惊到了(布愕然),待在一旁无言以对。楚国使者反应倒挺快,站起来想要走。随何提醒黥布说,既然事情已经谈妥(事已构),现在可以把这个家伙杀了,不能让他跑了。黥布回过神来,杀了西楚使者,正式宣布起兵攻楚。项羽听说黥布叛变,立马派项声、龙且攻打淮南。这一仗一打就是好几个月,最终龙且打败黥布。黥布决定带兵逃往汉地,又担心走大道被项羽截杀,于是和随何一道从小路直奔刘邦而去。随何成功策反黥布乃是刘邦彭城大战之后最为关键的一步棋。其实黥布和项羽并没有根本性的矛盾,他们之间的不和是由于田荣激战项羽和刘邦攻入彭城这两大事件引发的。汉二年,田荣杀死三齐王,吞并整个齐地,项羽兵发齐地,向九江王黥布征兵,“九江王布称病不往”,只派了一位部将带了几千人参加平叛。这使项羽非常不快。刘邦趁项羽陷身齐地,攻陷彭城,黥布“称病”,不主动出击。项羽回师击汉,黥布也没有参加。项羽恼羞成怒,屡次派使者责备黥布,又要召见黥布,黥布害怕,“不敢往”,两人的嫌隙由此产生。虽然两人心生嫌隙,但项羽“北忧齐赵,西患汉”,能够替他分忧的只有九江王黥布,外加项羽其实打心眼里欣赏黥布的才干,一心想让他为己所用,也就一直克制着自己的脾气,没有采取军事行动。正是这一点点嫌隙,被张良及时捕获,外加随何的巧言攻心,黥布最终抵挡不住分封土地的诱惑,叛楚归汉。事已至此,刘邦心中的万全之策可以顺利实施下去吗?他真的可以在短期内打败项羽,夺得天下吗?请看下一章:《韩信北伐》。……

媒体关注与评论

刘邦的用人之道比他(项羽)好,所以有萧何、张良、韩信、曹参、樊哙、陈平等文武百官跟随左右,而项羽仅有一个范增,也用不好,最后只好成为孤家寡人。——毛泽东他总是需要献策者。他善于采纳别人的智慧。有多个献策者,他就选择最好的策略。刘邦有这种选择的能力。刘邦的能力还在于,他具有能激发别人为他献计献策的人格。 ——(日)司马辽太郎《项羽与刘邦》人类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而刘邦却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并以其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英)约瑟•汤恩比《展望二十一世纪——汤恩比和池田大作对话录》


编辑推荐

《大风歌(上):王立群讲高祖刘邦》具有以下卖点:●大众知名度极高的百家讲坛著名教授王立群+最值得研读的中国古代皇帝+为官从商必懂的最实用主题御人成业之道=畅销保证!●刘邦是毛泽东高度评价的中国古代帝王,真正配称政治家的皇帝,其御人成王之道为中国大众最津津乐道的著名皇帝。●王立群教授是专业历史学者,其作品是根据《史记》《汉书》等的研究成果而著,严谨而尊重史实。●王立群在《大风歌——王立群讲高祖刘邦》中大胆突破以往严谨有余而稍显艰涩的文风,此次行文通俗易懂,有趣生动。●央视2月25日-4月13日连续开播百家讲坛《王立群讲高祖刘邦》,图书同步上市,借助有利销售时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大风歌(上) PDF格式下载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他的成功曾经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他登上九五之尊的意义也令后人讨论不已。二十世纪的史学大师汤恩比曾说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创建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王老师这本书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划邦迈向成功的关键,也可以反思他走下坡路的原因。


刘邦本人既不是将才,也没有什么高明的谋略,但他善于用人,尤其懂得发挥部下的长处,又“好谋能听”,能够采纳部下正确的意见,能体恤民情,关心民间疾苦,因而得到人民的拥护,在张良、萧何等人的谋划下和韩信、彭越、英布等将领的征战下,终于由弱变强,在公元前二零二年打败项羽,并迫使项羽自刎于乌江。二月,刘邦在汜水(今河南省荥阳县境内)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初建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在位期间,先后消灭了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侯割据势力,立了许多同姓王,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实行重农抑商,与民休息政策:号召逃往山泽者返回本乡,返乡者恢复爵位和田宅;对战争期间卖身为奴者给予解放;还令士兵复员,从事生产。此外,令各地豪强迁徙关中,以充实首都。还修改《秦律》,制定《汉律》九章;定算法、历法和度量衡。以上措施,对安定民生,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刘邦有萧何、张良、韩信、曹参、樊哙、陈平等文武百官跟随左右,而项羽仅有一个范增,也用不好,最后只好成为孤家寡人。 毛爷爷的评论很到位,这大概就是英雄所见略同吧


