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情感教育

[法]福楼拜 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4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作者:

[法]福楼拜  

译者:

朱晔,孙杰,朱震芸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弗雷德里克出身于外省一个靠地租维持生计的中产阶级家庭,中学毕业后去巴黎法学院学习。在一次回乡省亲的船上,他邂逅了画商阿尔努夫妇,并对阿尔努夫人一见钟情。回巴黎后,弗雷德里克想方设法和她交往,却一直没有结果。此后他结识了交际花罗莎娜特,陷入了双重爱情而不能自拔。为了挤入上流社会,他又追求大银行家当布赫兹夫人,但对阿尔努夫人的爱情却始终未变。当布赫兹夫人发现弗雷德里克另有所爱,断然与他分手。弗雷德里克只得转而回到家乡,试图寻找一直热恋着他的少女路易丝,不料路易丝也已另嫁他人。当他终于和阿尔努夫人重逢时,后者早已破产,而且满头白发。在经历了一番风雨之后,弗雷德里克挥霍掉了他的大部分财产,爱情、事业的美梦都如泡沫般破碎,终于过着孑然一身、清贫潦倒的生活。
在《情感教育》中,福楼拜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碌碌无为、虚度年华、“集一切弱点之大成”的青年形象,讲述了后者在感情和事业上的失败经历。弗雷德里克原本有着得天独厚的资质、美好远大的前程,他对阿尔努夫人的爱情确实那么真挚、纯洁。然而,在巴黎上流社会虚荣奢靡、尔虞我诈的风气熏陶下,他不但荒废了学业,连情操也变得低下了:他为满足肉欲玩弄烟花女罗莎娜特;在好奇心的驱使和钱财的诱惑下去“爱”天真烂漫的少女路易丝;为了实现向上爬又去追求朱门贵妇当布赫兹夫人。周围的环境加上他意志薄弱、耽于幻想、对万事都缺乏进取心的性格,理所当然地导致了他在事业上与感情上都一事无成。
小说的与众不同之处,是把主人公性格的塑造和命运的描写,同社会变革和重大历史事件结合在一起。《情感教育》反映了1840年至1867年间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法国社会生活,特别是1848年的革命贯穿其中,向读者展现了一幅错综复杂、跌宕起伏、瑰丽宏伟的社会画面。作者把主人公的命运和历史事件糅合在一起,显示了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弗雷德里克初到巴黎时,在街头目睹了群众反抗金融贵族的集会,作为中小资产阶级的一员,他当时采取了支持革命的态度。但是,当他融入了巴黎的奢靡生活之后,便很快背弃了他原先的立场。二月革命时,他还不由自主地来到街上,旁观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但到了当局镇压六月起义时,他却躲在枫丹白露与罗莎娜特作乐;而拿破仑三世政变的时候,他更是忙于鬼混在罗莎娜特和当布赫兹夫人这两个女人之间。弗雷德里克的失败经历,实际上也是他的堕落过程,福楼拜通过他的命运,谴责了资产阶级社会对年轻人的不良影响,揭示了那个时代使一部分资产阶级青年意志瘫痪、贪图享乐,乃至最终成为废物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情感教育》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弗雷德里克一个人的命运,而且是1840年至1867年整个法国的社会状况。

作者简介

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出生于法国西北部的鲁昂,父亲是鲁昂市立医院的院长兼外科主任,他的童年是在父亲的医院里度过的。因此,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明显带有医生仔细观察和解剖的痕迹。福楼拜从中学时代就开始尝试文学创作。1841年他就读于巴黎法学院,22岁时因病辍学。1844年父亲去世,给他留下了一笔田产,这笔稳定的收入使他得以安心写作,并仔细思考时代对文学的影响,借鉴前人的得失。父亲死后,福楼拜陪伴他的寡母住在鲁昂远郊的克鲁瓦塞,一直到母亲和本人去世。他终身过着独身生活,并在鲁昂完成了他所有的重要作品。
福楼拜青年时期的作品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主要反映其忧伤的情绪,如《狂人回忆》、《十一月》等。但这些作品大多远离实际,因而艺术价值不高,能够传世的则更少,他的成就是他在走上批判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后获得的。虽然福楼拜不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但他的作品以对法国社会的真实记录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获得了流芳百世的魅力。
1856年,福楼拜发表了《包法利夫人》,这是他的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作者通过主人公爱玛的悲剧,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法国外省贵族、地主、市侩和高利贷者的丑恶面目,尖刻地讽刺了包法利夫人的幻想与堕落,反映了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国在“经济繁荣”掩盖下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以及平庸卑劣、腐化堕落的社会风气。小说发表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其艺术上的伟大成功,开创了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使之成为了福楼拜的代表作。此后,福楼拜先后发表了《萨朗波》、《情感教育》、《圣安东的诱惑》、《三故事》等重要作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情感教育 PDF格式下载



