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巴黎圣母院

(法)雨果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01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法)雨果  

页数:

454  

译者:

陈敬容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巴黎圣母院》在十九世界群星灿烂的法国文坛,维克多·雨果可以说是最璀璨的一颗明星。他是伟大的诗人,声名卓著的剧作家、小说家,又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旗手和领袖,他的《序言》被视为“浪漫主义宣言”和“讨伐伪古典主义的胜利。”

书籍目录

原序定刊本附记第一部第一卷一、大厅二、比埃尔·甘果瓦三、红衣主教大人四、雅克·科勃诺尔老板五、伽西莫多六、拉·爱斯梅拉达第二卷一、从沙西德漩涡到锡拉岩礁二、格雷沃广场三、以爱来对待打击四、夜间在街上跟踪美女的种各麻烦五、《……麻烦》续篇六、摔破的瓦罐七、新婚之夜第三卷一、圣母院二、巴黎鸟瞰第四卷……


编辑推荐

  在十九世界群星灿烂的法国文坛,维克多·雨果可以说是最璀璨的一颗明星。他是伟大的诗人,声名卓著的剧作家、小说家,又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旗手和领袖,他的《序言》被视为“浪漫主义宣言”和“讨伐伪古典主义的胜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巴黎圣母院 PDF格式下载



  个人不太喜欢这本书。虽然雨果是法国人,但我倒更喜欢狄更斯《双城记》里写的法国。原因:1,对“爱”着力太猛。副主教的爱是占有的情欲,埃斯梅拉达是愚蠢的崇拜,卡西莫多是不问对错的奉献,骑士是浪荡的哄骗。而女修士的母爱最让人动容,但她的爱也太疯狂,毁灭自己。
  
  关于几个主角,我也不太喜欢。
  埃斯梅拉达是漂亮的小傻瓜。被漂亮的外表迷惑,在钟楼上见到骑士躁动不已,要卡西莫多把他带回来。卡西莫多没有做到,她居然呵斥了自己的救命恩人。不知卡西莫多的心在滴血。但是他没有选择控告,控告骑士的不齿品性,只是旁敲侧击。
  她的善良是伪善的,愚蠢的。她在广场上给卡西莫多水,我更觉得是出于一个游牧民族乐于助人的习性,只是一种动作的惯性。而她的愚蠢也表现在藏身于老鼠洞时,见到骑士激动不已,暴露了自己的身份,而被绞死。她的绞死纯属活该。
  而与骑士在酒馆的那一夜,她被花言巧语迷惑,在情欲乐于献身,抛弃自己的母亲。我想如果不是副主教,他们真正苟合了的话,埃斯梅拉达会重蹈她母亲的命运,成为一个人人唾弃的娼妓。
  
  其次,关于卡西莫多。
  我觉得卡西莫多就是巴黎圣母院的拟人化。他跟圣母院互为彼此。他的丑陋,就如被时间和人类双重破坏下的圣母院;就如里面一个情节写的,为了选出教皇,民众把圣母院漂亮的彩色玻璃砸碎,然后扮鬼脸。但圣母院又是温情的,它温柔地接纳了不被世人容纳的卡西莫多,逃亡的埃斯梅拉达;圣母院也是善恶分明的,副主教摔下教堂时,圣母院向他投来唾弃的目光。
  在《巴黎圣母院》里,卡西莫多才是主角,他跟圣母院一样,是真善美的代表。
  而副主教呢?是爱的丑陋面,占有、侵略、嫉妒、攻陷⋯⋯是我们在爱中,需要自我克制的丑恶。爱是一种原生的欲望,混杂了太多不同的情绪。而在各种情绪中,我们更需要学会克制自我的冲动。爱需要探索、发现、学习、练习。副主教不懂得克制,只是一任其如火山般爆发,最终只会毁灭他人和自己。
  
  再说说情节。
  法国人确实浪漫,雨果尤胜。这在情节上就表现为拉拉扎扎,天马行空。特别是对巴黎整个城市、风情和圣母院的赘述。虽然写得很好,但是对情节的推动,作用一般。跟相对严谨的英国人对比,例如同样写法国的狄更斯《双城记》,更显得拙劣。《双城记》几条人物线索同时进行,初看时觉得情节分裂,但最后却如涓涓小溪般汇入了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的图景中,境界顿时开阔。每个细节都非常有用。其次,就是情节太扯,流浪汉为了吉普赛少女攻打圣母院?虽然只是扯出的一个旗号,也太让人啼笑了。而文中bug也不少。初次出场描写埃斯梅拉达是“褐色的皮肤”,到后面却是“洁白如雪的大腿”,一会儿黑,一会儿白,埃斯梅拉达是斑马不成。
  然这本书唯一的闪光点,则是它反权威的思想。在书里面,对贵族和神职人员的描写非常传神,都是一群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作者辛辣地表现了对贵族和神职人员的唾弃。
  


  雨果在前言中说这是完整版,加上了之前散失的两章,内容是介绍了巴黎的建筑及其历史。怎么说呢,看的时候我很希望他没有找到这两章,毕竟看也看不明白,那些说明让我苦不堪言。说到故事,丑陋的敲钟人爱上美丽的爱丝美腊达,仿佛是电影《金刚》的原型, 但是巴黎圣母院的故事在戏谑的外表之下,包裹着阴暗、扭曲、变态的人和社会。爱丝美腊达最后终于与母亲相认,却被最凶残的暴力夺去了生命,隐修女的悲惨人生似乎终于有了补偿,随之而来的却更大的毁灭,她挣扎、咆哮、恳求,却从未屈服,也许对她来说,在女儿就戮前去世是唯一的幸运,母女二人的命运令人无限唏嘘,相反有些人格摆不上台面的角色却未得恶报:孚比斯成功回避了死亡与丑闻,得以继续在人间逍遥快活(只是这种人恐怕也难有善终);哲学家在关键时刻不顾她的死活(可怜我本来还以为他是男主角),她可还是他的妻子呢,还是救命恩人哪,结果这货还是个嘴把式,不愿承担任何的风险,但愿山羊乘他睡梦时踹得他生活不能处理;当然,恶毒加无耻的教士老大总算是罪有应得,死在了对他忠心耿耿的敲钟人手中,爱战胜了信仰,恨驱散了畏惧,两人用各自的方式迎来了末路;还有他弟弟,约翰死在了自己的游戏之中,也许他从未认真地审视世界,在他眼中世间就是纸迷金醉的乐园,他被卡席莫多——这个用人类的想像人为制造出的恶魔喷出的怒火吞噬,也算适得其所。至于卡席莫多,不再仇视世界的卡席莫多,懂得爱的卡席莫多,愤怒绝望的卡席莫多,难以想像目睹爱丝美腊达被吊上绞刑架时他是怎样的感受,上帝终于为他打开了一扇装着铁栅栏的小窗,又封死了它,卡席莫多沿着这一系列的心理轨迹,走进了我们心里,可惜爱丝美腊达从没有爱过他,爱丝美腊达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她给格拉利瓦带去了新生,给克洛德带去了情欲(还有嫉妒,但这恐怕是与生俱来的),给卡席莫多带去了爱,给母亲带去了希望,还有绝望。她的爱只给了那个除了相貌一无是处的卫队长,至死从没有怀疑这份错误的爱,即使正是这份畸爱让她上了绞架(当然还有教士更畸形的爱)。抱着女孩尸体死去的卡席莫多也许只能够自我满足,但愿他不后悔在这世间感受过这仅有的爱。


