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贞德传

阿纳托尔·法朗士 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3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作者:

阿纳托尔·法朗士  

页数:

401  

字数:

298000  

译者:

桂裕芳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贞德传》一书与后来的作家和艺术家所描绘的、往往浪漫化的、虚构成分很大的贞德的生平是不同的。法朗士对历史真实性十分重视,一丝不苟,他搜集和研究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档案,其中不但有贞德审理案记录、平反诉讼案记录、编年史,还有信件、公文、议事录及传说、预言等等,并且循着这位五百年前女英雄的足迹去考查和体会,熟悉当地风土人情与山川河流。因此书中的细节十分翔实而精确,如地点、时间、气候、习俗等等,作者显然在努力重现贞德生活时代的氛围,但他讲的不是大加渲染的故事,而是一位农村姑娘的生平,采用的语言朴实无华。
贞德出生于一四一二年,也就是英法百年战争期间。英法两国由于领土、贸易、捕鱼权等等方面相互摩擦争执,以兵戎相见,打打停停,停停打打,连绵了一个世纪之久;再加上联姻关系,问题更为复杂。法王查理六世于一三九二年起患上疯病,由王后伊莎博摄政,国内的勃艮第派想夺取太子查理的合法继承权,与拥护太子的阿尔马尼雅克派争夺地盘。王后又将女儿嫁给了英王亨利五世,并承认他继承法国王位,既是英国国王又是法国国王。亨利五世年岁太小,派摄政王来法代为行使国王的权力,并得到勃艮第派的合作,激起了阿尔马尼雅克派的强烈反抗。于是以英国和勃艮第派为一方,以阿尔马尼雅克派为另一方展开了战争。当时法国的疆土一分为三,大西洋沿岸很大一部分如诺曼底、阿基坦以及法兰西岛(即巴黎所在地区)属于英国,东部即罗讷河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归属勃艮第公爵,中部即卢瓦尔河以北归属太子查理即查理七世。
中世纪的欧洲充满了神秘主义,也可称为宗教蒙昧主义,预言和传说,奇迹和显圣主宰了人民的生活。这也可以理解。由于战争、动乱、饥荒、瘟疫,人民生活在深重的苦难之中,只有本着虔诚和炽热的信仰乞求上天为他们祛祸消灾,乞求奇迹。因此当时出现过不少的巫师、女巫与预言家。在贞德出生的前后都出现过自封的圣人与圣女。贞德死后五年,一位两个孩子的母亲竟自称贞德,招摇撞骗,居然在四年中蒙骗了许多人。贞德的真实面目也被蒙上一层神秘主义的薄纱。例如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她十九岁时被处火刑——最大的两个功绩是解除奥尔良之围和陪同查理七世行加冕祝圣礼。奥尔良战役的胜利使她声名大振,她的确起了重要作用,但其作用不在于她善于用兵(她没有指挥权)或出奇制胜,而是在于戴着圣女光环的她做出了英勇无畏、自我牺牲的榜样,鼓舞了士气,击溃了敌人。这场胜利被认为是奇迹。法朗士在叙述这场战役时,详细分析了双方的态势和力量对比,并指出英军在人数上的劣势,从而试图用理性来解释这所谓的奇迹。这是他在撰写本书时的基本原则:他按照文献和传说如实描写蒙着神秘主义面纱的贞德,然后用理性的思考提出问题,但不下结论,事实上也很难对五百年前的贞德做出准确的判断。例如贞德亲耳听见上天启示这一件事情,虔诚的基督徒和无神论者会对此做出不同的判断。尽管法朗士在书中只提出某些可能的解释,但这已使圣徒传记作者大为不满了。
贞德对查理七世忠贞不贰,忠实于查理就是忠实于她的法兰西,忠实于民族,在这一点上,她与同行的诸侯领主和军事首领是不同的:他们以战争为生,靠战争来掠夺土地、财产和权力,而贞德却诚心诚意地希望结束战争,建立和平。她顺应了人民大众赶走侵略者、结束战争的要求和愿望。
贞德被宗教裁判所指控为异端,被判处火刑,这似乎是一桩宗教案件,实质上却是政治案件。英国人一手策划它以羞辱法王查理七世:既然查理起用女巫以行加冕礼,那么这个王权就是不光彩的、非法的。而在英国人被赶走后,法王请求教皇为贞德平反昭雪,也同样出于政治目的,这是为了洗刷当年的耻辱。贞德是他们斗争中的一个卒子,但她毕竟在为宗教信仰殉道的同时,为国捐躯,成为受万世景仰的民族英雄,在一九二零年被封为圣女。而直接迫害她的主教科雄则受到永世的唾弃,被骂为猪猡(法文猪与他的姓名谐音)。