  1、因为卡夫卡喜欢它,所以阅之。一曲成长小说。继承了遗产,然后混迹于所谓上层,欧洲老式婚外恋情节(18、19世纪那一代人都热衷此活动、也热衷写),最后与老友感叹韶华虚度。虚不虚度,不都如此么?此类所谓永恒的母题,为夜里沙漠添一粒沙罢。
  
  2、我想,或许卡夫卡看罢此书顾影自怜,觉得其经历与自己有几分神似。主人公与卡夫卡都想着“生活在别处”,生命的最后却颇幻灭。卡夫卡也有一个好朋友。
  
  3、难道此书是卡夫卡年少时候看的,比较容易受影响。如果他30岁之后再看,或许没感觉?无数人在年青时,都会碰上自己喜欢的书,与“文学史”无关。
  
  4、此书,囊括了无数无聊人的人生之旅,他们至今如此。


   看完了《情感教育》,忍不住喜欢弗雷德利克的单纯可爱。在他生命中的这四个女人中,阿尔努夫人始终是她的挚爱。在她们最后一次见面时,我们可以想象阿尔努夫人的苍老和丑陋程度,唯一不变的可能就是她优雅、贤淑的姿态,但弗雷德利克对此却没有太大的感触,阿尔努夫人始终是他心中的女神,是理想的幻影,在心中珍藏和保护着这么多年。但他最终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才不愿在现实中去碰触她。可能有人会说“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我并不否认,但能将一份理想呵护一生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弗雷德利克是个一辈子踩在云做的海绵床上的傻瓜,却傻得有几分可爱。
   他身上有很多缺点,不学无术、庸庸碌碌、坐吃山空、优柔寡断……我们也看到他在巴黎魔窟里越陷越深,与萝莎妮的风流韵事,对党布罗斯夫人财产和地位的觊觎,但他永远也成不了一个野心家,他的心是水做的 ,柔软又太重感情,所以他才会为了爱离开萝莎妮,为了爱与党布罗斯夫人决裂。他成不了人间喜剧里的拉斯蒂涅,只是平庸无奇的普通人。故事中的戴洛里耶到是个十足的野心家和大骗子,不过结果也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福楼拜在结尾处的描写,写两人尽弃前嫌、畅谈过去,其实蕴含了一种对人和人生的包容,人心和人性也许是这世上最难琢磨的东西,当青春的激情不再,留下的只能是美好的回忆。
   书中的四个女人——阿尔努夫人、萝莎妮、路易丝和党布罗斯夫人分别代表了弗雷德利克的四种追求:理想、肉欲、现实和财富,弗雷德利克是个典型的理想家。在小说结尾处他最终意识到路易丝才是真正适合他的终身伴侣,正是在情感教育的重点意识到现实的可爱,但为时已晚,命运是个爱开玩笑的顽皮孩子,总在人伸手去抓时躲开了。不过好在弗雷德利克永远是个理想家,对现实的失意总是表现的麻木和迟钝,因此,不会有太深的伤痛和悔恨。
   让那些爱做梦的人活在梦的五彩中吧,即使梦醒也值得回味!


  精品!每一个细节都是那么自然而然,没有一丝人工斧凿的痕迹。堪称小说艺术的典范之作!
  呼吁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福楼拜全集》!
  


