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民法

刘心稳 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4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作者:

刘心稳 编  

页数:

333  

内容概要

  本书就提出的“网络化水声对抗”概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列举了其中的关键技术,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实践。全书共9章,首先概述了网络化水声对抗概念的起因及其技术基础,给出了其概念、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针对相应的关键技术,开展了相应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水声通信对抗技术、水声网络在鱼雷防御中的应用、网络化协同对抗技术和水声网络攻击与防御技术:最后描述出了网络化水声对抗发展的前景。
  本书可供从事水声工程及水声对抗技术研究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现代战争作战空间及作战形式
 1.2.1 作战空间
 1.2.2 作战形式
 1.3 网络化水声对抗面临的挑战和机会
 1.3.1 网络化水声对抗面临的挑战
 1.3.2 网络化水声对抗潜在的机会
 1.4 网络化水声对抗技术的发展现状
 1.4.1 网络化水声对抗概念的产生
 1.4.2 网络化水声对抗技术的发展
 1.5 本书的主要内容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水声对抗技术及其发展
 2.1 引言
 2.2 水声对抗技术基础
 2.2.1 从水声物理到水声工程
 2.2.2 从水声技术到水声对抗技术
 2.2.3 从声纳方程到水声对抗器材方程
 2.3 水声对抗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2.3.1 发展情况
 2.3.2 发展趋势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网络化水声对抗技术基础
 3.1 引言
 3.2 水声通信技术
 3.2.1 通信及其基本过程
 3.2.2 水声通信技术研究进展
 3.3 网络技术
 3.3.1 计算机网络技术
 3.3.2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3.4 水声网络技术
 3.4.1 水声网络技术概述
 3.4.2 水声网络研究进展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网络化水声对抗系统
 4.1 引言
 4.2 水声对抗面临的新形势
 4.2.1 不断发展的鱼雷的威胁
 4.2.2 舰艇编队水声对抗的需求
 4.2.3 水声网络潜在的军事应用
 4.3 水声对抗概念的拓展
 4.3.1 水声对抗概念深度的拓展
 4.3.2 水声对抗概念广度的拓展
 4.3.3 水声对抗概念内涵的拓展
 4.3.4 水声对抗概念外延的拓展
 4.4 网络化水声对抗的概念和系统结构
 4.4.1 网络化水声对抗的概念
 4.4.2 网络化水声对抗系统结构
 4.5 网络化水声对抗中的关键技术
 4.5.1 网络化水声警戒
 4.5.2 水声对抗器材协同工作
 4.5 13对水声网络的攻击
 4.5.4 水声网络的安全保障
 4.5.5 网络化水声对抗系统中的信息融合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水声通信对抗技术
 5.1 引言
 5.2 水声通信信号侦察技术
 5.2.1 直扩信号检测技术
 5.2.2 跳频信号检测技术
 5.2.3 水声通信信号调制模式识别技术
 5.3 水声通信信号干扰技术
 5.3.1 直扩信号干扰技术
 5.3.2 跳频信号干扰技术
 5.4 强干扰背景下水声通信技术
 5.4.1 直扩系统窄带干扰抑制方法
 5.4.2 直扩系统宽带干扰抑制方法
 5.4.3 干扰信号和通信信号的盲源分离
 本章参考文献
第6章 水声网络在鱼雷防御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线导鱼雷导引方法概述
 6.2.1 线导鱼雷概述
 6.2.2 定点线导三点法模型
 6.2.3 非定点线导三点法模型
 6.3 线导鱼雷网络化对抗思路与方法
 6.3.1 线导鱼雷对抗新思路
 6.3.2 线导鱼雷网络化对抗方法
 6.4 线导鱼雷网络化对抗仿真分析
 6.4.1 仿真平台及仿真流程
 6.4.2 仿真条件设定
 6.4.3 仿真结果和分析
 本章参考文献
第7章 网络化协同对抗技术
 7.1 引言
 7.2 网络化水声对抗器材--理论和实践
 7.2.1 概念和关键技术
 7.2.2 网络化水声对抗器材节点
 7.2.3 网络化水声对抗器材通用网络协议
 7.2.4 网络化水声对抗器材初步实践
 7.3 网络化协同对抗技术
 7.3.1 网络化协同探测技术
 7.3.2 网络化水声对抗器材协同工作技术
 本章参考文献
第8章 水声网络攻击与防御技术
 8.1 引言
 8.2 网络战对网络的威胁
 8.2.1 网络侦察
 8.2.2 网络攻击
 8.3 水声网络攻击技术
 8.3.1 水声网络攻击的思路和方法
 8.3.2 水声网络攻击仿真
 8.4 水声网络安全技术
 8.4.1 水声网络易受攻击及其防御方案
 8.4.2 水声网络自重组技术
 本章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民法的概述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民法的概念,包括民法的调整对象以及民法与其他邻近法律的关系,尤其是与商法的关系;全面理解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熟悉平等原则和意思自治原则的内容,知悉诚实信用原则的内容;了解我国民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对人的效力。 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 一、民法一词的来源 “民法”一词源于古罗马的市民法。在古罗马帝国初期,只存在调整罗马市民之间关系的法律,即“市民法”。随着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大,以及对外交往的增多,罗马帝国又制定了调整罗马市民与外国人之间以及非罗马市民之间关系的法律,即“万民法”。公元12世纪,当罗马法被整理编纂为《查士丁尼国法大全》时,罗马帝国对其境内的所有居民赋予市民权,使市民法与万民法融合。但现代学者仍然认为,罗马法中的市民法为现代民法的语源,而万民法则为国际法的语源。罗马法虽然也具有诸法合一的特点,但其私法部分非常发达,现代民法中大量的术语、概念、基本原则、法理精神都是由罗马法而来。罗马法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条件,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事立法,都以罗马法作为基础,即使英美法系国家,虽以判例为特点,但在许多制度上也深受罗马法的影响。所以,尽管现在已是21世纪初,但研究民法的学者,仍然“言必称罗马”。 在我国,多数学者认为“民法”一词源自日本,也有学者认为“民法”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存在,而非引自东瀛。对此问题目前尚无定论。 二、民法的意义 1.民法的定义。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①民法属于私法。所谓私法是与公法相对应的法学理论上的概念。公法是以国家政治利益和社会利益为主要内容,以权力来保证施行的法,如宪法、刑法、行政法等;私法则是以私人利益为内容,以权利为核心的法。所谓平等主体,在我国是指“自然人”和“法人”,也就是私人;平等主体参加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是民事关系,其结果是实现一定的私人利益。②我国民法的调整范围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③这个概念是广义民法的概念,是指民法的全体,而非仅为民法典。


编辑推荐

时至今日,我国的法制建设有了新的发展,一些法律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尤其是今年颁布了物权法,标志着国家的民事立法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下一步,将会较快地编撰民法典。而所有这些,对《全国司法院校法学教材:中国民法(第3版)》来说,也带来了修订的客观必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因时宜事,提议作者修订,作者顺乎形势,勉力完成。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民法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