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功过谁与说
2012-10
中国华侨出版社
姜若木
255
238000
宰相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商周时代,有太宰、尹、太师辅佐天子管理国家。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相,最著名的是齐国相管仲、赵国相蔺相如。公元前309年,秦武王任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丞相”由此而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宰相正式成为官制,辅助国君处理政务。 《韩非子·显学》中说:“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起于卒伍。”《六韬》中说:“屈一人下,伸万人上,惟圣人能行之。”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人,指天子;万人,指百官,那么,历史上,能够地位崇高、权势显赫到如此地步的大臣,通常就是宰相。例如,秦国的吕不韦、李斯,汉朝的萧何、陈平,都是有勇有谋,功劳显赫的开国功臣,所以,他们才能够位尊职重,辅助国君处理政务。正如陈平所说:“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历史上,每一个胸怀大志、热血沸腾的男儿,都渴望着能够建功立业,加官进爵,这既是他们最大的人生梦想,也是实现生命价值的重要途径。那么,能够官至宰相,就是为人臣者最大的荣耀了。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既然陪伴君王就像陪伴老虎一样,随时有杀身之祸,那么,宰相作为皇帝身边最重要的人,用这句话形容宰相,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历史上,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是,却只有辽代把它作为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宰相的正式官名先后出现过: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多达几十种官名。可以说,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叉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所以,历史上,不但宰相的处境十分尴尬,既有数不尽的荣华富贵,又如履薄冰,随时都有杀身之祸,而且宰相的权力地位也在逐渐降级。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并下令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宰相制度也就宣告结束了。后来,皇帝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再后来,及至雍正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又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但是,这已经没有正式的宰相名分了。由此可见,宰相也是被打击的对象。在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皇权总是在限制相权、打压相权。 那么,在荣与辱之间,宰褶应该如何生存,如何施展才能呢? 宰相肚里能撑船,意思就是大人有大量,为人处世要豁达大度。历史上,蔺相如位尊人上,廉颇不服,屡次挑衅,蔺相如仍以国家利益为上,以社稷为重,处处忍让而终使廉颇负荆请罪,这就是度量大。同样,在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陈平、狄仁杰正是凭借超人的智慧,随机应变,曲中求进,才能够善始善终,作出卓越贡献,最终名垂青史,千古流芳。这就是做人的智慧。 本书精心梳理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位宰相,生动再现了他们在历史舞台上的精彩瞬间。希望通过他们在宦海沉浮、荣辱得失中的表现,对读者的人生有所启发和帮助。
辉煌的历史,自然要有辉煌的文化,而贤人便是这辉煌文化的缔造者。在所有的贤才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不同于消极避世的市野隐士,亦不同于只读圣贤书的酸生腐儒;他们足智多谋,纵横捭阖,是旷世奇才;他们也积极人世,经世致用,有济世壮志。他们就是鞠躬尽瘁,一心为国的那些贤臣良相。
这里聚集了从秦汉时期到元明时期的十位良相,让我们走进历史。重温历史,感受那些兵戎倥偬,谋治天下的岁月……
第一章 帝王谋臣,回天乏术——李斯
李斯(约前284年-前208年),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李斯是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秦统一之后,他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腰斩于市。
拜师苟况,西人强秦
上书秦王,谋害韩非
制定法令,功成名就