  一八六九年十一月十七日,居斯塔夫.福楼拜发表了第三部长篇小说《情感教育》。这部小说在当时的反响并不是特别好。福楼拜在写给乔治桑的信件中抱怨:“您的老行吟诗人被报刊痛诋一气,请看星期一的《宪政报》,和今晨的《高卢人报》,说得干脆而不留情面。指视我为白痴和恶棍”。另一方面支持的一方却态度暧昧、谨慎,不能带给他多少安慰。许多喜爱《包法利夫人》的读者,对他的新著也并不买账。因此,有人甚至将此视为福楼拜创造力衰竭的先兆。《情感教育》引起这种反映是由理由的。相较于作者以往的小说,《情感教育》缺乏传统意义上的戏剧性的情节,也没有对典型精细入微的集中刻画。它更像是一部氛围小说,一部超前了一个世纪的20世纪小说。一种我目前都无法言明的氛围或色彩萦绕在整部小说之中。资产者的日常琐事,如搬迁、旅行、商务活动、婚姻、聚会、咖啡馆里的闲谈;以及1848年的大革命、有关内阁变动的谣言、街上的游行、街垒战、攻占王宫等等,像蒙太奇一样拼凑、闪现而来。此时,人物如弗雷德里克,已经不像包法利夫人那样主导着整个小说情节的发展以及故事发生地的变迁,更像是一朵小黄花飘浮于大小事件构成的河流之上,只是其中稍稍显眼的点缀而已。另外,作者对“物” (如客厅中盆景、家具、护壁板、枝形的水晶吊灯、地毯、画幅、沙发、灯光、妇女的容颜和衣饰)的精细繁琐的描述占据了很大的篇幅,似乎多多少少也淹没了人物的形象。如果怀抱着类似与《包法利夫人》的期待视野去阅读这部小说,人们必定会迷失于其中,感到无法把握小说的叙事节奏。这对于追求故事中的传奇色彩的19世纪法国人来说,《情感教育》确实有点难以接受(这只是针对小说的技巧而言,其他的因素,比如福楼拜的政治观点肯定也触怒了不少人)。
  
  就主题而言,《包法利夫人》与《情感教育》仍有有一些相似之处。两书都很巧合地涉及到“通奸”这个恒久的母题。有婚姻的存在必有越轨之事发生。禁忌似乎是专为那些打破禁忌的人存在。不同的是,《情感教育》的叙事对象不再是包法利夫人,而是夫人的情人。如果我们对小说加以简化, 认为《包法利夫人》讲述的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情爱纠葛,那么《情感教育》也可以说是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在这同一类型的叙事结构中,都涉及到了两起通奸事故,更有意思的是,两个中心人物的气质也很相仿。无论是包法利还是弗雷德里克都具有不谙世事的罗曼蒂克的气息,并最终因此在社会中沉沦。当弗雷德里克因为对阿努尔夫人的爱慕无处倾诉常常无端哭泣时,我们仿佛能见到包法利夫人的影子附在了他的身上。
  
  有关包法利夫人暂且不表,弗雷德里克的沉沦则可以从他对三位妇人的追逐中找到些许暗示。阿努尔夫人,萝莎奈特,当布勒兹夫人。他正是通过对这三个夫人(或他人的情妇)的依次追逐,通过他的柏拉图的爱,充满肉欲的爱,利害攸关的爱,通过追逐目标的越来越物质、具体化,通过他的一次次妥协和更改来逐步完成他的沉沦,或者所谓的“情感教育”。
  
  跟他所追逐的妇人一样,他在事业上的追求也越来越功利、物质。当弗雷德里克与他早年的好友戴洛里耶再次相遇,他们于炉火边回忆、交谈、总结自己度过的一生。在感叹一事无成的同时,惊异地发现他们早年的志愿原来是写一部哲学批评史或是大部头的小说,而不是追求爱情与权利。只是后来事情的发展偏离了预设的轨道,现在一切都为时太晚了。小说以两位友人从逛妓院(“土耳其女人那儿”)狼狈逃窜回来之后,费雷德里克发出的喟叹结束。“这是我们最美好的经历!”也许,这是对他们一生最精辟的总结了!这一声嬉戏式的感叹,遮不住两位虚度年华者的辛酸与惆怅。法国作家亨利.特洛亚说:“这本小说,福楼拜要描写的,不仅仅是一种流产的爱情,而是个人凡庸的戏剧,在人生的进程中,意与岁去,早年的梦想只得到俯顺日常的现实。”说到底,《情感教育》是“一部写意志薄弱和人生失败的小说”。
  
  
  
  
  
  


福楼拜是真正为艺术献身的大家,还有他的书信屡屡被别人引用,书信更能只是体现一个作家的心路历程!


全集一般都是上海译文的强项。
版本极丑的全集,单调的底色上一个作者的头像。


小说全集好像有


可怜的弗雷德里克
他把朋友用来办报的一万六千法郎借给奸商阿尔努
原只为为急心上人之困,没想到竹篮打水血本无归
有了这样的打击他还要去找阿尔努太太
真让人看不下去
简直无法理解那个时代的爱情


情感教育是在乔治桑死后写的吧..


乔治·桑死于1876年啊,这本书出来的时候,她还有七八年活呢。


“ 在人生的进程中,意与岁去,早年的梦想只得到俯顺日常的现实。”写得真好。


我好像习惯被别人思想影响了,看完评论才看书


不仅仅是一种流产的爱情,而是个人凡庸的戏剧,在人生的进程中,意与岁去,早年的梦想只得到俯顺日常的现实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