   拥有这本书籍已有些时日,对于当初购买的想法如今也已无法想起,甚至如果不是去年十月的一次外出没一时兴起带上它,我可能就至此错失了让雨果这个伟大的诗人带领下穿行古老巴黎的机会,然后偏见的认为诗人不过是讲述了一个关于美丽的女郎艾斯米拉达和丑陋的卡西莫多之间的爱情故事,并没有啥意外之处。但是翻开书页之后,我此前所认为的一切都被重新定义,巴黎圣母院不再是曾经的巴黎圣母院,它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眼前。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在时光流逝下慢慢变成了杰作,在文学历史上大放光彩,但是它如果存在在书店,或者搁在书架之上,亦或是闲置于床头,只要书页紧闭,自然就无法探知那厚厚书页之中的时空,幸运的是我打开了那一扇通往十五世纪的大门,并在副主教克洛德的爱恨之中被震撼,他不再是曾经那个记忆中道貌岸然内心邪恶传统戏剧故事中的反派,他有思想、有血肉、有爱恨,他那严肃外表之下拥有着的也是一颗严肃的心。假设没有那一天从窗台前望见的在广场上跳舞的艾斯米拉达,那个如同精灵般美丽的姑娘,他为此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上帝的誓愿可能就这么继续,然后成为受人尊敬的主教。只是这些假设又怎么会成立呢,克洛德一定是会遇见天使般美丽的姑娘的,然后纠缠进深不见底的欲望里。
   克洛德第一次向艾斯米拉达表达心中满腔的情爱时,雨果用了但丁的“Lasciateognisperanza”(入此门者,需舍弃一切希望)作为这一章的标题,克洛德在幽暗的地牢里面请求怜悯,请求姑娘的爱情,他对着姑娘喊出“我爱你!”,告诉她曾经的他是简单的快乐的,“那时做学问就是我的一切,科学是我的姐妹,”但是当年龄增长,原始的欲望动摇了他,可他是名神职人员,从幼年起就决定终生从事神职,这种严苛的禁欲主义让他视原始的欲望为魔鬼,这种不被允许的欲望使他变得更为古怪和乖张。当他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姑娘,他深情告白希望得到艾斯米拉达的垂怜,在这颠覆了他信仰的爱情里,他却可悲的觉得自己跌进了地狱里面,在通向地狱的斜坡上怎么能刹得住脚。入此门者,需舍弃一切希望,正是但丁在《神曲》里面由维吉尔引导下进入地狱时门上所刻的文字,爱情对于克洛德而言,正如地狱一般,他在里面备受煎熬,“魔鬼拴住我翅膀的线,另一端缠在你脚上的。”克洛德是矛盾的,极端的禁欲主义是导致他悲剧的根源,他无法向世俗中的男人一样,去正常的追求一个心仪的姑娘,他所作的绝对不是光彩的追求,不是光明磊落的表达,他在别人家大门口等她,在街角探视她,从钟楼的密室里窥伺,他成为了这场爱情中无比可怜的人,没有光明,只剩下无尽的黑暗。
   无法得到,那就毁灭。克洛德的爱情是病态的,他执着于艾斯米拉达的情欲里面,希望她只属于他一个人,而他心爱的姑娘却心有所属,迷恋着年轻的军官孚比斯,这使克洛德更为的嫉妒。克洛德把心爱的姑娘第一次送上绞刑架后,他以为她死了,那时他是真切的难过的、悲伤的,他逃出城去,在这里他清清楚楚的审视自己的心灵,“这样深入挖掘自己的心灵,他看见自然天性给了人多么广阔的天地去纵欲贪欢,于是,他更加辛酸地笑了。他在自己内心深处翻腾着,抖落出他的全部仇恨、全部邪恶;他以医生诊视病人的冷静眼光,发现原来这种仇恨、这种邪恶,只是污化了的爱欲;他又发现,人的一切美德之源——爱,在教士心中转化为了可憎之物,而像他这样气质的人成为教士,也就变成了魔鬼。于是,他狞笑了。猝然,他又脸色煞白,因为他看见了他那致命的情欲的最阴森一面:这腐蚀心灵的、恶毒的、丑恶的、冥顽不治的爱,结果只是把一个人送上绞刑台,把另一个人送进地狱,她被处决,而他受天谴!”克洛德始终明白自己那污化的爱欲,使他堕落于地狱,可他太过偏执,无法放手,他的爱是自私的,独有的。所以当艾斯米拉达在绞刑架上被卡西莫多救下来之后,他又连着两次向她求爱,然而两次都被拒绝之后,他就无法再让这个姑娘活在世上,扰乱他的心灵,他再次将她送上了绞刑架,而他也被卡西莫多从教堂顶楼推落。
   《巴黎圣母院》登场的人物中,最喜欢的果然还是副主教克洛德,尽管他把美丽的艾斯米拉达送上了绞刑架,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主因也是因为克洛德不是绝对的恶,他也是一名宗教禁欲主义中的牺牲者,他拥有善的一面,除了遇上艾斯米拉达之后饱受情欲折磨时刻处于地狱中的他外是个正直的严肃的人;另外还有对艾斯米拉达的不认同,她迷恋着年轻美貌的近卫军官孚比斯,而孚比斯花言巧语,遍地的露水情人,她爱上孚比斯同样也显得苍白无力,仅仅因为他的年轻他的太阳般的美貌甘愿为他舍弃一切,被一次次的背叛之后还执着的认为孚比斯同她一样彼此心意相通,相信他会来救她,其实即使她没有被处以绞刑,最后也只能以悲剧收场。
   最后想说,雨果借克洛德的口,提出的“一个扼杀另一个。书籍扼杀建筑。”名言,非常有意思,十五世纪,印刷术的不断发展,人类迎来了一次文化革新,艺术解放,文化解放。当中世纪的太阳已经完全沉落,当哥特精英已在艺术的地平线上永远陨灭,建筑艺术也逐渐暗淡、失色、日益消隐。印刷的书是啃啮建筑物的蛀虫,吮吸它,将它食尽。同样在将来,又有什么会扼杀书籍,吮吸完其生命力后,然后扛起文化旗帜,引领人类走向另外一次文化革新。


   之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要读书,说的更具体点就是为什么要读名著?幸好,一切都在我拜读了《哈姆雷特》、《巴黎圣母院》之后,答案开始明晰。就像今天看的一部讲顾城、海子诗歌的一部书中说的那样,欣赏一件艺术品,不是为了从构思、技巧上面分析、揣测它,重要的是透过它让自己进一步了解生活,明确怎么去生活。
   明白什么是爱,健康的爱,该怎么去爱,正确的爱,是我从中的最大收获。浮比斯、克洛德、卡西莫多、三个喜欢艾丝美拉达的人物。
   浮比斯的迷恋,只不过是出自一个男人的好色本性。虚伪的他游走在两个女人之间,天真的艾丝美对他拉达爱错了人。
   克洛德,很多人都在说他的自私、伪善,我在他身上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可悲,不由得对他十分同情,但同情的同时清楚地知道他身上的自私、虚伪除了是因为宗教的禁欲压制,更多程度上还有他的自我道德沦丧,他的性格形成是必然的。他总是为自己的沦丧找寻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甚至认为让他一步步步入深渊的是艾丝美拉达,面临选择,很多人的脑袋里都会有“天使”和“恶魔”在挣扎,和卡西莫多不同的是,克洛德总是选择后者。或许他自己都不曾意识到自己找了那么多借口,因为他从未意识到也从不认为在为自己找借口。这就是他最可悲的地方。而他对艾丝美拉达的爱和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为了自私的占有,这种爱是不健康的,不能说他这不是爱,不是喜欢,只是这份爱和喜欢不是真生的爱,他只是由于就被压抑的欲望还有强烈的自私。他的爱,带给对方的是伤害,自己得不到的也不要别人得到,就是死也要拉上她,他的这份爱太过沉重和压抑。
   那么,卡西摩多的爱呢,他的爱的出发点以及为艾丝美拉达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她快乐、幸福、满足。他为了她,去求浮比斯和她见面;他为了她,每天送新鲜的面包和水;在所有人都抛弃她的时候,他还是待在她的身旁。是的,我想,真正的爱就是这样吧,站在她的角度爱她。
   什么是爱,该怎么去爱,卡西莫多教会了我:爱,不是自以为是地付出,也不是自私地占有;而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她/他的角度给她/他需要的爱。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回味深思的地方,这就是一部名著的伟大意义所在吧,回味无穷。雨果夹叙夹议的写作风格,还有他对法国建筑的研究在作品中均有体现,希望大家好好品味,也希望咱们能够多多交流!么么哒!


  "民众,尤是中世纪的民众,在社会里,就像小孩在家庭里。只要民众继续处于这种混沌未开的状态,道德上智力上未成年状态,我们说孩子的话也可以用来说他们: 在这种年龄(43),是没有怜悯心的。"
   格兰古瓦现在看见的观众只是一个个的侧面。 眼见他那光荣的诗的大厦一块又一块土崩瓦解,那是多么辛酸!再想想,这些民众刚才还险些儿要打倒典吏大人,迫不及待要听到吟诵他的大作!现在听到了,却全然不放在心上!这场演出开始的时候是受到全场一致的欢呼的呀!民心向背的起伏变幻是多么无常!你想想刚才还几乎把那几个什长吊死!格兰古瓦真想不惜一切代价换回那甜蜜的时刻!
  


