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孙子兵法精解

(春秋)孙武 原著,刘建生 主编 海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海潮出版社  

作者:

(春秋)孙武 原著,刘建生 主编  

页数:

452  

字数:

469000  

前言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著作之一。自问世以来至今二千五百多年间战争史,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熟记研习,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孙子兵法》被奉为“武经之首”或“兵经”。作者孙武也被后人尊为“兵圣”。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作者孙武,字长卿。孙武的生卒年月不详,约和孔子同时。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孙武的祖先为陈国贵族后裔公子完。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公子完因避祸出逃到齐国,被齐恒公聘为工正。后食采邑于田,故又为田氏,称田完,卒谥敬仲。敬仲完四世孙为恒子无宇。无宇二子,一为田恒,一为田书。田书事齐景公,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邑于乐安。田书子名凭,字起宗,凭生武,即孙武。公元前532年,田氏联合鲍氏,灭执政的旧贵族国惠子(惠栾、栾氏)、高昭子。孙武为避难出奔吴国,后经好友伍子胥引荐,孙武将写成的兵法十三篇献给吴王,吴王看吧赞叹不已,委任为将军,公元前512年,伍子胥和孙武制定了扰楚疲楚寻机破楚的战略,然后组建了三支精锐军队,轮流袭扰楚国边境。公元前506年,因为孙武的神勇指挥,经过三战三胜,打败并攻占了楚国都城郢,孙武以3万吴军破楚军20万,以偏安江南一隅的吴国战败了当时霸主之一南方大国楚国,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史记》说:吴国“西破强楚。人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孙武早期成长的齐国,就是一个有兵学研究和实践传统的诸侯国。齐国开国君主姜尚确立的齐国兵学传统,到春秋战国时期不断得到弘扬光大。到齐恒公时,管仲实行军事改革,齐国的军事实力大增,成为当时诸侯国的霸主,尊土攘夷,尚武崇智之风盛行,并逐步形成为社会传统。早在孙武之前,就有专门性的兵书流传,见于史籍记载的有《军志》、《军政》、《令典》、古《司马法》等。《孙子》成书也受到这些早期兵书的影响。并在《孙子》篇中直接引用了《军政》里的话。加之孙武本人出身于军事世家,为孙武成长为军事理论家,创作《孙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和良好条件。又,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中国世袭的奴隶制逐渐衰落的春秋末期,铁器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使耕地面积急剧增加,各诸侯国分封大臣,造成私田大量出现,产生了新的地主阶级。加速了奴隶制快速瓦解,以功论赏的封建制关系逐步形成。社会关系的变动,旧的“礼、乐、刑、政”很难照样维持下来了。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夺权斗争相互交织,此起彼伏,致使战争频发,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春秋末期的兵器、作战形式、谋略的运用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新的军事理论提供了验证的空间。《孙子兵法》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产生,并很快由作者孙武本人实践得到成功验证。 《孙子兵法》十三篇,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系统地对战争发起、谋划、行军作战等进行全方位的阐述。每一篇的指导理论都可独立成篇用于作战分析,又可有机结合适用于作战需要。《计篇》作为《孙子》十三篇的首篇,是论说战争的战略观点及能如何取得战争胜利的战略行动。“五经七计”成为历代兵学家思考战争的分析依据,“兵者,诡道也”成为对待战争的态度;《作战》篇主要阐述的是如何进行战争。指出战争消耗国力太大,要以“速战取胜”、尽快结束战争为作战原则,还要尽可能在敌国时再补充军队的消耗;《谋攻篇》指出了作战首选要以谋略取胜,目的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成为永世的治事宝典:《形篇》核心思想是先做好自己不被敌人战胜的准备,看到敌人在有被战胜的机会时再发起攻击;《势篇》指出在行军作战时要营造好取胜的形势,运用无穷的“奇、正”变化把握战场的主动权;《虚实篇》不但是《势篇》的“奇、正”之变实施方略,也是除军争之外更大范围的谋略运用;《军争篇》论述了两军对战中如何创造有利战争胜利的条件,去保证取得胜战;《九变篇》主要论述针对战场的情况所采取的措施,又提出了指挥作战人的五类性格缺陷。会影响作战的胜败;《行军篇》主要讲述了军队行军作战时如何选地扎营、如何观察敌情及管理军队;《地形》篇主要论述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主将要懂得如何指挥军队的行动;《九地篇》论述了在九种不同战略地形下作战的原则;《火攻篇》主要论述在行军作战中火攻的实施,指出战争是将士的性命换来的,要及时行赏战利品;《用间篇》论述间谍在战争中的重要性,用好间谍不但要不惜资金,还要给予重视和信任,同时做好保密。《孙子兵法》的思想也充分吸收了以《老子》一书为代表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揭示了客观世界的一些对立的方面,如正与奇、弱与强、实与虚,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等命题,并洞察到对立面的转化。从某种意义上看,《老子》既是一部哲学著作,又是一部兵书,稍后于《老子》的《孙子兵法》在某些方面汲取和发展了《老子》的军事思想。自问世以来,对现代军事理论研究和军事实践仍具有指导作用,《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早已渗透到非军事领域,在商业竞争、企业管理、体育竞赛、外交、商务谈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借鉴和应用。 本书原文以郭化若《孙子译注》作为校对参考,译文编者广泛阅读了众多名家结合自己理解编辑而成,为了便于读者能更深刻理解《孙子兵法》博大精深的思想,本书加注了宋代整理出的以曹操为首《十一家孙子集注》,在每篇的“战例解意”都按自己的理解所举前面对应的原文。由于编者理解认识有限,不足之处还望读者指正。 编者 2012年5月10日

内容概要

释解兵战玄机,指引古今战争史。岂止兵争谋度,商战更要学此论。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著作之一。自问世以来至今二千五百多年间战争史,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熟记研习,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孙子兵法》被奉为“武经之首”或“兵经”。作者孙武也被后人尊为“兵圣”。
《孙子兵法》十三篇,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系统地对战争发起、谋划、行军作战等进行全方位的阐述。每一篇的指导理论都可独立成篇用于作战分析,又可有机结合适用于作战需要。
《孙子兵法精解》原文以郭化若《孙子译注》作为校对参考,译文编者广泛阅读了众多名家结合自己理解编辑而成,为了便于读者能更深刻理解《孙子兵法》博大精深的思想,《孙子兵法精解》加注了宋代整理出的以曹操为首《十一家孙子集注》,在每篇的“战例解意”都按自己的理解所举前面对应的原文。本书由刘建生主编。

作者简介

作者:(春秋)孙武 编者:刘建生

书籍目录

原文通览
计篇第一
作战篇第二
谋攻篇第三
形篇第四
势篇第五
虚实篇第六
军争篇第七
九变篇第八
行军篇第九
地形篇第十
九地篇第十一
火攻篇第十二
用间篇第十三

章节摘录

计篇第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葸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谋攻篇第三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固,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渭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形篇第四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日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P1-3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孙子兵法精解 PDF格式下载



质量很好,内容解释浅白,实用!


书不错,是正版,孩子喜欢,受益匪浅。


今天收到货,还没看内容,看着可以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