刘邦和西汉开国元勋的职场启示录:想仕途平步青云,就要跟对人、带对人、做对事、心够狠;想职场一路凯歌,就要擅领会、能服人、愿分享、懂博弈。 ——王立群


听王老师一番讲解 我觉得项羽实在担当不了几千年来人们给予他的"盖世英雄"这一称号, 他是一个自大 狭隘 恶毒 愚钝 优柔寡断儿女情长的一个"旷世武才",我想在如今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是同为第一武将他的命运要比吕布好的多毕竟有虞姬这位女英雄黄泉路上工行.他之所以败给了刘邦正是因为他太相信自己了 导致了身边身材的流失. 他不用韩信也不杀韩信真是导致了50%的失败 , 杀了韩王短了张良后路又败了30%.
即使项羽最终拿下了全盘棋局以他的个性也会成为暴君,他真可谓打的了天下守不住天下.而刘邦知所以成功我想有很大一部分功劳在于吕后与萧何.虽然吕后在汉朝如此残暴但是在与项羽之争时她为自己的夫君做到了妻子应该做到的一切,唯一不完美之处是在刘邦死后对戚夫人下的毒手残不人道.而萧何作为一个良士能月下追韩信 并与张良一起辅佐主君.他们真可谓3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刘邦何得何能拿下天下,他最重要的就是英雄不问出处,敢于用人.连陈平这样的人都用.
所以我觉得项羽输就输在他太自信了认为处了他别人都不是英雄.在他眼里韩信都是个**可见他又能把谁视为真正的敌人.
与其说刘邦是个山野流氓好色贪财的小人,那么项羽则是卑鄙爱慕虚荣弱智的伪君子.刘邦在于顺应天理实事造英雄,而项羽则是过分自信要英雄造实事.人算不如天算 人定胜天的理想没有发生在项羽的身上.真可惜了虞姬这一贞烈女子.


狐威——借势服人,弱者必为;狐臭——扩大影响力,做强者之举;狐媚——增加亲和力,强化兑现收人心;狐疑——提高执行力,该出手时就出手。
人类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


看了确如本书所说的,王教授在书中展现了一个胸有天下、心思缜密、坚定果敢、从谏如流的刘邦。王立群笔下的刘邦和王道,真的是我们应该借鉴的历史精华呀。


刘邦传奇多的原因是政治需要。刘邦从布衣到天子间只经历七年两阶段。三年反秦四年楚汉战争,从百姓一下子夺了政权当了皇帝。这个先例如果传出去天下百姓只能都想过把皇帝瘾。所以,刘邦的真实样我们不知道。我们看的是史书的记载。差距就大了。记载时,有两个倾向,一是神化一是丑化。要突出一个人时,要把平凡的屏蔽了,把光明的一面放大了。相反的情况也是。这在历史上太多了。司马迁在面对史料时,只有两种态度只能是信与不信。信不用说,不信的话还得写,毕竟他是西汉的开国皇帝。司马迁是汉武帝时,当时流传甚广,你能不写吗?受时代制约如此。


在中国古代能成为帝王者,要么出身豪门贵族,要么本身就是王孙公子,出身平民者并不多,而刘邦就是一位平民皇帝。严格地说,刘邦身为平民时,也不能算是个好平民,他游手好闲,嗜酒好色,连父母都看不上他,人们常指着他的背影骂他是个不成材的东西。那么,刘邦又是如何打成天下、成为大汉帝国的开国之君的呢?王老师自有交代。其实我们可以从刘邦成功的个案中受到某种启迪,得到一些经验,就算不能成为帝王,至少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功。


《史记》是文言文,不好懂,但看王立群教授读史记丛书就非常有味。王立群教授用幽默有趣的语言为我们深入浅出地解读《史记》,这本书就为我们解读了草根皇帝刘邦,让我们在轻松阅读中走进了历史。