  圣经说”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对于伽西莫多,一出生就被视为悲剧的弃婴,他的丑陋畸形,他的不幸身世,被周围虚伪浮华的巴黎人冷眼旁观.他却拥有许多外表光鲜亮丽学富五车的人所没有的善良,坚毅,忠诚。伽西莫多属于一个用心灵的美丑衡量价值的世界。
   副主教,一个以天使身份出场却以恶魔命运结束的角色,他扭曲的人格令人发指,而这种缺少人性所必须情感爱的他,这种残忍的拥有方式似乎只是夸张化的真实。
   小说中不断描绘其美貌之动人的爱斯梅达拉,我却始终没有感受到她的美丽。也许流浪缺乏的安全感让这个谜一样的姑娘在得到弗比斯的救助下将自己的所有都献给队长是可以原谅的,但是作为读者,看清这个丑陋愚蠢的队长虚伪不值珍惜的内在后,爱斯梅达拉一次次因为他将自己推上断头台,一次次给伽西莫多造成困难与心灵的伤害,都让我无法理解这种将自己推向死神的纯情。
   伽西莫多是可怜的,他虔诚的像个孩子般击打圣母院大钟的场面让我也觉得有趣,而在别人看来,他就像个怪物和着这阴沉的巨响。他没有朋友,对待小羚羊加里慷慨热情,在垂危时也不忘拯救加里令我更加心疼他的善良,他丑陋外表下隐藏的柔软的心。伽西莫多对副主教一直以来的忠诚不值一提。而对于救助他的爱斯梅达拉,他的守夜,他的不顾一切,他的费尽心思。他默默的保卫者他的使命。这一切,未曾换取这个执着姑娘的一滴泪水,他却始终用他的生命去完成她生命的不美好。最终,”人们想把他同他抱着的那具尸骨分开,他就倒下去化成了灰尘.”
  副主教是可怜的,他潜心研究学识渊博却找不到研究的出路,他用心教导他唯一的情感寄托,若望,却屡次不能拯救若望的堕落。他看似成功,生活却缺少一些必要的阳光。在他的受人尊敬被爱斯梅达拉践踏后,内心的渴求欲唤醒他最真实的需要,是否他有在得不到爱斯梅达拉的月夜里,面对他的过往,不但不骄傲反而挫败感直逼心头。他的死法是残酷的,对于他所犯下的罪恶,这是他的宿命。而我觉得副主教一直生活在无形的压迫中,从他相信命运起他就陷入了崩溃的边境,我说不出具体的想法,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复杂可悲的人物,除了恨我更多是惋惜。
  作品中的建筑融合着法兰西帝国的历史意蕴悠长。从巴黎的市民,可笑法官,国王的描写中让旁人看到这个社会体系下的压制,黑暗。暴露着这个社会的缺点,衬托主要人物的独特中的不独特。
  看完整部作品,脑海是混乱的,这部作品的精妙,它的文学价值,它的主题融汇在一个想象的世界里。那个世界离我遥远,它的存在与否不可得知。我希望,存在的像伽西莫多一样的人能够得到他应有的爱,他的幸福。一篇感想所言“香榭丽舍大道上的橱窗,五光十色,传达着来自世界最前沿的时尚理念,但它不是巴黎;静静流淌的塞纳河,无言目睹历史的变迁,它也不是巴黎;大大小小,遍布街头的咖啡屋,清香中带着法国式的闲适、温馨与浪漫,它亦不是巴黎。巴黎,是圣母院不朽的钟声。”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展现了一个以极端矛盾却反而达成奇妙统一的世界,这个极具荒诞与张力的统一体世界,被公认地包含了卡西莫多的丑陋与爱斯梅拉达的美丽的统一,邪恶贵族的渺小与善良民众的伟大的统一,以及贯穿全书的畸形与美好的统一。然而我认为,在这部以“巴黎圣母院”这一建筑为名的作品中,还突出地内涵着一种客观存在的建筑、物体(钟)与人的精神的相互关照与统一。
     本文所赏析片段为《巴黎圣母院》第四卷“善良的人们”中的第三章“圣母院的敲钟人”,这一章精彩地从每一个细节与心理动态描绘了敲钟人卡西莫多与圣母院及每一口钟完全融为一体的境界。
     首先,这一片断展示了本书的主人公——卡西莫多与圣母院——两者间在生存与命运上的相互关照与融合。威严赫赫的巴黎圣母院,在这个片段中尤其具有生命的气息,它甚至与卡西莫多合为一体,既是这畸形人灵魂的主宰,又是他那怪异躯壳的依托。圣母院因其有了卡西莫多的关爱而充满生机,耳聋的卡西莫多却又因着圣母院与钟的庇佑才得以进入快活的、有声的世界。这两者在雨果的生花妙笔下那样动人地结合在一起。在这里,之后故事中的爱斯梅拉达与神父等人似乎都成了陪衬,而唯有卡西莫多与他钟爱的“孩子们”的生活世界,才是本书的精髓与灵魂之所在。“钟楼唤醒他的灵魂;钟楼使他的灵魂把不幸地收缩在洞穴中的翅膀展开飞翔,”从这些语句看出,这座象征着中世纪文明的大教堂,既是一个人物,又是一个世界。更进一步,这座石头建筑与卡西莫多连成一体,他对教堂有着磁性相吸那样的密切关系,他附着于教堂就像乌龟附着于龟壳一样。一个畸形人,连行动都不方便,而卡西莫多却能在圣母院高耸峭拔的塔楼爬上爬下,在凸出于建筑物之外的古怪雕像之间跳来跳去,胜过杂技团的小丑。巴黎圣母院这座庄严肃穆的大教堂,在卡西莫多手下散布着神秘的气息,它窥测和吞吐着人群,守护着它的石首不时发出吼叫;这个庞然大物,俯视着历代生活的见证人,它并非无动于衷,而是与它的主人卡西莫多共呼吸。
    雨果在《吕克莱丝·波基亚》的序言中说:“取一个形体上丑怪得最可厌、最可怕、最被人轻蔑的一级上,用阴森的对照的光线从各方面照射这个可怜的灵魂,并且在这灵魂中赋予男人所具有的最纯净的一种感情,即父性的感情。结果怎样?这种高尚的感情根据不同的条件而炽热化,使这卑下的造物在你眼前变了形状;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好。”这段话刚好用来阐释卡西莫多对于中钟楼的“父性”的爱,“尽管正是这些钟使他成为聋子,但天下做母亲的总是最疼爱那最叫她头痛的孩子。”这种人与建筑如此亲密的情感,读之不禁叫人动容。这一片段突出描写了卡西莫多的内在精神如何在钟楼里释放得淋漓尽致,那种神采奕奕的状态,甚至使得这个丑八怪变得美好起来。所以进一步可以说,《巴黎圣母院》最为突出的美丑对照艺术不仅发生在卡西莫多与爱斯梅拉达之间,更体现于敲钟人卡西莫多与钟楼的结合之上。
     其次,雨果借助圣母院的视角,以人道主义的情怀审视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善良人民,并寄以无限同情。卡西莫多外貌奇丑无比,是个弃儿,平日遭人笑骂,乐趣只在抱住圣母院的大钟不停地撞击,似乎没有常人的感情。“这是他唯一能听见的话语,唯一能为他打破那万籁俱寂的声音。他心花怒放,宛如鸟儿沐浴着阳光。”卡西莫多以他这样善良高尚的心灵关爱着圣母院,并在内心深处燃烧着对爱斯梅拉达纯真的爱情之火:他最后从绞刑架上将她救下,藏在圣母院内;他不愿她离开自己,一个人奋战在圣母院的塔楼上。他的行动远远胜过中世纪的骑士为了自己的爱人冲杀在原野上的勇气,他的愤激,他的忘我,他的不顾一切,完全表露了他的爱情。而最终,这个可怜人也终归于圣母院,抱着他所爱的人。雨果把他作品中的精髓寄托在卡西莫多与圣母院的身上,二者的结合内蕴着这个丑陋的人物精神的升华。
     此外,这一片段在本书中算是较为完善描写圣母院的神圣之美与具体运作的章节,无疑,圣母院的哥特式建筑具有巨大的美学价值,在这里,将其诉诸美学的观照,同样可以解读出深层的象征意义。人们常说,艺术寓无限于有限。关于建筑美的体现,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现象的说法中说得很明确:“艺术作品不仅是作为感性的对象,只诉之于感性领会的,它一方面是感性的,另一方面却基本上是诉之于心灵的,心灵也受它感动,从它得到某种满足。” 巴黎圣母院的建筑风格充满对立及冲突,正如本章中所描述的一样:“整座教堂显得颇为怪诞、神奇和可怖;这里那里都有张开的眼睛和嘴巴;那些伸着脖子、咧着大嘴,日夜守护在这可怕教堂周围的石犬、石蟒、石龙,吼声可闻;若是圣诞夜,大钟似乎在咆哮,召唤信徒们去参加热气腾腾的午夜弥撒,教堂阴森的正面上弥漫着某种气氛,就好像那高大的门廊把人群生吞了进去,也好像那花瓣格子窗睁着眼睛在注视着人群。”这千奇百怪的钟楼,恰恰蕴含了作品深层所体现的种种情感冲突:倾慕与狂恋,誓言与背叛,权利与占有,宿命与抗争,原罪与救赎,沉沦与升华。于是,在圣母院与人物命运的交相辉映下,整部著作也体现出一种跌宕起伏的张力,建构成一部波澜壮阔血泪交织的悲剧史诗。
     黑格尔在《美学》中还说过:建筑为神的实现铺平了道路。建筑在客观自然上辛苦加工,使客观自然摆脱有限性的纠缠和偶然机会的歪曲。建筑借此替神铺平一片场所,安排好外在环境,建立起庙宇,成就神的居所。当地面上有了建筑,无机世界就得到了净化,得到了对称的秩序;更为重要的是,它把人的心灵也结合成血缘。反映在《巴黎圣母院》中,这座建筑凝结了卡西莫多深层的悲痛的爱,最终,当卡西莫多愤然将克洛德从教堂顶楼摔落地下,抚着艾斯美拉达的尸体殉情时,圣母院便完成了卡西莫多道德上的“净化”。巍峨的圣母院是中世纪巴黎的心脏,封建国家权威的象征,在情节上又是一切矛盾的汇合点。圣母院中人与兽的浮雕和帝王的神龛,成为目睹人间沧桑的见证人。这种将建筑蕴含的特殊的美与人物甚至时代命运相熔于一炉的写法,体现了雨果对圣母院深刻的审美认同。
     “从小说的具体描写看,可以说,小说的真正主人公不是人物,而是巴黎圣母院这座哥特式大教堂。”确实,雨果不仅运用大量笔墨,而且倾注其深切的热情对圣母院加以描绘,尤其在所选片段中,更是以无限的同情诉说了卡西莫多与钟楼的切切情深。圣母院以其不朽的智慧,见证了贯穿全书的人物命运,并存在至今,时时鞭策着芸芸众生,给人类灵魂以警戒和净化。圣母院的美是永远发自人类内心本质的美,这样的美不仅仅对于人生的思考,更是对于人生意义和世间万物的思考。
  
  【译本评价】
     关于《巴黎圣母院》的译本,普遍认为人民出版社的陈敬容以及管震湖的译本最为权威,本人却认为陈敬容的翻译语言稍显干枯,例如语序上完全照搬原文(由于不懂法语,这里仅以英语本为参照);而管震湖的译本则有种再创造的感觉,是翻译过后经过重新编辑的,有些地方失去了原著的风格。
     本人较为推荐陈宗宝的译本,他的翻译忠实原著,但在某些地方有结合汉语习惯加以灵活调整。整体的语言风格也很耐人寻味,用语斟酌,描写生动,真情感人。例如描写卡西莫多在圣母院中的行动的语句:“他还是小不丁点儿,走起路来歪歪斜斜,东颠西倒,在教堂穹隆的阴影中爬来爬去,瞧他那人面兽躯,就仿佛真是天然的爬行动物,在罗曼式斗拱投下许许多多奇形怪状阴影的潮湿昏暗的石板地面上匍匐蠕动。”翻译非常贴切而形象,修饰语丰富多彩。整部作品读来具有史诗的气魄,却又毫无晦涩厚重之感,洋洋洒洒,较为符合雨果浪漫主义作家的豪放阔达的风格。
  


  雨果通过<巴黎圣母院》想告诉我什么呢?高富帅才会征得姑娘的喜爱?癞蛤蟆永远吃不到天鹅肉?这是一出不能再狗血的爱情故事了,我甚至理智的认为他没有任何被赞扬的点,它的存在让喜欢思考而不是盲目跟从的人感到十分诧异和难以理解!
  