书籍目录

上篇 第一章 童年 第二章 声音 第三章 初访沃库勒。避难纳夏托。土尔之行。再访沃库勒 第四章 南希之行。从沃库勒到菲埃布瓦的圣卡特琳教堂 第五章 奥尔良之围,一四二八年十月十二日至一四二十年三月六日 第六章 贞德在希农。预言 第七章 贞德在普瓦蒂埃 第八章 贞德在普瓦蒂埃(续) 第九章 贞德在图尔 第十章 奥尔良之围,一四二九年三月七日至四月二十八日 第十一章 贞德在布卢瓦。致英国人的信。出发去奥尔良 第十二章 贞德在奥尔良 第十三章 夺回小塔。解放奥尔良 第十四章 贞德在图尔和塞尔昂贝里。雅克·热吕和让·热尔松的论文 第十五章 攻克雅尔若。麦市桥。博让西 第十六章 帕泰战役。意大利和德意志僧侣的看法。军队集结于吉昂 第十七章 奥塞尔协议。里夏尔神父。特鲁瓦投降 第十八章 夏龙和兰斯投降。加冕礼 第十九章 最初的传奇下篇 第一章 王军从苏瓦松到贡比涅。诗和预言 第二章 贞德首次到贡比涅。三位教皇。圣德尼。休战 第三章 进攻巴黎 第四章 攻克圣彼得修院城。里夏尔神父的教女。围困拉夏里泰……