第一篇“这个皇帝很有料”,一看就知道王老师和以往不同了,讲的一定是汉高祖刘邦的八卦趣闻。“抢先入关的秘诀”,是什么秘诀?“命悬一线的一顿饭”,那会是什么样的一顿饭?是指项羽摆的鸿门宴吗?“项羽的十宗罪”,都知道项羽跟刘邦争天下争输了,一个人乌江自刎,可没听说过他有十宗罪的说法啊?于是好奇心像春潮猛涨,小问号纷至沓来,胃口被吊起来了,非读不可,不读不快。
同样,这本书也很有料。


刘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马上得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帝制王朝。群雄逐鹿,捷足先登。是人力,还是天命?是人心所向,还是侥幸得手?刘邦,无赖,皇帝。刘三儿,痞子,一代英豪。


王立群老师写的书一般还是不错的。这是一部关于楚汉争霸的一本好书。先前看了百家讲坛的视屏,感觉讲的还不错就买下了这本书。王立群老师对刘邦,项羽等人的描述可谓深刻,见解独到。不能不说刘邦的确是一个知人善用的高手,项羽吃亏就吃亏在这里,无意楚汉争霸的结局以刘邦为胜利也是历史的必然性。刘邦有一个很强大的智囊团为他出谋划策,但关键在于刘邦听得进别人的建议,才以智取的方式,让项羽疲于奔命,自顾不周,最后走向毁灭。日本人也喜欢看刘邦与项羽间的智斗权谋,司马辽太郎的项羽与刘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直在琢磨一个流氓无赖怎么就能干成皇帝呢?想着这个问题买了这个书。王立群以为,刘邦懂得谋略、懂得用人、懂得组织、懂得政治大趋势和大智慧,因此他能成,项羽则不能。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的皇帝,他到底是“凶猛”与“狡诈”兼备,还是仅拥有了“狡诈”呢?请大家读过之后自己来评述吧!


这部大作里,我最爱的人物非项羽与刘邦,而是军事天才韩信!成为后世教科书般的兵法:声东击西、背水一战、半渡之战等被韩信发挥的可谓淋漓尽致。如果听从辨士蒯通之言,韩信至少可与处于胶着状态的项羽和刘邦三分天下,甚至独霸天下也无不可。但“天才”似乎都有比较“白痴”的一面,尽管最后韩信干掉项羽,却依然栖身刘邦之下,以致天下统一后被吕氏所害。。。
绝对杯具!如果历史可以重来,相信不是汉,而是齐统一天下。如若归顺,至少可以学学军事张良也好啊。。。


"在中国历史上,自恃美貌,横挑强敌,死得最惨的美女,当属西汉刘邦的妃子戚夫人。

戚夫人和刘邦的相遇,是在刘邦最为落魄的时候。

当年,在和项羽的最初几次对阵中,刘邦都是输家。彭城一战,刘邦更是被打得丢盔弃甲,连父亲、老婆都成了项羽的俘虏。刘邦一路逃到山东定陶,在一户戚姓人家意外地遇到了美女戚夫人,并一见钟情。

此后,戚夫人就陪着刘邦辗转南北,征战四方,胜败相从,不离不弃。

戚夫人多才多艺,会鼓琴、歌唱,精于舞蹈,尤其擅跳当时极其流行、又备受刘邦喜爱的“楚舞”。每当刘邦征战归来或在宫中宴饮时,戚夫人折腰舞袖,飘若仙子,给刘邦驱疲劳,送笑声,既给战事不顺、东奔西跑的刘邦以莫大的慰藉,又使刘邦心里和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和愉悦。可以说,戚夫人用美丽,给了刘邦生活的快乐、做人的信心与征服的力量。"
可怜的戚夫人,自古美人多薄命,这话真不假


刘项原来不读书,可是刘邦却从一个流氓草民做到了一个皇帝,其中道理全在用人御人之道。看了深有体会,对于我们这些从事企业管理的人来说,是本好书。


当个老板,烦心的是管人,管理人弄得我听头疼的,看看大风歌,还蛮有裨益的,用人管人刘邦有一套啊,我得学习呀,当皇帝是不可能了,当好企业主还是有戏应该,呵呵


刚买,一是看着王立群教授,二是看着刘邦这个主人公。王老师讲的好,学术权威,通俗易懂又,刘邦有嚼头,御人成王之道值得我们学习呀。


总体的感觉还不错。以前以为项羽输给刘邦是刘邦运气。看了王立群才豁清楚。《史记》是本大书 说项羽“妇人之仁”一段已将项输给刘的根源道尽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王立群 精彩!