   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把我们的心绪带回到了那座响彻着经久不绝的浑厚钟声的大教堂。
   这座充满着迷幻,激荡着阴风,聚合着人间所有苦难的大教堂,在雨果的笔下是那样的摇曳多姿,丰富多彩。“居住”在这座教堂里的三个人:副主教,敲钟人,艾丝美拉达代表了我们人性中的三种力量:欲,爱,恶。故事围绕着这三个人展开。虽然书中并未涉及三人同时交锋的场面,但笔底流动的强烈爱憎情感也足以撼动人心。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血泪交织的法国社会的风景画,是一篇激昂奋进的革命前的序曲,同时也是一首讴歌赞美的抒情诗。我认为,它的经典之处在于:用参差对照的手法塑造了三位性格鲜明的人物:副主教克洛德,敲钟人卡西莫多,吉普赛女郎艾丝美拉达。如若少了其中任何一位,都难以构成这座圣母院宏阔辉煌的篇章。
   副主教克洛德——这个在雨果笔下被描绘成“欲望的化身”的形象,是一个充满着阴鸷,狡诈,卑琐的灵魂。他从小接受礼教的束缚以致丧失了自己最基本的人性需求;他狂热的爱着艾丝美拉达却被自私的贪欲驱使着一次次将她推入深渊;他矛盾,他复杂,他的灵魂被自己分裂的性格扭曲的千疮百孔;他龌龊不堪但同时可悲至极:他面对艾丝美拉达与军官的亲热竟然起了杀掉军官并嫁祸于艾丝美拉达的邪念;他不敢面对自己的灵魂,在艾丝美拉达面前如一只丧家之犬般乞求艾丝美拉达爱上他……他胸中时时刻刻燃烧着欲望的火焰,然而每当他想要冲散堆积在心头的艾丝美拉达的幻影时,他又是如此的软弱无力;在他被敲钟人卡西莫多推下教堂的一刹那,他求生的欲望又是如此强烈。总之,这个人物倾注了雨果极大的热情。我们能从那些恍惚的喃喃自语中体会这个人物灵魂的最深处。
   卡西莫多——善良的化身。这个生来被当做“怪物”看待的一个又聋,又瞎,又跛的人物,雨果对他的正面描写并不是很多,我们只是知道他是个弃婴,生来就有残疾。塑造这样一个形象显然是为了和副主教的阴暗卑污作对比。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虽然外表丑陋,但内心善良的敲钟人,他用他自己特有的方式守护着艾丝美拉达:他丑陋无比然而内心充满着无私的爱,在无赖汉们攻打圣母院的时候,他的力量由灵魂最深处而生发化作满腔愤怒,与他们顽强抗衡;他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因为在看到艾丝美拉达的美丽而瞬间被唤醒;他默默无闻然而却做了惊天动地的大事:营救出艾丝美拉达。我们从他身上看到的是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像宝石一样在晦暗的教堂里闪闪发光。
   艾丝美拉达——天使的化身。她纯真如儿童,相貌如天使,心灵如水晶。这样一个形象被雨果赋予了极大的同情。她在没有遇到军官之前生活的是如此无忧无虑,天真烂漫,而自从遇到军官,似乎一切都被打乱:她的纯真被践踏,她的心灵遭蹂躏。然而即使这样,她还是一如既往的爱着军官,她忠诚于自己的爱情,绝不委身于任何人。我们看到,是艾丝美拉达把副主教和敲钟人这两个人连接在一起,她的出现平衡了二者过于极端的性格。她如珍珠一般串联起整个故事。
   雨果以其深沉凝重的笔触勾勒了一幅戏剧冲突强烈的作品。不仅是副主教与艾丝美拉达在教堂见面时的一番冲突,还是副主教和敲钟人的冲突,都通过狂乱不羁的语言和心理暗示很好的展现出来。情节安排紧凑,铺垫合理。雨果尽管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进行叙述,但字里行间的情感倾向亦是非常明显。通过这部作品,了解到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黑暗和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将三个人充满悲剧性的遭遇放在这样一个“教权胜于王权”的社会大背景之下,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使得本书的悲剧性和深刻性被进一步挖掘了出来。
   “一千个读者心目中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那么我想,一千个读者也会有千万种《巴黎圣母院》。这部饱含着作者极大心力的巨著,不仅让我们领略了这座圣母院的丰姿,同时他的深刻性更在于它那直抵灵魂深处的力量。
  
  
  


   幸运或者不幸,大学才读《巴黎圣母院》——这本享誉世界的名著。幸运的是在大学里读的见解和感悟肯定比小学或初中深刻,而且不必受教科书评价的误导。不幸的是如果以前读过,现在再读一遍,见解和感悟肯定更深刻。
   堂克洛德——导读里那个阴险狡诈的教父,在我看来却完全不是那样。他追求知识,追求真理(虽然沉迷于炼金术,但那也只能说是时代的局限)。独自抚养约翰,怀着一颗仁爱的心收养了卡西莫多,却被那些无知的人们认为把灵魂出卖给魔鬼(即卡西莫多,书中人们认为卡西莫多是魔鬼,而克洛德收养他就是把灵魂出卖给魔鬼),他能够很深入地分析自己,同自己的灵魂对话。在当时人们整天浑浑噩噩地生活的环境中是多么难能可贵。人都有七情六欲,但他的欲望却被过分地压抑了,所以导致他见到爱斯梅拉达之后,他的情感或者说欲望像决堤的洪水一样一发不可收拾。但是不可否认,他是爱她的。而且我认为他是全书中最爱爱斯梅拉达的人。那是一种真挚的深刻的爱。是《致青春》或者《那些年》中根本无法比拟的。以至于他得不到爱斯梅拉达的时候,他也不想让别人得到,即使毁灭她也在所不惜,他的这种心态很极端,甚至有些变态,但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每个人在某个阶段都或多或少会有这种心态。我所能说的只有现在我已经基本脱离这种心态。
   卡西莫多,难道说仅仅是因为当他被众人厌恶扔石头的时候,爱斯梅拉达不但没有记恨他绑架自己而且给他水喝,他就爱上爱斯梅拉达了?总觉得他对爱斯梅拉达更多的是感恩,而不是爱。或者由于他的不经世事而把这种感恩当做爱。当全世界都讨厌你的时候,有一个人帮助了你,你就爱上她了?怎么这么荒谬呢。爱情究竟是什么,我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总觉得不是卡西莫多这样。
   至于孚比斯和格兰古瓦,更谈不上了。孚比斯,风流成性,逢场作戏罢了;格兰古瓦,豁达,得不到的不强求,相对于爱斯梅拉达,他更喜欢那只山羊。
   爱斯梅拉达,单纯,善良,憧憬着白马王子(好像每个女生都这样)。但当卡西莫多为她等了一天,而且挨了一鞭子,没有带来孚比斯时。她竟然无情地让他滚。而且单纯地因为卡西莫多长得丑就厌恶他——自己的救命恩人。让她在我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或许这是一个善良的女孩单纯地沉溺于对爱情的幻想中而无法自拔吧。最后也因此送了命。
   最后想写一下那些无知的巴黎市民。他们仅仅因为卡西莫多长的丑就厌恶他,用石头砸他;因为克洛德追求知识,收养卡西莫多,就厌恶他,说他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虽然我们有知识,大学生,白领,但有时候我们却像他们一样愚昧。很多时候我们仅仅看到事物的一方面,就评价它的好坏,然后疯狂转帖,转微博,造成舆论压力。甚至有的时候仅仅因为想看热闹就搀和一脚。但事实根本不是那样的。我们的无知也会给他人带来很大伤害。到底该怎样教育人民,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还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我又想起老子的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虽然我以前强烈反对这种观点。但现在却开始思考,到底哪种才是正确的?这两种都能达到同样的效果,甚至那种”愚民“政策更好。我们都不想被愚化,那就别轻易下结论,了解全面之后再作出决定。
   个人观点,欢迎拍砖。
  


  “国王,谢谢你广大的恩典,你不但给了我哀伤的原因,并且教会了我怎样悲恸的方法。”这是来自莎士比亚《理查二世》中一位废黜君王发出的感叹。
  而雨果就是另一位将戏剧融入小说的文学天才。不必说天使般圣洁的爱斯梅拉达和心如蛇蝎的弗洛罗神甫,也不必说六百页纸的鸿篇巨制,更不必说流淌于全文的诗般的语言,单看那乞丐王国就足以让人啼笑皆非。
  夜夜笙歌,灯红酒绿的巴黎在明里暗里的势力似乎被两个帝国瓜分了,其中一个是路易十一世统治的法兰西帝国,另一个就是乞丐大王统治的乞丐王国。
  先说说乞丐王国,这是由“吉普赛人、还俗的僧侣、不走正道的学生和来自西班牙、意大利和德意志的万国乌合之众以及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偶像崇拜教的败类”组成,正如全文沿用无赖来形容这样一群人。他们遵循所谓自己国家的宪法,要将每一个踏入境内的陌生人处以极刑;他们以偷窃、抢劫为荣,反来讥笑市民们按部就班的生产行业。就像是镜子的两面,与那黝黑的银面相比,法兰西帝国显得光鲜漂亮。它有英俊潇洒的弗比斯队长领导的弓箭队和数不胜数的断头台。他们将自己的法律视为最高戒律,一切不服从者都会被送上绞架。
  他们共生并制约着,似乎不会有交集却因为爱斯梅拉达碰撞出了火花。路易十一世下令处死妖女而追捕爱斯梅拉达,乞丐国王的热血喷涌而出,决心解救这位漂亮的姐妹。夜里,巴黎圣母院楼下,短兵交接。经过一夜的混战,乞丐王国落败。
  这样的场面让我忍不住想起《天龙八部》中也有类似的情景。契丹大汗挥鞭南指,直取大宋。江湖中各路豪杰三教九流,义愤填膺,誓死护国,投靠于乔峰麾下,要将契丹大军挡在雁门关外。军鼓息,单于折剑掷地,立誓“此生不复入中原,若违此言,有如此剑”,带着兵马北归。
  历史就像一个舞台,无数的王朝更迭,上演一场场荒诞的悲喜剧,留下身影的还有那些领袖人物。王国就是由国王为代表的国家,而有时国王却占据了整个国家的总和。圣母院一战后,“两国”死伤惨重,而巴黎人民在第二天太阳升起后继续了新的一天的工作,谁也没有干扰到谁,那些慷慨激昂的法律禁令不过是一纸空文,与读者看来就像是小孩子过家家一般。又有哪一个国王不幼稚的像小孩呢?他们以内心欲望为出发点,在现实社会中尽可能地描绘自己的精神蓝图。纳税和战争,正因为不止一个这样的“小孩”才是他们玩得不亦乐乎。巴黎如是,契丹如是,古往今来亦如是。国王需要人民,而人民并不需要国王。大难当头,侠者乔峰首当其冲,仁人志士纷纷依附;危机解除,回头各司其职,现世安暖,岁月静好。这样不是很好么?正如莎翁剧中,生离死别,催人泪下,理查二世变成了理查三世,人民无动于衷。
  历代君王都应该明白这一点,王冠是由人民为他戴上的,王国是属于人民的,苛政和暴戾终会回报给自己。
  行文至此已不需多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爱情!无天时地利人具和不成全。
  