章节摘录

  英国人在凡尔纳伊一战获胜,占领了曼恩以后,进展不大,他们所获得的成果也不保险。他们之所以没有攻打被他们俘虏的奥尔良公爵的领地,决不是出于廉耻之心,因为卢瓦尔河沿岸有这种说法:谁抓住了领主再强占他的领地便会信誉扫地。其实,在战争中,有利可图就行,谈不上廉耻。阿朗松公爵被英国人俘虏后,英国摄政王可是毫无忌惮地占领了他的公爵领地。不过,奥尔良善良的查理公爵通过祈求与金钱使英国人放弃攻占他的领地。从一四二四年至一四二六年,奥尔良的居民出钱以求得免除战争。英国人感到无力作战,因此更乐于接受这种妥协。兼有英法血统的英国国王尚未成年,摄政王的兄弟兼助手格罗塞斯特公爵与其叔父温切斯特主教争吵得不可开交,使伦敦的街道血流成河。一四二五年年底,摄政王回到英国,花了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来平息这对叔侄的纷争,重建公共秩序。他十分精明,又不乏毅力,终于使英国人恢复了愿望和希望:要完成对法国的征服。一四二八年,英国议会通过决议为此拨款。  在英国所有的王公和首领中,武艺最熟练、最高强的莫过于托马斯·蒙塔古了,他是索尔兹伯里和佩尔什的伯爵,曾多次在诺曼底、香槟、曼恩作战。他在英国征募了一支军队准备在卢瓦尔河一带作战。他征集到足够的弓箭手,但骑士与武士却人数不足。只有出身低微的人才愿意去这个饥饿肆虐的国家打仗。最后,英王亨利的这位英俊的表亲,这位高贵的爵爷带领四百四十九位武士和二千二百五十位弓箭手渡海来到法国。那里有摄政王征募的四百名长矛手,其中两百人是诺曼底人。这样就按英国习惯,弓箭手与长矛手的比例高于三比一。蒙塔古率领这支队伍去到巴黎,在那里做出了不可更改的决定。原先他准备攻打昂热城,最后却决定围困奥尔良。  这个城市位于博斯与索伦之间,在忠于法国国王的都兰、布兰索瓦、贝里诸省的前沿,面临卢瓦尔河转弯处,仿佛是向敌人拉开了弓上的箭尖。这里有主教府、大学、集市,还有该城引以自豪的塔楼和尖顶,它们将天主的十字架、本城的三个百合花花心以及公爵们的三朵百合花高高地伸入云天。石头或木头房屋有着高高的石板房顶,街道迂回曲折,小巷十分阴暗,这里有一万五千居民,其中有司法和财政人员、金银匠、药品商、杂货商、皮革商、肉铺老板、  鱼店老板,还有聪明灵巧的富裕市民,他们爱好漂亮的服装,漂亮的住所、音乐和舞蹈。此外还有神父、议事司铎、大学的教师和勤杂人员、书店老板、作家、图片商、画家、学生,他们并不全是智慧的泉源,但吹吹笛子还是不错的。此外还有穿各种袍子的修士:多明我会、方济各会、圣三会、加尔默罗会、奥古斯丁会。此外还有各种工匠:铁匠、桶匠、木匠、船夫、渔夫。  奥尔良原本是罗马人建的城市,仍旧保留着奥雷利安皇帝时代的规模。南面沿着卢瓦尔河,南面和北面延伸开去,长达三千法尺。东面和西面的长度只有一千三百五十法尺。四周的城墙厚达六法尺,距墙根的壕沟达十八至三十三法尺,城墙上有三十四座箭楼,箭楼上凿了五个门和两个暗门。这些门、暗门和箭楼是这样排列的,其中某些名字在围城期间十分著名。  沿着城墙的东南角朝西南角走,首先是浸在卢瓦尔河中的那个又大又圆的纳夫箭楼,其次是三座底部在河滩上的箭楼。歇斯诺暗门是惟一通向河水的门,被一把铁耙关住。克鲁瓦什—默弗鲁瓦箭楼深入到河中,另外两个箭楼也浸在卢瓦尔河里。然后是桥门,前面有吊桥,两侧有两座箭楼,接着是阿布勒瓦尔箭楼,圣母箭楼,因为靠着城墙有一座圣母教堂,接着是巴尔—弗朗贝尔箭楼,它是城墙西南角最后一座箭楼,横伸在河中。沿着卢瓦尔河的城墙上都有石栏杆和突堞,从那里可以向下面扔石子,要是有人攀登,还可以将云梯推倒。箭楼与箭楼之间相隔一箭之遥。  