大风歌一书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刘邦成就一番事业的根本是其政治智慧,相反他在反秦时的军事表现不是最优秀的,这一点王立群老师分析的很到位。


鸿门脱险,刘邦带着一百多名侍从人马到达鸿门见项羽,这说明他肯定不是一个贪生怕死之人。我同意刘邦著名的“鸿门说辞”逢迎中又带有坚持。刘邦赴鸿门宴是有充分准备的,他身边有张良、樊哙等保驾护航。张良的智慧、谋略、胆量、人品是举世罕见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忠勇过人,事实证明,他们不是那种有勇无谋的莽汉,在关键时刻都会誓死保卫刘邦。刘邦与文臣武将密切配合,进退有度。张良前后照顾,左右逢源,见机行事。樊哙挺身而出,勇不可挡,感动项羽。整个鸿门宴过程,刘邦君臣的言谈举止似有默契,环环相连,丝丝入扣。


楚汉之争,刘邦和项羽成了众家争论的对象,有人支持项羽,有人支持刘邦,但都只是一家之言,没有太大的说服力、王立群先生的见解独到,刘邦有识有谋,是一代开朝帝王所必备的品质。


看到高祖还乡了 大风歌那么豪迈 却原来是悲歌
估计刘邦死的时候也是满心不甘啊 对赵如意和戚姬是满心担忧
皇帝也有皇帝的无奈啊


韩信、张良,陈平都是人,不是神,彭城兵败是刘邦军事集团共同被胜利冲昏头恼及项羽骑兵长途奔袭所致。或许张良提醒过刘邦,未引起刘邦重视也就罢了。 不好说。


对于刘邦这位争议极大的千古名帝,王立群用“草根政治明星”来定义。“刘邦是具有政治家潜质的草根,他没有读过政治学院、政治系,但是这个人按我们现在的说法,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人。


看大风歌看的是刘邦的御人成业之道,看的是刘邦的政治智慧和组织才能,王老师在本书中分析的非常好,作为公务员,我看了很有收益。


通看大风歌,感觉刘邦是个搞人力资源的高手,对我很有帮助。在反抗秦朝和后期统一各个诸侯的过程中,他的用人和御人智慧很突出,说到底干事业是人的问题,用好了人,事情就能干得成。佩服刘邦,也佩服王老师的研究。


从乡间无赖到开国皇帝,呵呵,太贴切了。刘邦也是凡人,只是他有了天时地利人和。人生和机遇是分不开的。我比较期待下一本书的内容,应该更好看。王老师加油!


历史书要么看正史,要门看学者的分析,百家讲坛的东西还是可以的,大风歌讲刘邦把汉代开国时期的人与事研究的很透,做人做事从政的学问值得人看一看。不知道下册什么时候出呀。


据说王立群先生是研读《史记》40多年的学者,别的不说,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现”,王立群先生对汉高祖刘邦的评价确实是别具匠心,当当上促销时打对折买下了,比较实惠。书的纸张也不错。唯一的缺点是过于大众化,对史学专业的研究帮助有限。


在以前读项羽一书里看到有涉及刘邦的事情,但是只从侧面讲了一些。这本书比讲项羽更值得一看。因为项羽终究是一个失败的人,当然他身上有一些可取的地方,但刘邦给人的启示似乎更多。王教授讲得好,书做得好,当当服务也好,赞!


刘邦一个混混,但用对了,韩信为他打仗,张良为他出谋划策,萧何为他治理后方,三人一心,也就打下了一江山。而刘邦的小舅子樊哙,也算有些本事,一心跟着刘邦闹,最后也能封个侯。


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讲坛解读史书记载的刘邦相关历史,我对前面各集都看了,总的感觉还是不错的,王教授有些个人观点也很有说服力,能在我以后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作为参考资料。


一个市井小民做到一代帝王,期间使人用人激励人的艺术,值得一看。不愧为百家讲坛的坛主啊,王立群写的入木三分啊,说到底这是一部人与人之间斗法的书,刘邦无疑是胜者。


不管咋样,刘邦虽然各方面都不如项羽,但是最终成功了,这就值得我们研究它这个人到底是如何做到的,我想刘邦身上最值得我们琢磨的就在这里了。王老师对于这一点还是分析的很到位的,别的地方我不管了,就这一点,这本书值得我个人收藏。