  艾丝美拉达,卡西莫多要送你一首诗,普希金的《我曾经爱过你》
  
  我爱过你
  爱情,或许还没有
  在我的心底完全熄灭。
  但我已不愿再让它打扰你,
  不愿再引起你丝毫悲切。
  我曾默默地、无望地爱过你,
  折磨我的,时而是嫉妒,时而是羞怯。
  我是那么真诚那么温柔地爱过你,
  愿上帝赐你别的人也似我这般坚贞似铁。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对所谓的名著有着一种抵触性,不知道为什么称之为名著。
  这么厚厚的一本巨著讲了一个男屌丝卡西莫多找到了自己的女神艾丝美拉达,为之魂牵梦萦,却苦于自己独眼、瘸子、人丑(就差没脑残)不过还好差强人意的是心地善良。毛个心地善良啊?人都是一样的,有着天生的占有欲,只是女神对对她有救命之恩的高富帅菲比斯着了迷(且不论高富帅怀的什么心,再说了每个人内心真正的想法是不可能展露在别人面前)。于是男屌丝凭着自己的满腔热诚,说什么“我决定你的命运”你妹啊,你当一狗仔队将自己的女神陷入牢狱却还要假装好人出手相救,好让自己的“灵魂”被艾丝美拉达甚至全世界都看见。可是这折腾有什么用呢?你情我愿的美好故事也不是随处可见,艾丝美拉达就是不为所动。结果就是艾丝美拉达走上了绞刑架,而卡西莫多为达成自己心愿与他一起赴死,两句骨架揉合在一起。可是想问,总是同死,灵魂真的就在天堂能听见彼此的对话吗?不知道。。。
  可能我看故事太小我了吧,没有放在所谓的现实环境里,甚至对国外的历史背景更是知之甚少,什么批判宗教神权的黑暗统治,在美与丑的对比中彰显人性的美好。不知道是雨果太TMD理想还是我小小年纪就已经被当今社会所毒害。虽然卡西莫多有他长相上的缺陷,菲比斯有他自私自利的想法,都不是完美的,但作者在这里惩恶扬善未免也太极端了吧,世间哪有这样的事呢?不知道是浪漫主义不适合我,还是说自己读的东西太少,太过浅薄。
  也是,名著原本就该在小时候最纯真的年代里去读。那时候的世界是一张未经渲染的白纸,任意一部著作的点染都可以画成美丽的图画,让你体态百味,仿佛人世间有那么多的未知等待你去经历。想想小时候读薄薄的一本《茶花女》就可让我涕泪交加,米歇尔的《飘》足以让我每天茶饭不思,甚至许久之后难以从故事里走出……也许本身名著就是在那,流传着,几百年不变,然而自己却在这短短的几年里长大、成熟,慢慢现实。我又有什么去责备名著呢?只能反观自己罢了,在这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年华里。