在西面,最先是三座箭楼,然后是称做雷尼亚门或雷纳门的两座箭楼,这座城门的名字取自曾住在附近的房产主们,他们的府邸在一四二八年曾被奥尔良公爵的财务官让·布歇住过。然后是另一座箭楼,最后,在西北角上是贝尔尼埃门或巴尼埃门。兴建这一侧的城墙时,人们已经使用比弓射得更远的弩了,因此箭楼与箭楼相距一弩之遥,城墙也比别处低。  北面是树林,有十座相隔一箭之遥的箭楼,第二座箭楼叫圣桑松,是武器库,第六座和第七座之间是巴黎齐门。  东面也有十座箭楼,相互之间的距离与北面相同。第五座与第六座之间是勃艮第门,也叫圣艾尼昂门,因为它离城外的圣艾尼昂教堂很近,最后一座箭楼就是巨大的纳夫角楼,它是起点也是终点。  两旁是房屋的石桥将城市与卢瓦尔河左岸相连,这座桥闻名于世,它有十九个桥拱,宽度各不相同。从桥门出来就是第一个桥拱,它叫阿卢埃或雅克曼—鲁斯莱桥,在它的圆穹下有一个吊桥。第五座桥拱的根基筑在一个狭长的船形岛上,河里的岛屿都是这种形状。这个小岛在上游叫做圣安托万岛,因为那里有一座纪念圣安托万的教堂,下游叫做鱼岛,因为人们将底上有孔的船系在那里,船里养着鱼。一四一七年,奥尔良人考虑到敌人会来到小岛,便在第七座桥拱外面又建了一座堡垒,叫圣安托万堡垒,它与桥面一样宽。在第十一与第十二个桥拱中间的支柱石底座上,装饰着一个镀金的铜十字架,人们称它为美十字架。在第十八个桥拱和两根支柱上有广座小堡垒,它的两个塔楼由拱门相连。这座小堡垒叫做小塔。第十九个桥拱,也就是最后一座桥拱,和第一个桥拱一样,也有吊桥。走过这个桥拱后,就到了波尔特罗,前面是通往图卢兹的大路,大路过了卢瓦雷地区,便到达奥利韦高地,与通往布卢瓦的路会合。  卢瓦尔河懒洋洋地流过被柳树林和桦树林覆盖的小岛,这些树林后来被砍掉以便于航行。在奥尔良以东约一法里处,在谢西附近有一个熊蜂岛,一条细细的支流将它与索伦地区隔开,一条窄窄的航道又将它与查理大帝岛和牛岛隔开,这两个岛在博斯方向,上面有草场和灌木丛。船只要是顺流而下,在这以后会经过两个圣卢岛,绕过纳夫箭楼,在右边的两个雨燕岛和左边的帆岛之间流过,然后流过桥下,我们刚才说过,这桥跨越一个岛,上游的人称它为圣安托万岛,下游的人称它为鱼岛。最后,小船来到城墙下游,在圣洛朗德奥尔热里对面,遇见两个小岛,一个叫燕麦母鹿岛,另一个不知叫什么名字,也许根本没有名字。  奥尔良的郊区是王国最美的地方。在南面,波尔特罗郊区沿着卢瓦尔河伸展,山坡上是圣让—勒布朗葡萄园,那里生产全国最好的葡萄酒,此外还有奥古斯丁教派的教堂和修道院。再往上,在通往索伦高原的缓坡上,是水流湍急、清澈见底,两岸绿草如茵的卢瓦雷河,奥利韦的花园和水泉,它们在多雨而温柔的天空下微笑。  在东面,勃艮第门外的郊区人口最多,建设得最好。那里有令人赏叹的圣米歇尔教堂和圣艾尼昂教堂,后者的内院被认为是奇观。从这个郊区出发,走过葡萄园的边缘,顺着卢瓦尔河在河岸和牛岛之间留下的长长的沙湾或水湾走,四分之一法里之后就到了圣卢的陡坡,如果再在河流与去巴黎的奥顿罗马古道之间向东走,就会陆续看到圣让·德布雷、贡布勒和谢西的钟楼。  在城市北面,高耸着漂亮的修道院和华丽的教堂,墓园里是圣拉德尔小教堂。此外还有多明我教派修道院、方济各会修道院,圣彼埃尔—昂桑德莱教堂。正北面是贝尔尼埃门的郊区,它沿着去巴黎的大路伸展,近处是延展开去的阴暗的狼窟,浓密的树林,其中有橡树、榆树、山毛榉与桦树,林中深藏着弗莱里村和萨莫瓦村,就像伐木者和烧炭人一样。  在西面是一片庄稼地,雷纳门外的郊区沿着去夏托登的大路伸展,还有圣洛朗小镇以及通往布洛瓦的大路。  英国人逼近时,郊区的人便躲进城里,于是人口增加了一倍多,因为郊区很大,人口众多。  