逢迎圣意,焚书坑儒
拥立二世,腰斩咸阳
第二章 开国首功,为民请命——萧何
萧何(前257年一前193年),秦末辅佐刘邦起义。刘邦为汉王,以萧何为丞相,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了重要作用。汉朝建立后,以他功最高封为侯,位次第一。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被拜为相国。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谥号“文忠侯”。
群英荟萃,沛县起义
深谋远虑,力荐韩信
坐镇关中,开国首功
定国安邦,萧规曹随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功高盖主,自污名节
第三章 智谋过人,善始善终——陈平
陈平(?-公元前178年),足智多谋,屡以奇计辅佐刘邦定天下,汉初被封为曲逆侯。汉高祖死后,吕后以陈平为郎中令、左、右丞相。吕后死,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刘恒为文帝。文帝初,陈平让位周勃,徙为左丞相,因明于职守,受到文帝赞赏。不久周勃罢相,陈平专为丞相。
调虎离山,声东击西
弃楚归汉,曲中见智
六出妙计,屡立奇功
平步青云,善始善终
第四章 忠臣楷模,名垂宇宙——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后来……
……
第五章 政书双馨,忠心为国——王导
第六章 精忠谋国,荣称国老——狄仁杰
第七章 论语治国,得失皆有——赵普
第八章 谋断有余,晚景凄凉——寇准
第九章 元初良相,遗恨长逝——耶律楚材
第十章 救时宰相,身后蒙冤——张居正
版权页: 插图: 刘邦心领神会,遂命陈平、张良按计而行。 无中生有,嫁祸于人,逼死谋臣范增 说到良、平派使者往楚营游说,无非是厚礼美言,说刘邦不敢与楚王分庭抗礼,愿各守封疆,共保富贵,划荥阳以东为楚界,荥阳以西为汉界。 项羽考虑到刘邦势力日大,韩信又善于用兵,继续打下去,亦不知鹿死谁手,不如趁早讲和,休养生息,等待时机,卷土重来,便召范增前来商量。 范增分析说: “这是刘邦的缓兵之计。和谈不是本意。把战局拖住,坐等韩信的救兵。今日正可猛攻快打,把刘邦消灭在这里,再去对付韩信。” 项羽徘徊起来。汉使认定是范增从中作梗,便对项羽说: “陛下自应圣裁。左右的话,怕有私弊。因为战胜也好,战败也好,别人一样可以不当楚官当汉官,但陛下将怎样安置自己?况且汉王尚未势穷力尽,韩信的几十万大军很快就会到来,内外夹攻,陛下师疲粮尽,那时欲罢不得,欲进不能,不是懊悔莫及吗?依臣鄙见,倒不如及时讲和,化干戈为玉帛,这样,不独汉王感恩戴德,老百姓也会赞颂陛下的仁义呢!臣虽身在汉营,仍是天下一介贱民,望陛下三思,为天下着想,不要被左右暗中出卖了!” 汉使的话落地有声。项羽一时难以回答,便说: “你先回营,我即派人人城讲和。” 陈平心花怒放,暗想,范增,你的死期到了! 项羽不听范增的规劝,派虞子期等人为和谈大使进入荥阳城。刘邦谎称夜饮大醉,命陈平前来接待。陈平把楚使引至客房,楚使见客房布置得非常豪华,招待的人又都那么殷勤、周到,心里已有几分得意。陈平设了盛大筵席,请虞子期上座,顺便问起范增的起居近况,大赞范增,并附耳问: “亚父范增有什么嘱咐?”虞子期说: “我们是楚王差使,不是亚父差来的。”陈平一听,装作吃惊,说: “我以为你是亚父差来的!”便叫几名小卒撤去上等酒席,随后把楚使领至另一间简陋客房,改用粗茶淡饭、残羹冷炙招待。陈平满脸愠色,拂袖而去。 众楚使如坠五里雾中,整衣求见刘邦。刘邦传话说还未梳妆。侍从领着楚使在密室休息,奉陪一会儿,托辞起身,说: “虞大使请稍候,小臣去帮汉王梳洗。”遂离开密室而去。 虞子期受此怠慢,十分不快,在密室里走来走去,见桌上有几份秘密文件,随即走过去翻阅,找出一纸首尾不具名的信。内说: “霸王提兵远来,人心不附,天下离叛,兵不过20万,势渐孤弱。大王切不可出降,急唤韩信回援荥阳。老臣与钟离昧等为内应,指日破楚必矣。黄金不敢拜领,破楚后愿裂土封于故国,子孙绵延百世,臣之愿也……” 虞子期大吃一惊,暗思这信必是范增写的了。近闻亚父与刘邦私通,尚不相信,今见此信,相信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于是,将信揣入怀中,准备回去向楚王邀功请赏。 虞子期回营后,不胜愤怒,把自己所受的怠慢,在项王面前渲染了一番,然后将从密室里偷出来的匿名信呈给项羽。 项羽看罢密信,勃然大怒,召来范增大骂: “老匹夫居然起心要出卖我,今天绝不饶你!” 范增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深知霸王素来尊敬他,但今天却这么待他,分明早已不信任自己了,便对项羽说: “天下大局已经定了,愿大王好自为之。” 项王一向薄情寡义,一气之下,炒了范增的“鱿鱼”。 范增解甲归田,一路上怨愤不已,叹气说: “刘邦是个假仁假义、刁钻刻薄的小人,一个亭长怎么能做君王?霸王可是个既能干又豪爽的英雄,将门之子,确实有君王气魄,只可惜……” 范增边走边想,边想边气。一路上,吃不下,睡不好,犹如风前残烛,奄奄一息。将至彭城,恰巧背上生了一个毒瘤,凄凄惨惨,冷冷清清地合上了眼。这一年,范增七十五岁。
中国古代是一段扑朔迷离,风云变幻,极富神秘感的历史。在那段历史中,在君王的身边就必须有这样的一个贤明智囊团,而贤明的宰相便是这智囊团中的佼佼者。他们往往能以德服人,刚柔相济,因势利导,运筹帷幄,鞠躬尽瘁,知入善任,谋全天…… 欣赏一段历史故事,感受一下智者谋略,提升一层自我感知,或者向更远的地方延伸,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回忆……