     一直想要读读雨果,记得第一次遇见雨果是在高中的语文教科书上(印象中),自己虽然初中和高中时候也会阅读一些课外书,不过仅仅是欣赏书中内容本身,而不太会去关注作者。出于时间的考虑,就想挑几本雨果先生的代表作看看,耳熟能详的当然是有,不过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有点不知所措的感觉了。最后还是决定了阅读《巴黎圣母院》,再续高中时候课本里的前缘。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具有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的现实主义作品,充满了人道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小说以15世纪路易十一王朝统治下的马黎为背景,以不同寻常的紧张情节,夸张的人物形象,描写了善良的无辜者在中世纪封建专制制度下,遭受摧残和迫害的悲剧。这是官方的表述,而对于我而言,似乎这些巨著里面,都可以从一本书里面看到一个时代的缩影,就像玻璃镇纸一样,从里面看,看到的不会只有里面的装饰物,而是它周围的许多事物。引用原文的话“量一量足趾,也就等于量了巨人的全身”。
     此书吸引我的地方很多。
     从文学创作上来说,本书开篇对许多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人物众多,而且涉及的方面非常之多,无论是衣着、言谈、行为举止、社会地位、处世态度、神态还是心理描写,人物形象丰满,且具有代表性。初读,会有那种眩晕的感觉,就好像是天空,也好像是个菜市场,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形形色色的人物包罗其中,一下子出现在眼前。并且在描述当中穿插大量古希腊神话的运用,使得文章的广度慢慢伸展(最后又将笔头指向几位主人公,张弛之间,使文章具有张力和活力,似乎就像是文字自己在叙述着那些故事,在抨击着那个时代,那些专制,而不是出于作者的指引)。在手法上,运用丰富的修辞,例如在描述爱丝美拉达出场的时候对她的描述:“娇小玲珑的纤足,曼妙秀美的身形,绰约多姿的体态”,在描写本身上似乎就已经带上了那么些纯美,以排比的形式表现出来,似乎又怕读者无法发现这就是美得化身一般。还有对建筑的描述,宏大而细致,透过一个个视角,渐渐地一个教堂、一个街道甚至于最后整个巴黎城都尽收眼底。如果还是不能想象出来的话,那就想象一下吧,置身于一个玻璃花房,从这个花房去看周围的世界,无论是哪个视角,你都可以透过这小小的花房看到外面的大千世界。
     此书本身就是一个玻璃镇纸,而在这玻璃镇纸之中还有另一个更小的玻璃镇纸,层层放大。暂时停留在这第一层上面,我看到的是各种建筑艺术,和雨果先生在文学创作上的博学,以巴黎圣母院为基底,将各种建筑艺术都讲述了出来,从公元几世纪的时候到十几世纪的建筑艺术的历程,当然在雨果先生看来,“一座建筑物,就是一部书”,一座建筑也就可以是一部历史了。“这座令人景仰的丰碑,每一侧面、每块石头,都不仅是我国历史的一页,而且是科学和艺术史的一页。”——巴黎圣母院。而巴黎的各种教院本身就显示出了历史的进程——“然而,这三带的边缘又相互混合渗透,就像太阳光谱的各种颜色那样.由此产生了复合式建筑物合格,产生了过渡性的.有细微差别的建筑物.其中有一座,脚是罗曼式的,身是哥特式的,头是希腊-罗马式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用了六百年时间才建成.这种变化是罕见的.埃唐普城堡的主塔便是一个例子.但是两种更常见的生成带结合的建筑物.那就是巴黎圣母院,尖拱建筑物,但从其早期那些柱子来说,深深根植于罗曼带,圣德尼教堂的正门和圣日耳曼—德—普瑞教堂的中殿也都如此。从小塔向纳勒塔远望,只见长长一带房舍,雕梁画栋,彩色玻璃窗户,层层叠叠,突出在石路上方;还可以看见一溜市民房舍的墙壁,曲折绵延,望不到尽头,常常被一个街口所切断,也不时被一幢石墙大楼的正面或侧面所切割;大楼四平八稳,连同庭院和花园,厢房和主体,夹在那一个接一个紧挨着的狭窄民舍当中,犹如一个领主老爷夹在一大堆平民百姓中间。沿河街道上有五。六座这样的大厦,如与贝尔纳丹修道院共用小塔旁边大院墙的洛林公馆,又如纳勒公馆,其主塔正好是巴黎的标界,那黑色三角形的尖形屋顶一年当中有三个月把血红的夕阳遮住了一角。”在建筑艺术的统治时代,伟大的诗篇虽然寥寥无几,却有如雄伟的建筑,这倒是千真万确的。印度的毗耶娑冗长繁杂,风格奇异,难以识透,就如一座巨塔一般,埃及东部的诗歌,好比建筑物一样,线条雄伟又稳重;古希腊的诗歌,平稳,安谧,瑰丽。基督教欧洲的诗歌,拥有天主教的威严,民众的朴实,一个复兴时代的那种丰富多采和欣欣向荣。《圣经》好像金字塔,《伊利亚德》好像巴特农神庙,荷马好像菲狄亚斯。十三世纪,但丁成为最后一座罗曼式教堂;十六世纪,莎士比亚是最后一座哥特式大教堂。
     建筑的遭遇体现的就是人的遭遇吧,从建筑身上看到的各种艺术的混杂,或许就是为了说明当时政治权利的分散混杂“处处打着宗教和军国主义的烙印”,而人们也就像那些建筑一样了,千疮百孔,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这就是更广的一层。“中世纪艺术的遭遇,在各国大抵如此,在法国尤甚。看它的废墟,能辨识出三种破坏,都不同程度地深深损害了这种艺术:一是时间,它在不知不觉中没随处弄出豁口裂缝,剥蚀这种艺术的表面;二是政治和宗教革命,他们从本质上说是盲目而狂暴的,凶猛地冲击中世纪艺术,撕破它那饰满雕塑和镂刻的丰艳的装束;三是时髦风尚,越来越怪诞,越来越丑陋,从文艺复兴时期种种杂乱无章和富丽堂皇的风尚开始,层出不穷,导致建筑艺术的衰落.时髦风尚的破坏,比起革命尤甚.各种时兴式样,肆无忌惮地对这建筑的艺术进行阉割,攻击它的骨架,砍的砍,削的削,瓦解的瓦解,从形式到象征,从逻辑直至美貌,活生生的整座建筑物只有任其肢解了.而且,花样翻新,经常一改再改,这至少是时间和革命所未曾有过的奢望.时之所尚,甚至打着风雅情趣的旗号招摇过市,厚颜无耻地在峨特艺术的伤口上敷以时髦一时实则庸俗不堪的各种玩艺儿,饰以大理石饰带.金属流苏,装饰显得形形色色,卵形的,涡形的,螺旋形的,各种各样的帷幔.花彩.流苏.石刻火焰.铜制云霞.胖乎乎的小爱神.圆滚滚的小天使,总之,真正的麻疯病!它先是开始吞噬卡特琳.德.梅迪奇斯小祈祷室的美丽容颜,两百年后,又在杜巴里夫人小客厅里肆虐,使其在经受折磨和痛苦之后,建筑艺术终于咽气了.。”
      这样的结局,似乎也和卡西莫多和爱丝美拉达的遭遇相互联系起来了。当卡西莫多被拉上耻辱柱的时候,是艾丝美拉达的善意和勇敢,拯救了卡西莫多内心里对世界的最后一丝希望,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几滴水换来的就是对于生命的珍视与愿意为之付出自己的生命。然后命运使然,艾丝美拉达被推上了绞刑架,是卡西莫多救出了她,并且将之藏在圣母院中,悉心照料。然而最终,生命之路,就算为此而曲折了,终点却也还是一样,艾丝美拉达还是被推上了绞刑架,并且在上面咽了气。他们的抗争,和那些建筑艺术的抗争又是何等相似!
     现在的我们,抑或是以前的那些艺术家们,看到集各种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巴黎,会是新潮澎湃,惊叹于它们的雄伟——在杜伊勒里宫,那是卡特琳。德。梅迪西斯的巴黎;在市政厅,那是亨利二世的巴黎,两座大厦还是优雅迷人的;在王宫广场,是亨利四世的巴黎,王宫的正面是砖砌的,墙角是石垒的,屋顶是石板铺的,不少房屋是三色的;在圣恩谷教堂,是路易十三的巴黎,这是一种低矮扁平的建筑艺术,拱顶呈篮子提手状,柱子像大肚皮,圆顶像驼背,要说都说不来;在残老军人院,是路易十四的巴黎,气势宏大,富丽堂皇,金光灿烂,却又冷若冰霜;在圣絮尔皮斯修道院,是路易十五的巴黎,涡形装饰,彩带系结,云霞缭绕,细穗如粉丝,菊苣叶饰,这一切都是石刻的;在先贤祠,是路易十六的巴黎,罗马圣彼得教堂拙劣的翻版(整个建筑呆头呆脑地蜷缩成一堆,这就无法补救其线条了);在医学院,是共和政体的巴黎,一种摹仿希腊和罗马的可怜风格,活像罗马的大竞技场和希腊的巴特农神庙,仿佛是共和三年宪法摹仿米诺斯法典,建筑艺术上称为穑月风格;在旺多姆广场,是拿破仑的巴黎,这个巴黎倒是雄伟壮观,用大炮铸成一根巨大的铜柱;在交易所广场,是复辟时期的巴黎,雪白的列柱支撑着柱顶盘的光滑中楣,整体呈正方形,造价两千万。就算是这样宏伟的描述,却还是能感受到雨果先生的那种惋惜、愤慨和讽刺的意味,这个巴黎几经转手,而整个巴黎也在被分割占据,各种寄生与腐败。在丐帮实行营救计划的那晚,同时在路易十一世的身边发生的一切,就足以说明这一切了。就算是国王,仅仅是需要一个御前“刮胡子”的,就在国王当政的那些年里,被他的阿谀奉承,软磨硬泡,可以算作是“巧取豪夺”了!而这样的情景,可以说是对他而言习以为常的,这样的伺机是在“御前”医生的得利后发动的。就一个医生,可以说是尽着全力刮宰着每一丝利益,当看到他最后得益后,说出的药方,我简直是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就此药方,就得到了一间房子的屋顶的造费,而这个屋顶竟然还得有地方是镶金披银的。“处处打着宗教和军国主义的烙印”,在此处也是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军人的服装费用是国王服装费用的两倍还多,而教堂的花费就更不用说了,就算是在节日时候为教堂提供一点辅助的托运工所要的费用竟然会是如此可观,基本上就可以是普通平民几个月的开销,而教员的工作则简单的多,或许会是很繁复,然后每月的补给也是非常可观。至于做那些修缮工作,节日装饰工作的,则更是可以捞上很大的一笔肥油,然后这些肥油里又被官员,主教等层层不剥削,最后这大部分竟也是都流向那些有权有势的了,真正到民众手里的也就寥寥无几。
     然后是雨果先生刻画的三位主人公。
     1. 克洛德 (阴险、狠毒、虚伪、没有人性)
    克洛德是我们生活中应该警惕的爱情恶魔。三十六岁的克洛德是巴黎教会的副主教,他从小在教会学校里接受教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爬上了位高权重的位置。但是单调刻板不人道的教会戒律并没有能消除他内心的本能欲望,反而使这种本能欲望在极度的压抑下变得更加激烈和疯狂。当他对爱斯美拉达的爱情冲决了宗教对他的长期压抑后,他的欲望本能便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变得无法控制和收拾。 我们无法否认克洛德对爱斯美拉达的爱是真心诚意的,是热烈的,无可替代的,他甚至愿意为了爱斯美拉达的爱情,放弃他所有的一切,连同他信奉了几十年的上帝。但是他的爱情也是极端自私的,他的爱情观就是:“如果我不能拥有,我就要让她毁灭!”所以他先指使他的养子卡西莫多在深夜里去抢爱斯美拉达,失败后,又刺杀情敌弗比斯,并嫁祸于爱斯美拉达。当爱斯美拉达被卡西莫多抢救到巴黎圣母院内合法避难的时候,他再利用权势和阴谋让爱斯美拉达失去了巴黎圣母院对她的庇护,然后在一片追杀声中,用死亡作威胁,逼迫爱斯美拉达接受他的所谓的爱情。 生活中无数因爱成恨,因爱成仇而产生的人间悲剧,基本上都因为有克洛德这种极端自私,只顾满足自己的情欲,丝毫不考虑对方意愿的根本不懂爱情的人物存在。所以每当我看到那些竭力鼓吹“爱是没有错”的爱情宣言时,就忍不住腹诽不止。因为个人觉得,无视被爱人意愿的,单方强加给对方的爱,不但是极端错误的,有时甚至是罪恶的——“他哪里知道人得情涛欲海,如果堵塞泄口,就会汹涌澎湃,汇积暴涨,就会漫溢泛滥,就会冲毁心田,始发为内心的饮泣、无声的痉挛,终至冲垮堤坝,恣意横流。”常常会有听说那么一句话,“爱情是自私的,原谅我的自私,我爱他胜过爱我自己。”然后情同姐妹的两位女子就此就可能不再那么亲近,而如果是本就是姐妹,这样的血缘羁绊也还是无法抵挡爱情的魔力。似乎有些时候我们评判爱情,就主官地评判,不会去考虑对方的想法,自己爱了,那么无论如何,有了付出就应该有回报,然后在这样的心态下,如果得不到回应,那么这样的爱就会转变成恨。似乎这样的事情就是在现在也还是很多的。转而想想,现在的社会或许不会像当时那样需要我们禁欲,然而社会的种种压力却也有增无减。学习上是要从小学开始名校、名师到底的,考研出国、读博是必须有一样的~而工作呢,有时候即便是很高的学位,但是当周围都是这样的人的时候,也就觉得没有什么用处了,多劳少薪似乎是必定的,还有各种潜规则,就像是散布在巴黎各处的无形的地界,过了这边是这种捐那种捐,到了那边是这种费那种费,而现实呢,则是这种应酬那种应酬,这种隐忍那种隐忍。林立的写字楼,高层建筑,就像是散布各地的绞刑架,也像是国王造价高昂的囚牢,囚禁着我们。或许连思想也是,而我们却茫茫然不知。在《1984》里,主人公的经历,我们不看政治的层面,而仅仅来看人性的一面,那么不禁就得怀疑起来了,我们所学习的课本知识是真的如此,抑或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被修改过的呢?(日本就会篡改历史教科书)。而我有时候对于历史也会有不解之处,往往会有听到说某某地在什么时候是某国的领土,所以它归某国所有,要收回领土。我不禁想问在那什么时候之前那地方不也不是你的领土么?凭什么说那时候以后有记载说是你们的领土,现在那地方也得是你们的领土?还在人类起源的时候,部落之间也是互相占领领土的,并没有明确的说,哪个地方就一定得是哪个部落的领土,完全是依仗各部落的实力。