刘邦身上很有料啊,谋略、用人、雄心、壮志,对我们现在的职场人士来说还是很有启发的,归根结底都是怎么做人,怎么交人,怎么成就事情。大风歌》写的还不错。


冲着刘邦这个人物我很想看看,都说王立群是个著名的历史学者,以前的书也是有点学术味,稍微读起来难点,不过,这本倒是出乎意料,大改手法,很通俗易懂,看来作者是研究了读者的需求了。很好啊


王老师常听他的讲座,以前买过项羽,这次死对头刘邦当然得买来看看,比较着读更好。王老师对刘邦的人物分析很有历史考证,从中学到不少东西。对我工作中的为人处事都有启发。


《百家讲坛》今年的一开始就是精华,书更是精华,比视频的内容更丰富,读起来轻松,但故事的节奏感很强。讲刘邦项羽都很客观,没有个人的喜好和情感,这样的历史书才是真正的历史书。


书很不错,快递服务也很周到。看了一些,感觉刘邦什么都考虑到了,居然忘了自家屋里的吕后。项羽的事不足为奇,其实他的结果早就是注定了的,做大事的人婆婆妈妈,怎么能成大器……


一直关注王老师的讲座,《大风歌》的出版社开的研讨会我有幸参加,王老师认为历史有四张面孔,真实的历史、记录的历史、传播的历史、想象的历史,听来颇有见地,很受启发,所以书上市我就买了一本,读了很有体会,通俗易懂,充满可读性的同时,非常有学术功力,不愧为专业的历史学者呀。另外,刘邦还是很有看头的,可以看看。


刘邦打天下做皇帝不错,但是做丈夫做得不怎么样。
这个评价很有意思。要不吕后后来对汉室形成了威胁,吕后看刘邦看得透澈,但刘邦看吕后就有点糊涂了。哈哈~是这么个道理~


王立群对刘邦分析的很有价值,这个毛泽东眼中的政治家确实有独到之处,对我们干企业管理的人来说很管用。


王立群老师将汉高祖刘邦的传奇一生讲述的十分有色彩。非常好的一本书!


近日听了王立群讲刘邦的观众普遍反映,王立群的语言风格变了,更加有趣味性。讲刘邦弃子,他会说:“刘邦这次真的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讲韩信失宠原因,会用“刘邦身边众人对韩信的羡慕嫉妒恨(眼睛红了,心就黑了)”,此外还有“给力”等网络流行语。


纵观历史长河,不光刘邦这样,唐太宗李世民攻打隋王朝的劲头也没有攻打刘黑闼、窦建德等起义军的劲头大,朱元璋一生花在抗元上的精力也远远少于消灭张士诚、陈友谅等抗元势力的精力,抗日时期的蒋介石就更典型了,既攻打日军,也攻打同样在攻打日军的共产党军队,既致力于“剿共”,也致力于收拾那些同样在 “剿共”的非嫡系部队。简单一句话,咱们中国的政治家总是擅长窝里斗。


善于扛大旗的刘邦就能忽悠大众,都是反秦先锋,可是刘邦就能以各种名号来笼络天下,所以他能成。所以,打江山政治智慧不能缺,光有军事打仗才能还是不够的。


当初学鸿门宴时,真是佩服刘邦啊,简直是影帝级别的表演,让项羽对他很是相信,令不相信他的范增,心里冒火,明明是在演戏,项羽就是信了。范增无计可施


刘邦虽然是个无赖吧,还算是以理服人的,可遇上不讲理的项羽那就没办法了,只能去汉中当他的汉王,这件事教育了刘邦,要人跟你讲理,首先你们得是平等,不平等谁给你讲理。讲理需要实力。


刘邦身边高人一是陈平一是张良,一听,不聪明呀。“蹑足”,趴到耳边说话,现在是被动之极,到处跑,能够阻止他称王吗?不如因善遇之。否则,会生出变乱来。
大家都认为刘邦的成功都是张良的功劳,但是却把陈平忽略了,他的重要一点也不压于张良。
历史啊历史


一块儿起义的人,论资排队也轮不到他刘邦当老大,怎么说也该是萧何啊,人也算是入流的官,刘邦那是不入流的村长。不过呢,这些入了流的人,家大业大包袱重,都是穿鞋的人怕鞋脏了,怕失败被了被灭三族,都不敢挑头,正好刘邦是个光脚的 ,无论失败与否,一旦被抓住那就是死路一条。拼一拼才可能有出路,于是乎,就拼出了个大汉江山。