奥尔良人决心战斗,但并非为了荣誉。当时的市民并不以保卫自己的城市为荣,相反,他们会冒很大的危险。城市一旦陷落,富有的高级领主被敌人俘获,但只要交付赎金就算完事,胜利者还盛情款待他们,而可怜的小领主却会遭殃。就在这个一四二八年,保卫默伦的贵族们将自己的马和狗吃完以后不得不投降,于是被扔进塞纳河淹死。一首勃艮第歌曲这样说:“什么也比不上爵位。”一般来说,爵爷们都能活命。至于那些勇敢地进行自卫的市民,他们很可能被处死。英国人没有明确的处罚条例,有时将好几个人吊死,有时只吊死一个人,有时又将他们统统吊死,占领者也可以随意将他们砍头或缝进口袋扔到水里。就在一四二八年,首领拉  伊尔和波东在芒斯战败后出逃,曾经帮助他们的市民被拉到圣于连修道院广场上斩首,而下这道命令的是萨福尔克伯爵威廉·波尔和英国最温文尔雅的骑土约翰·塔尔博,前者已经到了奥利韦,后者很快就要来到奥尔良。这个例子足以警告奥尔良的公民。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译序  这本《贞德传》 法国著名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1844——1924)于一九零八年发表的,全书共分两卷,发表后获得极好的评价,连续印行了二十七版。一九零九年作者对书中的疏漏之处进行修改补充之后发行了第二十八版。中译本根据的正是这第二十八版。  法朗士是一九二一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以诗作开始文艺生涯,但主要成就还是小说,尤其喜欢历史与现实生活的题材。如他的《苔依丝》描写的就是四世纪的宗教生活,又如四卷《现代史话》描写了宗教内部的权力争夺与不公正的法律等等。他的短篇小说《克兰克比尔》则通过一位街头菜贩的不幸遭遇,以小见大,揭露了当时社会法律的荒谬可笑。他的作品中充满人道主义精神和哲理性,文管平和、含蓄而幽默。  《贞德传》一书与后来的作家和艺术家所描绘的、往往浪漫化的、虚构成分很大的贞德的生平是不同的。法朗士对历史真实性十分重视,一丝不苟,他搜集和研究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档案,其中不但有贞德审理案记录、平反诉讼案记录、编年史,还有信件、公文、议事录及传说、预言等等,并且循着这位五百年前女英雄的足迹去考查和体会,熟悉当地风土人情与山川河流。因此书中的细节十分翔实而精确,如地点、时间、气候、习俗等等,作者显然在努力重现贞德生活时代的氛围,但他讲的不是大加渲染的故事,而是一位农村姑娘的生平,采用的语言朴实无华。  贞德出生于一四一二年,也就是英法百年战争期间。英法两国由于领土、贸易、捕鱼权等等方面相互摩擦争执,以兵戎相见,打打停停,停停打打,连绵了一个世纪之久;再加上联姻关系,问题更为复杂。法王查理六世于一三九二年起患上疯病,由于后伊莎博摄政,国内的勃艮第派想夺取太子查理的合法继承权,与拥护太子的阿尔马尼雅克派争夺地盘。王后又将女儿嫁给了英王亨利五世,并承认他继承法国王位,既是英国国王又是法国国国王。亨利五世年岁太小,派摄政王来法代为行使国王的权力。于是以英国和勃艮第派为一方,以阿尔马尼雅克派为另一方展开了战争。当时法国的疆土一分为三,大西洋沿岸很大一部分如诺曼底、阿基坦以及法兰西岛(即巴黎所在地区)属于英国,东部即罗讷河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归属勃艮第公爵,中部即卢瓦尔河以北归属太子查理即查理七世。  ……