    2. 爱斯美拉达 (纯洁、善良、坚贞不屈、极富同情心、舍己救人)
    爱斯美拉达是一位能歌善舞的十六岁美女,由于从小被吉普塞人从家中偷走,在流浪艺人中长大,所以不被当时等级森严的上流社会所认同和接受。当她在深夜被人打劫时,被英俊潇洒的皇家卫队队长弗比斯英雄救美,便一见钟情地陷入爱河,而他也被她的美貌所俘虏。
    爱斯美拉达像所有琼瑶小说中的女主角一样,只要遇到了自己所爱的人,便不顾一切地无怨无悔地爱上了对方。不管这种爱情是否有结果,不管对方是否真的爱自己,甚至明明知道这种爱情不可能有结果,甚至明明知道对方并不真心爱自己,也依然一往情深地爱着对方,依然对这样虚幻的爱情忠贞不渝。爱斯美拉达不但有一个完美无缺的躯体,也有一颗高尚纯洁善良的心灵。当诗人格兰古瓦即将被乞丐王国绞死的关键时刻,她毫不犹豫地以愿意和他结婚的方式救下了诗人。诗人被她的美貌和高尚所震撼,立刻身不由己地爱上了她,并希望能成为她名副其实的丈夫。但是爱斯美拉达为了她心目中的爱情偶像,平静地拒绝了他:“我只能爱一个能够保护我的男子汉。”并告诉他,和他结婚只是为了救他的命,所以只能和他维持名义上的夫妻关系。
    当副主教克洛德利用种种卑劣手段想强迫爱斯美拉达接受他的爱情时,爱斯美拉达宁死不从。当克洛德在监狱里为了获得爱斯美拉达的爱情,欺骗她说她所爱的弗比斯已经被他杀死,让她不要再抱任何幻想,并且许诺只要答应他的爱情,就可以将她从死刑判决中解救出去。爱斯美拉达的回答是“如果他已经死了,为什么你还劝我要活下去呢?”当克洛德最后一次在绞刑架前让爱斯美拉达选择时,尽管这时候爱斯美拉达已经知道她所爱的人弗比斯还活着,她也找到了失散十五年的亲生母亲,她非常想活下去,但面对克洛德的求爱,她的回答是:“绞刑架让我厌恶的程度还远远不如你呢。”
    可以说艾丝美拉达是善良与美的化身,但就是这样美的化身,她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她也会带有盲目,带有偏见。就比如说卡西莫多的丑陋畸形的外表,就始终是横贯在他和爱斯美拉达之间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还有对花心队长弗比斯的爱。但是反过来看,她的这种盲目的爱情,又似乎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现在的时代销声匿迹了。她可以不需要婚姻的名分而只做他的情妇,只要能在他身边;她可以为了爱而放弃自己的贞节,而这是她能找到她母亲的一种信仰需要;她甚至可以无视自己的生命,而想要向他说明原因,排除芥蒂,好和他在一起。或许会很天真,然而现在的我们,也似乎带了过多的审视,而达到了另一个极端。
    3. 卡西莫多(长相丑陋、性格善良、高尚、疾恶如仇)
    如果说没有爱情只有婚姻的格兰古瓦们是不幸的,那么相对来说,卡西莫多则算得上悲惨了。卡西莫多是属于自身条件极差,但眼光又非常高的理想爱情主义的典型。卡西莫多由于长相畸形,从小成为弃婴,是副主教克洛德收养了他。由于从小在教堂长大,他也从来没有享受过家庭的温暖。长大后,继续留在教堂做敲钟人,所以他所爱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副主教克洛德,一个是教堂的没有生命的大钟。可是,当美丽善良的爱斯美拉达出现的时候,唤醒了他内心对美好爱情的渴望。然而这种渴望的觉醒,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的快乐,反而使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生理缺陷带来的精神上的痛苦。 面对爱斯美拉达的美丽,他是那样地自卑,痛苦,他渴望接近爱斯美拉达,但是又怕自己的丑陋令到爱斯美拉达难受和害怕。他对爱斯美拉达并没有什么奢望,他只要知道她在她的身边就行了。然而就连这样一个奢望也被他的养父夺走了,绝望中的卡西莫多愤怒地杀死了他的养父副主教克洛德,最后也杀死了他自己——他拥抱着爱斯美拉达的尸体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当然生活中不可能,或者很少有可能存在卡西莫多这样丑陋的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或那样缺陷的人却很多,他们在面对他们心中完美的理想爱情对象时,也会像卡西莫多一样自卑和痛苦。所以,如果他们可以更加自信一些,或者更加调低一点他们选择爱情对象的标准,也许他们会生活得更加快乐一些。
      再者是有关于文章的主旨而言。此文描述了爱与被爱的诸多痛苦,向我们揭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的真谛。就爱这种情感来说,以前会听说这样的见解,人类是灵长类动物,而思想、情感是人类体现高级的方面,可能粗一听来是的,然后其他动物出于本能的那种爱,就不能算是爱了吗?我想答案是很显然的。情感,说来是伟大的,复杂的,也就无可避免的,会充满痛苦与希望,欢乐与悲伤了吧~我想本文希望告诉我们的这种爱,应该是建立在双方彼此意愿上,并且是真心实意地双方一起去营造,而不是一方付出,而一方只知道接受,甚至乎,利用对方对自己的爱了。而谈到美与丑,我们并不会像艾丝美拉达一样集各种美好于一身,也不会像卡西莫多一样,集各种悲剧于一身,而作为平凡的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我们会是艾丝美拉达和卡西莫多的结合,我们会有和艾丝美拉达一样美好的地方,也会有如卡西莫多的外表和身世一样悲惨的地方,在我的理解上,雨果先生会安排出来艾丝美拉达和卡西莫多,本就是把一个人独立成两个方面而已,所以最终雨果先生在小说的结尾通过死亡的方式又让两人回归到了一人(实话说有点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说别人碰到卡西莫多尸骨的时候那尸骨会化为尘土)。从这方面来考虑的话,这里面的深意似乎就深不见底了。就我们每一人而言,是美与丑的结合体,然后就该是我们自己做抉择的时候了,究竟是让丑的一面占主导还是美的一面。这样的抉择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另外雨果先生还在文中批判了人性自身缺乏自我意识与自我独立精神——“当年山上教堂和磨坊的数量大致相当,后来只剩磨坊,因为现今社会只有肉体需要食粮。” “中世纪任何城市,而直到路易十二世时期,法国任何城市都有避难所。刑法和野蛮审判如滔滔洪水,淹没了城市,而避难所就成为从人间司法水面突起的孤岛。任何罪犯一踏上去就得救了。在一个郊区,避难所的数量同刑场一样多。滥施豁免和滥施刑罚并肩而立,两种坏事企图彼此矫正。国王宫苑、王公府邸,尤其是教堂,都有权提供避难。”
     就是现在似乎这样的事情还是存在的,就我们学生而言,我们的求学之路,在我们明白我们学习的意义之前,就是老师说什么是什么,家长说怎么做就怎么做,可能也不会去考虑这些事情,或许在青春期会有反叛的思想,然后最终也还是会再回到家长或者老师指望的路上去,不是说家长和老师指望的那条路就会是不好,可是谁又真正说得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呢?那又何谈别人的呢?每个人都看不到未来,而自己的未来更是应该由自己来做主,从某种方面来说,就是走错弯路了,也不会去抱怨老师或者家长而就是不自我反省,也不会说在未来的时候厌倦了这种生活,而没有其他的生活方式了,摸爬滚打未尝不好,至少我们经历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青春不也是用来折腾的吗?而社会上似乎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混乱,司法机关林立,而那些窝点,虚假公司也是处处皆是,甚至是打进了司法机关内部,然后各种受贿啊,各种知情不报啊,各种利益关系啊,各种纵容包庇啊……在一场场或大或小的案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几年,政府官员贪污腐败案件是层出不穷,然后会有听闻说:就是为了竞选一个村的村长,很多人就可能是远在外地也会是马不停蹄地赶回来,然后煞有介事地就像是总统竞选一样在村民之间做宣讲啊拉票选,实在不行就出钱拉票的,总之是倾尽全力,然后最后的结果就会往往是那些有钱的商人或者是本来在政府部门就有那种关系的人当选。然后每届的村长,没有不受贿贪污腐败的,往往在当上村长之后一年左右,家里的条件就在村里明显的拔高了,就是那些被举报了以后被关进监狱劳改的,一开始可能就会被其他的小偷啊,强盗啊之类的犯人瞧不起,然后被欺负,殴打。一段时间之后就发现,他们就会已经是监狱里给犯人分饭的,或者是其他有点小权利的位置了。就是在村里都可以如此,就有理由怀疑在县级,市级,省级的政府机关里也会存在这样的事情了。
     后是自己感觉有点直接,在现在也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一段话了。——"这就是万物的象征。苍蝇刚出生不久,快活得很,飞来飞去;它寻找春天,寻找广阔的天地,寻找自由;哦!是的,可是命中注定,偏偏撞到了那扇花格窗,蜘蛛扑了出来,那丑恶的蜘蛛!可怜的舞女!命运注定该死的可怜苍蝇!雅克大人,随它去吧!这就是命!……唉!克洛德,你就是蜘蛛,克洛德,你也是苍蝇!……你飞向科学,飞向光明,飞向太阳,一心一意只想飞奔广阔的天地,飞奔向永恒真理,可是,当你扑向那扇光彩夺目的窗洞,扑向光明。聪慧和科学的另一个世界,盲目的苍蝇呀,荒唐的饱学之士,你竟然没有看见在光明与你之间,命运早已张挂了一张细薄的蛛网,而你却狂热地一头扑上去,可怜的疯子,现在你拼命挣扎,头也破了,翅膀也断了,被命运的铁钳夹住了!……雅克大人!雅克大人!一切都让命运去安排吧!""我向您保证,我绝不去碰它。"夏尔莫吕答道,莫名其妙地看着他,"但是,请您放开我的胳膊,大人,求求您了!您的手简直就象一把铁钳。"副主教根本没有听见,仍然望着窗口说:"噢!荒唐!你可真是异想天开,想用你的小苍蝇翅膀,把那张可怕的蜘蛛网撞破,以为可以飞抵光明。唉!你哪里想到,前面稍远处还隔着一扇玻璃窗,这道透明的障碍物,这堵比黄铜还坚硬的水晶墙,把所有的哲学和真理分隔开,你怎么能跨越过去呢?啊,科学的真理!无数哲人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结果碰得头破血流!多少五花八门的体系撞到这扇永恒的玻璃窗,都和苍蝇似地嗡嗡作响!"
    我们在透过这层层玻璃看着外面的世界的同时,又何尝不是被这层层玻璃给限制了,甚至乎是囚禁了呢?
    总而言之,处在这样一个玻璃镇纸中的世界,我们要看清周围的现实,保持精神上的自主性,做自己,并将自己的未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庄严的巴黎圣母院安静地矗立在巴黎,任凭爱情与罪恶,权势或神明,在命运和时光中,化为灰尘。
  