王老师以他贯有的现代性眼光与平民情怀,用幽默风趣又不失理性的语言,不仅为读者展示了汉代开国君王刘邦富有戏剧性的传奇人生,还带我们重温了那段同样精彩的历史。


看了大风歌,不得不佩服刘邦是个伟大事业的创造者,从一介草民到一个帝国的创造者,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不过作为一个男人,什么都很老练,就是没算计到自己老婆原来是个不稳定因素,不能不说是个失败。


朋友推荐的一本讲刘邦的书,确实不错,不过建议还是买本史书配合着看,毕竟这本里面有很多王立群老师的理解,自己读史终究比听别人讲史有意义


书中对历史人物的尤其对刘邦的分析非常到位,当下的人应当有刘邦那种打不跨、容的下不同集团的人才的胸怀!


书内容不错,很长知识的!!!在刘邦面前楚霸王项羽就是一三岁小孩,白白让机会从手中溜走!!!


读王老师的此作品,不仅了解了汉朝刘邦时代历史,而且得到了得失成败的经验和教训,借鉴到人生活法上,让自己的历史少些遗憾吧。


王老师也不来我们这里签售 只好支持王老师的书了
书很好 包装好 内容也好 也让我更好更全面的了解了刘邦那段时期的历史
挺有意思的 好书必须得顶啊!


刘邦多么无赖的一个人,不过为了成就大事也只能耐着性子,韩信要当齐王,也只能咬紧牙给了,索性还大大方方批发出去了好几个王。厉害啊


看了刘邦的故事,很感慨。为什么项王最终失败,以前上学时只了解了个皮毛,。现在看看《大风歌》,很多都了解了,一些细节让人获益匪浅!!超赞。


项羽这样一个聪明人竟然输给了刘邦这样的无奈,没天理啊


不错啊,挺有品味的。
在历史上是一位“草根皇帝”,汉家史书上是“天命之君”,老百姓眼中往往成了坑害项羽的市侩小人。但不管怎么说,王老师算是讲得比较客观的。


这本书让我想起刘邦唱的那个《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这不是一般人嘴里能出来的。乱世出英雄,很多人贬低刘邦,我觉得那些人未免太肤浅了点


萧何在刘邦征战前线时,能够为他稳定后方,还能给他找来了韩信这些人,可惜啊,太明哲保身了,韩信被诛杀时竟然不为他说句话,鄙视他。


相比之前讲的秦始皇、项羽、汉武帝和吕后,这次讲刘邦感觉轻松活泼了许多,我比较喜欢这样讲。


这次的讲刘邦文字改变了,历史学术性与通俗可读性结合的更好了,读起来更好懂。不错。


王老师很猛呀,史记中许多人物都写了,这次又整刘邦了。不容易呀,听说王老师为了写这个东西,心脏都上支架了。敬佩。到底是花功夫了,把刘邦和一干人等从史料的角度挖掘的很深。


和同学一人看了一会儿,分享的快乐和从书中阅读的快乐让人幸福无比。
我和同学都喜欢张良,可惜讲张的少了点,但无所谓,刘邦的成就就能让人想到张。从小就看过这些故事,但远远没有王老师讲的好


刘邦的“分封”是一个高明的做法,既激励了部下,又巩固了自己的政权。他一生经历的反秦、灭项、巩固政权三个阶段中,分封了那么多的官员。就像韩信,他们一个人打下一个地方,就可以当这个地方的王,所以都舍得为刘邦卖命,担其实是为自己卖命。


一直挺喜欢王老师的,这次又开讲了很兴奋,书第一时间就买回来了。
永远支持王老师!书做的很不错,精美大方 也很大气!符合刘邦的精气神儿!


非常好第一本书,推荐大家读!刘邦的故事讲得太多了,但王老师的与众不同,在于他的深入浅出,化典故于无形~~~~


书的质量很好,就不多评价了。说说内容。刘邦的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但谈到细节都都囫囵吞枣一笔带过。王老师写得很好,而且对历史传说还引经据典,很有说服力!


刚买的一本,装帧挺漂亮,我很喜欢。大气,很有点刘邦的味道。我比较喜欢,史记原文与王教授解读一起放在书上的体例,很好,可以比较着读,细细体会


以前一直以为韩信有点儿反心呢 其实原来真的没有啊
刘邦和吕后狠但估计政治家都这样吧 不狠不足绝后患!
好看!书好看,讲座也好看!