编辑推荐

  英法百年战争时期,少女贞德离乡从军,成为查理七世军队的精神领袖。她大败英军,解放了奥尔良,为查理七世举行正统的法兰西国王必不可少的加冕礼。贞德被勃艮第军俘虏后,最终被宗教审判官员作为女巫和异端判处火刑。法国当代著名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根据大量有关的历史文献和民间故事,尽可能真实地再现了圣女贞德的非凡的、悲剧性的一生,在向人们展示一个最具有历史真实感的贞德形象的同时,也带给读者无穷的思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贞德传 PDF格式下载



客观的描写了贞德的经历,既充分肯定了她在保卫祖国方面的功绩,又消除了她身上的神秘色彩,把贞德由一个圣女还原成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民家姑娘,值得一看。


和小时候读的一样。很喜欢书也很新,物有所值


贞德———法国人的圣女、守护神、民族英雄、骄傲,也是他们心中永远的伤痛。英国人仇恨她;教会欺骗她;她所热爱的法国人背叛她、出卖她。一个十八九岁的少女孤单一人与她的神坚持到了最后。贞德的事迹同样能引起我们中国人强烈的共鸣。在我国历史上这样的事还少吗?有关贞德的传记、小说,我们可见的不多。国内流传较广的除了马克吐温和法郎士的两部小说外,就要算上肖伯纳的那出戏剧了。与很多对于传奇人物的传记不同,法朗士在这本书中一直都是力图用一种理性的目光来审视贞德这个奇迹性质的乡村姑娘,按照文献和传说如实描写蒙着神秘面纱的贞德,提出理性思辨,却不下定论,给读者一个相对客观的贞德形象,。贞德其人贞德(1412—1431)农家女出身,不识字,不懂战术。她唯一拥有的是纯洁和坚定的信心。贞德长得一定很结实,体能很好,因为那时出战是要全副盔甲后再挥舞刀剑的。贞德着男装,穿裤子,剪短发,与当时流行的审美标准大不相同。所以,虽然人人都知道贞德是女子,但认为她漂亮的恐怕不多。除了一个名叫埃蒙德马希的勃艮第派贵族觉得她外貌很不错。贞德在战斗中一向身先士卒,多次受伤。有记录的重伤两处,轻伤无数。故她属于猛将型,剑术相当不错。贞德“天国之王”的军旗也是特制的。上面绘着圣父的圣容,两个天神跪捧着百合花,“耶稣、玛利亚”两个圣名写在上面。贞德率领法军挽狂澜于既倒,救国家于危亡。旌旗所到,敌军闻风丧胆,解奥尔良之围,克复兰斯,为法国王太子加冕,不到3个月就将包括兰斯在内的广大国土全部收复。以区区数千人而取得诺大战绩,让法国由劣势转向强势。然而,政治本就不是善良单纯的人可以胜任的。贞德所遇非人,一片丹心终为野心家做了嫁衣。贞德蒙难按照现有记录,贞德被俘后起初并没有受拷打。当时宗教法庭怕她是真的上帝使者,不敢对她刑讯。但其它折磨诸如不给吃饭,不给取暖,上铁链脚镣是少不了的。由于无法证明对贞德的任何一项指控。宗教法庭威胁贞德,如不在悔过书上签字的话就把她烧死。贞德动摇了,一时意志薄弱就签了字。得到贞德的签字后,宗教法庭宣布贞德被魔鬼引诱,并判她终身监禁。这时,贞德改穿女装表示与过去一刀两断。但仅仅几天后就又传出贞德重穿男装,并重新声明自己要拯救法国。关于这几天里发生的事,众说纷纭。对此,法郎士也语焉不详。很多学者认为贞德在悔过书上签字之后,身上的神圣光环被摘了下来。她不再是上帝的使者,而是确认无疑的巫婆。看守她的英国人当然不会再对她客气,在这几天中把贞德强奸或轮奸了。这当然是推测,但并非没有证据。据审讯过她的人说,有一名英国军官在贞德换回女装后对其强奸未遂,而看守她的英国士兵则将她的女装拿走,只留下她的男装。贞德已身无寸缕,否则不至于被迫穿回男装。值得一提的是,贞德成为圣女后,她除了是法国的守护圣女,还是强奸受害者的守护圣女。贞德受刑时,刽子手在估计她差不多应该烧死了,但还没烧成灰烬时,扒开了一部分燃烧正旺的木块,以便让人们看的更加清楚。这种违反常规的行刑过程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据说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英国人要证明给人们看贞德是巫婆,她不可能逃脱他们的柴堆而不受任何伤害。二是:摄政王拜德伏公爵想让大家都看到贞德的性器官被焚烧,好告示人们贞德与魔鬼有交易,因此想先烧了贞德的裙子,让贞德赤裸着身子。所以柴堆堆得出乎寻常地高。待将可怜的焦黑尸体进行了下流的展示之后,刽子手又把燃烧的木块加了上去。刽子手心肠冷酷,但也认为贞德死得太惨。在这种酷刑中,肉体很难焚烧得干干净净,在熄灭的火堆里还有完好的心脏与内脏。刽子手受命将心脏与内脏都扔进了塞纳河。贞德之死并没有像英国人预期的那样打击了法国的士气。相反,贞德之死第一次唤醒了法国人的民族意识。1453年,驻波尔多英军投降,法军获得最后胜利,收复了除加莱外的全部领土。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结束。


内容实在是有点枯燥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