   感觉雨果在一本著作中探讨的东西太多了:
  
   爱情的终极形式
   人性的善良、感恩、懦弱、压抑、自私
   美丽的心灵和丑陋的外表
   可怕的从众效应
   当时人们对于巫术的恐惧
   不合理的法令和草菅人命的官员
   国王、教会以及握有封地的忠臣之间的微妙关系
   科学与信仰
   传统建筑与现代印刷术的碰撞
  
   。。。。。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爱与善良的主题。书中很多人都爱上了艾斯米娜达,有压抑,激烈毁灭一切的副主教的爱,有甜蜜剧毒的花花公子的爱,也有卑微真挚的敲钟人的爱,还有她自己的,单纯,奉献一切的少女的爱。
  
   这些爱的优劣,取决于个人的成长经历,与人物性格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从人性上看,在善良面前,一切美貌,权势都会黯然失色。
  
   然而,残酷的是命运,善良还是恶毒的人都未能善终。
  
  
  
  
  
  


  看完巴黎圣母院,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神秘,浪漫,跌宕起伏,让人不可思议。尤其是卡西莫多奇丑无比,异常强壮,但又深不可测的内心,深深吸引着我。他一辈子只待在幽暗的圣母院,受尽世人的嘲笑与辱骂,与世界的唯一交流只有克洛德一根纽带,而当耳朵被震聋以后这纽带几乎就断了,可以想象他是多么的孤独,内心是多么的黑暗,他的世界就是圣母院,而朋友就是十几口大钟和墙壁上的雕像,想象下如果我们落入这样的境地有几人可以承受。但他仍然保持着高贵的灵魂,勇敢,忠诚,善良。身体的畸形并没有影响他的心灵。爱斯梅拉达是一个天使,是上帝派来拯救愚昧,恶毒的世人的天使。她的美让我战栗,看到这样一个美丽的天使被蹂躏至死,泪水就止不住了。我很嫉妒浮比斯,因为他这样轻易就得到了世间最美的东西。而卡西莫多再努力也是枉然,因为他太丑了,就算再勇敢,灵魂再高贵又如何,这就是命运。浮比斯并不珍惜这世间最美的礼物,而把她当神一样捧着的人却无论付出多少代价也可望而不可及。这本书里我看到的都是痛苦,各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卡西莫多,克洛德,隐修女,爱斯梅拉达,还有浮比斯,因为他为了丰厚的嫁妆结婚了。隐修女的痛苦让我胆战惊心,无比恐惧,我无法想象世间还有比这更可怕的痛苦了。我看这本书的时候也是痛苦的,因为事业,爱情同时遭遇了一场风暴,生活过的一团糟,社会的家庭的各种压力压得我奄奄一息,就像一个垂死挣扎的落水者抓不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种痛映射在卡西莫多和克洛德身上。我慢慢的在他们身上找到了自身痛苦的根源,更深入的审视了自己的内心,也使我感到无比的慰藉,就像和一个睿智的知己在谈心,被循循善诱的开导。此书给了我一次心灵的震撼,也使我对生活和自己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就像一个在行走在沙漠中快要渴死的人突然找到了绿洲,饱饮甘泉,并且掌握了寻找水源的方法一样。在他以后的旅途中就不会再有焦虑、迷茫和恐惧。在这个浮躁和利欲熏心的社会,经典就是沙漠中的点点绿洲。


  看完巴黎圣母院,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神秘,浪漫,跌宕起伏,让人不可思议。尤其是卡西莫多奇丑无比,异常强壮,但又深不可测的内心,深深吸引着我。他一辈子只待在幽暗的圣母院,受尽世人的嘲笑与辱骂,与世界的唯一交流只有克洛德一根纽带,而当耳朵被震聋以后这纽带几乎就断了,可以想象他是多么的孤独,内心是多么的黑暗,他的世界就是圣母院,而朋友就是十几口大钟和墙壁上的雕像,想象下如果我们落入这样的境地有几人可以承受。但他仍然保持着高贵的灵魂,勇敢,忠诚,善良。身体的畸形并没有影响他的心灵。爱斯梅拉达是一个天使,是上帝派来拯救愚昧,恶毒的世人的天使。她的美让我战栗,看到这样一个美丽的天使被蹂躏至死,泪水就止不住了。我很嫉妒浮比斯,因为他这样轻易就得到了世间最美的东西。而卡西莫多再努力也是枉然,因为他太丑了,就算再勇敢,灵魂再高贵又如何,这就是命运。浮比斯并不珍惜这世间最美的礼物,而把她当神一样捧着的人却无论付出多少代价也可望而不可及。这本书里我看到的都是痛苦,各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卡西莫多,克洛德,隐修女,爱斯梅拉达,还有浮比斯,因为他为了丰厚的嫁妆结婚了。隐修女的痛苦让我胆战惊心,无比恐惧,我无法想象世间还有比这更可怕的痛苦了。


  巴黎圣母院从小开始读:老师要求读,看完电影读,看完音乐剧读。这样一来读了多少遍,自己都数不清了,但是,当今天,我实在是做不下去作品集的时候,脑子里还回荡着昨晚现场演出的激动旋律时,我又开始翻看原著。这回我有点跑题,我看的时候想了很多,音乐剧中人物的设置,维克多雨果其他的作品,所以注定,这片文章短不了。
  
  首先,从原著出发,从故事的主线出发,谁是最邪恶的?三个男人爱一个女人,最后就剩下一个,这个故事骨架小学生都看得明白(我不主张小学生看这类世界名著,根本就看不懂,到头来又因为总觉得自己读了,就开始四处宣扬,小孩子有自己的世界名著,趁着年轻读读没坏处,这点我要感谢我妈妈。)回到正题,迪士尼的动画片和经典版本的电影都有意无意将副主教刻画成一个邪恶的化身,他向艾斯米拉达倾吐:你的地狱,就是我的天堂!也被渲染了一层邪恶与龌龊的氛围,但是你要是看过原著,会发现,在这句话之前,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描写副主教的倾诉,他是如何爱上艾斯米拉达,如何不能自拔,给我的感觉和约瑟夫·康奈尔让自己的干枯的阳具在草间弥生的手里膨胀一样无助,每个男人都有权利爱上任何一个女人,但是他不行,他受上帝的束缚,受到儿时精神上的畸害,他的每一个字都像在对生命无力的嘶喊,他只是爱上了一个女人,不仅仅是肉体的爱,而是精神的弥补了,这有什么错?倒是卫队长的胆小懦弱好色,使他成为真正的反面角色。作者从一开始就没有给予他任何美好的形容,他永远是借个角度透过lily敞开的领口偷窥的无用男人,他英俊的外貌与lily,esmeralda,quasimodo甚至furollo相比,显得恶心。音乐剧里为了突显他的懦弱,甚至不惜丑化lily,让她咬牙切齿的唱:you will take my heart if you swear that you will hang esmeralda. 然后就是卫队长一身凛然的唱:我被迷惑了,我被着魔了。可悲的人啊!他的爱仅仅停留在肉欲之上,furollo 的动机比起卫队长的,倒是显得更令人怜惜了。所以,furollo不是最邪恶的。
  
  再者,作者本身也在全书的一个细节上,给出了答案,这个答案不仅仅证明了furollo在雨果笔下不是个反面角色,也宣扬了作者写作的初衷。现在我们看到的巴黎圣母院这本书比1832年之前的版本多了一部分内容,这部分的有无不关系到故事的主线,但是关系到这本书的初衷。全书的第五卷第一篇,副主教接待了两名学者,他们在探讨知识的获取,副主教听说弗洛德不懂得文字,边说:让我来教您吧,你不必去。。。去。。。去。。。然后弗洛德却指着窗外石头筑起的建筑否定了副主教,最后雨果通过副主教的嘴道出了他写巴黎圣母院的目的:这个将要杀死那个。先不谈杀死这个问题,但从雨果让furollo说这句话开始,就表明,他没有想去过分的贬低这个角色,他在描述furollo的身世的时候,将他后来的所作所为,归结于他童年缺少爱的体验,一心只想着科学,因此他会收留这个畸形婴儿,因为他希望自己唯一的小弟弟可以在陌生人的关爱下长大,他的一切将付诸于他唯一的亲人。他不懂得爱的方式,他的爱像quasimodo一样,是畸形的,但是是善良的。只可惜,这个让他誓言终生的弟弟,最后成了个无赖汉,又在furollo的身上加上了一层悲剧的阴影。所以,furollo不是反面角色,他不邪恶,他是个悲剧。
  
  那为什么雨果非要在书里加上一部分与主题无关的“这个将要杀死那个”呢?今年721,网上疯传的一句话叫做“下水道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这句话的作者和写信给巴特勒上尉说英法联军是两个强盗的那位热血之人都是维克多雨果。而维克多雨果是一位民族建筑的捍卫者,他对于建筑术的评价与语言的产生一样高,他认为,建筑,城市,才是传布文化和知识的渠道,承载艺术的温床。他写巴黎圣母院的时候,巴黎这座城市在被肆意篡改,许多原有的建筑,因为时间的原因,还有一些新派艺术家的驱使,都失去了本来的美丽,他不忍心让自己心爱的城市玷污在一群无知者,或者叫邪恶的人的手中,所以他写巴黎圣母院,他把时间倒退到路易十一,他让故事发生在巴黎的每一个角落,他写钟楼之高,实际是意在惋惜被埋入深土的十一节台阶,他想让人们从自己的文字中,感受到他对这座城市变化的心痛,他认为,那些不懂得保护民族建筑,或者是民族艺术的人,才是最邪恶的(这里我个人认为,在雨果口中,艺术=建筑)。不过雨果很聪明,他笔下的“这个”指的是印刷术。印刷术的风靡,让中产阶级有机会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这让我想起了tpo的那个眼镜的听力。。。),但是这让有些人感到恐惧,因为当大多数的人思想发生改变,那么表达方式也会改变,所以“一种艺术将推翻另一种艺术”。不过,雨果并没有否定变化,他在第五卷中还是将人类的一些列变化的行为形容成在建另一座巴别塔。雨果希望进步,但他希望的是在保留的基础上进步,他对于城市的扩张没有别意,倒是形容成这是首都的“自然坡度”,他理解这一切的发生,但是不解为什么要毁灭已经存在的“美”。
  
  这倒是给我了很多启示。我虽然不做建筑,但这行业往前推2000年,其实和雨果笔下的建筑术是一样的。换句话说,中国的营造术可以对等雨果定义的建筑术。雨果说:“建筑师是诗人,便是大师,他身兼各职,既是雕刻家,精雕细刻建筑物的里面;又是画家,为大玻璃窗着彩绘色;也是乐师,撞响大钟并演奏管风琴。”同样,古典园林的营造家们也多为诗人,他们将寄托山水的情感,汇聚在移天缩地之中,他们也是雕刻家,精雕细刻长廊的漏窗和影壁的雕刻;他们也是画家,从山水布局到观景构图都犹如出自名画;他们也是乐师,单单是雨声,就非要设个环境,唤之“听雨轩”,单单是个排水,就非要做个凹凸不平,就是要来个“噼里啪啦”。所以·,雨果在惋惜建筑术的褪色的同时,也让我觉得我的悲哀。我的所学所用,极少出自古典园林,我在追求的都是些不切实际的,不尊重实际的幻想,我从来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乐师的角度去倾听我的作品,我倒是一直觉得自己挺注重“画之美”,会在脑子里不断构想自己的作品效果。(再次感谢我爸妈给了我一个优良的立体思维能力)我不断的接受新潮的思想,并且乐意它们改变我,或者说难听点,叫“扼杀”我本来的原汁原味的本性。所以我想寻找一种方法,既保留本性之美,又能不断发展。社会在变,文化在变,思想在变,价值观在变,我必须符合潮流,但是绝不能做最舍本质人。所有的变化,如果我发自肺腑死心塌地的顺应,那这些变化就是最邪恶的!


嗯。。。我都忘记写了些啥了。。。话说,分个段会看着舒服些。


我看了很久,累计借了三期


我有累计连着借过将近一年的。。。


我很嫉妒浮比斯,因为他这样轻易就得到了世间最美的东西。
+1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