一代枭雄,和后来的曹操很相似,当然,我个人的看法而已。真正的政治家都会看重刘邦的才能和气度。并从他的相关历史故事中汲取可贵的东西。


对汉代历史一直挺感兴趣的 对照着书听王老师在电视上讲 更有意思
最近看到刘邦不封爹 有意思 一直很喜欢看正史 所以此书必买
力荐!!!


刘邦经典的历史


真好看TOT 晚上读给妹妹听!没想到我这个历史盲居然也能讲刘邦,哈哈哈拜王老师所赐!!


把史记分析的真是透彻,比如他直接将刘邦说的,刘盈不类我翻译成刘盈啊长的不像我,如意长的像我,刘邦因为刘盈长的不像自己而不喜欢他。


采取笼络、打击、收买、利诱等等手段来统一诸侯,从而统一国家,登上皇位,不得不佩服刘邦呀。这书不错,可看看


王立群再次登坛。系列名叫“大风歌”,还算有新意,就像之前蒙曼的“长恨歌”,不是仅仅以历史人物名字当系列名了。此系列可作为之前同样有关西汉开国的“项羽”“吕后”两系列的补充。章节名干嘛起得如此“风趣直白”?延续之前几本的四字标题多好。


“布衣刘邦”便号为“沛公”,结束了近半个世纪的平民经历,走上了轰轰烈烈、精彩纷呈的“打天下,坐江山”的征途。


这个书实际就是讲刘邦如何造反成功,造反成功可是有原因的,要靠真本事,用人,管人,打仗,造势,笼络人心。造反是不能学的,咱们学学如何能成就这番事业,能力和本事是我们要学习的。


是张良遇上了刘邦而幸运呢,还是刘邦遇上了张良而幸运?不好说
反正他们都成就了对方,也成就了自己
这本书很给力!


推荐大家都读一读,刘邦的个人发迹史对于大家来说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里面讲的人生成长四大基本原则“高人指点,贵人相助,自己努力,小人监督”记忆深刻。


风格一如既往的活泼,但有不乏精深的思考。刘邦这个人很多人都讲过,其传记也很多,但都没有王老师讲的精到。
很励志,很厚黑。
.书和电视还有不一样的,更好看一些。很多东西是不能再电视里面讲的


刘邦面临那么多的困境,一是起义晚了两个月,四个月后,陈胜被杀。这时,已是陈胜下坡时,大局势对刘邦不利。二是丰邑失守,这是刘邦家乡。这是沛县一个乡,今天江苏丰县。刘邦把这儿看作大本营,派雍齿守。他叛变,丰邑失守。但都一一解决,这些就足以看出刘氏天下不是一个偶然。


俺是个小公务员,看看刘邦的仕途还挺有收获,上册看完了,下册啥时候好呀


刘邦真是个痞子,但胜在用人之道。等于是有许多好帮手成就了他的事业


我一直比较关注汉朝发生的故事。尤其对刘邦、汉武帝等人兴趣很大。
看了王老师讲刘邦的故事,很受启发。任何人都是可能成功的,都是可能有一番大作为的。


刘邦懂天下,但不懂女人。这个提法很新鲜,也很确切。要是刘邦早把吕后看透,后来也就不会给子孙们添那么多麻烦了。


推荐大家都读一读,刘邦的个人发迹史对于大家来说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有深度,再现一个活生生的刘邦


汉王的出身真是离奇。母亲刘媪有一天外出走到大泽边累了,睡着了。这时,丈夫太公出来找她,刚好看到龙盘在她身上。梦见与神仙哥哥艳遇,生下来就是刘邦。生下来,特别像蛟龙。“隆准而龙眼”。胡子长而漂亮,大腿上有72颗痣。这就是天子之命么?


时代玉成中指出了刘邦“丰西泽纵徒”之义,由“壮士行,何畏!”看出刘邦之胆量。刘邦当沛公不是什么幸运而是敢于承担责任,当然也有幸运在具中。强调了“祠黄帝,祭蚩尤於沛庭”的意义。简单扼要总结刘邦打败泗川守壮等战绩。


现在将刘邦的版本有很多,但这本是最充实的


大风歌写的很通俗,我两个晚上就看完了,我们的历史总是引人入胜,一介草民做到开国皇帝,自有他的能力和本事哦,不看不知道的哦


千金散尽还复来。
刘邦就是这样,失去一切最后还是会得到一切!!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